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内部结构
⼩脑的内部结构
⼩脑包括表⾯的⽪质、深部的髓质和⼩脑核。
⼩脑⽪质
⼩脑⽪质(cerebellarcortex)为位于⼩脑表⾯的灰质。
⼩脑表⾯有许多⼤致平⾏的浅沟,沟间稍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叶⽚(cerebellarfolia),是
⼩脑的结构单位。⼩脑⽪质的神经元排成3层,由浅⾄深分别是:分⼦层、梨状细胞层和颗粒
层。⼩脑⽪质的神经元有5类:星状细胞(stellatecell)和篮细胞(basketcell)位于分⼦层;
梨状细胞(piriformcell)(⼜称Purkinje细胞)位于梨状细胞层(⼜称Purkinje细胞层);颗粒
细胞(granularcell)和Golgin型细胞位于颗粒层。从神经递质属性来看,除颗粒细胞为⾕氨
酸能的兴奋性神经元外,其余4种均为γ-氨基丁酸(GABA)能的抑制性神经元。梨状细胞的
轴突是⼩脑⽪质唯⼀的传出纤维,对⼩脑核神经元及前庭神经核起抑制作⽤;其余4种神经元
均为中间神经元。⼩脑的传⼈纤维和中间神经元以梨状细胞为中⼼,构成了完成⼩脑⽪质感
觉运动整合功能的基本神经环路。
颗粒层
颗粒层(granularlayer):由⼤量密集的颗粒细胞构成。来⾃脊髓、前庭神经核、脑桥
核、脑⼲⽹状结构等处的苔藓纤维(mossyfiber)是⾕氨酸能的兴奋性传⼈纤维,构成⼩脑的
主要传⼈系统,在其终末另有GolgiⅡ型细胞轴突加⼈,与颗粒细胞树突之间形成复合突触
(突触⼩球),称为⼩脑⼩球(cerebellarglomerulus),经⼩脑⼩球GolgiⅡ型细胞对苔藓纤维
与颗粒细胞起反馈抑制作⽤。⼩脑⽪质中唯⼀的⾕氨酸能兴奋性神经元——颗粒细胞的轴突
进⼈分⼦层呈T形分叉.,形成与⼩脑叶⽚长轴平⾏的平⾏纤维(parallelfiber),平⾏纤维穿⾏
于与其伸展⽅向垂直的梨状细胞的树突丛中,与这些树突丛形成兴奋性突触。
梨状细胞层
梨状细胞层(piriformcelllayer):由单层的梨状细胞构成,其形状类似柏树叶状的树突呈扇
形伸⼈分⼦层,扇⾯⽅向与⼩脑叶⽚长轴垂直,并与平⾏纤维形成⼤量的突触联系。起源于
对侧下橄榄核的攀缘纤维(climbingfiber)是⼩脑的另⼀兴奋性传⼈纤维,其神经递质主要是
⾕氨酸。这些纤维上升到分⼦层后形成扇形分⽀缠绕到梨状细胞的树突,并与之形成兴奋性
突触,梨状细胞还接受位于分⼦层的篮细胞和星形细胞的抑制性信息,梨状细胞为含γ-氨基
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元,其轴突是⼩脑⽪质唯⼀的传出通路,⼤部分⽌于⼩脑核,⼩部
分⽌于前庭神经核,对这些核团起抑制作⽤。
分⼦层
分⼦层(molecularlayer):细胞成分少,主要由梨状细胞的树突、颗粒细胞轴突形成的平
⾏纤维以及攀缘纤维构成兴奋性冲动由攀缘纤维和苔藓纤维传⼈,前者直接与梨状细胞树突
构成突触,后者与颗粒细胞形成突触。兴奋性冲动转⽽由颗粒细胞发出的平⾏纤维传递⾄梨
状细胞树突;梨状细胞是⼩脑⽪质的传出神经元,GolgiⅡ型细胞、篮细胞和星形细胞均为抑
制性中间神经元。
⼩脑核
⼩脑核(cerebellarnuclei)也称为⼩脑中央核(centralnucleiofcerebellum),⼩脑的⽩
质中⼼有4对核,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顶核(fastigialnucleus)、球状核(globonucleus)、
栓状核(emboliformnucleus)和齿状核(dentatenucleus)。
其中顶核最古⽼,属于原⼩脑,位于第四脑室顶上⽅⼩脑蚓的⽩质内;球状核和栓状核
合称为中间核(interpodnucleus),在进化上属于旧⼩脑;齿状核最⼤,属于新⼩脑,位于⼩
脑半球的⽩质内,呈皱褶的袋状,袋⼝(核门)朝向前内侧。⼩脑核主要接受⼩脑⽪质梨状
细胞的纤维,也接受苔藓纤维和攀缘纤维的侧⽀等;⼩脑核同时含有兴奋性(⾕氨酸能)和抑
制性(GABA能)神经元,轴突构成⼩脑的主要传出纤维,其轴突侧⽀可返回⼩脑⽪质,与⼩
脑⽪质形成反馈联系。
⼩脑髓质
⼩脑髓质(cerebellarmedulla)(⽩质)⼩脑的髓质由3类纤维构成:①⼩脑⽪质与⼩脑中央
核之间的往返纤维;②⼩脑叶⽚间或⼩脑各叶之间的联络纤维;③⼩脑的传⼊和传出纤维,这
些纤维参与⼩脑上、中、下3对⼩脑脚的组成。
(1)⼩脑下脚(inferiorcerebellarpeduncle):⼜称绳状体(restiformbody),与延髓相连,由⼩
脑的传⼈纤维和传出纤维组成。传⼈纤维来⾃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延髓下橄榄核、延髓
⽹状结构⾄⼩脑的纤维以及脊髓⼩脑后束及楔⼩脑束的纤维,这些⼩脑的传⼈纤维主要是⾕
氨酸能的兴奋性纤维。传出纤维有两类:⼀是发⾃绒球和部分⼩脑蚓部⽪质,⽌于前庭神经核
的⼩脑前庭纤维,其化学性质为GABA能抑制纤维,对前庭神经核内的神经元起抑制作⽤;⼆
是起于顶核,⽌于延髓的顶核延髓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和顶核⽹状纤维),包含有⾕
氨酸能的兴奋性纤维和GABA能、⽢氨酸能的抑制性纤维。(2)⼩脑中脚(middlecerebellar
peduncle):⼜称脑桥臂(brachiumpontis),与脑桥相连,是3个⼩脑脚中最粗⼤者。其主要成
分为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脑桥⼩脑纤维,另有少量脑桥⽹状核到⼩脑⽪质的纤维;这些经⼩脑
中脚的⼩脑传⼈纤维也主要以⾕氨酸为神经递质,⼩脑中脚内的传出纤维⾮常稀少,为⼩脑
⾄脑桥的纤维。(3)⼩脑上脚(superiorcerebellarpeduncle):⼜称结合臂(brachium
conjunctivum),连于⼩脑和中脑之间。⼩脑上脚的主要成分为起⾃⼩脑中央核,⽌于对侧红
核和背侧丘脑的⼩脑传出纤维,其中也有脊髓⼩脑前束、三叉⼩脑束及起⾃顶盖和红核的顶
盖⼩脑束、红核⼩脑束等向⼩脑的传⼈纤维。
⼩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前庭⼩脑
前庭⼩脑(原⼩脑)主要接受来⾃同侧前庭神经节(初级)和前庭神经核(次级)发出的
纤维,经⼩脑下脚⾄⼩脑⽪质的绒球⼩结叶,向⼩脑传递头部位置变化和头部相对于重⼒作
⽤⽅向的信息。传出纤维由绒球⼩结叶直接发出,经⼩脑下脚⾄同侧前庭神经核,再经前庭
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影响脊髓前⾓内侧群运动神经元和⽀配眼外肌的脑神经核的兴奋性,进
⽽调节躯⼲肌的收缩活动,对躯体平衡的维持起重要的作⽤。同时,影响眼球的运动,协调
头部运动时眼球为保持视像⽽进⾏的凝视运动。前庭⼩脑损伤,如肿瘤压迫绒球⼩结叶,可
出现平衡失调、站⽴不稳、步态蹒跚如酒醉,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失去利⽤前庭信息以调节
躯体运动的能⼒。如患者取卧位或肢体得到⽀撑时,肢体随意运动可不受影响,也不存在肌
张⼒减退或反射改变。
脊髓⼩脑
脊髓⼩脑(旧⼩脑)传⼈纤维主要来⾃脊髓⼩脑束(包括脊髓⼩脑前、后束,脊髓⼩脑
吻侧束和楔⼩脑束)的纤维,经⼩脑上、下脚到达⼩脑前叶和后叶内侧区和中间区⽪质,获
取运动过程中⾝体内外各种变化着的信息。脊髓⼩脑也接受视觉、听觉和前庭的感觉信息,
以及经脑桥中转的⼤脑⽪质感觉区和运动区的信息传⼈。其传出纤维经顶核和中间核交换神
经元后离开⼩脑。由蚓部发出纤维⾄顶核,交换神经元后经⼩脑下脚投射到同侧前庭神经核
和⽹状结构,通过前庭脊髓束和⽹状脊髓束,⽀配同侧前⾓内侧部运动神经元,调节躯⼲肌
和肢体近端肌的肌张⼒并参与运动协调。半球中间区发出的纤维经中间核接替后,经⼩脑上
脚交叉⾄对侧,⼀部分纤维终⽌于对侧红核,另⼀部分纤维⽌于对侧丘脑腹外侧核,在后者
内交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对侧⼤脑⽪质运动区。再分别经红核脊髓束和⽪质脊髓束,⽌于同侧
脊髓前⾓外侧部运动神经元,调节肢体远端肌的肌张⼒和运动协调。
⼤脑⼩脑
⼤脑⼩脑(新⼩脑)接受来⾃对侧脑桥核的传⼈纤维,经⼩脑中脚⾄⼩脑新⽪质。信息
主要来⾃对侧⼤脑⽪质⼴⼤区域,包括感觉区、运动区和联合⽪质,传出纤维经齿状核接替
后,经⼩脑上脚交叉到对侧,终⽌于对侧红核和背侧丘脑腹前核、腹外侧核,再投射到⼤脑
⽪质躯体运动区。⼤脑⽪质运动区发出⽪质脊髓束,经锥体交叉后下降到脊髓,⽀配对侧脊
髓前⾓外侧部运动神经元。通过⼩脑-⼤脑反馈,影响⼤脑对肢体精细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
调,包括确定运动的⼒量、⽅向及范围。新⼩脑损伤常累及旧⼩脑,患者表现为肌张⼒下
降、腱反射减退、共济失调(ataxia)和意向性震颤,如指⿐失误、轮替运动障碍等。
后续会对各部分纤维联系进⾏统⼀详细的整理。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0:5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21794165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颗粒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颗粒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