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入平羌江水流

更新时间:2023-03-07 08:47:32 阅读: 评论:0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影入平羌江水流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卫士长)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

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

是小编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习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

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

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

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

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

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

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

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

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

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

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

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

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平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

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

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

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

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

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

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

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

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

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

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

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

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

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

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

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

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

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

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

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

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

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

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

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

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

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

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

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

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

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

读展示——师生评价

(平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

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

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近诗人,联

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

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

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

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

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

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

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

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

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

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

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

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

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近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

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

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

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

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

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

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

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

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

——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近古诗,走近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

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

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

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

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

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

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

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案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

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

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

(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

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

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

/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

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

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

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

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

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

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

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

“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

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思月怀乡之情,

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

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

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

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

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

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

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

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

3、搜集写月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教案5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

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

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开元十四年

(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

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

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

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

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

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

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

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

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

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

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

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

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

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

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

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

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

“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

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

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

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

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

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

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

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

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

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

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

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

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

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

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

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

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

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

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

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

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

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

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5.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

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

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

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

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

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

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

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

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

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为何写“峨眉山月”?

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

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

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

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

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

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

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

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

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

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

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

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

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

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

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8:4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50052169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影入平羌江水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影入平羌江水流.pdf

上一篇:白切五花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影入平羌江水流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关于数学的小故事2023年3月7日发(作者:卫士长)•••••••••••••••••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峨眉山月歌教案1一、学习目标1、认识“峨、羌、渝”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
  • 0℃白切五花肉
  • 0℃白切五花肉
  • 0℃u盘无法访问
  • 0℃按键音
  • 0℃按键音
  • 0℃秋季吃什么菜
  • 0℃大龄剩男
  • 0℃大龄剩男
  • 0℃怎样剥石榴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