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土情深诗词作证
——缅怀写房山、颂房山的诗词家宋家骧先生
林宗源
宋家骧先生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
他热爱房山、歌咏故园的诗作,却长久流传
下来,成为房山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而熠熠
生辉。
宋家骧先生生在房山,长在房山,早年
从北京农业学校(现为北京农学院)学成毕
业,19岁参加工作,挥汗于百花山林场,自
此与花草树木结下不解之缘;30岁就职门头
沟区林业局,为区域规划和植树造林踏遍了
京西的山山水水;40岁回到故土,在燕山园
林局从事城市绿化至退休。20年在山区,20
年在城区,都奉献给了北京的绿色。不论何
时,一棵树、一株花都能成为与友人滔滔不
绝谈论的话题。凸凹评价他:“既爱天地,爱草木,也爱人……”
2007年10月与冯绍邦等诗家发起成立云水诗社,从此开始了他退
休后诗歌创作的生涯。他爱房山,写房山,把房山的山川草木,汇入笔
端,流淌进血脉,讴歌、吟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家骧先生生前儒雅豪放,长髯飘洒,出门手柱竹杖,正如云水诗社
诗友李瑞祥所描绘:
豪爽著,眼镜美髯背带裤,激昂慷慨真情露。
诗词最爱家乡赋。殚精处,华章卷卷人钦慕。
(《归字谣·诗友宋家骧老师逝世周年》选自《云水诗抄》三卷)
他手擎竹条杖,身着背带裤,走遍房山的山水园田。
住进水峪,他写出了赞美这个美丽山村的小词:
2
雄鸡破晓,水峪春来早。残雪化溪水。栾芽嫩,布谷叫。
这边风景好,满坡披绿袄。甜杏蜜桃着锦,天地醉,腮红了。
(《霜天晓角·水峪行》四首选一,选自《云水诗抄》一卷)
登上白草畔,鸟瞰四马台、霞云岭和大石河的汤汤流水,他写道:
四马台边柳,霞云岭上松。大石河畔涌葱茏,堂上唱丰功。
大路盘旋走,纱披第一峰。金蛙凌顶傲长空,五指柱苍穹。
(《巫山一段云·白草畔鸟瞰》,选自《云水诗抄》一卷)
走进良乡大学城,他热烈礼赞;
宝塔巍然燕谷里,名片新城,两万精英聚。智慧横流怡古
邑,雏鹊飞起蓝天戏。明理精工求妙谛,风雨兼程,跬步积千
里。敢上九天丢后羿,五洋捉鳖抒豪气。
(《黄金缕·走马良乡大学城》,选自作者《碎陶集》)
坐上了新开通的房山城铁,他兴起赋诗:
荧荧一线系城乡,朗朗长空舞凤凰。
满翼犁霞织天宇,双经沐露曳春光。
兴家利国繁三隧,礼客仪宾惠四方。
我欲乘风拔地起,相偕共铸盛华章。
(《写在房山地铁开通之际》,选自《云水诗抄》一卷)
他用“安阳好”这个词牌一连写了4首来赞美家乡,其中一首是:
家园美,美景胜人寰。拒马云啸吟石渡,金声堂上醉心弦,谁
不客房山?真灿烂,天马跃山川。三化激情新史册,两区重塑大
观园,诗境更无前。
(引自《历代名人咏房山》中外名流出版社2018年出版)
三化两区是中共房山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房山建设发展思路,家骧
先生及时把这一构想写进他的诗行。
他还用“扬州慢”的词牌憧憬房良的未来,满腔热情地写道:“沐
韶光,英锐勃发,神韵泱泱”。而家乡的前景,是他日夜期盼的目标—
—“挺进康庄”。
2013年春,云水诗社活动后,社长冯绍邦接到一项任务,由云水诗
3
社部分诗友写诗歌咏苏庄三里社区的崭新面貌。几天之后,大家拿来诗
作一起研讨,有的是绝句,有的是律诗,有的是长短调词,家骧先生则
拿来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苏庄赋》。讨论中被认为从赋体看还有些毛病,
他坚持己见,只个别词句做了修改,基本框架没动。没成想就是这篇赋,
得到著名朗诵家方明先生的认可,在苏庄三里社区举办的联欢会上激情
朗诵,热情歌颂了苏庄三里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历程,歌颂了党改革开放
的政策。凭着这篇赋,他被苏庄三里聘请为文化顾问,此后不断为这个
社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作,直到去世。
家骧先生好酒,正像他的好友范金生先生诗里写的那样:
宋子何为者,文星加酒星,……
长髯三千茎,根根俱透风。
思来潮水涌,醉倒玉山倾。
咳唾皆珠玉,疏狂效鲵鲸。……
无限闲风月,何及醉吟情?
《戏赠宋家骧老兄·霁月轩吟草》
一旦微醉,他便要吐真言,发心声,即便是真言,也是一腔对故土
的情结。一次酒后,他突然对一句谚语提出质疑,那谚语是:“京涿州,
怯良乡,不开眼的房山县”。他说,房良自古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
杰地灵,怎么能说“怯”?怎么能说“不开眼”?这是谁胡编乱造的!
说得激昂,声音发颤,连下巴的银髯也在激愤地颤抖。
也正是对这谚语耿耿于怀的原因,催动他又做了一件别人意想不到
的事。2013年夏,天气燥热且发闷,他不避盛暑,邀集了绍邦等几位云
水诗社的老弟兄,到当时活动的房山文化馆,研讨他的一百首诗。到那
里才晓得,他要用这百首诗描绘房山百个景,一首诗写一个景点。好家
伙,别说写诗,就是这百个景观,是怎样搜集到的?也真煞费了一番苦
心。研讨中,你提哪个词应该调整,他说哪句描写应该锤炼,七嘴八舌,
一向不喜用别人现成东西的他,也谦虚了一下,认真记录。他尊重大家
的意见,应该出于他热爱这些美景,以求写得最真切到位吧。不久自费
编辑成一本竹枝词《大房山樵歌》,绍邦先生写了推介文字,每个景点
4
有诗有注,题解详实精准,说明景点的方位,有的连行走的里程都准确
计算出来,可谓精心结构,一丝不苟。集成之后,诗社社员人手一册。
年底房山区文联召开总结会,区诗联学会颜景河会长把这本力作隆重推
出,大受文联领导称赏,并以此集作为房山区旅游开发的一份重要资料。
百首诗作脍炙人口,这里仅选4首与读者共赏:
写良乡大南关村《郊劳台》诗作:
雄师两度定边陲,一统金瓯众望归。
天子亲迎大路口,褒扬劲旅树丰碑。
写《琉璃河石桥》诗作:
九衢据要一津梁,跨越激流聚八方。
双塔石虹联倩影,倚栏思钓嗅荷香。
写上方山的《云水洞》诗作:
上方岳腹潜蛟龙,吐雾吞云浩气宏。
石笋丛丛融水乳,大千世界蕴无穷。
写长沟峪村南《贾岛松》诗作:
三沟岔口一青松。耸入云天度雨晴。
八面临风无所惧,枚枚枝叶试刀锋。
百首竹枝,首首对景点精描细刻,力争确是此景,不失形貌。不下
大的心力,如何能够写成?诗后的题解,尤其精准,因篇幅所限,只给
读者例举《郊劳台》题解一部分:
“位于良乡大南关村,俗称接将台,创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据清史记载,台为圆形,台高7尺,直径5丈。通过甬道正北面有大理
石碑亭一座,上有盖,下有基,中有石碑,碑上刻有乾隆郊劳诗。外围四周筑
有围墙,墙高7尺,厚1.1尺,东西宽16丈,南北长48丈。东西南北各有大
门一座。……2003年区文物管理部门给残碑加盖,目前周围为一座苗圃。”
只引录题解不足一半的文字,其他各个景点一样极为详实地介绍方
位、构建、形态、年代等等,可见一冊樵歌,呕心沥血。没有对房山极
度热爱之心,如何编织如许文字!
2014年9月,距他离世只有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他承担了撰写祭
5
奠《平西抗日烈士文》的重任,完成此稿后,亲往石渡抗日平西纪念馆
参加祭奠活动。前一晚曾电话约我同去,我因农职院课题会议,没有去
成,有幸在他的《碎陶集》中欣赏到这篇情怀激荡的文字。
作品痛斥日寇:“丁丑小暑,倭寇癫狂。挑衅卢沟,华夏遭殃。”写
平西人民英勇斗争:“全民奋起,摩拳擦掌。同仇敌忾,慨当以慷。……
仁者无敌,义者敢当。中流砥柱,民族脊梁。”写今日中华:“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圆梦中华,复兴辉煌。”这字字句句,血脉僨张,激扬豪迈,
平西烈士们地下闻得,必当含笑九泉。
家骧先生生前,对故土,对房山,不仅用笔写爱,也用行动播爱、
种爱。2014年夏秋之交的一天,房山诗联学会数人赶往五侯中心校孤山
口小学。这所学校长期重视诗教,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传承祖国优
秀文化传统,很多学生娃对古人诗作出口能诵,有的竟能背诵百首之多。
北京诗词学会责成房山诗界先来验看,如合乎标准,经上级部门验收合
格,要为孤山口挂一面市级诗教先进单位的牌子。这样的好事,得到房
山区文联和区诗联学会高度重视,这次是到孤山口帮助孩子们提高诵读
水平。可惜家骧先生正忙于苏庄三里的文化活动,没有随大家前往,但
事后得到了确切消息,我们离开学校的下午,他联系了苏庄三里社区文
联负责人刘水先生,请中国传媒大学张文星教授,三人一路颠簸,驱车
数十里外的孤山口,张教授不茶不酒,做了义务辅导,孩子们享受到高
规格的诗教培养,更深一层知道了如何朗读,如何背诵。三位长者也满
足了心愿。但有谁知道,当时严重的疾病已悄悄向他逼近了。
他从2007年加入云水诗
社始,文思泉涌,不到8年的
时光里,诗词创作不下千首,
先后编辑诗词作品有《不足斋
集页》《大房山樵歌》《撷瓣集》
《碎陶集》《人间草木词》和
前期杂文集《江夏随笔》6部,
其中写房山、颂故土的诗词及
6
短文当有数百首(篇)之多。单就《云水诗抄》第一卷统计,在集中发
表作品共24题30首,而写水峪、白草畔、琉璃河中学、贾岛峪以及房
良城铁通车等诗作竟有10题17首之多。他这平生的意愿,是把满腔心
血化作首首诗词,飞荡在房山这片热土之上。
宋家骧先生于2015年12月13日20时35分在良乡老年病医院病
逝,终年72岁。
他离去了,房山仍然记住他。他生前,著名作家、房山区文联主席
史长义(凸凹),亲自为他的《人间草木词》作序;他逝世后,又在《北
京日报》上发表了《曼妙的草木诗人宋家骧》。著名作家董华,也在《北
京日报》(郊区版)发表了《锦书难托清音依旧》,缅怀故友。
房山诗界悼念他的诗联,难以数计,这里只选几幅刊录于下:
颜景河先生悼念他的挽联:
大哥,酒未喝够,诗未写完,凭甚驾鹤先走?
老弟,缘不说破,因不深究,自然拈花早行。
冯绍邦先生悼念他的挽联:
自乙酉以来论交十载互有短长成莫逆
于诗词之外对话九春能分邪正即相知
姜玉卉先生悼念他的挽联:
一生苦学历荆棘
终作浮天滴水鲲
谭泽先生代云水诗社悼念他的挽联:
五缕髯飘半壶洒老一路长吟集醉陶撷玉瓣唱樵歌
尽书人间草木看今朝另辟蹊径驾鹤游天寻灵感
三生缘定八载情深两界翘望聚云水饮红星敲雅韵
同醉笔下春秋待明日再酿新词吟诗对句向天堂
房山的文学界、诗词界一致认为:他生前以大量的优秀作品,歌颂
房山,赞美故园。心牵故土,“以命为诗”,诗界英杰,精神不死。诗友
们一直觉得,家骧先生还活着,只要听到拒马河的流淌声,看到百花山
7
苍郁的山峦,行走在石渡的翠谷中,都会在耳边回荡起家骧先生歌颂大
美房山的韵律。这些诗作流播着、传诵着,宋家骧的名字融进房山的山
山水水,伴随这些美丽的山水而不朽,而生辉。
2018年5月29日完稿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5:5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39645168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草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草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