首页 > 作文

席书

更新时间:2023-03-07 13:11:56 阅读: 评论:0

设计幼儿园-爸爸妈妈王蓉

席书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辣炒海螺丝)

王阳明⼼学-“四句教”所涵盖的世界观、⼈⽣观、价值观、⽅法论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德、⽴功、⽴⾔三不朽的圣⼈?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稻盛和夫等中外名⼈共同的⼼灵导

师?后世⽆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出精彩⼈⽣,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例外地掌握了解决⼀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学。

分享四个故事揭开王阳明“⼼学”秘密

⽆善⽆恶⼼之体——世界观

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体上不能遗留⼀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丁点灰尘。⼀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

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点。例如,眼中放⼊⼀些⾦⽟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善⽆恶就是本⼼最⾃然的状态,它是⼼的本体。

由于⼼即是理,⼼外⽆事、⼼外⽆物,⼼的本体是⽆善⽆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善⽆恶。这就是王阳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善⽆恶,我们对

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善⽆恶。

故事⼀

下⾯这个故事极透彻地说明了这个观点。王阳明的弟⼦薛侃有⼀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

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当时就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即察觉到传播⼼学世界观的机会来了,于是接⼝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这个话题,⽽是转到另外⼀个问题上去了:“你呀,如此看待善恶,因为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

免。”

薛侃这回如堕云⾥雾⾥,更不知王⽼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万物和花园⾥有花⼜有草⼀样。哪⾥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天,你要在门前搞个

草坪,草⼜是善的,草坪⾥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所以就是错误的。”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善⽆恶了吗?”

王阳明正⾊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是善还是恶?”

薛侃搓着⼿兴奋地说:“黄⾦是⼤⼤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王阳明问:“这要看黄⾦在什么地⽅。它在你⼿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呢?”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王阳明⼜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肯定是恶的。”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长,在⽼农⼼中,它就是善的。

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有善恶之分?都是⼈强⾏加到它上⾯的。同样是⼀座⼤⼭,旅游的⼈就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就认为是

恶的。同样⼀个⼈,在朋友⼼中是善的,⽽到了他的敌⼈⼼中,他就是⼗恶不赦的。”

有善有恶意之动——⼈⽣观

⼈⼈皆有良知,为何有⼈会流芳千古,有⼈则遗臭万年?为何有⼈出类拔萃,有⼈却碌碌⽆为?为何有⼈是善⼈,⽽有⼈就成了恶⼈?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观出了问题。⽤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

⼯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有了善恶之后,⼜不肯为善去恶,所以⼈⽣观就

有了善恶。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所染。

习⽓就是我们⾝处的社会,王阳明不⽆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都⾃动⾃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是充满

了客套和虚伪。

故事⼆

他曾在⼀次讲学间隙对弟⼦们说:“⼈⼈胸中都有个圣⼈,只是不⾃信,⼜不肯努⼒,所以埋没了这位圣⼈。”

弟⼦们唯唯。

王阳明看着⼀位弟⼦说:“你胸中有个圣⼈。”

这名弟⼦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皆有,你怎么就没有?

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该弟⼦笑着接受。

王阳明扫视众弟⼦,先诵了⾃⼰的⼀⾸诗:“个个⼈⼼有仲尼,⾃将闻见苦遮迷。⽽今指与真头⾯,只是良知更莫疑。”

然后他⼜语重⼼长地注解道:“⼈皆有良知,圣⼈之学,就是致此良知。⾃然⽽致的是圣⼈,勉强⽽致的是贤⼈,不肯致的是愚⼈。虽是愚⼈,只

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如果我们⽤现代⼼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对⼀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会不由⾃主地产⽣⼀个快速评价思

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是⾃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如得到⼀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评价,⽽不是⾏为、情绪和⽣理上的反应,这个是⾮评价就是良知。它先

天⽽来,⾃动⾃发,不受你控制。

通俗⽽⾔就是,良知,是⼈与⽣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和智慧⼒。见⽗⾃然知孝是道德,何尝⼜不是智

慧?见强凌弱所以义愤填膺,因为我们判断这是错的,这是智慧,何尝⼜不是道德?

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乎⽆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

灵,⽣天⽣地,成⿁成帝,皆从此出。”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点真⾻⾎,譬之如⾏⾈得舵,平澜浅滩⽆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

舵柄在⼿,可免没溺之患。”

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有“良知在⼿,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所不能吗?

故事三

1509年,也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第⼆年,其名⽓已⼤震于贵州。省会贵阳主管教育的⾏政长官席书慕名前来拜会王阳明,听了⼏句后,就问

他:“请问朱熹和陆九渊有什么不同?”

朱熹创建理学、陆九渊奠基⼼学,两个截然不同的⼈物。王阳明却戳了戳⾃⼰胸⼝说:“都是⼀样的⼼。”

显然,席书问的不是这个,王阳明也没给他机会继续问别的,急转直下⼤谈特谈⾃⼰体悟的“格物致知”。席书渐渐听得⼊了港,热情邀请王阳明

到贵阳讲学。

王阳明欣然同意。席书临⾏前问道:“您讲课的主题是什么?”

“知⾏合⼀!”

席书⼀愣:“知⾏本是两件事,怎么能合⼀?”

王阳明摆出⼀副惊骇的样⼦:“知⾏就是⼀回事,我说‘合’都⽋妥了。”

席书更是⼤惑,王阳明马上和他讲起“知⾏合⼀”的真谛来,这个真谛就记载于《传习录·卷上》中。

徐爱和席书⼀样,也不能理解“知⾏合⼀”,于是向王阳明请教。王阳明说:“空谈理论,你理解起来很⿇烦,你举个例⼦吧。”

徐爱说:“例⼦很多,⽐如⼤家明知对⽗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分明是两码事。”

王阳明道:“这种⼈是被私欲遮蔽了,所以知⾏分为两截。《⼤学》中有两句话叫‘如好好⾊’‘如恶恶臭’,说的就是知⾏合⼀的问题。”

徐爱眉头紧皱,表⽰不明⽩。

王阳明解释道:“见好⾊是知,喜好⾊是⾏。在见到好⾊时马上就喜好它了,不是在见了好⾊之后才起⼀个念头去喜好。闻到恶臭是知,讨厌恶臭

是⾏。闻到恶臭时就开始讨厌了,不是在闻到恶臭之后才起⼀个念头去讨厌。”

为善去恶是格物——⽅法论

王阳明的弟⼦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功,觉得此⼼异常强⼤,甚⾄想着如果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

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王阳明针对此症,对陆澄说:“⼈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事上磨练,通俗⽽⾔,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的⼼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崩于前⽽⾊不变,麋⿅兴于左⽽

⽬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不动⼼”境界。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欲,就是让⾃⼰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情事变上

去练⼼,喜怒哀乐是⼈情,富贵、贫贱、患难、⽣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情⾥,只要能在⼈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然是最好

的事上练。

故事四

有⼀位地⽅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悟之态,眉飞⾊舞。⽉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

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啊。”

王阳明接⼝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作来修⾏?”

该官员吃了⼀⼩惊:“难道在⼯作中也可以修⾏?”

“⼯作即修⾏!”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

“我愚昧得很,”该官员既迷惑⼜惊奇,“难道您让我⼀边⼯作⼀边温习您的学说?”

王阳明说:“⼼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

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颗⽆善⽆恶的⼼,不能因为对⽅的⽆礼⽽恼怒;不能因为对⽅⾔语婉转⽽⾼兴;不能因为厌恶对⽅的请托⽽存⼼整

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的哀求⽽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的事务烦冗⽽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的诋毁和陷害⽽随别⼈的意愿去处理。这

⾥所讲的⼀切情况都是私,唯有你⾃⼰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知道⽽别⼈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枉⼈

是⾮,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反⽽处处落空,得不到⼼学的真谛。”

该官员恍然⼤悟,⼼灵满载⽽归。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3:1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659161725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席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席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席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