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页
1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儿童手工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教育要点,以及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目标
能力目标:掌握了解不同手工材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素质目标:能够组织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
教学
重点
1、儿童手工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教育要点
2、了解不同手工材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3、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目标
4、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
难点
1、了解不同手工材料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
手段
理实一体
实操讲解
小组讨论、协作
教学
学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注释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
〖理论知识〗
模块一、儿童手工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及教育要点
1.无目的活动期(15~3岁)
在无目的活动期,学前儿童手指小肌肉的发育还不够成熟,他们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
他们还没有明显的表现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
工工具和材料的特征。他们不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的性质,不能正确使用手工工具和材料。
总之,这一阶段的学前儿童还没有表现的意图,只是在手工活动中享受着自主活动的快
乐,体验手工材料的特性。如果成人能成为儿童的玩伴将会给予儿童极大的鼓励,但要注意
尊重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慎重地提供操作榜样。教师要注意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如泥工活
动用的油泥,柔软度要够,另外面团、黄泥、沙子都能满足触觉揉搓的需要。再如纸张,成
人可提供白纸、报纸、手纸等容易剪的纸张给学前儿童。提供材料时要注意安全性。
2.基本形状期(3~5岁)
3~5岁年龄段的学前儿童开始由无目的的动作逐渐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和绘画活动的
象征期一样,他们常常先宣称自己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着手制作,但构思仍不够稳定。
在这一阶段,成人要多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大胆地尝试表达自己的意图,培养其对手
工活动的兴趣;同时,要教给儿童基本的制作方法,帮助儿童实现自己的意图。
3.样式化期(5~7岁)
随着学前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他们的手眼协调性逐步增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和
方法,表现欲望很强烈。在泥塑活动中,他们能塑造出各种形态的事物,并乐于将其组合成
复杂的形象。另外,学前儿童还会借用一些辅助物和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如用纽扣
或米粒做动物的眼睛,用毛线做头发。学前儿童态度积极主动,不仅能通过剪、粘、挖、接
等技法来进行构建,还能对作品进行细节的修饰,力求完美。
模块二、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内容与选择
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的造型操作游戏。幼儿园手工
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泥工、纸工、拼贴、染纸、印制、编制,以及利用综合材料进行的综
合性手工活动。因为手工活动的游戏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作品既好看又好玩,既可以装饰环
境又可以作为幼儿的玩具,所以深受幼儿喜爱;同时,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操
作协调能力、耐心细致和有序的工作习惯都会得到锻炼和培养。在具体的手工活动中,教师
第页
2
对材料、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与水平,又能体现出美的形式。在对工具
和材料的使用上,要使幼儿能通过反复的操作熟练它们的性能,正确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1.泥工的内容与选择
学前儿童学习泥塑的第一步是要了解泥塑材料的性质。泥质地柔软,可以任意变形,还
可以互相粘贴。了解了泥的性质以后,教师应结合创作指导儿童学习泥工的基本技法。泥工
的基本技法有搓条、团圆、拍压、捏、分泥、抻拉、嵌接等,运用这些技法可以塑造出球体、
卵圆体、圆柱体、立方体、长方体、中空体和组合体等几何形体。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先用
语言启发儿童自己动手尝试练习,仔细体会什么样的动作能塑造出什么样的形体。在此基础
上,再让儿童观察教师是如何用这些基本技法塑造这些基本形体的,以使他们更准确地掌握
泥工的基本技法为了使泥塑更加生动、有趣、逼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儿童尝试使
用泥工的辅助材料。例如,豆类可以做动物的眼睛,羽毛可以做公鸡的尾巴,牙签可以将物
体的两部分连接起来等。黏泥的选用,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土黏泥。
土黏泥经济方便,但使用前需要进行加工,方法是首先将收集来的泥土放入桶中,兑水
化开,使之成黏稠的汤状;待泥土中的植物根须等杂物漂浮起来,用工具捞出或漂出;再将
泥沉淀几小时,当泥土澄出清水时,把水舀出,留下黏泥;取出桶中上层的细泥留用,将桶
底的泥渣倒掉;再对泥做一些加工,在泥中加少量的盐和油,揉均匀;最后,将和好的泥封
存在塑料袋中备用。
2)橡皮泥。
橡皮泥干净、使用方便,在市场中很容易买到,是学前儿童泥工的常用材料,但橡皮泥
冬季发硬、夏季发黏,因而适宜在春秋两季使用。
3)面泥。
面泥制作简便、干净,配方是3杯面粉、1/3杯食盐、2杯水、2大汤匙油,以及需要的
食用色素。把这些原料放在容器中,混合搅拌均匀后加热。加热时用木勺不断搅拌,直至材
料黏和成一团,面泥就做好了。将泥放入冷盘中冷却,用湿毛巾覆盖其上,防止干裂。待面
泥冷却后,稍加揉匀,即可使用。若要制作彩泥,可将颜料加到面泥中,揉匀即可。面泥的
缺点是夏季易发酵,可将制好的面泥冷却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严实放入冰柜保存备用。
2.纸工的内容与选择
1)剪纸
剪纸的主要工具是剪刀,学前儿童所用剪刀以儿童专用剪刀为好,这种剪刀的剪刀头是
圆的,使用时较为安全且不易导致肌肉疲劳。教师给儿童准备的纸张应以不薄不厚为宜。教
师指导学前儿童学习剪纸的第一步就是引导他们学习怎样使用剪刀,方法是大拇指和其余四
指分别伸进剪刀的两个柄环里,通过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的张合来控制剪刀。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前儿童学习以下几种剪纸方法:
(1)目测剪。目测剪,即在没有画痕的纸上依靠目测剪出形象。学前儿童靠目测剪出
的大多是线条、几何形和一些轮廓线较简单的形象。由于目测剪的方法没有严格限制,比较
自由,因而在儿童开始学习用剪刀时可以采用这种剪法;在学前儿童年龄稍长,有了一些剪
纸经验后,教师可要求他们先考虑好自己要剪的形象,然后再剪。
(2)沿线剪。沿线剪是指按照纸上画好的轮廓线剪出所有需要的图形。轮廓线可由教
师画出,也可由儿童自己画出。通常,儿童年龄越大,自己画得越多。无论是教师画,还是
儿童自己画,都需要注意所画的形象应大些,轮廓线要简练些,不能有太多的凹凸。教师可
在美术角中陈放一些废旧画册或挂历,提供学前儿童在游戏时间里练习沿轮廓剪,剪下
的形象可供粘贴用。
(3)折叠剪。折叠剪是指将纸折叠后剪出纹样。折叠剪剪出的纹样具有对称、均衡感。
折叠剪,既可以目测剪,也可以沿线剪。折叠剪的第一步是将纸折叠,由于学前儿童手部肌
第页
3
肉发育不成熟,因而纸的折叠层数不宜太多,一般以折叠2~3层为宜;叠的层数太多,他们
有可能会剪不动。将长条纸反复折叠后,可剪出花边;将正方形纸或圆形纸围绕中心放射折
叠后,可剪出团花。
2)折纸
折纸是我国民间的传统手工活动之一。其特点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平面的纸折叠成立
体的形象。折纸不仅可以锻炼学前儿童动作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目测能力、空间知
觉能力和对图形变换的思维能力。折纸取材容易,报纸、挂历纸等薄而有韧性的纸均可以用
来折叠。
在幼儿园中,教师教学前儿童学习折纸,应在折叠各种形象的过程中教他们学习折叠的基本
技法、术语和规则要求。为了让学前儿童在学习折纸时能够较容易听懂教师的讲解,看清教
师的动作,教师应先有目的地选择几种简单形象教他们折叠,以学习并掌握那些使用频率较
高的基本折法和术语,如边、角、中心线、中心点、对边折、对角折等。同时,要求他们按
照规则折叠,即对齐、对准、抹平、压实,让他们知道如果对不齐、抹不平,折出来的物体
形象就容易歪扭、松垮,既不美观,又不结实。学前儿童可以学习的折纸技法还有集中一角
折、集中一边折、双正方形、双三角形、四角向中心折和组合折等。
由于折纸的特点,折完一步以后,前面折的部分即被掩盖,因而很不容易从已折出的样
子看出折叠的步骤来,有些跟不上教师折叠步骤的儿童在学习中就会遇到困难。因此,教师
可引导儿童学习根据折纸符号来折叠。在绘画折纸符号时,线条要清晰、简明。
纸造型是指运用图画纸、卡纸一类略硬的纸,通过剪、折、粘贴等技法制作出立体形象。
通过制作可使学前儿童认识纸的立体变化,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纸造型有一定的难度,最好在幼儿园大班进行。
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制作时,先要指导他们制作基本形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
锥体等,这是纸造型的基础。在学习基本形体的基础上,教师指导他们根据“因材施艺”的
原则,用所学过的技法进行联想造型,可以用“减法”对基本形体做剪、挖、切等加工,也
可以用“加法”在基本形体上面进行粘贴、镶嵌、插接、盘绕、组合加工。例如,在圆柱体
上面贴上弯曲的纸条就成了小桶;在圆柱体旁边贴上弯曲的纸条就成了茶杯;将直立的圆柱
体上方剪开成条,卷弯成树枝状,再用彩色纸剪成树叶贴在上面,就成了各种花树或果树;
而用长短不同的圆柱体则可制成动物的头和身体,再用小棒插入做脖子,贴上尾巴、耳朵、
眼睛、鼻子、胡须等,这样就制作出了各种动物。
3.拼贴活动的内容与选择
1)粘贴
粘贴活动是指用现成的点状、线状、面状材料,粘出或贴出具有浮雕感或平面感的画面。
其目的主要是让儿童在学习粘贴的手工技法的过程中,知道并能运用点状、线状和面状材料,
制作成浮雕状或平面状的各种画面。粘,大多是用点状材料来进行的;贴,大多是用天然的
或经过加工的线状或面状材料来进行的。下面结合典型的具体制作活动来说明教师应如何进
行指导。
粘沙
粘沙是典型的用点状材料制作平面手工作品的制作活动。粘沙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小塑
料片、毛笔、胶水、细沙和各色底纸。在粘沙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树叶拼贴
贴树叶是典型的用面状材料制作平面手工作品的制作活动。贴树叶的工具和材料主要有
剪刀、双面胶(若用胶水和糨糊贴,则晾干后容易脱落)、各种形状和颜色的压平的树叶和各
色底纸。
2)剪贴
剪贴是指用剪刀将材料修剪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拼贴出形象。普通的剪贴材料是各种
拼贴出的形象,其中一部分技能属于绘画,其余技能是拼和粘。
第页
4
3)撕贴
撕贴也是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常见形式之一。撕贴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锻炼儿童的手指
肌肉动作及其控制能力。它与剪贴的最大区别在于撕贴把手指作为工具,利用双手手指的配
来撕出所需要的形象,再贴成平面的画面。用手撕出来的形象,其轮廓线蓬松、柔软、毛茸
茸的,具有自然、浑厚、稚拙的独特美感,这是其他造型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撕贴活
动的重点在于“撕”。一般来说,撕贴的材料是较薄的软纸,其韧性不能太强。撕贴的形式有
自由撕、沿轮廓撕和折叠撕等。儿童开始学习撕纸时,可进行自由撕。逐渐地,教师可引导
儿童学习沿轮廓撕和折叠撕。
4.染纸活动的内容与选择
染纸是指用吸水的纸和水性颜料通过渍染和点染的方法染出色彩美丽的纹样的活动。染
纸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在学习染的技法的过程中,了解、感受色彩位置排列所造成的变化。染
纸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有吸水性强的纸(生宣纸、餐巾纸、毛边纸等)、毛笔、水性颜料等。为
了增强渗透的能力,可在颜料里滴进少许白酒。
5.印制活动的内容与选择
印制活动充满了悬念,常常令人惊讶,在印章盖到纸上之前,谁都说不准印出的东西是
什么样子。印章制作原料很容易获得,小器件、马铃薯块、玩具等表面有纹理的物品都可以
用作印章。把印章表面蘸上印油或颜料,按在纸上,就印出印记来了。印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能够轻松地印出有韵律的连续图案。它完成作品的过程很吸引人,是学前儿童喜欢的美术活
动。
6.编织活动的内容与选择
编织,即用线、绳、带等材料交织制作工艺品。这是一项古老的工艺,基本的编织法则
从古至今没有更改过。早在石器时代的人就掌握了用稻草、芦苇和其他自然物编织篮子的技
术。学前儿童可以用简易的方法进行编织,织出一片片织物,然后做成实物或装饰品。他们
会沉醉于编织穿来穿去的操作过程,对色彩、纹理和图案的要素越来越敏感,手指也将发展
得灵活自如。
7.综合制作的内容与选择
幼儿园的手工活动除上述活动外,还包括许多利用综合材料进行的手工活动,经常是为
了完成某一主题,需要同时使用很多种材料和技法进行综合表现。综合制作活动涉及的材料
多种多样,如自然材料、生活废旧物品等,只要符合卫生和安全标准,适合儿童操作,都可
以纳入儿童的手工活动的材料范围。市场上的手工活动教材,内容丰富
、技巧多样,教师可酌情选用,帮助幼儿提高创造与制作的能力,丰富他们表达的手段,提
升其美感经验。
模块三、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总目标为: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并学习大胆地
运用这些基本律创造性地塑造和制作多种平面的和立体的手工作品;引导儿童体验手工活
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
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由于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不同,教师应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特将不同年龄段的教学活动的总目标总结如下:
1)小班手工教学活动总目标
引导儿童参加各种手工活动,使他们愿意尝试多种材料和工具,培养他们对手工活动的
兴趣。
引导儿童学习用胶水、糨糊等粘贴一些简单的点状材料和面状材料。
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撕纸的方法和使用剪刀的方法。
引导儿童学习使用面状材料,按照对边折、对角折的方法折出简单的物象。
引导儿童认识泥工的材料和工具,初步学习用搓、团、压、黏合等方法塑造简单的物象。
第页
5
2)中班手工教学活动总目标
引导幼儿喜爱各种手工活动,帮助他们正确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
引导幼儿学习粘贴比小班复杂的点状材料及自己剪成的面状材料。
引导幼儿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来表现物体的形象特征。
引导幼儿学习用多种技法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幼儿学习用抻拉等多种泥工技法,塑造不同平面泥工的物象。
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布置环境,制作教具、玩具、礼品、演出服
饰、道具等,并注意装饰美丽。
3)大班手工教学活动总目标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引导儿童学习用点状材料、线状材料拼贴或制作物象,表现一定的情节。
引导儿童用目测的方法将面状材料,用分块剪、折叠剪来表现物体的形象特征。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折法折出物体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泥工技法,塑造不同形象的立体物象。
引导儿童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法来布置环境,制作教具、玩具、礼品、演出服
饰、道具等,并注意装饰美丽。
2.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步骤
1)活动准备
手工活动是通过对各种材料的加工,制作出富有美感的物品的过程,所以活动前,教师
出示的范例或作品一定要能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根据内容,范例可以是教师的制作,也可
以是实物,最主要的是能让幼儿对所要进行的操作结果产生明确的直接感受。另外,教师要
采用生动的导入方式,如谈话法、故事法、情境法等,让幼儿在兴趣中产生创作的欲望。
2)制作与指导
教师给幼儿提供与工具及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
幼儿的手工制作意图大多是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因而要多为他们提供与工具及材料充
分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在接触中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操作材料的特性。同时,还可以让
幼儿互相讨论在与工具和操作材料接触时发现了它们的哪些特点,想出了哪些有创意的想法
或者遇到了哪些困惑。教师应让幼儿自主、自愿、积极地参与到手工活动中,在活动的过程中
对手工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应对幼儿做积极的肯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意愿,使幼
儿愿意去操作。
教师以同伴的角色陪同幼儿一起制作手工作品在手工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
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幼儿在手工活动中的地位应平等,让幼儿把教师视为伙伴,在共同
操作中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共同操作中掌握技能。这样会消除幼儿在手工操作时的
畏难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幼儿完成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手工活动。由于绘画、工艺的最后
逼真效果并不是唯一标准,即使幼儿的作品不合教师的想法也不会被轻易地否定或斥责,因
此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条条框框。在教师和幼儿充分互动中,应真正让幼儿成为活动的小主人,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耐心引导,以情感鼓励、支持幼儿坚持完成作品。
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形式完成手工目标
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应让幼儿通过看看、想想、做做进行知识技能的自我学习;让幼儿
边观察边对比边操作,自我思考、自我纠正。在这种自我学习过程中,幼儿既有探索体验的
机会,又不至于因尝试失败而丧失信心。在这些探索过程中,幼儿不仅掌握了一定技能,而
且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
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塑、编织等,完成同一活动目标,加强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不断地提高幼儿的手工能力。
作品展示
通常,教师在幼儿进行完操作活动时,就认为幼儿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教育目标,
第页
6
而忽视了作品展示交流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作品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
作品充分地展示给他人,并引导幼儿个性化的表达。
活动延伸
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手工作品作为班级、幼儿园的墙饰、区角设计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让
幼儿拿回去装饰家庭环境,极大地美化生活学习环境;或者使其参与到其他的教学活动中,
活动评价
手工活动结束后,教师不应立刻讲评本次活动,而应给幼儿一次再学习的机会,让幼儿
自由参观、评比作品,讲评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解决自己出
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试错法在美术中完全可以被接受,美术对错误的谅解和新的尝试有着
更宽松的态度,而且不存在任何需要记忆的唯一正确答案,这就使幼儿克服了畏难心理
,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愉快往往来自行为本身,所以美术被人们称为“无错误的
学科”。幼儿在评价活动中可再次提升动手技能。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8:3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986061615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牙签手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牙签手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