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羽本纪》学案
高二一级部主办编写人:杜苗苗审核人:梁允明
教师寄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助读平台
1.知识链接
《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
了项羽一生。《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
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
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
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
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
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
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
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2.补充“吴中起兵”部分(第二段后)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
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
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
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
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
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
籍为裨将,徇下县。
思考:这一段在主体描写项梁的同时,侧面交代了项羽的哪些事迹?从中显示出项羽怎样
的气质性格,这对以下集中描写项羽的事迹及塑造其形象,有什么作用?
3.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
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之围——英雄未路的终点
2
课前预习
一.正音
翦()栎阳()狱掾()会稽()力能扛鼎
()
惮()釜甑()惴恐()垓下()冠诸侯
()
骓()刈旗()披靡()嗔目()重瞳子
()
翳()忼慨()蹂践()田父()被十余创()
绐()舣船()辟易()属者()阕()
二、通假字
1、繇役()2、直夜溃围南出()3、乃持相王头视鲁()4、辟易数里
()
5、骑皆伏曰()6、乘埶起陇亩之中()()7、尚不觉寤()
三、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2、吾知公长者()3、欲以力征经营天
下()
四、词类活用
1、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2、毋妄言,族矣()
3、梁以此奇籍()4、皆沉船,破釜甑()()
5、无不膝行而前()6、项王军壁垓下()
7、项王则夜起()8、左,乃陷大泽中()
9、身七十余战()10、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1、马童面之()1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
13、然羽非有尺寸()14、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五、重点实虚词
1、学书不成,去()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
3、又不肯竟学()4、以是知其能()5、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
6、九战()7、楚兵冠诸侯()8、莫敢纵兵
()
9、常幸从()10、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11、直夜溃围南出,驰走()()1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3、以故汉追及之
()()14、项王自度不得脱()
3
15、汉军乃觉之()16、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17、田父绐曰()18、此天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
19、期山东为三处()20、汉军至,无以渡()
21、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
22、我何渡为()23、项王身亦被十余创()24、吾为若
德()
25、五人共会其体()26、舜目盖重瞳子()
27、何兴之暴也()()28、分裂天下
()
29、位虽不终()30、奋其私智而不师古()31、自矜功
伐()
32、欲以力征经营天下()3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
六、特殊句式及重要句子
句式: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2、是何楚人之多也!
()
3、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4、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
5、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6、汉骑追者数千人
()
7、项王则夜起,饮帐中()8、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
句子翻译:
1、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
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4
——————————————————。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多角度全面分析项羽人物形象,对人物作出恰当评价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一、课前检测
1、字音
栎阳()狱掾()会稽()釜甑()冠诸侯
()刈旗()
披靡()重瞳子()忼慨()田父()被十余创
()
绐()舣船()辟易()属者()阕()
4、重点词义
学书不成,去不肯竟学楚兵冠诸侯项王亦身被十余创战少利,陈余
复请兵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吾为若德汉军乃觉
之
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军至,无以渡期山东为三处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以故汉追及之田父绐曰舜目盖重瞳子何兴之暴也位虽不终
5.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梁以此奇
籍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
皆沉船,破釜甑项王军
壁垓下
无不膝行而前项
王则夜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马童面之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是何楚人之多也!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6、翻译下列句子。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2、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二、解读文本,认识人物
5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艺术杰作。它在叙事的过程中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
生的人物形象。项羽就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在文中,项羽的形象是立
体的,是丰满的,是矛盾而统一的,这些在字里行间都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从文本出发,有依据地分析、概括司马迁采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了
项羽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提示: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整体上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大类。其中正面描写包括肖
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
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要求:我们之前已经学习过《高祖本纪》,了解到太史公在塑造高祖形象的时候曾经运用
过对比的手法通过项羽烘托高祖作为成功者的形象。同学们也都知道高祖和项王这两个人
物在历史上多有交叉,常常被人拿来对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两个人
物形成对比的地方,以求巩固加深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文本例证人物形象刻画手法
刘邦与项羽的总结对比
6
出身
志向
能力
智谋
性情
气质
品质
用人
群众基础
自我认识
三、经典赏析
(一)巨鹿之战——辉煌顶点
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明代·茅坤
巨鹿之战背景:
巨鹿之战,是当时一场重要的战役。秦的主力集中在这里,秦兵转败为胜,各路救赵
的诸侯军,齐聚巨鹿城下,却都不敢进军,都作壁上观。怀王派宋义为大将军,率兵救赵,
此人怯懦自私,坚持观望态度,停军不前。项羽却认识到这是一场关键的战争,断斩宋义
之头,率军渡河救赵,破釜沉舟,终于大破秦军,扭转战局,极写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
战的英雄形象。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
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
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
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1、思考:划线这段叙述的句式、节奏有什么特点?和这段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2、本段后半部分的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二)垓下之围——英雄末路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
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
能仰视。
1、问: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足见此歌
7
定极为动人。《楚汉春秋》就记载了这首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
妾何聊生?请尝试解读品味一下这两首歌。
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试分析一下,项羽“泣数行下”是怎样的哭?
他为何而哭?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
(三)东城快战——最后一战
思考讨论:“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
了什么?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表明了什么?他说的是事实吗?请尝试剖析一下。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四、综合评价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思考: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有何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司马迁是如何看待项羽的。
2、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韩兆琦在《史记博议》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同时也是一个鼠目寸光
的庸人;有时有龙飞凤舞之雄姿,有时又愚蠢昏庸的像一头驴子;有时宽厚仁慈,有时又
暴戾凶残的令人发指”。
汉高祖刘邦:“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
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
擒也。”(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ōu),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
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妇人之仁;
失人心)
看到这里,和你之前的认识相比,你对项羽这个人物的看法有什么改变吗?请谈一下。
8
3、项羽在自刎乌江之时,虽然落魄至极,但乌江亭长却向他指出他仍然未到穷途末路,
有东山再起之机,而项羽最终选择了放弃。关于这个问题,项羽本人和后世的多为文人都
各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并结合下文分析思考一下:你认为他应不应该
过江东?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孟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咏史诗·乌江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秋晚杂兴陆游
江东谁复识重瞳,遗庙欹斜草棘中。若比咿嘤念如意,乌江战死尚英雄。
项羽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项王庙灵一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弓断阵前争日月,
血流垓下定龙蛇。拔山力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
读项羽纪乾隆
鹿走荒郊壮士追,蛙声紫色总男儿。拔山扛鼎兴何暴,齿剑辞骓志不移。
天下不闻歌楚些,帐中唯见叹虞兮。故乡三户终何在?千载乌江不洗悲。
课后拓展
一、小组合作:尝试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及自刎乌江几个段落改编成几幕短剧表演,
要求以课本为依据,抓住文本精髓,可适当展开个人发挥。
二、垓下之围是刘邦全面取胜、项羽彻底落败的标志。这一夜,项王军中四面楚歌,霸
王挥泪别姬,快战东城。在生命的最后一夜,他会想到什么?而面对渴望已久的即将到来
的胜利,刘邦的心情又是如何?请依据课文,尝试以项羽或刘邦的身份写一篇日记,探究
一下两位霸主在如此关键的历史时刻可能展现出的内心世界。
材料补充——有关项羽的成语
9
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楚界汉河【解释】: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出处】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
雨,依稀楚界汉河。”
霸王别姬【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
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
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
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
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
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
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以一当十【解释】: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项羽本纪》:“楚
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先发制人【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
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沐猴而冠【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
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解释】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
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
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20:2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1052921628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吾为若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吾为若德.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