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大全: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
来看看《从军行七首·其四》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七首·其四》注释
青海:青海湖
穿:磨穿
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
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
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
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
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
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
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
里存有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
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
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体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
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
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
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
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至于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的原因,这
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相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
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
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
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
围。所以这两句不但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
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
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
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注
重,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
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
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个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
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
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
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
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
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表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
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
任感。
《从军行七首·其四》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
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
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
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
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
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7:17: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44666169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青海长云暗雪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青海长云暗雪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