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

更新时间:2023-03-07 08:50:41 阅读: 评论:0

亲爱的小妹-缠绵百次

邹忌修八尺有余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做泡椒凤爪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

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

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

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

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

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纳:接受。谏(jiàn):

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7)弗如:不如。

(21)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

客“美我”一事。

(22)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认为……美。。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

(24)诚:确实。知:知道。

(25)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于,比。

(26)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方:方圆。

(2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左右:近臣,莫:没有人,没有谁。

(29)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甚:很、非常。

(3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过,过

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1)受:同“授”。给予,付予。

(32)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君王的过失)。谤讥,这里指指责、议论。(并没有贬义)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于,在。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3)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使……听到。

(34)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5)时时而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言劝谏。时时,不时,

有时候。

(36)期(jī)年:满一年。

(37)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38)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40)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41)美我:认为我美。(42)善:好,好的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

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

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

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

己觉得不如他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情,说:“我的

妻子赞美我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赞美我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的原因,是对我有所求。”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

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纵横千里,有一百二十座

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

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的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可

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指着、议论(我的过失),(并

能够)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

闹);几个月以后,有时人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别国。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

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

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

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邹忌,《史记》作邹忌子,齐国人。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

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

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穿戴)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朝)服衣冠: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暮)寝而思之:在晚上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者,……也。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视之: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c.朝服衣冠早晨(zhāo)

d.能谤讥于市朝偏指“市”指市集,市场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1、乃下令(颁布,下达)

2、受下赏(下等的)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1.修八尺有余:身高。

2.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1.时时而谏进:有时。

2.时而献焉:到时候。

1.旦日:第二天。

2.旦辞爷娘去:早晨。

3.旦旦有是哉:天天。

1.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

2.而复问其妾曰:连词,表顺承。

3.窥镜而自视:连词,表修饰。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今:虽然

中心思想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

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

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或者说:说明统治者要懂得兼听则明,旁听则暗的道理,告

诫君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有可能成功。)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

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

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

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

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

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

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

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

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

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

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

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

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

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

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

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

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

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

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

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

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

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

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

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

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

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

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

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

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

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

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

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

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

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

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

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

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

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

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

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

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千古名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8:50: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50241170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邹忌修八尺有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邹忌修八尺有余.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