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07 10:53:10 阅读: 评论:0

我爱南京-李晓琼

《围城》读后感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巨石强森的电影)

1/17

《围城》读后感心得7篇

《围城》读后感心得【篇1】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

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带着敬仰的

心态读完了《围城》和一些学者的评论,更觉这部著作的非凡文学魅力和哲学思

考。感慨可谓颇多。

简单的故事情节就是: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方鸿渐不断的

追求恋爱并走向失败的过程。文中不乏精彩幽默讽刺的笔法。正如作者在序中写

到:“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作者有简单

的故事讲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而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依然应验在现代人的

生活层面里。

首先,我们从《围城》可以感受到社会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东西。

读完《围城》给人的一种感觉是,整部小说描绘的社会中根本就没有正派中人,

不过短暂出场的唐晓芙除外。其中有慵懒作风、虚浮的留学生们,哗众取宠的哲

学家诸慎明,虚伪下流的李梅亭,善于作态的诗人董斜川……甚至主人公方鸿渐

也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知识分子形象。看似繁华却空虚的大城市,闭塞肮脏的小乡

镇,腐败的教育界和混乱的文坛,虚伪的、低贱的、肮脏的、庸俗的、惺惺作态

的……各种情景,各色人物,都活生生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浮华的背后总会给我

们带来淡淡的悲哀。很明显这种社会给人一种混乱和黑暗无法生存下去的感觉。

那么,围城中的社会与我们所在的社会对比如何呢?繁华的都市总是人来人往,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在我们眼前是这样,在电视里也是这样,毫无差别。这一

切给人的感觉是社会很简单,然而我们只看到了生活表面的假象。

平静的湖面下总有暗流涌动,真理的发现总需要贴身体会。现在看看我们周围

的人群,有几个你认为是善良且正派的人呢?都市是更繁华了,但是却依然虚空,

官场依然腐败,潜规则依然盛行,金钱永远至上……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明争暗斗。

2/17

这所有的一切正如一团团的乌云笼罩着我们的天空……对比的结果是——社会

的生活复杂的本质是一样的。

社会的复杂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平静的校园里可能还感觉不到真实而复杂

的社会,但生活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为我们上这堂课。

然后,《围城》告诉我们了生活本身是一个悲剧。

在恋爱和婚姻的“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先后遇到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

孙柔嘉等并与她们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仿佛印证了“自古多情空余恨”这句话,

方鸿渐不断的渴望摆脱“围城”,然而冲出这个之后又发现陷入另一个“围城”,

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远在渴望与失望中辗转。在小说结尾那个古老的挂钟

钟声突然的敲响似乎宣告了方鸿渐这一悲剧的结束,但有似乎预示着新的悲剧的

开始。给读者的感觉是——小说继续写下去,依然是个悲剧。在围城中有这么一

段写到,驴子望着眼前的萝卜,以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于是一步接着一步往

前赶。人何尝不也是一样,总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达理想的地方,而其实下一

步并不是理想的所在,于是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而那希望就如同驴子眼前的

萝卜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就这样被命运牵着鼻子走,永无止境。

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升学、考试、工作……难道不是一座座围城吗?

在这些围城中,我们每个人都努力挣扎着摆脱,好不容易冲出了一个,很快又陷

入另一个,好像围绕着一个固定的程序运行着。我们追求自由,却发现越来越不

自由;我们渴望美好的生活,却永远生活的不美好。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是一

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总而言之,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生是一座座围城,引导着人们不断追求,不断

落寞,辗转不定。

最后,《围城》也告诉我们生存的哲理。

“尽管每个人都是荒谬世界中痛苦而孤独的人,但个人不是任凭摆布和无能为

力的。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能够通过行为选择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运,

创造自己的未来。”

萨特围城中让人觉得懦弱无能的方鸿渐在经历了一次次选择后,他不但没有得

到欢乐,反而落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这也是他悲剧的所在。但是,从另一种角度

3/17

来看,面对曲折的感情生活,他遵从了自己的意志,他在不断的追求和失败中做

出了自己的努力。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他在为了生存而不断的努力着。

现实生活中,升学压力、恋爱纠葛、婚姻悲剧、事业低谷…这些烦恼的琐事都

是现实而不可避免的。然而,有多少人带着“世界荒谬,人生孤单”的思想被生

活的失败所击垮;有多少人没有目标的选择,因此卑微而痛苦的活在黑暗之中;

又有多少人逃避残酷的现实而碌碌无为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杨绛说过:“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

大抵如是。”要在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现实悲剧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就应该

退缩吗?这不正是我们每天努力所要做的的吗?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意

义的所在吗?

存在主义认为“如果我们不去赋予生活某种价值,某种价值得追求的目的,世

界的存在就是荒谬的,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体现在方鸿渐身上,他竭尽全力

一次次地试图摆脱生活的困境。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者;一个不愿做生活奴

隶的不屈服于所谓“命运”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他的理想成为

可能,而这正是方鸿渐的使命——使人生成为可能。事实上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

使命: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不管结局如何。

这样看来,《围城》深刻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剧的现实,并描绘了现实与理

想的冲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状态,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告诫人们一个道理:

要勇于承担自己的生活。

我想这也许就是《围城》的精髓所在吧。

《围城》读后感心得【篇2】

最近“算是”又重新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些许感受,稍作记录。——

题记

终于看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其实并没有“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

的感觉。当然或许一开始我就被这句话误导了吧。想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很

肤浅的,印象中应该是草草的翻了前面几页就没再深入去看了。不过现在想来,

或许以当时我青年之身,没有恋爱,没有婚姻,即使看了也未必能懂得其中的若

干,而今终于能认认真真、完整的把这部小说看完,倒是一种幸运的事。

4/17

小说全篇以留学归来青年方鸿渐的生活为线索,描述了他的感情、工作以及他

所在的周围,那么个不上不下的群体众生相。彼时能出洋游学,且能获得博士的

学位,应该是一种上进和美谈。不过对方鸿渐来说,倒是另外忐忑的感受,因为

他并不算学成归来,反而是一塌糊涂,最后连个文凭都没有,无奈之下花了钱弄

了没有什么名气甚至无法查证的德国大学博士来给自己和回国过关。归途的船上

又经历了和鲍女士、苏小姐的种种,算是感情的开始。和已有婚约的鲍女士苟且

可以理解为青春的一种懵懂,和苏小姐的若隐若现的关系也为后面二者的感情起

伏做了伏笔吧。方“博士”荣归故里,方老先生很有面子;县报采访了他;他的

订婚但是未过门就去世的媳妇——周女士的爸爸周经理一家也是觉得“女婿”为

青年才俊,好样的。接了家里住,一日三餐,还为了他找了工作。

如果说方鸿渐和鲍女士是一对露水鸳鸯,浅尝辄止,那么作为才色兼备的苏小

姐来说,基本就是方鸿渐感情世界征程的开拔。在银行工作后,方鸿渐和苏小姐

的感情渐渐铺展开来,虽然在方看来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过程又引出来另一视他

为竞争对手的赵辛楣,当然赵、方后来成为挚友,这是后话。方和苏小姐的感情,

如同时下青年们的初恋,一方对另一方,或喜欢或嫌弃,若即若离,似乎是隔着

一层纸,又似乎是一程山,懵懵懂懂吧。到后来方鸿渐终于清醒,痛下心来了断

这所谓的“初恋”,直白的告诉苏小姐不喜欢她。在苏小姐电话里骂他“混蛋”

的哭声后,一切归于结束。

为什么和苏小姐结束呢,其实是在和苏小姐交往的过程中认识了另一个人——

苏小姐美丽大方的表妹唐小姐。方鸿渐是真的喜欢上了唐小姐,从开始的谨小慎

微到后来大胆的书信表达。再到后面似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二人似乎是陷入了

热恋。不过钱先生似乎没有给他机会,因为在和苏小姐结束后,苏小姐气愤之下

闪婚,同时把先前方鸿渐的种种“添油加醋”的都告诉了唐小姐,方、唐二者之

间出现了隔阂,一个电话的误会又将这段情丝斩断。双方如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

镜头一般:两个在街头刚分手的情人都在心里说,如果他(她)回头,我们就重

归于好。结果伤心的人儿没有回头,没有挽回,这段感情就此结束。读到这里我

是有点遗憾的,我相信方鸿渐是真的喜欢唐小姐的,唐小姐也是真的喜欢方鸿渐,

哪怕他之前没有告诉他的种种,哪怕那种种中又包括了航船上和鲍女士的不堪。

5/17

方鸿渐失意之下,借了机缘凑巧下三闾大学的工作聘请离开了上海。而唐小姐也

在亲人的带同下去了他地。钱先生再没给他们二人再见的缘分......

初恋懵懂,于己于人。真情可贵,有失有得。或许如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经历

就是一种富足,就是一种财富,而不用去管曾经的触觉是痛,是苦,亦或者是是

甜,是乐。青年的方鸿渐毕竟没有那么多丰富的人生阅历,只努力逃离那伤心之

地,远赴他乡去做他并不喜欢的工作,聊为生活。于是一个新的篇章开始。

小说的最后一个重要角色登场:孙柔嘉女士。方鸿渐、赵辛楣等五人约了一起

去三闾大学就教,这其中就包括受了家人的委托、称呼赵辛楣为“赵叔叔”、要

去三闾大学做英语助教的孙柔嘉。此时赵、方已经是无话不谈的挚友,冰释前面

苏小姐情敌的嫌隙。路程中,钱先生借了赵辛楣之口给孙小姐贴了“人小鬼大”

有心计的标签。彼时,外表柔顺的孙小姐是在婚姻的围城之外。五人历经波折终

于到达目的地——“一个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

的”地方。三闾大学是一所初建的大学,从学生到教师,都是不健全的。伴随着

学校的发展,方鸿渐也经历了职位下调、被介绍对象、学生不满要赶他走等等各

种风波,在某一个似乎不经意的场合,没有表白的表白终于将方、孙这对没有“恋

爱”的冤家直接推到了订婚的阶段。而因为赵辛楣留存在方鸿渐处的书籍导致他

被认为“思想”有问题,被校方解约。方、孙二人弃了三闾大学归家,打算见家

长结婚,半道里方鸿渐考虑挚友的意见提前结婚,省下各种礼节、金钱以及孙小

姐肚子可能的麻烦,孙小姐终于进了这所谓的婚姻的围城内。

婚后的生活是平静的,又是不平静的,当然也包括婚前:其实已经被钱先生点

了他们的各种问题,言语之间。方鸿渐算是被推着迈入了另一个阶段,结婚,真

正的成人。婚前的甜蜜没有太多感受,婚后又是各种羁绊。两人之间,两个家庭

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频扰不断。钱先生真是文学大家,这部书虽然是写在三四

十年代,但是读来同当今无异,婚姻中的人也是没有变的,婚姻中的各种关系、

人情世故也是没有变的。究其原因,应该是人性终究是没有变的,顶多多了个时

代背景而已。各种争吵不合之下,方鸿渐和孙小姐的婚姻终于在一次争吵后彻底

崩裂:孙小姐带仆人回了娘家,方鸿渐也想应挚友的邀请去重庆重新开始。二人

婚姻的失败,用现代语言讲,或许就是互相的不了解,感情基础不牢固,琐碎生

活中磕磕碰碰。终于让所谓的感情走到极端,围城中的人也终于没能守住这座城。

6/17

小说最后一句对老钟的描写,写到:“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

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哭。”而最后一段中,如反例一样的,

对二人冲突发生前——方鸿渐回家路上内心要对孙小姐好,劝她如何如何的心理

路程描述——归家之后却发生了最后的冲突!这何尝不是钱先生对方、孙残酷婚

姻现实的一种理想挽救,不过如那个老钟一样,每点钟走慢7分钟,7分钟不长,

可还是走慢了。《围城》重印后不少人对号入座、研究,钱先生的妻子,同样是

大文豪的杨绛先生特意写了文字说明钱先生写这部书的大致过程以及可能的参

考,且明确一切都是虚构的。也再次佐证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

活。一部400页左右的小说承载了人世间的众生。如众生像,如众生......

《围城》读后感心得【篇3】

前段时间读了一些书,也有些收获。

沉默在尖叫

三读《围城》后,我在豆瓣上搜索了书评,看书友们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感,热

烈讨论。

《围城》一经典句子:“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

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

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

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初读还是有点感想的:觉得自己当然要做那第二种人,毕竟回忆再美好,追念

起来也总与痛苦相伴,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没人会给你施加完全相同的痛苦,也

没人会带给你一模一样的喜悦了,所以不管怎样都是悲哀。而第二种则不同,它

充满了苦涩退去后那甘醇的甜蜜气息,能在年老时圆满,不正是一大好归宿吗?

反复读,就反复觉得精妙,字字是道理,处处是深意。但也仅止于此了,你再

要我说,我也只能沉默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因为我不是钱钟书,我对他的经历所知甚少,而且我从未走进过他的生活,也

永不可能走跟他一样的路。

我可以在隐约中感受到他的书写的很精彩,但然后呢?摘抄完好词好句后让这

书整齐地、安详地与其他书一起并排着,在剩余的生命里一起落灰蒙尘,一起发

卷发黄,一起被我遗忘?

7/17

明珠暗投,非我所愿。

艺术自生活中剥离

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生活的镜子,若是生活丧失意义,

镜子的把戏也就不会令人喜欢了。”

读后并非一定会有感,若想有感,必须向生活去寻,也只能向生活去寻。

在生活里,我才彻底明白了:原来我无法分辨出葡萄的酸甜,也没有机会安排

吃葡萄的顺序,我只能在冥冥天意之中等待酸或甜的降临。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没有定律可循。风雨过后可能会放晴,也可能会有洪涝—

—你的境况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你能掌控的。

但也正因如此,生活才成了我最钟爱的书。有它,就有未知,就有无限可能;

有它,就有思考,就有所悟所得;有它,使我不至于全然沉默,才让我有话可说。

它慷慨地馈赠给我了一双眼睛,可以看到微末间的美好,和平凡中的真意。同

时也可以看到伟大中的瑕疵和丑陋险恶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简单却热诚的人,最想拥有的东

西就是那份简单却迷人的勇气与天真。现在的我,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善良自有万钧之力

写此文的五个小时前,我出门了。

一切都与平常没什么不同。小区门口的路照旧不宽阔,却也照旧刚好够两汽车

错开行驶。但那一天,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老人与一辆轿车“擦肩而过”后没有稳

住,连人带车摔倒在地。

接下来你肯定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这种问题你不在现场也可以猜到,结果无

非是司机下车扶老人和司机驱车离开其中之一。

但你永远不会想象出当时的另一番场景:老人摔倒后,试图爬起来,但失败了,

期间他多次祈求地看向那辆轿车,希望它可以停下,至少扶他一把;而那辆轿车

没有马上开走,它缓慢地开几步路的距离后就微微停滞一下,反复几次后才以正

常速度离开。

我没有看清车内的司机,但我认为他一定回头张望了。

8/17

你可以猜到的是结局,但你看不到那片刻间有些东西在急速灭亡,一个人拥有

的全部正义和责任因未知而畏葸不前,经过不知艰难与否的抉择后,终于,它们

选择缺席,选择逃逸。

老人摔倒后挡住了另一辆轿车的路,接下来你又知道我要说什么了吧,结果无

非是司机下车扶老人和司机猛按喇叭破口大骂最后绕道离开其中之一。

但你永远不会想象出当时我的心情:想要扶老人起来却发现我根本做不到时的

心情。就在我快撑不住的那一刻,后面那辆车的的司机冲了过来,支撑起老人另

一边身体的重量,一左一右,终于平衡,老人慢慢被扶了起来。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在第一辆车开走后才跑过去扶老人,我也不得不承认在那之

前我脑中闪过了老人是讹诈者的可能。我承认我仅有的小小善良,并不纯粹。但

我还是愿意跑过去,后面的司机也不畏惧下车帮忙,问题很快解决了,不是吗?

我相信,无论我们有多不单纯,在那一刻,我们都是简单无比的,是丢掉了素

日里那些所谓的心机城府的,是只想做好这一件事的。

许多东西,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在记录这个社会转型期时发现,最大的悲哀不是

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这话放在今天,不如说是好人的过度冷漠。

我不否认有陷阱,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不行动,就与后退无

异,你会选择冷漠吗?

人是复杂的,人群自然也是复杂的。相较之下,正义和责任则很简单,我珍爱

生活给我的这双眼睛,让我可以看清我到底该追求什么。

我看到了正义和责任的缺席,但我还有点开心,因为至少我有机会冲上前去,

至少我还能做些事来改变这境况,而不是只能被动地等待结局。

在这个我只能掌控为数不多局面的世界中,这是莫大的幸运。能在其中收获一

丁点勇气与善良我都心满意足。而这些,都是不会腐朽的东西,是价值连城之外

的无上珍贵。

我依旧不太会写文章。但正是这样普通,才让我更加庆幸拥有生活,拥有一双

它给的眼睛。让我把书读得,有一丝光彩。

《围城》读后感心得【篇4】

9/17

想了很久究竟这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究竟应该叫一个什么名字,延误了很久,

想着不能再拖了,毕竟时间它只有那么多,也不会等我。

关于方鸿渐这个人,现在我脑中除了关于他的几段感情经历以及那个落后愚钝

的家庭,似乎也没有太多其他的记忆再存在了。宽恕无才,不得不引用古希腊先

贤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来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早

已经是老生常谈,从小学时候就开始被身旁人念叨念叨,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

优秀的人,之前一直觉得是虚言,听一听也就罢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激励激励

自己也就罢了——不过,等我读完钱钟书先生的著作《围城》之后,我开始问自

己,自己真的读懂了这句话吗?

相信大多数人其实都知道钱钟书先生的这本书,也都知道里面的一句名言—

—”城内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不过,我想,可能也就仅限于此

吧……整本书下来,剔去细枝末节的剧情,关于方鸿渐这个人设,让我想到了一

句话——”男子无能,勿生它念”.

“男子无能,勿生它念”,这句话是我自己杜撰的,可能也会有出处或者借鉴

的地方,只不过我不知道,但是那并不重要——大学进学以来,多多少少也读了

一些书,看了一些电视剧、电影之类,结合对现实中男女关系的体会,就本心而

言,作为一个男生或者一个男人,最起码的能力要具有,诸如责任感之类毋需多

提,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本来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就高,更何况是一个需要双肩

扛负重担的男子呢?一直以来都是秉持着一种没有能力就不要轻言”爱与自

由”的观念,单就这一点来说,从方鸿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他没有真实的文

凭、学位,在国外也并没有达到什么切实际的高度,更没有什么成就,并不是一

个合格的”海归”,所以他就不应当在归国之后继续顶着这样一个名号行事,拔

高一点这是对知识与学术的不尊重,说朴素一点是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品质问题;

另一方面,表征在他的几段爱情故事中,归国途中萍水相逢的鲍小姐不需多说,

至于苏文纨与唐晓芙,总是在爱与不爱之间挣扎,应该说清楚的话想说而未说,

一直拖到最后终究搞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悲可叹!处于矛盾核心的是

孙柔嘉,从陌生到相熟到最后在一起再到结婚,其间究竟经历了多少情绪上的变

化不需要作过多阐释,只不过是本来没有,说得有,便有了而已——用一个通俗

10/17

的例子来说,一杯没有杂质的水被人说成了是有杂质,那便是真正的有杂质了,

也可以说是”三人成虎”,不过还没那么严重。

关于他们两个的婚后生活,可能是由于家庭教养、生活方式、性格磨合等等方

面的差异,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摩擦从未断过,直至最后故事定格在那个慢走了的

时钟上,争吵完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也结束了——如果时间和时钟上的一样,

该多好,该多好!文中发出如此感叹,读书之人也不禁发出同样感慨,”如果当

初我怎么怎么样,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那该多好啊!”——正在阅读的你又

曾几何时在生活中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呢?但是,世间不存在如果,站在方鸿渐的

角度来看,本就是模模糊糊的爱情,为什么要听信他人的谣传而将其变成捆绑自

己自由身的凭证;本就没有照顾他人的性格与能力,为什么不等自己修炼完成之

后再选择对将终身托付于己的人负责,完全一副小孩子的性子怎么能够去选择照

顾他人;本就无能,怎么那么多心中想法?站在孙柔嘉的角度——女孩子生于世

间总是要找一个宠爱自己、将自己视为”小公主”、”小仙女”的男子再托付一

生以求幸福……”男子当有能,方可付一生”.

说到最后,跳出人物和整个故事,书中说婚姻是”围城”,其实,在我看来,

并不仅仅婚姻而已,世间多少事是如此,总会有一双看里面的眼睛和看外面的眼

睛一起存在……至于如何消除那种不安的情绪,现在能做的……恐怕只有努力提

升自己,使得自己更加优秀吧,希望我自己可以做到,也衷心希望现在正在看这

篇文章的你,可以做到。

顺便也摘录一下《围城》中的最后几句话,与君共赏:

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鸿渐)心里

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然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不知不觉中

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

要镊破他的昏迷,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

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

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

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

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

11/17

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

切啼笑。

《围城》读后感心得【篇5】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

的愿望大都如此。”

从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学生活到归国在上海点金银行谋事,再到赶赴内地三闾大

学,然后辗转到上海,最后又离开去了重庆。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

角逐,以及生活的琐碎,终于使方鸿渐不堪忍受压抑,不断渴望冲出“围城”,

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每每读到方鸿渐,都不免“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制造假学历蒙骗丈人和家人,被登报颜面尽失;又因为电话的误会;戏剧般

地错过了与唐晓芙的姻缘;还有湘西道上的艰难险阻;三闾大学里遭遇不见天日

的阴暗的斗争,你奸我诈中惨遭倾轧;玩笑下与孙柔嘉结婚却又整日家里鸡飞狗

跳。“围城”里的人,在各种无休止的纠葛下的可怜、窘迫、痛苦、尴尬都被血

淋淋的拉扯,在世人眼下暴晒。

还有多少鸿渐苟且在“围城”,他们蜷缩于社会的罅隙里喜怒哀乐,因为怯懦

被时代的荒流淹没,比起社会人人明争暗斗的乌烟瘴气,他们是那么的软弱无力,

而他们的善良在温暖人心的一瞬又何曾不是一种揪人心肺的痛。

在这乌烟瘴气中,刀关剑影,杀戮和生存并存,竞争和淘汰轮番上演,情场、

官场、名利场,看这个污浊的社会如何蚕食人们的灵魂和道德,吞没人们的操守

和伦理。腥风血雨中弥漫着浓重的腐烂气息,令人作呕。看那一个个迷失了自我

的人,都沦为社会的诅咒,他们丢失了青春,丢失了年华,丢失了真情实感,丢

失了最初的纯真善良。这个时代不需要他们曾经有过的友谊、爱情,这个时代牢

牢困住了他们的思想,阴暗的旧社会符咒正在耗尽他们的生命,逐渐地一部分人

麻木了,适应了,屈服了,不再想突破这似乎无坚不摧的“围城”——又是一个

个奴隶。可是,那些还有生气还有精力的青年,他们的路真的早已被荆棘披覆,

拦腰折断了吗?未来的路又在哪里?也许这一切,只有那只祖传的老钟知道。

再来回顾书中的人物形象,钱钟书老先生强烈批判了民族劣根性。记忆最深的

非属那帮三闾大学的伪君子假学士不可。韩学愈,造假学位,龌蹉肮脏,挑拨离

间鸿渐和刘东方,即使在鸿渐这种造假“同行”面前,仍然大肆炫耀自己的克莱

12/17

登大学的假学位,声情并茂。李梅亭,表里不一,自私猥琐,在湘西路上留钱买

烟叶和烤番薯独自享用,还被路上的女人迷魂心窍,张口闭口仁义道德,背地里

尽是些不光彩的事迹。还有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禽兽不如,身为一校之长,肩

负教育救国之使命,却沉迷酒色,一副老奸巨猾的嘴脸。痛哉!教育界尚且败类

比比皆是,何况官场等等。

唯一一个算是完美的人物唐晓芙最后也不了了之,也无从得知后续,只能希望

能坚守自我,不被社会玷污,甚至成为解救别人的新青年。

结尾的留白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因为有太多的遗憾与不甘,在此便后续一段:

方鸿渐一气之下出逃上海奔赴大后方重庆,临行前拍电报通知了赵辛楣,俩人,

一拍即合,赵答应为他找份事干。鸿渐没有回家,而是去了王先生家。王先生怜

惜鸿渐,决定与他一起前往重庆,他原先也是计划投奔他在那里的亲戚,当得知

鸿渐没有钱时好心资助,算是回报鸿渐对自己的信任。鸿渐到了重庆顺利地在机

场见着赵辛楣,同时还向老朋友介绍了王先生。得知了他们俩同时失业的境遇之

后,赵辛楣好心挽留王先生一同谋事。在赵辛楣的帮助下,俩人很快找到了工作,

成为了赵辛楣的同事。鸿渐待生活有了着落之后向爸爸发电报。爸爸回报表示很

担心他,因为走之前没有通信,喜极而泣,“也好,也算是安定下来,为父也可

放心矣”。

好景不长,上海传来了噩耗,遭到了日本的侵略。心急如焚的鸿渐立刻拍电报

要家里人来重庆,还要求带柔嘉一起来。鸿渐家里人当即动身整理东西,同时也

收到了鸿渐寄来的汇款,终于在日本完全占领前逃离出来。其实到了重庆之后,

鸿渐就有点后悔当初对柔嘉的冒失,只是为了面子他想在重庆有了自己的事业在

寻机言和,这几日更是想念的很,又急拍电报给柔嘉,希望她能和自己家人一起

来,但是在机场鸿渐找不到柔嘉的人影,他的父亲只是给了他一封信。大意是在

上海还有点事要处理,晚两天来重庆,署名:依然爱你如初的柔嘉。鸿渐心里明

白,柔嘉不想一路上受家里人不接待,为了让自己不至于难堪,特意错开日期,

心中不免一丝惋惜,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第二天上海完全沦陷的消息就传遍了全中国,柔嘉似乎从此也就从鸿渐的

生命里彻底消失了。

13/17

悲痛中鸿渐回想起之前和柔嘉在一起的种种快乐,吵归吵,柔嘉还是自己的好

妻子的,毕竟深爱着他。还没有等鸿渐从悲痛中恢复过来,上海方向又寄来了一

封信,上海方向拍来一封电报,鸿渐原以为这是最后一丝希望,读后却顿时泪如

泉涌。“我还记得你和我讲苏小姐、唐小姐的故事。我想,事已至此,也是天命

注定,我或许来不了了。上海全城戒严,任何人没有特别签发的通令都不能出去,

你看到的这份电报时不用太难过,也不用太担心我,如果我死了,就去找唐小姐

吧,他是好姑娘,也算了结我最后的心愿。”

之后全国国统区与日本新占领的上海完全隔绝,陆续的,社会上逐渐流传起一

种说法,日本兵烧杀抢夺,上海成为一座喋血孤城。鸿渐心想,柔嘉也免不了这

命吧,他懦弱地替自己寻找理由安慰自己,是柔嘉自己要求延后两日的,也许是

她跟着自己吃苦太多,早点去了也罢,总算是离开了这污浊的世界,完全逃离了

这座“围城”。像鸿渐家里人一样,很多人连夜逃离了上海,其中有不少人拖儿

带女的来到重庆。毕竟是中国的大后方,人们总希望能安全一点是一点,有亲戚

的再好不过,没有亲戚的就沦为丧家犬,住最便宜的旅店,吃最便宜的面包,在

来之前慌忙带上的一点钱用完之前还不至于每天排长队去政府难民署领救济粮。

因为人多难民署的人一下子忙不过来,鸿渐就被暂时调去帮忙,每天早上天微

亮就开始分配排队的难民每人俩馒头和一碗稀粥。日子似乎有安定了下来,十天

过去了,难民人数在成爆发式增长之后出现了稳定,一直排在鸿渐这一排的难民,

鸿渐也基本都认识了,因为工作的缘故,看到这么多的难民鸿渐心里也有了宽慰,

都是命,你我都逃不过。

这天,一对新的母子忽然出现在鸿渐面前,鸿渐出于同情,一边盛粥拿馒头一

边与那位母亲聊起来。开始时鸿渐没有细看,当他把多给的第三个馒头塞给小男

孩,孩子母亲唏嘘着让孩子谢谢叔叔时,鸿渐才看清了这女人的脸,“你……,

你不是唐……”

不知道上海家里的老钟,现在是否还是准时地每小时晚七分钟……

《围城》读后感心得【篇6】

第一次读围城,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只记得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

里的人想出来”。后来几年中,时时会想起这“围城”,它像一首歌,一首压抑

的歌:《refrain》。

14/17

这像是一本要用人生去读的书。每每将自己代入方鸿渐在爱情中的次次失意与

在事业上的种种狼狈,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抓着仓皇逃窜的自己。

围城是“困”,人一辈子都陷在围城中,有时因为爱情,有时又因为事业,或

者更多。

无意中看到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当成幻

光,谁便会沉入无边的苦海。”

人生永远追逐着“围城”内的“幻光”,那些是人们错认为自己要终身去追求

的东西,是人们由于隔着“城墙”而未看清的东西。人们不知疲惫地,麻木地想

要实现它。我们的欲望在迷蒙不清时告诉我们,追求它能获得快乐。而当倾尽全

力去达到时,当时的欲望似乎却消失了,原该有的快乐也不近人意地缺席。人就

这样从一座围城中出来再到另一个围城中去,往复循环,可笑而又可悲。

而踏入“围城”中,接近到“幻光”时,有些人的眼睛在接近的过程中就被光

芒所伤害,即使少了“围墙”,他们依旧看不清“光”的样子。以方鸿渐父亲为

代表的封建家长们,将其“生儿育女结婚生子一代传一代”的“幻光”当作了他

们真正要追求的“光”。老一代人,一辈子也就想生儿育女,为孩子买车买房。

当孩子还只是个孩子时,便将一切都准备好。但当问他们:“孩子们有了这些之

后呢?”他们常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相亲结婚,生儿育女。紧接着孩子们又成

为了“老一代”。

这些看不清,不知“幻光”为“幻光”者,过一生也不会多难过,可看清了这

“幻光”的人,例如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方鸿渐、赵辛楣,他们开始脱离这一无

知的环境,认识到自己追求的“幻光”,认识到了那是自己永远无法追逐到的想

象中的“幻影”,想要离开这“围城”时,却发现四周都是一堵堵无法突破的城

墙。当方鸿渐从点金银行脱离要去三闾大学时,他感觉那“好像个进口,背后藏

着深宫大厦,引得人进去了,原来什么没有,一无可进的进口、一无可去的去处”,

这是他第一次隐隐约约看到了“围城”,瞥清了“幻光”。当赵辛楣喝醉酒说道:

“我觉得谁都可怜,汪处厚可怜,我也可怜,孙小姐可怜,你也可怜”时,已经

发出了人生“困境”的感慨。苦海无涯,也许这便是人生。

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冲击,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困境。我同样感觉“围城”无处

不在地施压于我,但我却无法逃离。我曾特别喜欢一个人,年少无知且轻狂的我,

15/17

用尽气力去讨其喜欢,夺其关注,而自己却由一杯热水转瞬即凉。年少最初的喜

欢是美好的,而这样的喜欢终究无法得到真实的,完美无缺的结果。就像莲花,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有些美,也许生来就是让人去感受,而不是去触碰,去追求。

那也许就是迷惑人的“幻光”。也许现在的我看爱情显得幼稚,但这幼稚也是一

种感情的共性。我会去触碰那种美,而大部分人也会,可我们错把那些东西当成

自己所应该去追逐的东西,错把“幻光”当成“光”本身,而当人醒悟时,明白

这是幻光时,才知道这是“虚幻”的,从而各自看到了自己的“围城”。

“婚姻是一座围城。”方鸿渐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进入与孙嘉柔婚姻的围城,

他们一次次的在城墙上撞击,却始终出不来,也似乎不愿意出来。婚姻只是人生

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人生才是个大的围城。我们落入这无边的苦海中,无法自

拔,因为深知只要处于人世,过着“人生”,便无法脱离开。

很多人说人生最美好的是过程中的风景。可那只不过是穿梭于各种围城内外

中,误认为“城”中之“光”为真实所形成的欣喜感罢了。人已经知道结果不会

好,追逐也不过是一种茫然。可人却仍“永远追逐幻光”,永远在围城内外进进

退退。这样的现实总会使我呆立,我想不出反驳的话,却也不甘心。

直到遇到了思特里克兰德,《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他放弃原有人生,抛

弃家人朋友,追求着自己的艺术,他追求的过程并不美好,贫穷、疾病不断缠绕

他,但他是特别快乐的,因为他追逐真正的“光”。最终他烧掉了似乎象征着人

生奥秘的临死前的画,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光”,获得了真正的快乐。或许我可

以终于可以反驳,有人找到了“光”,要冲出“围城”了。当我回过头来想想,

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了肉体的物质的存在,要实现灵魂上的跨越,仿佛到达了庄子

所说的“逍遥”状态。但,这是人生吗?若不是,可我明明白白感受到他这个“人”

看到并且追到了许多真正的“光”,感受他到即将冲出“围城”的喜悦。很多人

批判说,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人性,不负责任,而我却一直羡慕着他对于“光”的

遇见与追求。或许他真的摆脱了围困“人”的围城,也许他在最后一刻在“围城”

中看到了缺口。

方鸿渐、孙嘉柔以及书中的所有人,谁也没有走出围城。书也在讽刺的钟声中,

结尾。

我也还是那个方鸿渐,但是却期待成为思特里克兰德。

16/17

《围城》读后感心得【篇7】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

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前段时间趁着无聊打发时间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粗略的拜读了一下。看

的不是很认真,但是感受挺深的。这几天因为要准备读书交流会,所以又把这本

书再次看了一次,两次真的会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这次我感觉自己从书中得到

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书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

道一点。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

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被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后来小说以方鸿渐

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

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和他有过关系的几个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对

于鲍小姐,他失败于无力抵抗,对于苏小姐,他失败于优柔寡断,对于唐小姐,

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于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判断力。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

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己的失败的,当他拿

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己做了贼,做人还

是强势一点好。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

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

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

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

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

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

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我们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

诸多围城。我们能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与命运作斗

争,只有这样,我们的这座围城才不至于是困扰我们,说不定可以变成我们的乌

托邦呢!

17/17

的确,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爱情,家庭,学习,生活都

与这座围城密切相关,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人性本恶亦或是人性本善?这都交由

我们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不

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单纯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

明,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自己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身

处乱世,心亦不变”。我们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

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己,与人交往我们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

真诚相待。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谁,我觉得只要我真心真

义对你,时间久了你也会一样对我。做人这样,做事情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

做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

上面分配的任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过洋,没什么理想,

不善交际,一介书生,也很单纯,这个故事到最后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个悲剧,

起初,我以为方鸿渐和苏文纨会是一对,可惜现实很残酷,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

这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对往往走不到一

起。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了一对,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经常为很琐碎的小

事争吵,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人都不愿意认输,小气,斤斤计较,刚开始

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向对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气,一旦在一

起,柴米油盐,朝夕相处,矛盾自然爆发了,围城心理,是人性吧,这也是这部

小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现在80后结婚有多

少是能如自己所愿的,很多都有来自亲友双方父母的因素,最后都不得而终。其

实我不够资格在这里说到感情,毕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边这样的例子也

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发言权,他们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钱弄得不能走到最

后。

看完围城,我总有一种很压抑的心情,总觉得回味悠长,以后有时间一定再读

一遍,看看是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是否可以给我其他启发。我也推荐大家

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可以让正困于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10:5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575901712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围城》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围城》读后感.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