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8页
《当呼吸化为空气》《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最好的告别》读后感
文/孔祥龙
题记:看完这两本书有一段时间了,却迟迟不敢动笔对所思所想
做下记录,因为谈及生死很容易陷入一种浩渺的空洞感与无力感;
但岁月无情、死生有度,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亲人都患病或离
去,不健康不释然不勇敢的生死观真切会影响到患者本人、甚至整个
家庭,我体会过那种阴冷的磁场,让人避而不急、不寒而栗。两本书
恰恰以更为积极、主动、释然的姿态去面对生死,以正能量去化解人
生的难题,趁本次读书活动,我努力尝试对这两本书作以了结,简述
以供分享。
《当呼吸化为空气》
本书是美国天才医生保罗·卡拉尼什的生命笔记,他出生在1977
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还在剑桥
大学获得了医药哲学硕士学位,然后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行
医时还获得过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20XX年即将抵达人生
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XX年37岁的保罗告
别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
之前保罗接触了无数病人、见识了无数痛苦,但他自己第一次零
距离遭受如此重疾却无力回天,我们无法想象保罗承受了多大的痛
第2页共8页
苦,文字里他并没有强调这些,他反复思考的是今后的生活会如何、
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还会有多大价值。保罗并没有停下脚步,他说如
果只有两年时间,他会退休并全力铺在写作上面,实现自己年轻时的
梦想;如果还有十年时间,他仍然要在手术台上做手术。
一般确诊癌症的人会有两种态度:立刻辞职,或是更加全身心投
入工作。保罗选择了后者。正如当生命边界触手可及的时候,保罗和
妻子选择了更加轻盈释然的态度,于是有了他们的新生命,也有了这
本书。
《最好的告别》
作者阿图·葛文德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医生世家,作为
印度新移民的后代,阿图成长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环境下,先后就读于
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他更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
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时代周刊》20XX年全球
"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书名全称是《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生死,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这更接近于一本常识类书籍,谈了很多关于美国的养老制度、护理、
临终医疗(可供我国参考的姑息治疗和善终服务)。有趣的是,英文
书名BeingMortal是把Mortalbeing(凡人)换了顺序,其实翻译
成“凡人皆有一死”或“向死而生”更为准确,但我猜译者出于中国
文化对“死”的忌讳,同时也为了留下人近黄昏、且行且告别这个过
程的无尽遐想,这也是这本书叫《最好的告别》的原因。
本书也谈生死,不过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更为宏观的问
第3页共8页
题,他通过故事来给大家讲述人类必将面对的衰老与死亡,在五十岁
之际他意识到无论医学怎样发展,依然无法阻挡死神到来的脚步,那
么既然无法抵挡,怎样让老人更好地面对衰老与死亡,以及让活着的
人生活的更好,成为本书最关键的主题。最好的告别既是每个人与这
个世界的告别,也是在世者与即将离世之人的告别。
这两本书共同点都是从医生角度谈及生死,不同点是《当呼吸化
为空气》作者是癌症患者的生前自白,《最好的告别》是作者从旁观
者视角通过讲述自己亲友、患者的遭遇来分析美国医疗与养老制度。
主题深邃厚重,以下我从三个角度融合两本书的内容并结合本人浅薄
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恋生恶死,人之常态
毛姆讲过一个叫“萨马拉之约”的寓言,说的萨马拉城里一个商
人的仆人出门买粮食,在市场撞见了死神,看到了死神威胁的手势,
仆人受到惊吓后跑回家借了商人的马,逃往巴格达;商人出门也碰到
了死神,便问死神为何要吓唬自己的仆人。死神答道,那绝不是威胁,
而是没想到在萨马拉城碰到他,被吓了一跳,我本来应该是今晚在巴
格达见他的。
这个寓言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告诉我们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
畏惧却每个人都逃不过。我身边真实的至亲好友曾遭受过宫颈癌、肺
癌、乳腺癌、直肠癌等,当他们或多或少得知自己的真实病情时,没
有一个人会坦然处之,我真的可以看到他们眼神中立即暗淡下来的光
芒、可以嗅到空气中失望甚至绝望的味道。我在初次接触到这种悲剧、
第4页共8页
面对患者时好像被一种力量控制着,什么安慰的话也说不出,我说不
出“没事,会好起来的”,我也说不出“相信医生,相信科学”,连
我一个旁观者都只能去不相信和不接受,可以想到当事人心中会有怎
样的痛苦与恐惧。
一般人遭遇恶性疾病时的状态路径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
消沉→接受,除了最后的无奈接受外,治疗期间的态度全部都是消极
的负能量,反而加速了病魔对于身体的侵蚀和伤害。保罗在确诊肺癌
晚期时也承认自己不想死,当他意识到自己如此接近死亡,保罗并没
有太过悲伤,他很清楚什么对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决不能一无所事、
等待死亡,生活也绝不能一味躲避痛苦。于是保罗积极配合治疗,他
和妻子决定要一个孩子,他爱妻女、他爱自己的工作,他又回到家里、
回到工作岗位,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他要有价值有能量地活接下来的
每一天。
《当呼吸化为空气》书中写道:“癌症的一个残酷之处,就是这
种病不仅限制了你的时间,还限制了你的精力,极大地减少了你一天
里能做的事情,就像一只疲惫的兔子在赛跑。不过,即便我有这个精
力,我也更希望像一只乌龟,深思熟虑,稳步踏实地向前。有些时候,
我只是单纯地在坚持而已。”
保罗的妻子露西在后记中写道:保罗临终之时,微笑着和家人说:
“我准备好了”。随后要求DNR(DoNotResuscitate拒绝心肺复苏),
他抱过女儿、坦然和妻子、父母、亲人告别。家人为他摘下呼吸机面
罩,请医生给他足量吗啡,几个小时候,他像睡着了一样离开了这个
第5页共8页
他深深眷恋的世界。
没有任何人能避免人生的苦痛,只有接受它、对抗它,并与它共
存。
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这句诗大意是人生漂泊在天地间如旅人一般,不知何处是归宿。
两本书中所讲故事的所有主人公,全部无不例外的在生命临近结束
时,最在乎的就是亲情。如同这两句诗所描述的,天地间无处归宿,
正如病人最恐惧的就是会永久的、孤立的、无助的游荡在天地间,亲
人朋友们最害怕的就是生命中从此以后再无这个人。
国内也有一本谈及生死的书很有名,是年轻的复旦博士讲师于娟
生前所写的《此生未完成》,我在很早之前看过,触动很大,里面有
段话是这样的:“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
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
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
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人死将至才能够明白真正
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正如于娟所说:“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
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于娟在确诊癌症之前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子,非常优秀但也在某
种程度上透支着自己生命,她自己写道:"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
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
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龄球、
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
第6页共8页
通宵熬夜"。不健康的生活导致了年轻生命的陨落,在她生命弥留之
际,她留下了70多篇“癌症日记”并集结成书,她最在乎的不是自
己复旦博士、优秀青年讲师的头衔,而是自己是女儿、妻子、母亲的
身份,最舍不得的也是她的家人们。
《最好的告别》中有这样一段:“当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他们
就不再要求太多。他们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不再寻求更多的权力。
他根据自己的优先顺序作出选择们只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被允许
保留塑造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权利——维持与他人的联
系”。唯有与亲人朋友之间的纽带关系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唯有维
持社会的联系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对于老人而言,他们想要的不过
是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和长久的陪伴。
前段时间我在电影院里一个人看《寻梦环游记》,幸亏戴个帽子
遮住男儿泪。无论是活着的米格,还是逝去的埃克托,他们最终的目
的都是回家。死亡意味着逝者将与生人天涯两隔,永不相见,电影中
生者唯有生者还祭奠着死者,才能够让灵魂“回家”,“RememberMe”
音乐响起令人动容。
时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轻。怀念亲人并不是对死亡的恐
惧,而使自己更好地生活,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以便使自己及家
人、朋友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努力前行才是最好的告别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死
亡会极大程度地改变当事人、改变亲属或旁观者对于“生”的基本看
第7页共8页
法。史蒂夫乔布斯在确诊癌症后,每一天清晨起床后都会问自己:“如
果今天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会做你现在做的事情吗”,这样不
断的反问自省,使乔布斯成为了改变世界的英雄,努力去做自己喜欢
的事情无疑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人们年轻时总喜欢挥霍时间,甚至希望时间可以过得快一点,这
样就可以快高长大、可以成熟自如,我也是如此;但当亲历生死悲欢,
便会懂得时间点滴的珍贵,每一年过生日都是挣扎地爬过去而不是像
从前那样欢快地跑过去,时间慢一点,自己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才能老
得慢一点。
这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我们既要佛系的去接受生命的无可
奈何,进入冯唐所描述的状态:“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更要用倒数生命的姿态去珍惜
时间、努力前行。
我希望这里的“努力”是有价值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每个人热
爱的和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却不尽相同,我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但关
心生计的人和关心生命的人,追求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包括我
也为生计不停奔波,但不妨碍去热爱生命,再忙再累也有时间给爸妈
去个电话、陪爱人做顿饭、去野外感受阳光花香。
“前行”当然不是害怕老去、踟蹰不前,渡边淳一教给了我们一
个很美的方法论,叫做“优雅地老去”。我们必须承认生命的有限性,
每个人都是一天天在变老。美国医生特鲁多有句名言,讲述了为医的
三种境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终究是有
第8页共8页
限的,在死亡面前,既然无力回天,不如安宁死去。不管是仍在壮年
途中跑的我们,还是终点临近的病人、老者,去往终点的姿态应该是
优雅的、从容的。
无论是即将离世者对生命的告别,还是生者对逝者的告别,努力
前行才是最好的告别。
正如前文所说,我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
观,我无意去影响他人,但通过阅读和感悟,我觉得几个“No”和“Yes”
应该是相对正确的,与朋友们共勉:
不熬夜、不动气、不攀比、不懈怠、不穷也不丧;
淡泊名利、乐观生活、珍视情感、心里温暖、身体健康。
本文发布于:2023-03-07 00:44: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21045165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当呼吸化为空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当呼吸化为空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