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1年第8期(总第159期)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刘艽褚洪伟
伊犁市霍城县第四中学,新疆伊犁835200
前苏联教育家德拉任斯卡雅说过:“写作能力是认识能
力在写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观察、思维、想象、内容语
言等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中的创新思维的运
用对于文章的优劣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我们目前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最突出的现象,就是
无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忙于传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
疲于接受任务应付作文,而写出的文章又大多缺少灵气,即
使偶有一些佳作,细读之下也免不了给人“千人一面,干文一
腔”的感觉。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个性观察和独特见解,
常常是用自己的嘴说出别人的思想,教师评改学生作文也习
惯凭自己主观的感受和文艺批评的标准,用成人的处世哲学
和经验,从原则和理论的高度提出种种苛求。这样的作文教
学,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制了学生想象
力的发挥。学生不能说真话、吐真意、抒真性,更写不出新颖、
别致的文章,自然就无独树一帜、独创风格、独具特色可言。
所以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活力之源,否则,
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
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
多种条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
生的潜在能量,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激发其写作兴趣,
增强其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撞击学生创新的
思想火花,奏好师生共同参与创新的协奏曲,从而激励学生
的个性意志,激发学生的个体能量,增强教学创新的效果。诸
如成立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创设相适的活动氛围:每周进行
几项短小的语文活动,如读一篇美文,讲一个故事,背一首好
诗,唱一支好歌,抄一则名言,写新闻,提一条建议,自由演讲
两分钟,配合课堂教学进行专题讲座、竞赛、游艺等,努力创
设促进学生创新的语文情境,并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
时,安排相应的作文练习,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作文教学。
一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在诱发兴趣中创造的训
练。例如教《藤野先生》,我先指出该文选自鲁迅散文集《朝
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接着提问学生:“鲁迅将旧事重提
改为朝花夕拾有啥好处?”有比较,学生思维就活跃起来,经
过热烈讨论,方知“夕拾”即反映回忆(即“重提”)的特点,又
显示“拾取”朝花的情致。同时,鲁迅把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喻
为“朝花”,并说过“带露朝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
能够”(《朝花夕拾・序言》)的话,这就使题目的改换更诗意
盎然,别具情趣。讨论使得学生了解了“回忆性散文”的诗意
和情致,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学完课文,我又布置了《朝花颂》
《童年拾趣》等作文选择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
然中一下就打开了。
二、注意对学生进行在发散性思维中创造的训练。如,
多文体对比训练——“圆”是什么?
作文一:你对于“圆”不会陌生吧?在数学课本里,在日
常生活中,“圆”几乎无处不在地伴着你,它真可说是你的老
朋友了。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
特征和应用等,要求生动有趣。
作文二:你说“圆”象征着什么?是象征空虚,还是象征
充实?是象征一无所有,还是象征丰满充盈?是成功者的花
环,还是失败者的陷阱?是表示结束的句号,还是表示从无
到有的零?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吧,相信你能以圆为某种特征,
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作文三:由“圆”很易想到“圆滑”一词。圆滑的人,为人
处世只顾各方面讨好,对工作敷衍,不负责任。你在生活中
一定见过这种人,也一定很讨厌这种人。请展开想象,构思
情节,写一篇讽刺性的记叙文,刻画一个圆滑者的形象。
作文四:人们在大森林里或茫茫雪原上探索前进的道路,
往往费了不少力气,走了很多路,却发现又回到出发点,只不
过绕了个大圆圈。对这种现象加以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悟出
点什么。请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通过这种多文体对比训练,可使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
侧面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其创新思维的闸门便可能被打
开,顿觉眼前一亮,思如泉涌。这种训练会把学生带入另一
番创新的天地。
三、对学生最关注的或最感兴趣的话题中进行创造的训
练。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事,很多情况是由于
教师主观地布置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 题目。
当今作文教学法改革的第一出发点就要是解除学生害怕和
厌倦作文的心理,因此首先要训练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
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选题应不限文体和形式,在写真事
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引导学生抒写各种不同的
创新作文或者在创新上发争论。
美国的作文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表示
之前,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甚至认为
不能触及内心世界就不会写出有独创的文章。因此,应该把
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写作欲望加以保护和鼓
励。
四、注意让学生由评价客体变为评价主体,在互助评价
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
组,每个组都是负责点评与评价的“编辑室”:学生们轮流充
当“老师 读者 编辑”等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
的角度去点评,评价和修改其他同学的文章,(下转第118页)
教作文需动“真格的"
——谈教师“下水’
刘飞张克张文涛
钟祥柴湖二中,湖北钟祥431924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直倡导语文教师下水作
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教师下水写作。
教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这的确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值得
重视、值得研究的做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下
水作文”成为语文教学界的流行语。
农村中学教师常常发出感叹:“作文真难教! 批改作
文太累了!”究其原因,并非完全怪学生。诚然,农村孩子
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见识少,阅读面窄,眼界不开阔,文化底
蕴浅,但与教师也不无关系,我们习惯高高在上,随便点拨
几句就让学生开始写,没有真正“下水”,去体验其中的艰
辛。学生们都在水面胡乱扑腾,老师只在岸上指手画脚,所
以很多学生找不到诀窍。后来亲自“下水”写作,分层辅导
学生,让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写法上有模本可仿。
与平常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范文来讲评相比,除了范文和辅
导更有针对性之外,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明显高于平时。
比如,我在教完《童趣》后,布置了一篇学生们在小学就
写了无数次的作文《童年趣事》,结果收上来一看,全班绝大
多数学生都是写的曾经背过的内容,如嘴馋把手当成包子
咬了一口,趁邻居不在家偷苹果梨,买盐时掉到地下弄脏后
用水搓啦,把肥皂洗没了”…・针对这种现状,我“下水”写了
一篇《往事悠悠》(后来此文在《语文报》上发表),把我的童
年趣事读给学生听,然后再让他们重写,严禁抄袭,必须写
自己真实的经历。结果好作文很多,有的写小时候把狗当
马骑被咬伤的趣事;有的写夏天给母鸡洗澡的窘迫;有的写
和小伙伴玩打针游戏的可笑……
学了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写了《“于
勒叔叔”的故事》,要求充分发挥想象、改写原文结尾,如果
事情真像于勒第二封信所说的那样,于勒发财回到了哈佛
尔,会发生什么呢?结果不少学生写得空洞无物,缺乏具体
生动的描写,只是干巴巴的叙述。我针对这些情况作了一
篇改写,在讲评时逐段朗读、讲解,详细介绍自己是怎样考
虑于勒、菲利浦夫妇等人的思想感情的,又是怎样描写他们
的外貌、语言、动作的,并选择一段学生习作中空洞的叙述
两相对照。全班同学大为活跃,气氛热烈。课后许多学生
又写了第二次,效果很好。
在七年级上学期的一次考试中,学生们遇到了这样一
个作文题:以“家”为话题。结果全班都写成《我的爸爸妈
妈》了,明显偏题了。于是我又一次“下水”,以一个留守生
的口吻写了一篇记叙文《我想有个家》,文中用大段的排比
句渲染了家的温暖,表达我内心的强烈渴望。学生们深受
启发,都重新构思。一女生写的题目是《何处是我家》,以舟
曲灾区孩子的口吻来写,用歌词“何处是我家”来开头,结
尾用“灾民安置点就是我的家”来回答和呼应。不仅紧扣社
会热点而且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文采飞扬。
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西南五省遭遇了严重干旱。
水库干涸,人畜饮水困难。我要求学生以“水”为话题写一
篇作文。其中一个错别字成堆的差生,用想象手法写了一
篇《人类,俺老孙真的无能为力》,念给学生听之后,引起强
烈反响。我将此文发给哈尔滨的一家杂志社,很快就发表
在《初中生优秀作文》上。评讲那次作文时,我特地当着所
有学生面郑重地将稿费和样刊递给他,他激动得情不能自
己。其他学生也都用羡慕的眼光注视着他,纷纷表示今后
要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写好作文。
我认为语文教师下水是一桩很有意义的事情,可收到
事半功倍之效。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
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我
经常“下水”,与学生同写作文,共尝甘苦,及时交流写作得
失,并借助网络,将“下水文”放到空间与学生共享。学生们
随时监督我,我们互相激励。一篇篇美文流诸笔端,教学相
长,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易凡)
(I-接第99页)进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与写作技巧。老师
可以提出一些创新的要求,当学生点评与修改自己或同学的
作文时,自然会产生从创新角度把作文写得好的愿望。
l18
干姿百态的学生个性,组成了绚丽多彩的学习生活,而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正是作文个性化教学发展的生命之源。
(责任编辑刘红)
坛
论:2一
壳墅
磺熊
N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2:48: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141141643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伊犁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伊犁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