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怎么起针

更新时间:2023-03-07 04:40:25 阅读: 评论:0

乌鸦喝水说课稿-更改图片格式

怎么起针
2023年3月7日发(作者:自我介绍小学)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好大点事

2016-01-3111:05来自QQ空间日志

根据2016年1月29日晚8:00时在成哥内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

座整理而成。

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晚上好!

讲课之前几点申明:

一、本群为内经针法交流群,以学习分享和交流为宗旨,禁止相

互攻击!

二、本群为技术交流群,群友应真诚友善,务必修改群名片为实

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还没有修改群名片者请立即修改,否则将

被清除。

三、本次讲座毫无保留系统完整地公开分享本人多年来对《黄帝

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实践研究成果,有缘者自会珍惜有加。本群

已满,外面还有很多朋友焦急等待加不进来,请加群动机不纯者(如:

持门户之见拒绝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得了宝贝还出言不逊

口吐唾沫及窃取成果拒为己有出售或培训赚钱等)请自行退群,把机

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学习交流的朋友。

上周五给大家分享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部分内容,

今晚讲课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以加深朋友们的理解,同时也

更好的衔接下面的内容。因每个问题都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争取让所

有听课的朋友都能很好地实战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占用的时间比较

长,可能今晚讲不完,但时间服从效果,讲不完的话,下周五继续。

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

复原《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有缘得

到者应珍惜!

如何理解和处理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

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和阴阳稳定人体内环境,可为其他治疗打下良

好基础,可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相兼容,结合应用将事半功倍。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

法。

如何应用人迎寸口脉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

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

阴。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

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

明。

人迎寸口脉针法取什么穴位进行补泻:

五输穴。

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穴位数:

阴经一个,阳经二个。

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先后顺序:

先补后泻。

也列举了部分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的案例,今晚继续给大家

分享。

判定人迎寸口脉疗效的标准

本节我们会用比较长的篇幅进行细解,因为本节所涉及的概念和

道理对于针刺治疗来说实在太为重要太为关键了。

大家都知道,判断疗效的标准不是患者的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么?

其实不然,患者的主诉是主观的,时有假象。还有更为客观的判断标

准:脉象!来看《内经》里的相关论述吧。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

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刺治疗时如果没有“气至”,就应继续行针治疗,不管行针或

针刺的次数。“气至”了就要起针,不要再留针行针。

《灵枢·终始第九》:“气和乃止”。

气、脉调平了就起针(停止针刺)。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

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

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这段经文非常经典,是否正确理解,对针刺治疗有着非同寻常的

重要意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

云,明乎若见苍天”经典名句被众多医家引用,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

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气至”,大家认为

“气至”就是扎针行针过程中酸麻胀热等针感传导至有症状的部位,

只要“气至病所”就会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这样的理解表面

看很有道理,其实完全错误。

那么,什么才是“气至”呢?《内经》里讲得非常明白,《灵

枢·终始第九》对什么是“气至而有效”回答得非常清楚:“所谓气至

而有效者。。。。。。补则实、泻则虚”,通过针刺治疗把虚的补上

去,把实的降下来,达到“气和”,“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就是说

明“气至”了。“气和乃止”、“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气至”了就要起针。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气至”了

呢?

通过诊脉!

“气至”就是“已补而实,已泻而虚”,达到“补则实、泻则虚”

这个标准后的脉象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先来看“泻则虚”,“泻则益

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

也”,泻是把实泻下来(通过泻由实转虚),泻实达标的脉象是怎样

一种改变呢?“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宽度)还是如故(没有

改变,还是那么大),但由“坚”变成了“不坚”,应指的力度由强

变弱了。如果应指力度没有改变,仍“坚如其故”,“适虽言故”,

虽然当时症状减轻感到舒服了,但“病未去也”,并不是病真正的好

转了。“补则实”,“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

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是把虚的补起来(通过补

由虚转实),补实达标的脉象改变,虽“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

(宽度)还是如故(没有改变,还是那么大),但应指的力度由弱变

强了,由“不坚”变成了“坚”。假如应指力度没有改变,“坚如其

故而不坚”,“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虽然当时感觉轻松舒服了,

但病没有真正好转。所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

去”,补虚达到目标(转实)了,泻实达到目标(转虚)了,虽然症

状当时可能没有随着起针而减轻,但肯定会慢慢好转!“病必衰去”,

看古人对用针是多么的自信!《黄帝内经》时代的古人用针可以说是

出神入化,他们有那种底气,并非盲目自信,相反于现代中医的以药

为主,那时用药还不能很好的驾驭(整部《黄帝内经》仅记载了十三

个比较简单的药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这才是“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去,明乎若见苍天”的真正

含义,朋友,你理解了吗?!

对于这段经文的理解,更应该特别明白的是“脉大如其故”,脉

管的大小(指下的宽度)是不变的,补泻后改变的只是应指的力度由

“不坚”转为“坚”或由“坚”转为“不坚”。所以,我们诊人迎寸

口脉时,一定要注意:比较人迎与寸口部脉动的应指力度,排除脉管

大小对诊脉的干扰,而不是对比脉管的大小(宽度)!有人说,根据

现代解剖,人迎在颈动脉,寸口在桡动脉,人迎脉肯定大于寸口脉,

说这种话的人主观主义思想太严重,说话只凭主观想象,根本没有真

正深入临床仔细对比人迎、寸口。如果真正潜心研读《内经》并付诸

实践,就会发现古人是多么的严谨,人迎大于寸口的脉象多了去了,

古人不欺余也!

古人写作使用的是竹简,为了节省用简每每惜字如金,连标点符

号都不用,但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却不惜

笔墨进行反复强调,于此可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灵枢·终始第九》中紧接着又从另一个层面对“补则实、泻则虚,

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进行了精当的阐述。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

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

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

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

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大凡针刺应该注意,通过“三刺”过程“至谷气”,“邪僻妄合,

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这些异常均

须通过针刺去清除。首先绝皮浅刺,排除表浅的邪气,再向深刺排除

深部的邪气,再通过留针行针则“谷气至”,谷气至了立即起针。

“所谓谷气至”,是指通过补由虚转实,通过泻由实转虚了,从脉象

的力度的改变可以知道“谷气至”了。(保留了正气)邪气去了,阴

与阳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调和,但我们已经知道病会慢慢好转了。从

这个层面上来讲,还是“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矣”!

通过这段论述让我们知道,“气至”这个概念,实则是“谷气至”

的简称,而现代教科书及绝大部分针灸医生所理解的“气至”完全是

错误的,那些毫不自知洋洋洒洒引用《内经》名句“气至而有效,效

之信,若风之吹去,明乎若见苍天”是多么大的一个笑话!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

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患者时,观察疗效的主要标准并不是我

们熟知的患者主诉症状的减轻或消失,而是是否“已补而实,已泻而

虚”,即是否达到脉象的"气至”(脉平)!

总结: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针标准:脉平即止(起针)。

我们先休息下吧,一会接着讲。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针刺治疗频率

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讲过,据前述经文可知: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阳或厥阴):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阳或少阴):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阳明或太阴):一日二次。

这个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呢?古人怕我们不明白,提示我们一句:

“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阳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根据这段话,我们可知,这个针刺频率的确定,是根据经脉气血多少

来定的。

至简的定经补泻

从表面看,《灵枢·终始第九》已经把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各个细节

都做系统完善的讲解,似乎掌握了《灵枢·

终始第九》就可以完美地操作人迎寸口脉针法了,实则并非如此。

如果再仔细分析《终始》篇的讲解,就会发现,这里仅仅是比较完善

的讲解了十二经脉实证的补泻治疗,为什么不讲虚证呢?因为没有客

观的临床症状,是难以确定是哪条经脉的虚证的,故在讲完人迎寸口

脉针法整个系统后强调了一句“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

传于终始矣”,为《灵枢·经脉第十》结合临床症状讲解各经实证、虚

证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打下伏笔。

在《灵枢·经脉第十》中,十二经脉各有其“所生病”,除主症不

一样之外,文章的结构基本一样,时间关系,我们仅以肺手太阴之脉

为例进行详解。

《灵枢·经脉第十》:“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

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

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

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

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

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

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

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

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我们把经文分为几段来进行分析: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

指内廉出其端”。这段讲的是肺手太阴之脉的起始、循行路径、与其

表里经络属及交汇的情况,请注意“肺手太阴之脉。。。。。。下络

大肠。。。。。。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这里讲了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两个交汇部位,由此构成肺经与大肠经

的小循环,这个意义特别重大,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的就是阴阳(相表

里)两经之间这个小循环的平衡,以小循环的平衡带动大循环(十二

经脉及十四经脉)的平衡,从而影响到整个人体。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

此为臂厥”。“是”指的是上面描述的手太阴肺经(古人称肺手太阴

之脉),“动”为变动、变化、不正常之意,“是动则病”就是说这

条经脉(手太阴肺经)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下面描述的一系列症状如

“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也就是说手

太阴肺经能够治疗本经异常所产生的病症。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

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

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是”指的是上面描述

的手太阴肺经,“主”为主治,“肺所生病”肺脏失常所产生的病症,

如“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

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

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也就是说,手太阴肺经主治肺所生的病。

大家有没有注意,“是动则病”与“是主所。。。。。。生病”

的症状基本是相同的,可惜字如金的古人为何不惜笔墨进行重复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明白,这不是没有意义的重复,这里的重复有两个

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强调经脉可以治疗本经病症,同时主治与其内

连的脏腑病;二是强调的是经脉病与脏腑病要必须分别论治。怎么分

别论治呢?接着就会讲。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

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段就讲的治疗原则,“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大家都懂,就不讲了。“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属热的

针刺出针要快,属寒的则要留针,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所说: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陷下则灸

之”,脉陷下者,用灸的方法,为什么呢?“陷下者,脉血结于中,

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人迎寸口

脉不存在盛虚(脉平)时,就在本经操作治疗。如果人迎、寸口脉有

盛虚,就要在相表里的两条经脉上进行补泻治疗,具体到手太阴肺经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已经知

道了肺脏所生病的症候,寸口三倍于人迎则为肺经实证,根据《灵

枢·终始第九》阐述的原则,治疗就泻手太阴补手阳明,二补一泻。反

之,如果寸口反小于人迎,就是肺经虚证,补手太阴而泻手阳明,二

泻一补。按《灵枢·终始第九》所论,手太阴肺经应属“躁取之上”,

此处并没有说三盛而“躁”,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前面讲得非常

清楚在此省略不提;二是根据症候就可以定病变经脉,无须有“躁”。

通过大量临床验证,第二种可能性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即以症候定病

变经脉而无须有“躁”。“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是这个道理,

以症候定病变经脉以后仅需比较人迎、寸口脉强弱定虚实即可,反小

于几倍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其他各经脉所生病的文章结构基本同此,

只是各经的症候及人迎、寸口脉盛倍不一样,补泻的经脉不同罢了。

由于各经脉病变各有其一组特定的临床症状,可依据患者主诉症

状直接确定病变经脉,然后再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以明确病变所

在经脉的虚实,这样就可以实施补泻操作治疗了。其过程为:

收集临床症状→参考各经脉病变“是动病”“是主”部分→确定

病变经脉→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确定病变经脉的虚实。接下来就

可按照《灵枢·终始第九》的原则进行补泻操作治疗了。

对于临床症状比较单纯,仅涉及一条经脉者,人迎寸口脉针法治

疗就会变得如此简单。而对于症状比较复杂不能归纳到一经“所生病”

症候的,则要应用《灵枢·终始第九》阐述的相关法则进行处理,所以,

只有把《灵枢·终始第九》与《灵枢·经脉第十》有机结合,才能实施一

套完整的人迎寸口脉针法,这也是《灵枢·终始第九》中特别强调“必

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重大意义所在。

正确把握“人迎”、“寸口”

一、“人迎”、“寸口”的位置:

《黄帝内经》关于“人迎”的记载,《灵枢·本输第二》:“任脉

之侧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颈侧

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

名曰扶突”。“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处

(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

注意:

在实际诊人迎脉过程中,女性或部分男性喉结并不明显,这时可

观察颈部喉结部位的横纹,一般有两条皱褶横纹,上边那条较深较粗

的横纹婴筋前搏动的部分就是人迎脉。

寸口,又称气口,《灵枢·经脉第十》:“经脉者常不可见也,

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每条经脉均有其气口,而人迎寸口脉诊的寸

口,特指手太阴肺经的气口,《灵枢·经脉第十》所说:“手太阴之

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也就是手腕内侧手太阴肺经循行所过

的脉动处。“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茎突的

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关于人迎与寸口的位置,在《黄帝内经》中已经讲的非常明白无

用争辩,但如今的针灸界对此却是众说纷纭,除我们完全以《黄帝内

经》所载定位(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甚为可靠)外,最有代表性的莫过

于“左人迎,右寸口”理论,此论出自于王叔和《脉经》中的《脉法

赞》(该篇共有一百零八个字,全文如下:“肝心在左,脾肺出右,

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

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

审而知之,针人病愈。”),其实践应用代表为王伟老师(网名王庸

医,著有《拨开迷雾学中医》),据说临床效果也不错。由于其非

《黄帝内经》中的人迎、寸口定位,而我们研究的是原汁原味完全忠

实于《黄帝内经》完整体系的人迎寸口脉针法,故对于“左人迎,右

寸口”的脉法及针法不在此探讨。

二、诊人迎寸口脉的体位与手法:

1、体位:

患者静息仰卧或坐位均可(仰卧位最为舒适方便)。注意:头微

微后仰,尽量自然放松颈部,既不能前屈(导致摸不到颈动脉搏动)

也不能过度后仰(病人会非常难受)。

2、手法:

比较人迎、寸口部脉动力度以一指法最为简单而准确,患者的舒

适度也最好。与传统的寸口脉诊需要诊察寸关尺三部情况不同,人迎

寸口脉仅需比较“人迎”、“寸口”部的力度,无需使用三指进行揣

摸对比,仅以一指进行感觉对比即可。一指对比不但能让患者更为舒

适,而且干扰更小,对比更客观准确。指目(指尖与指腹之间的部位)部

位的敏感度最高(特别是拇指的指目),所以,最好后双手的拇指指

目去感受同侧的人迎、寸口的脉动力度并进行对比(如熟练把握后用

其他指目进行对比也没有问题)。诊人迎寸口脉时,医者最好站在诊

脉的同侧,如果十分熟练的情况下,站在对侧也不无不可。

注意:人迎、寸口一定是同侧对比!

三、诊查人迎寸口脉至关重要的客观化手法:

这个技巧特别重要,大家知道《灵枢针灸》的作者王钊老师说过,

没有两年以上天天摸人迎寸口脉的功夫,不可能把握好人迎寸口脉,

而我的带教仅5-10天甚至于-2天即可让你准确把握人迎寸口脉,带教

通知一出,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大骂骗子。其实,就是因为我解决了这

个客观化手法的问题,让学习者不会再出现十人摸多个样的情况,为

了这个客观化手法,我可是吃尽了苦头。经过无数个昼夜思考和反复

临床验证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才能够让大家快速准确地把握

好人迎寸口脉及其针法,这才是秘中之秘!下面具体讲讲这个手法技

巧。

找到人迎、寸口的准确位置后,先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分别找

到人迎及寸口脉搏动最强的脉位,再以人迎和寸口部最强脉动脉位的

力度进行对比(注意排除脉管宽度或脉管大小的干扰,切忌比较两处

脉管大小!)。最强点比最强点就非常客观化了,就可大大减少各个

诊脉者按压力度不一样导致的不同结果。

注意:诊脉的过程中一定要“一其神”,医者与患者均要静心等

候,不要说话,更不要东张西望,仔细“听脉”,自会准确。

四、判别盛、倍的步骤:

1、是否平脉(及是否平人):

何为平人?

《灵枢·禁服第四十八》:“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

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

名曰平人”。

《灵枢·终始第九》:“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

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

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以上仅从人迎寸口脉的角度阐述了平人的概念。但平人这个概念

还有其他内涵,《黄帝内经》也有论述,如下: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

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

之人调病人为法”。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

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有人以为,脉象平和(人迎寸口脉、三部九候脉、寸口脉)就是平人。

这种理解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从以上几段经文可知,真正的平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没有临床症状;

(2)、人迎寸口脉、三部九候脉及寸口脉平和,或随四时气候微

有相应变化;

(3)、脉动一息五至左右,不快不慢,冲和无异;

(4)、阴阳经脉之脉均无结代;

(5)、形肉与血气协调一致。

凡曰平人,以上五个条件缺一不可。

2、排除不称尺寸(弱不可及)及四盛(人迎或寸口四盛,或人迎

与寸口均四盛)的不可针刺情况;

3、最后确定一般病态情况:人迎一盛、二盛、三盛或寸口一盛、

二盛、三盛。

五、比较盛、倍的技巧:

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很多人卡壳在这里,到底什么是一盛,

哪样的脉是二盛,三盛又是怎样的?其实不难。

1、先双拇指指目搭上人迎、寸口,初步感觉一下其博动力度,然

后先把力度强的一边抬离(否则,可能会因为太强的一边把弱的一边

完全掩盖而感觉不到),把力度相对较弱的力度最强脉位找到并固定,

然后找到另一侧力度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最后确定为几盛。

2、诊人迎寸口脉时,除外不称尺寸及四盛(非常少见)极端情况

不能针刺外,常规病态其实就只有三个比较梯度:一盛、二盛、三盛,

这就好办了。一盛:人迎与寸口能感觉出区别;三盛:人迎与寸口力

度相差极大,以至于搭上强的一边后弱的一边似有似无,几乎感觉不

到弱的一边;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的不就是二盛吗?!是不是

很简单

至于四盛,非常少见,只有危重病人才可能出现,摸多了一、二、

三盛,只要手搭上四盛之脉就能感觉出其异常的大,“且大且数”,

摸过一次,终生不忘!

两种特殊情况:

诊脉下压时力度持续增强而不减怎么确定最大力度的脉位点?

1、下压过程中力度虽然持续增强而不减,但会出现指下枪击(或

井喷)现象,就取这个临界点固定脉位时力度与另一端进行对比。

2、下压过程中力度虽然持续增强而不减,但会出现脉管在指下向

两侧滑动移开现象,取滑开与不滑开时临界点力度与另一端进行对

比。

至此,诊人迎寸口脉还难么?

近11点,时候不早了,先休息下吧,今晚就到这里吧,下周五继

续,不见不散!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4:40: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35225167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怎么起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怎么起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怎么起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