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探索科学

更新时间:2023-03-07 09:53:17 阅读: 评论:0

西部影城-3岁小孩

探索科学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幼儿园园务工作计划)

1

大班科学探索教案40篇

这是大班科学探索教案40篇,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

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

运动的一种方式。

2、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筷子、轮子、塑料玩具、伞、圆纸片、

牙签、木片、盖子。

2、学具:陀螺、电风扇、法条玩具、录音机、磁带、钟表。

2

3、视屏展示仪、电视机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转动的经验。

1、幼儿猜谜:"说它是辆车,可它不是车,风儿一吹来,脑

袋随风转。"猜猜什么?(风车)出示风车,请幼儿讲讲是怎么猜

出来的?

2、师幼小结:有了风,风车就转动。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方式。

1、是:你能让自己的身体转动起来吗?试一试,看看自己的

身体哪些部位能转动。

2、幼儿探索绳梯部位的转动。

3、幼儿交流:

(1)幼儿交流;你让身体的哪一部位转动起来了,请你试一

试。

(2)师: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不能转动,行不行?

3

4、师幼小结: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

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三、探索使物体转动的方法。

1、师:你能够想办法让桌上的东西转动起来吗?玩的时候动

脑筋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2、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的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

特的幼儿在视屏仪上演示.

3、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篮子里的东

西转动起来,而且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四、拓展生活经验

1、请小朋友到周围找一找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幼儿交流:哪些东西能转

动,转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2、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能转动?转动给我们

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

活动反思:

4

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

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

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

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

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

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

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光的反射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

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5

1.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

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

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

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6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

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

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

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

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

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

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

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

7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

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

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

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

不能反射。

(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表面光亮平整的,不能反射光的

东西是表面粗糙的;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

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

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光的反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

8

1.提问:谁知道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2.小结: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了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

许多好处,比如我们有了有趣的玩具::万花筒和观景箱;太阳灶

能煮饭;月亮能照亮黑夜(最大的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1.提问:那光的反射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地方呢?

谁知道?

2.小结: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外面装修都是玻璃,整栋大厦

都在进行光的反射,让我们都睁不开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时

候,太阳照在地面上会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

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果实宝宝们长在哪里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展探索能力。

2、探索一些植物果实生长的地方。

3、了解植物果实生长的多样性。

9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果实:苹果、西瓜、土豆、藕、山芋、萝卜、菱、

荸荠、梨、草莓等。

2、幼儿记录表每人一张,大记录表一张。

3、实物投影,录像。

4、游戏准备:植物果实图片若干,一棵树、一盆泥土、一盆

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种果实,让幼儿观察。

1、分别出示苹果、西瓜、土豆、藕

2、提问:你知道它长在哪里吗?

3、幼儿间自由讨论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10

5、教师小结:苹果是长在树上的,西瓜是长在地面上的,土

豆是长在泥土里的,藕是长在水里的。

二、观察探索各种果实,并记录。

1、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果实,请你们去观察一下,说说它们

是长在哪里的?

2、出示记录表要求幼儿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自由探索记录。

三、总结记录结果。

1、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表

2、请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说说每一种果实它们是长在

哪里的?

2、出示大记录表,并根据总结结果作好记录。

3、教师小结

通过记录结果,幼儿知道了有的果实长在树上,有的长在地

面上,有的长在泥土里,还有的长在水里。让幼儿了解植物果实

生长的多样性。

11

四、游戏活动,把它们送回家。

游戏规则:(出示一棵树、一盆泥土、一盆水)长在树上的

果实贴在树上,长在地面上的放在泥土上,长在泥土里的埋在泥

土里,长在水里的放在水盆里。

1、幼儿根据自己拿到的果实图片,把它们送回家。

2、请幼儿相互检查游戏结果。

五、观看录像,了解无土栽培

科技在不断发展,让幼儿知道有些农作物离开了泥土也能长

出果实。

活动建议:

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收集一些植物的果实,与同伴说说它们

是长在哪里的?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

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

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12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

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

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

孩子成长之路。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纸儿本领大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来画画、写字、

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我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

要是求异性和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

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

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纸;到了

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善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探索过程中,懂得纸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积和支撑点有关。

3.学习记录并培养合作精神。

13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书本每组610本(两人一组)

2.长方形似名信片的纸若干,硬纸板若干

∧∏M

3.双面胶若干、磁铁若干

4.记录纸每组一张(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我们见过有哪些纸?这些

纸可以用来干什么?(写字、画画、擦窗、做纸工、看报

纸…………)

2.你们知道吗?有人说两张纸可以做桌子,一张做桌面,一

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很多很

14

多的书。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

(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

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

得错?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无论真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的一条腿,让腿能站

稳。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用折卷的方法让桌腿站起来。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

实物表述);教师用一张硬纸做桌面,检验纸桌是否能站立。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型,写在黑板上,并

让幼儿取名更容易记::小山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折两折变成"门"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M"型::折扇型

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15

4.将这些典型方法以记录纸的格式画在黑板上

三、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1、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书本,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

桌面上放的书本最多?并将纸桌承受的书本数记录在记录表上。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

回指导。

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本书?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

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书本多些?在尝试做

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3.教师示范并证实探索结果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

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桌子。

2、小朋友想出了各种方法来造各种形状的纸桌,发现圆柱体

的桌腿比"∧型"、"门型"、"M型"的桌腿都牢,桌面上放的书

本数量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得出结论:因为圆柱体围起来

16

在上面形成了一个面,叫支撑面,有了这个支撑面就可以放很多

东西了。

3、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

面,在桌上可以放许多书本呢?幼儿再次探索。

4、教师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证

实朋友说的话是可信的。

5、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

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

么是不正确的。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

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

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并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

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

现的乐趣。"因此,我把《纸儿力气大》活动目标设定为:愿

17

意积极想办法,让纸张站立起来;通过实验,了解纸的承载力;

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纸具有承载力的这一科学现象;同时鼓励

幼儿大胆尝试,积极参加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中,我为孩子提供较厚一点的彩纸,用竞赛的形式,鼓

励幼儿积极动脑,用各种办法将纸站立起来。请你想办法让纸站

立起来,比一比看谁让纸站立起来的办法多。孩子们积极动脑筋,

想办法。我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

机会参与常识、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

孩子反复利用废旧挂历纸进行操作(活动前我经过反复实验,这

种纸比较适合操作),既可以达到探索的目的,又不浪费资源,

还帮助幼儿树立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识,一举三得。因此幼

儿想出了许多的办法让纸站起来,请幼儿说说自己让纸站立起来

的方法时,幼儿就有话敢大家和说,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解纸

的承载力对于幼儿来说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让

幼儿猜测将书放在站立起来的纸上会怎样?有的说书会倒,有的

18

说书不会倒,我并没有作答,而是让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幼儿了

解了站立起来的纸能承载书本。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孩子介绍

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

整个活动环节紧凑、紧紧围绕目标。通过让孩子多次动手操

作,一步步理解了"纸折叠后具有承载力"的特性。但也有不足之

处,如:集体交流,请你说说自己的发现,为什么有的书放在站

起来的纸上纸会倒下,有的纸仍然站立着呢?孩子说的不是很明

白,我的小结也没有说好。应该是: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

都不一样,有的承载力大,有的承载力小。

在游戏:"比比哪种站立方法承载力最大"中,由于材料太多,

幼儿操作不方便,弄的桌子上的到处都是书,可改为几人一小组

合作操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实验后让每组派一名幼儿在集体

前交流自己一组的发现等等,这样效果会更好,这些细节在以后

的活动中是我所需要注意的。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9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

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

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活动准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

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20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

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活动要求:根据老师的指挥来演奏,手握拳表示结束。你在

演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时,你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

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

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1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

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引导幼儿敲鼓,

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

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

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

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

学到了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

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

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

22

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

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

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

度。

第6篇、大班科学光和影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

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

钟等各种形象若干。

23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

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

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

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

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24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

(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

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

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

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

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

"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

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25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

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

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

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

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

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

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光和影子"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

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

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

26

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火箭上天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箭的基本结构,探索圆柱体箭体与圆锥体火箭头接

口的大小关系。

2、感知火箭升空的原因,能大胆尝试并分析火箭升高的各种

因素。

3、尝试用多种材料自制火箭,发展幼儿的动手及想象能力、

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

4、积极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孩子对火箭的兴趣及初步的了解。

2、火箭模型,幼儿收集的各种瓶子、卡纸、铅画纸、蜡笔、

即时贴、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27

3、多媒体课件《火箭上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圆柱体箭体与圆锥体火箭头接口的大小,尝试自

制小火箭。

难点:火箭头的制作和各部分的粘贴,,探索让小火箭飞高的

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1、提问导入:你见到过火箭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见到过的

火箭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观看课件。老师与大家讨论有关"神七"的话题,小朋友知

道,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多亏了小火箭的本领。那小朋友想不

想和飞行员那样飞上太空呢?我们自己来设计制作小火箭,好吗?

二、观察讨论,探讨制作方法,学习制作航天火箭

28

1、观看课件后半部分,说说火箭的主要结构。师:火箭是什

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发射出去的?你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能飞上天

的火箭?

2、教师示范制作,幼儿尝试设计制作。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

火箭,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教师将正方形纸变成圆柱体的箭体,

把半圆形纸变成圆锥体的火箭头;让箭体和火箭头相亲相爱在一起。

3、谁来试试怎么做圆柱体的箭体,圆锥体的火箭头?请个别

幼儿尝试。重点介绍火箭头的制作方法。

4、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教师作巡回指导,指导幼儿进

行粘贴组合,制作火箭头。重点帮助能力弱的孩子。

提醒幼儿注意良好的操作习惯及卫生习惯。对有创意的幼儿

及时表扬,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展现交流,探索让小火箭飞高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火箭,共同参观并请个别幼儿介绍。先完成

的小朋友去外面,借助发射器,试试怎样让小火箭发射上天。

29

2、回教室,请个别幼儿介绍经验,看看谁的火箭飞得高,进

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师:你是怎样让小火箭发射

上天的呢?(用手用力一拍)。为什么用力一拍,小火箭就能飞上天?

刚才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有时飞得高,有时飞得低)

3、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再去玩一玩,这次你可以和好朋友一起,

比一比什么时候飞得高,什么时候飞得低?为什么?(用力,瓶子大,

拍发射器的底部,卡纸做的火箭飞得高)

4、集体发射小火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一起去发射台发射,看谁设计的小火箭载着的神舟号飞

船飞得最高。

开始倒计时:10,9,8,7,6,5,4,3,2,1,点火!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火箭上

天》,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且喜欢

动手乐于思考敢于猜测,同时对空气的感知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0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为此我为幼儿提供

了充分的探索机会,通过引导幼儿预测、探索、记录、验证等方

式,培养了幼儿探索纪录的能力。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雨的秘密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美丽的伞"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雨,

联想到下雨的季节。众所周知每个季节的特征。而"梅雨"是长江

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初夏季节的一个明显的气候特征。本活动以引

导幼儿了解雨是怎样产生的开始,逐步迁移到对我国气候中"梅雨

季节"来历的探究。活动中力求变枯燥的灌输、被动的接受为幼儿

主动实验、大胆推测、迁移地学习,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做小实验,了解"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

的"等科学现象。

2、通过探索"雨"的形成,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

3、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31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

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火柴等实验工具。

2、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1、幼儿边看情景表演边思考: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允许幼儿

充分想像和猜测。

2、幼儿做实验。但要注意安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幼儿仔细观察并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总结:水热了就会有蒸汽,许多水蒸汽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

发。

(3)讨论:你平时看过"蒸发"的现象吗?

3、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

32

(1)幼儿观察:热水倒在杯里,用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发现

什么?

(2)幼儿思考:玻璃片上为什么会有水珠?

4、幼儿看幻灯听故事,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

教师提问: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奇怪的炉子,衣服、

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

的水蒸气到哪里去了?

5、引导幼儿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雨对人的好处与危害。

6、启发幼儿用所掌握的经验解释"梅雨季节"。幼儿思考:为

什么在每年的四五月份总是下雨?引导幼儿知道梅雨季节是海洋

空气与海洋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段时间里雨水十分多的现象。

活动延伸

梅雨季节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观察和记录雨水、潮湿、物

体发霉的情况。

活动反思

33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

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

一步步接近主题。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

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

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

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

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9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外衣皮肤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进行人体知识的教育,不仅能满足年幼儿童探索自身奥秘的

兴趣和愿望,并对幼儿了解自己,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有着重要的

意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与幼儿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是幼儿很熟悉的人体器官之一。对皮肤的探索,符合幼儿直觉行

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了解

皮肤的功能,对认识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活动目标

34

1、萌发探索人体的兴趣。

2、在观察和操作中,初步了解皮肤的构造和功能,提高观察

能力和触觉感受力。

3、知道要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并使皮肤不受到损伤。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过人体的某些器官。

2操作材料:冷水、热水、夹子、羽毛、石子、玻璃球、绒毛

玩具、木块、放大镜、印泥、白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幼儿互相找身上的皮肤,知道皮肤的重要性。

1)小朋友,你们觉得人体中什么器官最重要?

注:在幼儿已认识了人体一些器官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由

发表意见:人体哪种器官最重要?其目的在于复习以前学过的有

35

关人体器官的知识,同时也促使幼儿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进

幼儿的思维活动。

2)请小朋友互相找一找身上哪些地方有皮肤。(幼儿观察议

论,得出人的身体上每个地方都有皮肤。)

注: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在幼儿看来,这是很好玩、有趣的一件事,它唤起了幼儿强烈的

好奇心,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幼儿能专心致志地去寻

找、去观察。

3)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那我们如果没有皮肤会怎么

样?

注:如果我们没有皮肤会怎么样?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

想象力。有的说:没有皮肤,血都流出来了;有的说;没有皮肤,

我们会死的;有的说:没有皮肤,人会变得很难看…………他们

善于思考、积极表达,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是非常难得的。

小结:皮肤就象我们的外衣一样,人身上不能没有它。

2、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皮肤的构造和功能。

36

1)请小朋友去玩一玩桌上的材料,互相说说发现了什么,感

觉到了什么。

材料安排

第一组冷水、热水第二组夹子、羽毛。

第三组石子、玻璃球第四组绒毛玩具、木块。

第五组放大镜、印泥、白纸第六组记号笔。

注:操作物体、触摸是儿童获取科学经验、形成和运用科学

概念的源泉,也就是说只能通过他自己的探索、操作物体、感知

来建构物质世界的观念,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为幼儿

准备了多种多样的材料,使每个幼儿有多次接触材料的可能性。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轻松而无拘束,他们用

各自不同的方法去发现、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与

同伴交流。

2)请小朋友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注: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一只脸盆里的水是冷的,一只

脸盆里的水是热的;夹子夹在手上很疼,羽毛碰在手心上痒痒的;

37

石子是粗粗的,玻璃球是滑滑的;玩具是软软的,木块是硬硬的;

用放大镜可以看见手上有毛孔、汗毛,手上还有指纹和手纹;

用记号笔画一条线在手上,把皮肤拉紧,线条就变长

了…………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观察、操作、

与材料的充分作用,已经在感知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了有关皮

肤的构造与功能,它是靠幼儿自己去理解的。幼儿得到了乐趣,

活跃了思维,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结:皮肤上有细细的毛孔和绒绒的汗毛,热了,毛孔能帮

助身体排汗、散热;冷了,毛孔就缩小,不让冷空气进入体内。

手上有指纹和手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和手纹是不一样的;它还

能感觉出冷、热、痛、痒,感觉出物体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皮

肤还具有弹性。

3)小朋友去玩一玩刚才没玩过的材料。

注: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能力较差的幼儿能够去操作尽可

能多的材料,发现、感受刚才未知的经验。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

可更深入地进行观察、探索、思考,寻求多种方法。

38

3讨论如何保护自己的皮肤。

启发幼儿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讨论:要勤洗澡、洗脸、洗头、

换衣,防止尖利的器具损伤皮肤,伤了要及时擦药,要加强锻炼,

使皮肤更健康。

注:在已经认识了皮肤的构造和功能的基础上,我很自然的

把问题引到了自我保护上。在这里,我并没有运用传统的说教法,

而是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幼儿与老师之间的讨论来获取知识。

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的主体性处理得恰到好处。

4游戏:对与错

请小朋友仔细听,如果我说得话是对的,就举起手中的红卡,

如果是错的,就举起手中的绿卡。

1)蔬菜和水果使我们的皮肤变得不健康。(错)

2)喝水对皮肤有好处。(对)

3)皮肤被划破了,就再也不会好了。(错)

4)小朋友用了化妆品能使皮肤变得更漂亮。(错)

5)最薄的皮肤是嘴唇,最厚的皮肤是指甲。(对)

39

教学反思:

让幼儿通过触摸,操作物体、是儿童获取科学经验、形成和

运用科学概念的源泉,也就是说只能通过他自己的探索、操作物

体、感知来建构物质世界的观念,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为幼

儿准备了多种多样的材料,使每个幼儿有多次接触材料的可能性。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轻松而无拘束,他们用

各自不同的方法去发现、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表达,与

同伴交流,运用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游戏与动手操作,来增

加、加深对皮肤的认识,显然是成功的,它抓住了幼儿的年龄特

点和心理特征,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

起到了扩展、补充的作用。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

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

和结果。

不足:

40

教师显得有些急,没有用幼儿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没有发

挥幼儿的主题作用。

第10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蛋壳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

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

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

41

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

于铅笔)。

②分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

的长方形卡纸2张,"小积木"20块(每块由两枚陆军棋粘合而

成),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个海洋球、小盘子、一次性针筒、浅蓝色水。

③有关拱桥、隧道、球形屋顶等照片及实物投影仪。

④用卡纸做成的拱形桥洞三个(一大二小,如图四)。

⑤图片一张,如图三。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

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42

〔评:用桌面牵线教具和故事中小鸡姐妹的对话引出课题,

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

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

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评: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

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

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可

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

操作(方法如图一),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

的。

43

〔评: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

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

走"的误解,体现了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的严谨态度。〕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

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

我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把半个海洋球比

作蛋壳,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

如图二。)

〔评: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替代,把抽象的、

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

"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如图三),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

构原理"。

44

〔评: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

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

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

来说明。〕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

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和照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

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像到

展示实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

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桥,

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45

〔评:"造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在"造桥"过程中,不

仅学习了统计、测量方法,而且获得了与同伴成功合作的体验。〕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拱桥的利弊,发现新

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

②这座比较平的拱桥虽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处?(方

便。)怎样使这座桥也变得牢固起来?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弧度与承重

的关系,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具递进性。〕

③幼儿讨论后,教师再次运用"薄壳结构原理"在其中一座"拱

桥"下放入三个"桥洞"(如图四),并请幼儿数一数上面能压多少

积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通过图片、投影观察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激

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46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

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

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

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叽叽叽,我是鸡姐姐。

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

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拉动牵线,使鸡姐姐从

草丛后"走"到蛋壳边),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轻拉半

边蛋壳的牵线使蛋壳裂开)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拉动

牵线使之从蛋壳后移至鸡姐姐边上。)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

"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

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不对!

是我帮你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

"(双手同时拉线。)"不对!不对!不对…………""不是!不是!

47

不是…………"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

破了蛋壳?

教具制作方法简介

鸡姐姐和鸡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纸双面立体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龙线作为牵线(如

图五)。

蛋壳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壳背面粘上积木,并将积木底部与演示台面(如

图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壳外粘上牵线,使之拉开后可以在桌面上摇动,

不会倒下。

③用双面胶轻连两边蛋壳(如图七)。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

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

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

48

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

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

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

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第11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万花筒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自发、主动地参加探索性活动,在活动中

了解万花筒的的基本构造,学习拆装万花筒。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人手两个万花筒(一个是完整的万花筒,一个是经过加工

的不完整的万花筒,并贴有标记)

2、万花筒内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纸片等)若干;

49

3、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玩万花筒,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万花筒,请你们看

看哪个万花筒更好看?"

2、幼儿玩万花筒,观察万花筒变化、漂亮的图案。

3、集体交流:哪个万花筒更好看?说话理由。

4、教师小结:能看到五颜六色、千变万化图案的万花筒好看,

贴有标记的万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纹和图案。

(二)学习拆、装万花筒,探索万花筒里的奥秘

教师:"为什么一个万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图案,而另一个万花

筒却看不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1、拆万花筒:鼓励幼儿拆万花筒,要求不能破坏万花筒。

2、引导幼儿大胆探索打开万花筒的方法。

3、集体交流:万花筒里有些什么?

50

4、小结:万花筒里有一个透明、圆形的小盒子,有各种颜色、

各种形状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镜子,三面镜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装万花筒:"小朋友拆开了万花筒,发现了许多秘密,请

你们把它再变回原来的样子"

6、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装好后检查一下,是否和原来的

万花筒一样。

(四)修万花筒,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为什么另一个万花筒看不到千变万化的图案呢?请你

们也拆开来看一看"。

1、幼儿拆万花筒,说说自己的发现。(没有小花片、没有镜

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

2、幼儿修万花筒,教师提醒幼儿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组装万

花筒。

活动延伸:

科学区中提供组装万花筒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装配万花筒。

活动反思:

51

让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总结万花筒里图案的形状和花的特征,

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万花筒里的图案由于镜面的原因会

产生多个连接在一起的纹样,比较抽象,孩子是很难看出来的,

因此帮助孩子进行观让幼儿观察万花筒,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制

作万花筒,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使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第12篇、大班科学活动纸张大力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纸张承载力的欲望,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2、学习自己动手实验,探索纸张站起来的方法及纸的承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记录表1份,小记录表、笔、书本、卡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探索纸张站立的方法

52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纸,它们现在平躺要这儿,我想要

它们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

2、试一试

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探索纸张站立的方式并进行记录。

3、交流分享

幼儿展示纸张站立的方法。

二、探索纸张是否可以承重

1、猜一猜

师:宝贝们真厉害,用你们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那么,站

立的纸张上能不能放东西承载力量呢?

2、试一试

幼儿自由实验。

3、交流分享

师:为什么把书放在站起来的纸上有的纸会倒下来,有的纸

仍然站立着呢?

53

教师小结:每张站立起来的纸折叠方法不一样,它的承载力

也会不一样。

三、探索纸张承载力大小

1、猜一猜

师:刚刚宝宝们都实验站起来的纸可以承载重量,那能不能

承载更大的重量呢?

2、试一试

引导幼儿尝试让纸站立的不同方法及它的承载力。

3、比一比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记录表,并评出纸张大力士。

小结:纸的折法不同,它的承载力也会不同。宝贝们的实验

都做得很棒,只要动手,动脑去探索就值得大家学习,宝贝们回

家以后再用各种各样的纸去探索它的承载力吧!

活动反思:

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课幼儿们的兴趣很高,每个幼儿

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完成的很好,从中我也得到启发,科学

54

课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科学活

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第13篇、大班科学常识种子的旅行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在秋季来临之际,各种植物、农作物的种子都成熟了,孩子

们总是兴致勃勃地拿着各种各样的种子跑来问你:"老师,这是什

么种子?它为什么会一个人掉在地上?"见到他们对种子这样的好

奇,我们大班组就开展了一个有关种子传播的活动过程。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感知大自然事物间有趣又

密切的关系。

2、积极参与观察探索种子传播方式的活动并产生较强的求知

欲。

3、乐意与同伴共同讨论、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知识。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5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初步了解种子的几种常见传播方式。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旅行的图片。

2、各种实物:苍耳、凤仙花、蒲公英。

3、种子旅行的课件。

教学策略:

集体交流、个别讲述、分组讨论、集体实验、共同小结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由故事导入(故事见大班教师指导用书第57页"顶

棉筐的小姑娘")

师:故事里讲到了谁?它们用什么好办法让自己旅行?你们

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旅行方法?(小结:这个环节是让幼儿从一个

有趣的故事中来激起他们对种子的传播探索的兴趣,从而导入活

动有关种子的几种传播途径,让幼儿的思想上有个准备:接下来

56

我们将要讨论有关种子传播的话题,这样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活

动。)

二、幼儿看图片,进行交流

师:前几天你们都带来了许多有关植物旅行的图片资料,下

面我就把它们发给你们,看一看,和同伴们一起交流。(幼儿进

行交流)向幼儿解释何为"传播"(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师:请你们来讲一讲你们都知道哪些植物的传播的方式?

幼:凤仙花是太阳晒了,自己一个人炸开来的。

师:这种传播方式叫弹力传播。豆荚也是靠这种方式来传播

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到底是怎样传播的。

(老师取出一颗凤仙花种子,演示。如果材料充足可以每位

幼儿发一个,让他们动手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看一看弹力传播的全过程。

(观看短片。)

(小结:教师利用幼儿收集的各种图片让他们观察,了解种

子神奇的传播途径,并让一些回家做过调查的孩子试着来讲述,

57

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传递给其他幼儿。另外我们还搜索到了几个有

关种子传播的短片,让幼儿观看,这样就更直观,更形象,更生

动了。)

三、幼儿利用实物,了解传播方式

师:除了弹力传播外,你们还知道哪些传播方式?

幼:蒲公英是靠风来传播的。

(老师拿出实物,示范给幼儿看。让他们观察蒲公英的传播

过程。)每个幼儿手里拿一个蒲公英,用自己的嘴吹动蒲公英的

种子,亲自感受风力的传播。(动物传播,水力传播,过程同上)

四、老师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植物传播的方式,有

的是靠风来传播的,我们叫它风力传播,如:蒲公英。

有的是靠弹性传播的,我们叫它弹力传播或自身传播,如:

凤仙花,豆荚。

有的是靠水来传播的,我们叫它水力传播,如:睡莲,椰子。

还有的是靠动物来传播的,如:苍耳、龙葵。

活动反思:

58

我们在了解了第一次活动的不足之后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我

们加入了大量的实物和录象短片,这样可以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来

认识这些实物,来亲手触摸,观察,发现。如果活动中教师只提

供图片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一是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二是活动开展

得也不深入。在第二次的活动中,孩子们不光听老师、同伴介绍

了种子的传播方式,他们还亲自试了一下,亲眼见到了不同的传

播方法兴趣大增,许多幼儿在活动结束后还想了解有关着方面的

知识。

第1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会跳舞的纸屑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59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第15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我的影子朋友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积极探索影子的奥秘,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

获取有关影子形成的具体经验。

2.能与同伴合作玩手影的游戏,提高观察力以及想象力。

3.在影子游戏中,增强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0

教学准备:

1.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乐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在户外活动

中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选择有太阳的天气,在户外进行。

重点难点:

太阳光对影子形成的作用。

教学方法:

游戏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游戏"找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玩的谜语,想不想来听

一听呀?"

师:"有一个好朋友,一直跟着你,身体黑又黑,跟你不分手,

你走他也走,你停它也停。这个好朋友是谁呀?"

师:"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

61

2.带领幼儿到户外有阳光的地方找影子。

师:"你们找到自己的影子了吗?它在哪里啊?"

1.幼儿根据教师的谜语,猜测谜底。

幼:"想。"

幼:"宠物。"

幼:"灰尘。"

幼:"影子。"

2.幼儿感受影子的存在。

幼:"找到了。"

幼:"它在我的后面。"

幼:"它在我旁边。"

幼:"它在我前面。"

由于大班的幼儿对于谜语这种形式都比较喜欢,因此以谜语

的形式导入,一下子就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的积

极性,为下面的活动做一个铺垫。

62

接下去通过教师的提问"那你的影子朋友在哪里呢?"顺理成

章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将幼儿带领到太阳底下找影子。

二、开展游戏"踩影子",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

师:"我们来玩一个"踩影子'的游戏,想玩吗?"

师:"记住,在跑得时候注意避开其他小朋友,不要碰撞在一

起,保护好自己。"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踩到谁的影子了?"

师:"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进行游戏"踩影

子",知道自己动的时候影子也会跟着动。

幼:"想。"

幼:"记住了。"

幼:"我踩到了她的影子。"

幼:"我发现我踩住一个人的影子,但是如果他走了之后,影

子也会跟着她走。"教师通过"踩影子"的游戏,让幼儿观察自己影

子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影子,增添了活动的趣味

63

性。幼儿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大胆地做出回答,一定程度

上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三、通过"藏影子"游戏,了解影子形成的奥秘。

1.游戏"藏影子"。

师:"刚刚我们玩了"踩影子'的游戏,现在请你们来玩一个"

藏影子'的游戏,想一想怎么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不被别人

踩到呢?试试看。"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把你的影子藏起来或者把你的影子变没

了呢?来试试看吧!"

2.引导幼儿藏影子。

师:"游戏好玩吗?你是怎么把影子藏起来的?"

师小结:在阳光找不到的地方,在大的影子(如树、楼房等)

底下,自己的影子就没了。

3.幼儿猜测讨论。

师:"那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为什么有影子?"

64

师小结:因为物体挡住了阳光就有影子了。幼儿游戏"藏影子

",知道藏影子的办法。

幼:"想。"

幼:"跑到班级里去。"

幼:"跑到树下面。"

幼:"跑到大的影子下面藏起来。"

幼:"因为那里有太阳,太阳照着我们,我们就有影子了。"

本环节引导幼儿在找到影子之后又去"藏影子",充分激发了幼儿

的探究欲,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主动地探索影子的奥秘,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活跃、愉快的环境,让幼儿

在这之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根据自己的猜测,通过实

践,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对科

学活动的探究欲。

四、合作玩手影游戏。

教师示范手影,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

65

师:"影子还会跟我们玩游戏呢,看老师的手变一变变成什么

了呀?"

师:"你们也用小手变一变,看看你的小手会变成什么?"

师:"书上还有好多好多的手影游戏,请你们学会了,表演给

其他的小朋友看好吗?"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玩手影游戏,知道

影子可以变成不同的形状。

幼:"变成了老鹰。"

幼:"变成了小狗。"

幼:"她变成了小兔子。"

幼:"好,我要变一只老虎出来。"本环节根据幼儿对影子朋

友的认识,知道影子还可以变出好多不同的形状。通过老师的示

范,引起幼儿对探索研究各种其他小动物的兴趣,帮助幼儿进一

步了解影子的奥秘,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

教学反思:

本周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太阳,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只能

在室内进行。本次活动原本要是感知太阳光对形成影子的作用,

66

主要通过"踩影子"和"藏影子"的游戏直接帮助幼儿进行有关影子

形成的具体经验的获取。因为没有阳光,教师只能利用幼儿已有

的经验来展开讨论,孩子们对影子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对于教

师提出的两个游戏也是跃跃欲试。但对于如何藏影子,因没有亲

身的尝试,显得有些纠结。之后进行的手影游戏介绍时,许多幼

儿都看着图片跟着一起做,一会小兔子、一会老鹰的,显然幼儿

对于这种自然形成的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没能玩到"踩影

子"和"藏影子"的游戏,还是有点遗憾的,争取在下次有阳光的是

时候,带着他们去操场玩一回,让他们感受一下影子的奥秘。

第16篇、大班科学胎生与卵生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宝宝,每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妈妈,动

物世界里就是因为有了妈妈和宝宝那千丝万缕的亲情而富有浓厚

的魅力。"我有自己的妈妈,动物朋友们也会有自己的妈妈吗?""

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怎样生宝宝的呢?"等问题,对孩子

67

们很有挑战性。本活动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

角度出发,生成了将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为一体的学习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2、乐意探索关于动物生命的奥秘,萌发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

索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

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若干,、两块黑板并分别贴上胎生、卵

生图。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初步了解动物胎生、卵生的两种生殖方式

活动难点:能够正确区分胎生、卵生两种生殖方式并分类。

68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小客人,看,是谁来了呀?(小

鸟)小鸟长大了,它要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

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

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知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生在哪?它的宝

宝是怎样长大的?(卵→幼虫→蜻蜓)

(3)师:还有哪些动物和蜻蜓一样也是产卵的?(青蛙、苍

蝇、蚊子、鱼…………)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

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呢?

69

2.观看母鸡的课件

(1)小鸟看到谁在干什么?母鸡是怎样生宝宝的?(母鸡

→鸡蛋→小鸡)

(2)师:还有哪些动物会生蛋呢?(鸽子、恐龙、乌

龟…………)

(3)教师小结:像这些动物妈妈先产卵(卵有软有硬),小

宝宝呆在卵里,吸收卵里的养分慢慢长大,最后破壳而出,动物

妈妈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的?指名说。

(5)教师小结:动物界的很多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类

都是卵生动物。

(二)了解胎生的有关知识

(1)师:小朋友,你是谁生的?你生下来长什么样?吃什么?

你的出生方式和小鸡一样吗?

(2)妈妈是怎样生出宝宝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

课件)

70

(3)指名说宝宝的生长过程(妈妈→小宝宝)。

(4)师: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靠妈妈给他的养份慢慢地长大,

最后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他一出生就和妈妈长得很像,还

要喝妈妈的奶长大,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胎生。

(5)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的?(牛、马、羊、虎、猪)

(三)了动物界的标新立异者们:鸭嘴兽、海马鸭嘴兽既是

卵生动物,也是哺乳动物。海马::雄海马有"育儿袋",是迄今

为止发现的唯一由雄性抚养长大的动物。(卵生)

三、游戏:观看幻灯片上的动物,自己和同伴说一说你知道

的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师幼一起检查,一一验证。

四、活动延伸:

教师:自然界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

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收集一些图片

带到幼儿来,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好吗?

活动反思:

71

[纲要]指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

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本次活动时,我首先从

幼儿常吃的鸡蛋入手,引出了卵生的概念,接着自然过渡到人的

出生,引出胎生的概念。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幼儿对胎生和

卵生的含义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区分环节照顾到个别差异;最后

延伸环节是对能力的提升,留给幼儿思考探索的空间,也体现了

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

第17篇、大班科学活动能变的雪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

2、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教师引导幼儿积极猜想,尝试实验,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

料和工具,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4、通过实验让幼儿在观察与比较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敢

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72

活动过程:

最近几天,天气老下雪。幼儿对雪产生了很高兴趣,,有一

些不同年龄差异的幼儿有吃雪的现象行为。教师使用语言提示幼

儿:雪不干净,请不要吃雪。和给吃雪幼儿讲道理:雪看着白白

的、干净的,但是不能吃,有我们看不到的细菌,所以我们小朋

友请不要吃雪!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

不太理想。于是,开展了生成的科学活动,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证

明雪不能吃,让幼儿深刻明白不能吃的原因。

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讨论,雪到底能不能吃,小朋友很积

极的发表自己想法:咪咪:"我觉得雪不能吃,好像脏。"、大虎:

"我妈说,脏吧!"小雨:"能吃,雪白。"、董雨期:"能吃,我吃

过。"…………最后小朋友分成了两组:一是能吃、二是不能吃。

最后,小朋友决定来动手,作实验来看看那组是正确的。教

师之前准备了工具杯子,小朋友开始选择一些认为干净地雪放入

杯子中。一起来观察杯子中雪融化后的水,干净不干净,这样的

水能喝不能地思考。在过程中,陈西说:"我的杯子里有雪,怎么

73

还不化了啊?"李易洋说:"看,我的在漫漫的化呢?"大虎说:"

你放到暖气上,一会儿就化了。"李思萌说:"我的杯子,放在我

的手了,来回搓,一热就化了!"水化了后,小朋友纷纷告诉教师

实验结果,雪化成水不能喝,雪看着干净,白白的,不能吃,有

细菌。殷乐说:"我的化了,真脏啊!"董雨期说:"不能吃,是脏

的,真脏,我在也不吃了。"…………

活动反思:

此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人格平等,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商量。

课程与幼儿的生活是同一过程,幼儿行为问题同样有实现其他各

领域的教育目标的锲机。大班幼儿喜欢自己动手探究事物,教师

能尊重、支持和鼓励幼儿,能使幼儿大胆尝试研究。

教师前两个措施,幼儿也相当认真地听取。但还是有一部分

幼儿有吃雪的行为,措施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后来进行了科学实

验课程讨论活动,幼儿有了明显的变化,几乎吃雪的行为没有了。

即使,有个别幼儿有吃雪行为,也会有幼儿及时跟吃雪的幼儿讲

做的实验结果,这样吃雪的幼儿就会立即停止吃雪。这充分的表

74

明,课程起到的作用。通过自己动手来证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幼儿就会从心底明白吃雪的行为不好而改正。

第18篇、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方法。

2、制作一条腿的纸桌,初步了解纸桌腿与桌面承重能力的关

系。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

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充足的纸、积木;双面胶或胶水、剪刀等辅助材料,记录纸、

笔。

活动过程:

一、探索让纸站起来

75

1、小朋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纸)

2、如果让你来玩一玩这张纸,你会怎样玩呢?(幼儿回

答…………)

3、哦!纸可以有这么多的玩法呢!有人说可以让纸站起来。

这么薄的纸(边说边演示纸),要让它站起来,你们觉得可以吗?

为什么?

4、要不,我们就来试一试,看看到底能不能让纸站起来。老

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小朋友有需要的可以到老师这儿来取。另

外,请你把你的方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表一)

5、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纸站起来的?"

引导幼儿表述并记录。

6、交流:

小朋友,你们的纸站起来了吗?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

纸站起来的?"

(让幼儿结合记录纸介绍:我把纸折成圆筒形,纸就站起来

了;把纸折成正方形,让纸站起来…………)

76

呀!小朋友想了这么多好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

朋友离座观察)

7、现在,小朋友可以学学别的小朋友的好办法,再让一张纸

站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8、小朋友真能干,那谁愿意让你的纸到老师这儿来表演站立

给大家看呀?(老师有目的选取高矮、粗细、长短不同的俩俩比

较)

它们谁站得更稳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吹气)

9、小结:看来要想让纸站得更稳,这和它的…………(高矮、

粗细、形状等)有关。

二、探索纸桌的承重能力

1、小朋友看,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站起来的纸,现在老师在这

张纸上又加了一张纸,它变成了什么?(桌子)

2、这张纸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桌子有什么不一样?(只有一

条腿)那这张桌子能不能放东西呢?(幼儿猜测)

77

3、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然后试试你的

桌子上能放几块积木,怎样放能放最多,试完后请把你的好方法

记录下来。(记录表二)4、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张贴记录表,交流

鼓励幼儿用"我用什么方法做的桌腿,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请积木放得多的小朋友说说:我做了什么样的桌腿,积木怎

样摆可以摆那么多的。

6、带幼儿离座观察小朋友做的纸桌,并看看怎样放积木,可

以放得多。

(通过交流,让幼儿了解桌腿要站得稳,摆积木时要横竖交

叉。)

三、小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不但让纸站了起来,还用纸做了一条腿的

纸桌。回去后还可以想想做成什么不同形状的纸桌,或者其它好

玩的东西。

四、延伸:在区域活动时,让幼儿继续探索纸的不同玩法。

78

附记录表:

让纸站起来

桌腿积木数量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

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

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第19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空气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79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

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

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

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

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

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

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80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

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

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

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

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

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

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

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

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81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

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

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

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

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

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

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

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

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82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

空气的存在。

3、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

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

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

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

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第20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物体的膨胀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物体的膨胀是指物质遇热、水或气体膨胀的性质。这种现象

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孩子对物体膨胀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过,

83

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

因此在学前班开展"物体的膨胀"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

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

围生活的观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

件。

2、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

3、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能理解"膨胀"的条件。

2、让幼儿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

活动准备

84

幼儿操作材料:干的木耳、银耳、压缩海绵、气球、冷水、

水杯。

教师操作材料:1、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

2、木耳、银耳、粉条、玉米若干。

3、瘪的乒乓球、透明杯若干、开水瓶、酒精灯。

教学过程:

随着音乐进

一、导入活动、比较干黄豆和水发黄豆的不同。

师:昨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泡了一些黄豆,现在,我们来比

一比泡过的黄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师:用水泡过的黄豆大了,因为黄豆遇水会变大,这种现象

叫膨胀。膨胀就像变魔术一样,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膨胀。

出示课题:物体的膨胀。学生跟读。积累词汇。

二、出示目标:

1、通过小朋友动手操作,知道物体膨胀的现象。

2、了解物体膨胀需要的条件。

85

3、在生活学习中学会比较观察的方法。

三、感知物体膨胀现象

学生操作

1、猜一猜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有趣的礼物,谁来猜一猜它

们怎么能膨胀

2、做一做

教师操作

学生观察比较

小结:用热水泡很快膨胀了,而小朋友泡的东西膨胀的慢一

些,原来温度也能影响物体膨胀的快慢。

3、感知某些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粒问: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怎样才能使玉米变成爆米花?为什么?让学生品尝。

(2)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出示粉条让学生说是什么?老师

操作。

86

课堂小结:象木耳、银耳、玉米、气球等有的遇热能变大,

有的遇水能变大,有的遇气能变大,这些都是物体的膨胀。

四、利用物体膨胀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现在我们知道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膨胀,

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忙

解答吗?

昨天老师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小朋友和你的号朋友一起

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鼓起来,为什么?

师启发,学生说、教师操作、学生观察。

五、说出生活中的膨胀现象。

师:你们真聪明,物体的膨胀现象真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

多方便,生活中还有许多膨胀现象你们都见过那些?

1、学生说

2、看书本

3、看短片

六、全课总结

87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有些物体遇热能膨胀,有些物体遇水能

膨胀,有些物体遇气能膨胀,生活中的膨胀现象有很多,如果小

朋友还有新的发现再来告诉大家吧!

七、知识延伸

回去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层里,两天后再去

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结束后,总的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

定的教学目标,这次活动的成功依赖以下几方面:

一、选材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很多,幼儿一直不会用一个合

适的词语来说明这个现象,幼儿总以为吸水后膨胀的物体是长大

了,他们主动花钱买来遇水膨胀的球球儿告诉老师说,是球球儿

长大了。这说明幼儿对物体膨胀是感兴趣的,在课堂上幼儿的积

极性很高再次证明选材是成功的。

88

二、活动目标制定科学、明确,内容紧扣目标,几个环节紧

密相连,一个环节解决一个问题,教学环节清晰,探索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我始终将目标明确手心,在整个活动中,通过实验引

导幼儿主动探索,感受并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并获得相关经验,

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教学设计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符合〈纲要〉精神,让幼

儿在玩中学,这节课成功地把幼儿无疑获得的经验转为了有意的

科学探索。难点突破轻松有效。

四、活动中我的教态亲切,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愉快的,师

幼关系融洽,作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最后我在活动结束后留了知识延伸作业,实验的结果让学生

对冷膨胀有点认识。

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教师驾驭幼儿、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待

提高,语言不够精炼,不够艺术,不够严密。这都将在以后的教

学中不断学习提高。

第21篇、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教案反思

89

活动目标: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

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

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

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

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还有音乐喷泉,

90

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

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

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

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

么做小喷泉?

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

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

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

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

91

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

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

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

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

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3、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操作"一栏。

4、分享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1)对于结果不同的幼儿要请他当场验证。

(2)记录结果不全面的幼儿,请他当场试验,引导幼儿发现

喷泉向上喷才能发现小孔的水柱又细又低,打孔的水柱又高又粗。

5、教师小结:出示记录图,你们看到大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

的?小孔喷出的水是什么样的?依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四、音乐喷泉表演。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92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

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

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

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

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

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

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

索活动的。

第2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滴水实验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有无穷无尽的好奇,而且常常把

这些好奇付诸于行动,通过各种尝试增长知识。我本次的活动组

织是为了满足孩子探究实验的需求。

93

活动目标

1参与实验了解水滴在不同纸张上的现象。

2学会观察,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水滴在各种纸张的变化

难点:观察并比较滴水之后的纸张

活动准备

1不同的纸张(如:蜡光纸、纸巾、宣纸、塑料包装纸等)

2清水、颜料水若干、盆子若干、

3滴眼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坐好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

94

二、基本部分:

1、用滴眼器分别在塑料包装纸、纸巾上滴清水,看看大大小

小的水滴或水印是如何形成的。

2、讨论:让幼儿观察,滴在纸巾和滴在塑料包装纸上的水滴

形状一样吗?

3、让幼儿用滴眼器滴颜料水在宣纸和蜡光纸上,看看水印在

这些纸上的变化。

三、结束部分:

与幼儿一起用颜料水在宣纸上作画,教师评论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

我本次组织的活动,我班幼儿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活动

准备上还是欠缺一点就是:没能给幼儿准备围裙以至于在作画过

程中有些幼儿的颜料水沾到衣服上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

多注意了。

第23篇、大班科学活动土壤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95

1、体验探索土壤的乐趣,养成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探究精

神。

2、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探究土壤里的成分,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及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利用各种工具分离土壤中的不同颗粒,

寻找土壤中的水与空气等成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掌握了分

离不同物质的方法及感受空气存在的经验。

2、教师准备:干燥的土壤、小勺、一次性纸杯制成的筛子

(洞眼大小不同)、搅拌棍、纸碟(标明大、中、小)、量杯、

卫生纸、透明水杯。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谈话:我见过的土壤。

96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曾经在各种不同的地方采集过各种土壤,

你们都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干燥的土壤,发现土壤中颗粒大小不同

(1)教师提问: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土壤里的颗粒大小

一样吗?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才能将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分离开?

3、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

(1)看一看:桌上有些什么工具?

(2)想一想:可以怎么用?

(3)做一做:幼儿在舒缓的音乐中,分成三组,分别用小勺、

筛子和水来分离土壤的大小颗粒。

(4)说一说: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5)比一比: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引导幼儿从操作完成

速度及质量方面进行比较。

4、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探索土壤中里看不见的东西。

(1)引导幼儿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看不见的秘密?

97

(2)想一想:怎样让土壤里的这些秘密都显示在我们的面前?

(3)试一试:提供水和纸巾,鼓励幼儿探索土壤中的秘密。

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5、师幼讨论:土壤里还有什么秘密?怎样发现这些秘密?

活动反思:

根据大班幼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特别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植物的家园"土壤"这一课题。意在让

幼儿通过操作实验活动,初步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重点

了解土壤中有水、空气、肥料,一般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培养

幼儿观察事物、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第2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磁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

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

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

98

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

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

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

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

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

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99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

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

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

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

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

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到底

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100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

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

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

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

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

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

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9:53: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539971707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探索科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探索科学.pdf

标签:探索科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