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更新时间:2023-03-07 06:07:47 阅读: 评论:0

蚕丝被保养-吊兰的养殖方法

丧葬习俗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湿气重的人有哪些症状)

文化地理资一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李妍

10508102李艳玲

10508103鄂志英

10508104程思涵

文化地理资一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

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

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

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

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

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

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

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

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

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

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

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

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

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

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

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

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

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

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

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

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

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

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资一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

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

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

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

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

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

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

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

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

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

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

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

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

《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

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

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

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

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

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

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

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

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

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

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

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

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

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

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

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

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

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

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

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

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

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资一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

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

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

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

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

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活佛死

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

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

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

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

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

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

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

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

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

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

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

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

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

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

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

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

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

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

“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

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资一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

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

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

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

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

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

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

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

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

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

品。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6:0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404671683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丧葬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丧葬习俗.pdf

上一篇:名亭公园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丧葬习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