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卷第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月
盗墓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经古代小说家的
加工创造而变得生动有趣且蕴含丰厚。研究古小说
中的盗墓叙事,既可了解与盗墓相关的一些墓葬习
俗,亦能总结盗墓叙事的书写意图及美学意义。
一、盗墓叙事的产生
不论何种文学形式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自然和
社会形式的反映。古小说中盗墓叙事的产生,与现
实中的盗墓现象密不可分。盗墓现象出现甚早。据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载,周末就有人盗发古冢而
得方玉石。春秋战国时期,盗墓之风日盛。《吕
氏春秋》卷一○《安死》记云,盗墓者群聚而居于
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旁,“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
得所利,相与分之”。这里指出了盗墓贼盗墓
的方式及目的。《庄子外物》对两儒“以诗礼发冢”
的经典描写,大概就是现实中的盗墓现象予以作者
的灵感。秦末,规模最大的盗墓事件当数项羽盗发
秦始皇陵。《水经注》卷一九《渭水》载:“项羽入
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盗
墓者之众,陪葬品之多,实为罕见。两汉时期厚葬
之俗空前盛行,盗墓者愈加猖獗,有的地方甚至盗
墓成俗。《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第八下》:“赵、
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乱余民。丈夫相聚游
戏,悲歌忼慨,起则椎剽掘冢。”言赵、中山之地,
民间聚结盗冢以为游戏。当然,除了“游戏”外,
这些盗墓者当还有诸如谋利等功利目的。汉末,大
军阀董卓为供应军需,发墓无数,汉武帝的茂陵亦
未能幸免。三国时,曹操为解决军需之资,特设发
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专司发陵盗墓。将盗墓
“合法化”,亦堪称千古奇闻。南朝陈宣帝次子陈叔
陵,盗发很多名人墓,其中便有东晋名相谢安之
墓。后赵石虎石勒为聚敛财富而肆意盗墓乃众所周
知。唐末温韬任长安节度使七年之间,将其辖内的
唐帝陵几乎掘遍。事实上,上举诸盗墓事,只
是盗墓史上影响较大者,相对于整个盗墓史而言,
它们不过是其中几个耀眼的点而已。
盗墓现象的出现与古代葬俗密切相关。关于这
一现象,《吕氏春秋》卷一○《安死》已做过论述。
该文在批判春秋时期厚葬风俗的基础上,指出“厚
葬”是大墓被抇(发掘)的根本原因。倡导薄
葬并身体力行的魏文帝曹丕则指出,除“厚葬”外,
盗墓还与“封树”有关。《三国志魏书》卷二《文
帝纪》云: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
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
古小说中的盗墓叙事研究
张玉莲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呈贡)
摘要盗墓作为一种罪恶行径,在古小说中有鲜活生动的载录。诸多盗墓叙事的产生与
现实中的盗墓现象密切相关。而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厚葬封树之俗。盗墓叙事对盗墓奇
遇的展示蕴含着作者内涵丰厚的书写意图。
关键词古小说;盗墓叙事;盗墓奇遇;书写意图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古小说中的墓葬叙事研究”的阶段
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玉莲-,女,云南宣威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htsRerved.
第期张玉莲古小说中的盗墓叙事研究
厚葬封树。
确实,“厚葬”乃诱发盗墓的根本原因,“封
树”则为盗墓者确立了发掘目标。这一论断的得出,
实源于与原始丧葬习俗的比较。《礼记檀弓上》:“葬
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故鬼
神信仰产生之前,古人处理死者的方式一般是“衣
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①。这种葬法使得
藏尸之所很难被察觉。随着鬼神信仰的产生和普泛
化,墓葬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们不仅要随葬
物品,还在墓上起封为坟。毫无疑问,高高隆起如
丘状之坟,为盗墓者确定盗掘目标提供了明确标
识。而那些随葬品,尽管死者以之为阴间享用之物,
生者以之示其孝悌思慕之心或沽名钓誉②,或出于
对忠孝、对悭惜的错误理解③但它们的命运基本
一致:一旦入墓,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盗墓者的窥视
盗劫之物。可以说,厚葬封树之兴,便是盗墓掘坟
之始。
正是历史上诸多形形色色的盗墓事件,为小说
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来源和创作灵感,从而成就了
古小说中内涵丰厚的盗墓叙事。
二、盗墓与奇异
盗墓是人们了解冥间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应
的,冥间异象成为古小说中盗墓叙事的重要内容。
如众所知,死者的一般归宿是冢墓,在鬼神信仰
下,冢墓又是构成冥间的基本单元。因此,“入墓”
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亲临冥间。古小说中许多盗墓
叙事正是书写盗墓者入墓后所见冥间异象,这主要
表现在两方面:繁多奇异的陪葬品和“死而如生”
的墓主。
从种类上看,盗墓叙事中盗墓者所见墓中陪葬
品可谓应有尽有,且往往表现奇异。具而论之,主
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第一,金玉器物能自动飞翔。晋王嘉《拾遗
记》卷五载,秦始皇陵被盗开后,有金鳬飞出戏于
沙滩,后被罗者所得而献于太守。又,宋邵博《邵
氏闻见后录》卷二七“张浮休”条记有盗发咸阳古
墓,有白玉帘飞出,后为中官所得。金玉,死
物也,自动飞出,实咄咄怪事。窃以为,这些可能
是盗墓者文过饰非之词,作品叙之旨在突出这些墓
的神秘性。
第二,香料味道异常。刘宋伍缉之《从征记》
云,刘表冢被郡人所发,“香闻数十里”④。尽管文
首交代,刘表之子葬刘表时,随葬四方珍香数十
斛,但言其香味传播数十里,恐系夸饰之词。作者
用意乃在突出香料之丰富名贵。
第三,器皿的功效特异。或言容器“投物辄
满”。《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七“牧儿”条云,有牧
儿入古墓求羊,得一黄磁小褊瓶,投物辄满。投物
自增,实乃希求不劳而获者的白日梦。白日梦的荒
诞性,注定了这个神奇的黄磁小褊瓶必然消失,否
则谎言不攻自破。因此,小说言牧儿得此瓶后,其
父与行人在争夺时不慎将瓶击破,只留下一些碎片
证明此瓶之实有。或言盟器勅使能至阳间报案。唐
卢肇《逸史严安之》记云,天宝初,严安之为万
年县捕贼官。亭午,有中使黄衣乘马驰入,宣勅报
案,云某公主墓被盗,宣使往捕之。安之率人前
去,果得贼。后得知报案者乃盟器。盟器,是
灵魂观念基础上产生的为死者随葬的各种象征物。
这里飞马宣敕的盟器人,显系一种随葬俑。以俑随
葬的现象在考古发掘中早有发现,如秦始皇陵中的
兵马俑。当这些随葬俑进入小说家视野时,经过其
渲染加工,就会变得鲜活灵动而能各司其职。《严
安之》中,由于使者的本职在于通风报信,故其象
征物——盟器敕使——跟随墓主进入冢墓后,便会
在墓主遭劫时自觉履行走马宣勅报案的职责。这种
想象玄妙而有趣!作者记此奇事,本意当在渲染这
座公主墓的神秘特异。
除奇异的随葬品外,墓主“死而如生”是盗墓
叙事中经常涉及的又一异象。尸体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腐朽乃自然规律,但盗墓故事中描写墓主容貌如
生者比比皆是。西汉刘歆《西京杂记》卷六“广川
王”事中,广川王发魏王子且渠墓、幽王冢。墓主
及殉葬者皆“肌肤颜色如生人”。曹丕《列异传》之
“冯夫人”条记汉桓帝冯夫人死后七十余年,有贼发
其冢,见其“颜色如故”。宋徐铉《稽神录》卷五
《陈金》记陈金所发冢,墓主已死三百年,尚“面如
生,通身白罗衣,衣皆如新”。更有甚者,棺椁
已腐,而“衣服容貌皆如生,举体犹有暖气”⑤
这些尸体历经几十年甚或几百年,尚鲜活如生,实
在令人匪夷所思。
“从叙事的内容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关于尸体长期保鲜的原因,众
说纷纭。或以为是云母之功。葛洪《抱朴子》佚文
“广陵大冢”事云:吴景帝时,戍将于广陵掘诸冢,
有一大冢中,墓主“面体如生人,棺中云母厚尺
.htsRerved.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
许”。《西京杂记》卷六“广川王”事之“魏
王子且渠冢”条和“幽王冢”条都提及墓中有许多
云母,大概作者以为死者容貌如生乃受益于云母。
按,云母是一种矿石,俗称千层纸。晶体常成假六
方或菱形的片状、板状、柱状。半透明,有白色、
黑色、深浅不同的绿色或褐色等。不导电,隔热,
耐高温,耐潮防腐。如此,则这种“隔热,耐高
温,耐潮防腐”的矿物大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延
缓尸体的腐烂进度。
或以为是珍香之力。上引《从征记》云刘表被
随葬珍香数十斛。其墓被发时,“表白如生,香闻
数十里”。这似乎在暗示刘表的“白如生”乃得益
于珍香。
或以为是玉器之效。《西京杂记》卷六之“晋
灵公冢”条云:“棺器无复形兆,尸犹不坏,孔窍
中皆有金玉。”又,唐谷神子《博异志杨知春》云
开元中盗墓贼盗开白茅冢,“北房有玉棺,中有玉
女,俨然如生”。从作品的叙述来看,这些尸
体之所以不腐,主要得益于玉。这种认识可能与古
人的玉崇拜有关。玉本是寻常之物,《山海经》就
有很多关于玉的记载。秦以前,玉乃人们随意可用
之物。秦以后,这种情形有所改变。据汉卫宏称,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唯其所好。但
秦以来,唯天子独得以玉为印,称之为玺,群臣莫
敢用也⑥。如此,玉玺便成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相应的,玉也变得比较尊贵,人们甚至将玉神化
了。反映至丧葬中,便直接体现为以玉为含或随葬
玉以期墓主或者其它随葬物不朽的葬俗。《汉书》
卷六七《杨王孙传》记倡导薄葬的杨王孙言:“口
含玉石,欲化不得。”称含玉之尸不会腐朽。
尽管玉器为世人倍加推崇而致玉器随葬成俗,
但那种认为含玉或覆玉能使尸首不坏的说法,恐无
多少科学依据。据考古发掘,汉代刘胜夫妇之墓是
一座未经盗掘的诸侯王陵。被发掘时,夫妇都身着
金缕玉衣,但尸首皆已腐朽。因此,古小说中盗墓
叙事里有关玉衣玉器能使尸体如生的记载,若非不
实传闻或作者虚构,自当另有原因。
墓主行止的“近似人”——似人又异于人——
亦是盗墓叙事常所展示的一种奇异现象。人死而无
知乃为常识,但在盗墓叙事中,很多墓主不仅形貌
如生,言谈举止亦如生人。他们有知觉能言语会行
动。《逸史樊泽》云,有盗解墓主腰间玉带,“亡
人呼曰:‘缓之,我腰痛。’”他们还会像生人
一样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
集卷一三《尸穸》之“蜀先主墓”条云,盗贼于墓
中“见两人张灯对弈”。北魏刘昞《敦煌实录》
之“王樊冢”条亦云,有盗开王樊冢,见樊与人摴
蒱⑦。对弈、摴蒱作为人间常见的娱乐方式,被这
些鬼搬至地下继续享用。此外,遭到侵犯时,墓主
还会反击,甚至到阳间报案⑧。总之,墓主完全再
现了生人的感受、娱乐方式、自卫手段等等。这是
墓主的“似人”之处,亦是人类对冥界的一种想
象:“人们搬进另一个国度(引者按,指阴间)的
不止是自己的社会制度,而且还有他们的生活方式
和故乡的地理特点。”
至于墓主的“异于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他们
以奇异而有效的方式反击盗墓者,如:赠酒漆唇、
赠带化蛇、制造恐怖气氛等等。《敦煌实录》之“王
樊冢”条云,盗开王樊冢时,樊“以酒赐盗者”。
盗饮后,唇即墨黑,守城门者以此为识将其擒获。
盗者饮墓中酒致唇被漆的情节,看似玄乎,却并非
皆无中生有,因为墓中有酒之类的随葬品是可能
的,如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精美餐具里就有
一卮酒。而酒在冢墓这一特殊环境下极易发生化学
反应以致变质,盗墓贼不慎饮之就可能中毒以致双
唇变黑。其欲自神其事,遂编造出墓主赐酒的荒诞
情节。化玉带为巨蛇恐吓盗墓者亦是墓主的一种防
盗策略。《酉阳杂俎》之“蜀先主墓”条云,盗贼
入墓饮酒后,“乞与玉腰带数条”。至外,“口已漆
矣,带乃巨蛇也”。玉带化为巨蛇确为怪事,但对
于以虚构为基本特征的小说而言,叙写幻化不足为
奇。这里所云幻化,当是运用了幻化中的“相似
性”原理:本物“巨蛇”与幻化物“玉带”的形态
相似。制造恐怖氛围是墓主的又一防盗措施。宋洪
迈《夷坚志支甲》卷二《李婆墓》云,群盗发下
邳境内古丘李婆墓,见一丑媪“端坐椁上,弹指长
啸,响振林壑,溪谷洧流,一切沸涌。众怖而散
走”。此媪一声长啸,山为之响,水为之沸,
此等非常之举非鬼神不能为。但从当时的掘墓情形
来看,此或是盗墓者在疲惫状态下的幻觉。文叙众
贼掘至棺椁时,“众疲困憩卧,或餐干糒”。显然,
盗墓贼当时正处于疲惫饥饿状态。而盗墓作为一种
侵犯亡灵的极端行为,通常会使盗墓者心怀恐惧,
若盗墓时出现诸如狂风雷电之类的自然现象,必然
会给状态不佳的盗墓者以强烈的心理震慑,使之产
生某种幻觉,以致误将风啸云起视为鬼神显灵。
.htsRerved.
第期张玉莲古小说中的盗墓叙事研究
要之,由于冢墓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冥间,因
此,在墓中似乎一切皆有可能。那些种类繁多,表
现特异的陪葬品,虽然始于人为,一旦进入冢墓,
难免会在时光流逝中浸染上“冥间”的神秘色彩而
显得诡异莫测。至于墓主行止如人的现象,当是小
说家基于灵魂观念、鬼神信仰之上的一种文学想
象。因为具有“双重性”的鬼魂除“鬼性”外,尚
保留一些“人性”,有类于人的思想情感、言行举
止及各种需求。因此,他们会在寂寞时对奕或摴蒱
以自娱,遭劫时会反击甚至到阳间报案等等。但鬼
魂作为一种具有“鬼性”的“异类”,又有作威作
福的非凡神力,因而能为人之所难为甚至不能为,
如赠美酒漆盗唇使之遭捕,化长蛇为玉带戏弄盗墓
贼,弹指长啸而使水沸林响等等。
三、盗墓叙事的文学书写意图
盗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罪恶”现象,当其
被以文学的眼光审视时,又将传递出作者怎样的书
写意图?
与正统伦理价值观相适应,善恶有报观念的表
达是盗墓故事的一个重要书写意图。《西京杂记广
川王发古冢》开篇叙云,作者大父对广川王以发墓
为乐的恶劣行径“每谏”,而“王不听”。显然,作
者是借其大父的谏止行为来表达一种道德观。不能
从谏依然盗墓的广川王终于招致鬼神之怨。该文最
后一条叙云,广川王在盗栾书冢时,有一白狐惊
走,左右逐之不得而击伤其脚。其夕,王梦一“须
眉尽白”之丈夫来苛责并以杖叩其左脚。“王觉,
脚肿痛生疮,至死不差。”广川王击伤墓中白狐之
脚,遭到白狐(即“须眉尽白”之丈夫)以杖反击
其脚的报复,可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说
借“梦”这一媒介不仅明示了广川王遭报应的原
因,还强化了其罪孽的深重:其盗墓的恶劣行径已
达到鬼神怨愤的程度。以盗墓来宣扬报应观念的还
有南朝刘敬叔《异苑》卷七之“王士燮墓”条。该
文记云,汉人王士燮之墓“灵异不恒”,无人敢发。
晋时,太原刺史温放之亲往发掘,归途即卒。从无
人敢发此墓这一背景来看,温放之的掘墓显系对这
座墓的“灵异不恒”的一种挑衅。挑衅的直接后果
是报应如响:“还,即坠马而卒。”这种对鬼神的公
然侵犯行为,遭到厄运自是符合善恶有报的因果逻
辑。另,《录异记》卷八“武相公墓”条、《稽神
录》佚文《张绍军卒》等,皆是讲述盗墓
而报应不爽之事。要之,上述诸多盗墓故事,旨在
通过盗墓贼不同的结局来宣扬善恶各报观念。
由于盗墓是一种悖德乖世之行,故抨击盗墓之
风是盗墓故事常所表现的一个主题。作为一种冒天
下之大不韪的恶劣行径,很多盗墓行为(尤其是多
如牛毛的民间盗墓)是在秘密中进行的。但这种状
态在某些特殊时期可能会被打破,比如朝代更替的
战乱年代。其时,很多人的自身安全尚无保障,祖
茔祠堂更无力顾及,盗墓便会由一种明修栈道暗渡
陈仓的地下盗劫活动,转为明火执仗抢劫死人的地
上发掘行为。乱世盗墓猖獗的现象在古小说中多有
叙述。《独异志》卷中《曹操凶残》载,“曹操无
道,置发丘中郎、谋金校尉数十员,天下人冢墓,
无问新旧。发掘时,骸骨横暴草野,人皆悲伤。其
凶酷残忍如此。”曹操肆意发冢正处于天下大乱的
汉末。对这种暴骸于野的盗墓行为,作者予以严厉
抨击,称其“无道”、“凶酷残忍”。上引《李婆墓》
之文首云:“绍兴丁已岁,伪齐之末,群盗肆行焚
庐发冢,略无虚日。”所言盗墓事是发生于伪齐结
束之际。文中对盗墓虽无直接谴责之词,但从作者
对盗墓者的称呼(“亡赖恶子”)及结局安排(“五
旬中,多暴死及无故颠陨者”)来看,作者对盗墓
行为的贬责之意已蕴含其中。
对盗墓行为的抨击,当是作者对冢墓所蕴涵的
伦理价值的一种维护。墓既是亡灵安息之所,亦为
孝子表达孝心敬意之处。相应的,“护墓”在很大
程度上是“孝”的一种表达,“盗墓”则是对这种
伦理价值的蔑视甚至是颠覆。故而,揭露盗墓现
象,抨击盗墓之风,与宣扬报应观念一样,表达的
都是作者的一种伦理价值观。
展示盗墓奇遇是盗墓故事的又一重要书写意
图。身在阳间的人类,对神秘莫测的冥间充满好
奇。一旦掘开冢墓,冥界的神秘面纱也就随之消
失。因此,呈现盗墓奇遇成为许多盗墓故事的书写
目的。前引《西京杂记》记广川王盗墓事,开篇即
云“王所发掘冢墓,不可胜数,其奇异者百数”,
接着列数诸条奇异事。这一则说明广川王盗墓数量
之多,二则表明作者欲示“奇异”之意。因此,文
中所记诸事,除“栾书冢”条外,其余皆重在描写
冢中景象。如“魏襄王冢”条云:
魏襄王冢,皆以文石为椁,高八尺许,广狭容
四十人。以手扪椁,滑液如新,中有石床,石屏风,
宛然周正。不见棺柩明器踪迹,但床上有玉唾壶一
.htsRerved.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
枚、铜剑二枚、金玉杂具,皆如新物,王取服之。
除末句“王取服之”外,全文都在向读者呈现
墓中奇异景象:墓虽古老,其中所藏“皆如新物”。
在古墓与新物的强烈反差中,该墓隐隐透出一股诡
异气息。至于《录异记》之“曹王墓”条,旨在突
出墓中玉孩儿的特异功效——能令盆水历二百年
而无减耗。《邵氏闻见后录》卷二七所记黄磁小褊
瓶事,意在彰显小瓶“投物辄满”的神异功能。
即使那些由盗墓引发的公案故事,其写作重心
亦多不在公案本身,而在渲染盗墓奇遇。《逸史樊
泽》作为一则公案故事,具备了公案的基本要素。
案发:张父墓遭劫;勘断:节度使樊泽审案;结
案:“悉杀之。”尽管如此,该文主旨乃在于展示盗
墓引发的奇事。这首先表现在墓主行为的奇异上:
其墓遭劫而托梦报案。这种遭劫墓主托梦报案事在
小说中不乏其例。《搜神后记》卷九《承俭》、《广
异记华妃》、《录异记》之“武相公墓”条皆有涉
及。“托梦”作为鬼神的报案方式,乃是鉴于人鬼
殊途而幻设出的一种沟通人鬼之法。其次体现在小
说人物的话语指向中。作为审判官的樊泽,其推勘
罪犯时如是问:“汝劫此墓有异耶?”关注的并非
盗墓贼所盗之物,或有无前科之类,而是“盗墓异
遇”。由于这一话语的引导,文章几乎三分之二的
篇幅是盗墓者对盗墓奇遇的呈现:一是以酒祭拜亡
人时,亡人笑。二是拽亡人玉带时,亡人呼:“缓
之,我腰痛。”亡人会笑会言语有知觉,皆属非常
之事。尽管如此,由于灵魂观念的存在,人们对这
种特异现象亦能理解。如盗墓者所云:“某今日之
事,亦无所隐,必是为神理所殛。”认为其形迹败
露乃神灵之罚。总之,这类故事之所以能将各种情
景描写得奇妙玄乎而又似不容置疑,主要原因恐怕
还在于人们对神秘诡异的冥界和虚无缥缈的鬼魂
的崇信而又不可求证性。
对盗墓奇遇的书写,实是以文学手段向人展示
一种神秘奇异之美。东汉王充《论衡》卷三《奇怪
篇》云:“世好奇怪,古今同情。”盗墓故事中的种
种奇景奇事,或夸张不实,或光怪离奇,甚或荒诞
不经,但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世俗的好奇之
心,使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奇异带来的独特美感。
综上,盗墓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其
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厚葬封树”的葬俗。古小说
中的盗墓叙事,多把盗墓作为人入异境的一种重要
途径,在展示墓中异象或盗墓奇遇的同时,传递出
作者不同的书写意图:或是表达善恶报应观念,或
是抨击盗墓之风,或是猎奇好异总之,既有伦
理的,有又宗教的,既有社会的,又有审美的。
注释:
①王弼、韩康伯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卷八《系辞下第
八》,《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年,第页。
②如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云:“今生不能致其爱敬,
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
孝,显名立于世,光荣着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废屋卖
业。”《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③参见王玲莉:《超越有限——中国传统家训的死亡智慧》,《燕
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第页。
④佚文,见引于《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冢墓》,唐欧
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页。
⑤《稽神录》佚文《林赞尧》,见引于《太平广记》卷三九○,
第页。
⑥引于蔡邕《独断》卷上,《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弘治刻本。
⑦引于李冗《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年,第页。
⑧详见戴孚《广异记奴官冢》,北京:中华书局,年,第
页。
参考文献
任昉述异记徐氏《随庵丛书》本
高诱注吕氏春秋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
郦道元合校水经注清王先谦校北京中华书
局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
华书局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
徐铉稽神录白化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谷神子博异志北京中华书局
段成式酉阳杂俎方南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
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
洪迈夷坚志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董明伟
.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7:1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44372169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匪我所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匪我所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