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讲记(31)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但是世界的知识、大道的
相和用,它是无穷无尽的,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小到基本的物质元
素,分子、原子、中子、夸克等等,无所不有。世界知识是个无底洞,
谁能够穷尽这些知识呢?一个人他不可能既是文学家,又是数学家,
又是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他不可能既是李嘉诚一样的
大富豪,又是隔壁卖烧饼的普通人。即使他是一个圣人,他也不可能
什么都懂,也不可能集全世界所有人的能力、知识、经验于一身。
在佛教徒看来,释迦牟尼成佛了,好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但是,他知道原子弹是怎么造的吗?他知道网络游戏怎么玩吗?他能
够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不打仗吗?他能够让朝鲜不搞核武器吗?他能
够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马上信佛吗?不能嘛,释迦牟尼本人也不可能
跳出他的时节因缘,不可能从古印度一下子跳到21世纪来。释迦牟尼
为什么要在半夜里逃跑出家?因为他老人家也要有所取舍,不能既继
承父亲的王位,又修行得道成佛嘛!
当年达摩大师到中国来传他的禅道,仍然要坐船从广州上岸,仍
然要学汉语。在这些事情上没法显神通,显神通就变成妖魔鬼怪了。
达摩大师本来想传法给梁武帝,但是见面以后一言不和,时节因缘不
成熟,他也只好到山洞里九年面壁,幸好等来了一个敢立雪断臂的慧
可,他的大事因缘才告一段落。现在很多大师、活佛到西方去传法,
同样要找翻译,要学当地的语言。他们都不是生而知之,只不过他们
开悟了,得了根本智,学其它知识比一般人快而已。佛教把这个看得
很清楚,你认识了道体、认识了大道的本性,这个叫得根本智。所谓
的修道、得道,得的是什么?得的就是这个根本智。这个根本智是人
人具备,个个现成,不修而得,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道体所显发
出来的各种功用、各种差别相,这个在佛教里面叫差别智,又叫后得
智。它是必须通过后天学习的,是有差别有次第的,哪怕你是一个菩
萨、一个转世活佛也得学,不然,就不可能获得这些世间知识。
佛教里说“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只要你回心向道,马上
就可能得根本智,禅宗的顿悟思想,就是建立于此。因为根本智就在
我们身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只要你返身而诚地去体悟,一定能够得
到。但是,差别智就难求了,按庄子的说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只不过得了根本智的人,再去学习差
别智,他会比别人来得快,因为根本智的能量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来,
在对差别智的追求上,起点就比一般人要高得多。虽然如此,但终归
是要去学习,不学是无从知道的。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不肖,就是不贤惠,不正派,小心眼儿,自私自利。我们说中庸之道,
既体现在琐碎小事中,也体现在宇宙万物运行的大事中;既体现在最
稀松平常的现象中,也体现在最奥妙、最深邃的地方。在与我们生活
息息相关的地方,普通人也能够不知不觉中做到中庸,比如我们经常
讲养生,吃饭六七分饱,睡觉守子时,等等。很多退休的老人都能坚
持做到这一点,你能做到,就说明在吃饭睡觉这个事情上,你能够恰
如其分,在这个问题上就能够行中庸之道。但是,要达到极至的状态,
在更大、更全面、更精细的事情上都要行中庸之道,那就不容易了,
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百分之百地做好。孔夫子那么了不起,后世那么
推崇他,可当年周游各国时,还不是“累累如丧家之犬”!他的理想
是要恢复周礼,想要建立理想的大同世界,但是直到现在,他老人家
的愿望也没有实现。所以说“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不要说人了,就是天地之大,大
自然的造化如此之神奇、如此之奥妙,但是也不能尽如人意。我们都
说老天爷是最公平、最无私的,太阳既照到好人的头上也照到坏人的
头上。但即便如此,在一些人看来,老天爷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地球上,南北极那么冷,赤道上又那么热,太不公平了嘛!如果地
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温暖如春,那该多好!如果一年四季都只有春花
秋月,没有夏热冬冷,那该多好!老天爷也有缺憾嘛!他也做不到十
全十美嘛!所以,任何东西都是有缺陷的,连万能的老天爷也有无能
为力的时候。
佛教说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缺
陷的世界、不完美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的缺陷和不完美,不在于
世界的本身,而是在于人。世界的不平是因为人心的不平;人心不圆
满,这个世界才不圆满。
人心为什么不圆满?就是前面孔夫子说的,能行中庸之道的人太
少了。《中庸》开头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而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而谓
之和”,如果人心都处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空净明澈的状态,我
们看待外部的事物就没有缺陷了,就圆满得很。但是,我们的喜怒哀
乐一发,马上缺陷就出来了,马上就有美丑之分,马上就有好坏之分,
马上就有善恶之分,马上就有是非取舍。于是,缺憾就来了,马上就
开始打妄想了:哎呀,世界光有善多好,光有美多好,光有圣人没有
小人多好,人生只有欢乐没有痛苦多好……其实,只要没有你的喜怒哀
乐,只要你不去取舍拣择,没有这些妄想,一切就都圆满了。所以,
禅宗三祖大师的《信心铭》,一开篇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开悟得道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我们心常平等,不作拣择取舍,就能
体悟大道的圆满。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取舍、
拣择,这一切才变得不那么圆满、才会有所缺憾。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1:24: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090661632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达摩怎么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达摩怎么玩.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