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16
孟浩然简介
篇一: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简介
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生平简介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
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又以袭封康乐公,
称谢康公、谢康乐。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
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
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
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
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原名谢公义,字灵运。
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祖父谢玄,晋车骑将军;父谢瑍,不慧;其母刘氏为王羲之外孙女。
他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诗与颜
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
世称谢客。幼年便颖悟非常,本传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
美,江左莫逮”。善书,“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
为二宝”。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例被
降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谢灵运因是名公子孙,才能出众,
认为自己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
宴,谈赏而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好
2016
2/16
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
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
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后因罪徙
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
岁。墓葬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子谢凤,同徙岭南,早
卒;孙谢超宗,被宋孝武帝认为是“灵运复出”。其诗意境新奇,辞
章绚丽,影响深远。因此,他被后世誉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
晋末曾出任为琅琊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
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刘裕的太尉参军等。入宋后,因刘裕采取压抑士
族政策,降爵为康乐侯,出任永嘉太守,临川内史等职。元嘉十年(433)
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
王维(701-761),字摩诘(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
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
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
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存诗400首。
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
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即为后者。但是传为他的及都非
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
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太乐(yuè)丞、右拾遗等官,
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
2016
3/16
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承??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
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
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
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
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
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
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
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
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
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
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
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
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
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
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
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
二十八卷。王维的生平经历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
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
1
2016
4/16
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
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
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
后回答说:“这是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
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
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
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出仕后,王维
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
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
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
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
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
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
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
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
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
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
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
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
2016
5/16
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
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
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
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
鹿门山。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是唐代一位不甘隐
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
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
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
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
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
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孟浩然的诗已
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
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
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
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现有。
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2016
6/16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
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
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
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
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
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
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容像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
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
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王士源在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
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
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
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
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2
篇二:诗人简介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盛唐前期
2016
7/16
诗人,也是著名书法家。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
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
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
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天宝三年(744年)贺知
章告老还乡,后在家乡去世,享年86岁。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
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
名的、两首诗歌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贺知章作品大多散佚,尚存录
入共19首。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
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
(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
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擅书画,亦
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等行世。王维参禅悟
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
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
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
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
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卷上),就其开创意
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
2016
8/16
真,汉族人,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
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
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
绝唱。他的诗句感人肺腑,充满激情,深受后者喜爱。王之涣现存生
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
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
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
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
内期间去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
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
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
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大多集于。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
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
2016
9/16
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
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
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20首,
已佚。著有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存其诗四卷。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
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
大诗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初
授户曹,历官监和剂局、处州知府,累官起居郎。范成大的作品在当
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
指陆游)之说,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号称“中兴四大诗人”。[1]
晚年退居故乡石湖。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
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
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
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晚为太子
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有。[1]唐
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
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
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
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
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2016
10/16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
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元和
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
刺史。后为杭州刺史,又为苏州、同州(今属陕西)刺史,以刑部尚书
致仕。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
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1]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
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代表诗作有、、
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
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他宰相杜佑之孙,杜
从郁之子。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
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授
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著有等,其中为后世传诵。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
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
埠岭(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荆国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
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
宋丞相、新党领袖。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
2016
11/16
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
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
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
碍,熙宁七年辞退。传世文集有、等。其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
名作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
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
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
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
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
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
四卷。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
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
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
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
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
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
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
2016
12/16
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
甚多,有,后人辑有等。其中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
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
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
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
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诗
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
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
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
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鹿门处士,
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著
名诗人。孟浩然的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而记载,其是公元640年出生,
逝世日期不祥。
篇三:孟浩然古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2016
13/16
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
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生平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
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
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
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古诗
1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
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
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3.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4.强仕:强仕之年,即四
十岁。5.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6.桑野:种满
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7.荷:扛,担。8.占气候:根
2016
14/16
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
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
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
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写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于他去长安应试的那年春
节。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
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
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
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
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
目的。
2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
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
2016
15/16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注释
(1)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市东南三十里,旧名苏岭山。
(2)乘流:乘船渡江;江岘:指汉江沿岸的岘山。
(3)沙禽:沙洲上的水禽。
(4)浦:水边。
(5)翠微:指青绿色山气。
(6)庞德公:东汉时隐士。南郡襄阳人,夫妻相敬如宾,后来
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而不返。
(7)芝:灵芝草。术,即山蓟。均为滋补植物。
(8)隐迹:指庞德公隐居遗迹。
(9)高风:高尚风操。
(10)探讨:指寻幽探胜。
赏析
歌先写清晨由水路赴鹿门山沿途所见,再写登临怀古和日暮归
去的情景。诗人寻访名胜古迹,登临凭吊先贤的行事,感叹古人高风
久逝,丹桂犹存,表达对名哲先贤的缅怀。明代李梦阳评价此诗说:
“思致郁密。”
译文
清晨怀着兴致出门来,小船渡过汉江绕岘山。
2016
16/16
沙洲的水鸟近看才可识别,水边的树木远望不能分辨。
船行款款来到鹿门山,阳光明亮使山岚浅淡。
岩石间的潭水曲曲弯弯,行船到此每每迂回绕转。
听说庞德公曾到这里,入山采药一去未回还。
山涧中适宜生长灵芝白术,石床上滋满了厚厚的苔藓。
深深感念这位襄阳老人,系住缆绳举足向上登攀。
隐居的遗迹至今犹可寻觅,超俗的风格已经远离人间。
相伴的白云不知何时飘去,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娇美艳。
寻迹怀古兴味犹未尽,划船归来夕阳落西山。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7:1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94338160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谢灵运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谢灵运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