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7篇
《呐喊》读后感1
其中的《阿Q正传》让我再次回味到儿时读它的那份惊喜,品味着此时的感悟
与感动。
阿Q是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曾经问自己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动的
形象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封建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
阀统治的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的村庄,阿Q是一个弱者,他受到这些地
主恶霸的欺压,阿Q的“假洋鬼子”与“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绝对不是阿Q所独
有,这是时代产物。再如阿Q带给我们那几场让我们苦笑难言的戏:看杀革命党
人、调戏静修庵的小尼姑、闹恋爱以及投身革命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质面前上
演的,也并不是某个人愿意就能改变的。
但凡看过《阿Q正传》的人都认为他是悲哀至极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赵大
爷、赵白眼、小D和静修庵里那条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击折磨不必多说,最最可悲
的是他竟有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取胜法宝,即他所采取的“精神胜利法”。这就是
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我们总是会带着笑来读《阿Q正传》的,仿佛可怜的阿Q从被创造出来就一直
被大家笑着。然而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带着讽刺、带着轻蔑或许是带着同
情与怜悯的笑。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价值观,他的幸灾乐祸往往是我们茶余饭后
的谈赏。
可以说阿Q是一个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小角色、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
人,没有一个为他着想的人,是一个封建乱世时的代言人。而任何时代都会有弱
者,作为一个新社会的现代人,我们从阿Q的遭遇中更加应该去反思、去行动、真
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责任。
《呐喊》读后感2
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呐喊》当居首位,真的,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
《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
传》中的阿Q,都能跃然纸上。《呐喊》是鲁迅先生经典小说集,更是中国的名
著。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八个字来概括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
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
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
偷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还看到
读书人的悲哀。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
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
染几代人。
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
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
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药》则体现出一个民
主的愚昧和无知。其中的环境描写似乎就是当时世道的黑暗程度与动荡不安。让人
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
正传》。《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
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
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阿
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
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
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
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
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他还常为生计发愁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深重
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
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这也是就中国人
民的最大弊病。
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之后,鲁迅先生的《呐喊》却仍让我荡气回肠,久
久不能忘怀。在鲁迅的作品里,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民
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不合理的封建制度。
啊!中国,快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呐喊》读后感3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
行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的许多名作已成为初高中语文课的必修文章,为帮
助广大同学更好的理解鲁迅的小说,本栏目将在五期中向各位同学简要介绍并评论
鲁迅三部小说集中的全部作品,这三部小说集就是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
和《故事新编》。在本期中,首先向大家介绍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呐喊》收入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
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五四
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应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
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
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
表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解作者的生
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
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
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
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
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
叙述,揭露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
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
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
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作者用
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
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
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
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
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被压迫者的心声。
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
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
击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尖锐的
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
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
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
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
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
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
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
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
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
而写成的。小说描写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
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
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
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
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
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
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
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
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
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
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们
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
令人警醒。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
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呐喊》读后感4
提起“红色经典”,说实话,我不知道它有哪些代表作。想起《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有人说《白毛女》也是?恍惚间想起我唯一看过的《呐喊》,它应该也是
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吧!
高中时学到《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部经典小说,至于它
其中包含那些文章?记不清,于是,又从图书馆借来翻阅。
看到《故乡》,《药》,《孔乙己》,曾经很熟悉的文章,再次阅读是我看到
更深层的东西,感慨老先生文笔的犀利,入木三分地刻画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人物性
格。
比如《药》,作品描写华老栓用被刽子手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
馒头”为儿子治病的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人民大众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揭露统
治者(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
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赞扬夏瑜的革命英雄精神与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
知。
先生写这个《呐喊》,是希望唤醒许许多多在小铁屋里沉睡的人们,激励着当
时中国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国人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而现在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我们的祖国更需要我们团结起来,
面对强权主义,反对“宣扬西藏地区独立的势力”,反对“分裂”!
先生已经去,呐喊的人还会有,但还有像先生喊得那么有力的人吗?
《呐喊》读后感5
暑假,我看完鲁迅写的一本书《呐喊》,这本书写一个又一个不幸者让我最伤
感的一篇是《阿Q正传》,它主要讲:一个叫阿Q的人,他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
他有没有固定的工作,只给人们做短工,割麦,舂米,撑船等。不管谁打他,他都
会想:我总算被他打,这世界真不像样便愉快的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
通,愉快的回到土谷祠。到后来,人们很少叫他工作,他打听到,一个叫小D的
人抢他的工作,别人都叫他。当阿Q遇到他时他们便打起来不分胜败,但人们还是
不叫阿Q。阿Q偷两个萝卜,便进城去。当阿Q回来时,就变富裕,这些钱都是阿
Q来的。阿Q最后是被枪毙死的。
在《呐喊》这本书中,鲁迅沉痛地刻画一个又一个“从昏睡中入死灭”的不幸
者,他怀着极大的同情“哀其不幸”,又怀着急切的心情“怒其不争”。这些小说
实质上是对近代中国人灵魂的伟大拷问,也是在医人之心。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在近代,人们生活是那么困苦,没有社会规定,也没有法
律法规,那时的人们生活的十分迷茫,不知道未来,也没有自己的理想。而现在,
有各种规定,也有法律法规,人们十分醒悟,能知道未来,解过去,只要努力就有
光明的未来,所以我们可以快乐安心地成长。
《呐喊》读后感6
我第一次听说《呐喊》这本书是在很小的`时候,当时经常听家人讲孔乙己的故
事,但是当时忠于看寓言之类的书籍,几年后这本书就淡除我的脑海......一直到初
中学习《故乡》《社戏》才又一次回忆起这本书,学《呐喊》自序后决定认真读一
遍,可是直到现在才找到机会,同学们好多都读过不只一遍。集中有《狂人日记》,
《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给我感受最深的要数《孔乙己》
与《药》。
孔乙己,一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的小人物,明明处在社会的最下层但
是却一心向往着贵族人的生活的专职骗子,被打断腿,最终离开大家。作者借写孔乙
己这一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的人
物形象,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作揭露和批判。文章中描写众人嘲笑可怜的孔乙
己的场面写的也是有滋有味,用众人的哄笑烘托和加强小说的悲剧效果。文章不仅
写出孔乙己一个人痛苦的生活经历,也表现出社会同仁的不同情,相反的却是取笑,
体现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
《故乡》中的人们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药》中被表现的完美无缺。
《药》,我认为是这本小说集中最能令读者悲愤,同情的文章。什么“人血馒
头”......听来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来可笑的事物在当时却成可以治不治之
症的良药,华老栓他有医不求信“馒头”,千方百计去找人血,拼命积攒铜钱,只
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
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革命
者被残害的时候,众人看热闹......都是因为长期在封建重压下生活的结果,他们
一代人是这样,但是受残酷的封建制度的影响的国人可不只一代。
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
愤怒而又激励着当时中国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国人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此
时,中国摆脱封建社会的影响,正在健康的,正确的朝者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进。我
们要站起来,继续努力,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呐喊》读后感7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从
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
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
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
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
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一条条灵魂;在仁义
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
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
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
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
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封
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
都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
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那四书五经竭
尽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
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
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
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
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1:29: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597691716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呐喊的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呐喊的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