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插

更新时间:2023-03-06 16:50:51 阅读: 评论:0

台式电脑没声音-考勤记录

针插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月经血块多是怎么回事)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7种操作方法(附视频)

烧山火透天凉客观指标

《内经》中明确提出补法泻法,《素问·针解篇》讲“刺虚则实之

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就是补了以后阳气会至,所以局部会发热,泻了以后,阳气就会散开,

它就会凉。学了针灸以后,我们讲有那么多的方法是补法,那么多的

方法是泻法,但是你认为补了,真的补了吗?你以为泻了,真的泻了

吗?要是补了,它温度会上升的,要是泻了,它温度会下降,只有做

出这么一个客观指标,大家才能认为你确实做出来了。要是拿不出一

个客观指标的话,有可能就是主观的一种想象,补并不能补进去,泻

也没有泻出来,有点像画饼充饥这么一种感觉。

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

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

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

1.烧山火

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在《灵枢·终始》

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

刺取热的概念。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

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烧山火手法的名称

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

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

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

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

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

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对烧山火手法的

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

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

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

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

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

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

针时按压针孔。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

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

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

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

“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

手法。该手法源于《黄帝内经》,原书未提出“透天凉”的概念,但

寓含了针刺补泻的思想,如《素问·针解》记载:“满而泄之者,针下寒

也。气虚乃寒也。“初步阐述了凉泻法的应用与效应。

“透天凉”手法的名称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二曰透天凉,

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

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祛病准绳。”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

街杨氏补泻》中曰:“‘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口吸气一

口,鼻出五口。凡用针时,进一寸内,行六阴之数,其五分者,即先

深后浅也。若得气,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紧提慢

按,觉针头沉紧,徐徐举之,则凉气自生,热病自除。如不效,依前

法再施。一身混似火来烧,不住之时热上潮,若能加入清凉法,须臾

热毒自然消”。对“透天凉”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进行了较为细致

的描述。其后的历代医家虽然各有发挥,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

成》中所载“透天凉”手法为根基。

此外,《奇效良方》记载:“‘透天凉’属性,夫用针时,先进入

分寸之内,行六阴之数。若得气便进伸,渐退至五分之中,三慢入,

三紧出,其针自紧,徐徐举之,得冷气渐至,其热自愈,不效再施。”

该书所载“透天凉”手法一改《金针赋》分三层操作的方法,简化为

两层操作,为后世“透天凉”手法的演化提供了依据。

二、17家烧山火、透天凉的操作方法

1.《黄帝内经》的烧山火、透天凉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2.《金针赋》的烧山火、透天凉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

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

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3.焦勉斋的烧山火、透天凉——《针术手法》

烧山火:进针气至后,先将针上提至浅部,用紧按慢提,三进一

退的手法(不限于三一之数,以进多出少为原则,透天凉则以少进多

出为原则)配合医者之呼吸运气,向下插针时,用紧按法,口鼻呼气;

向上退针时用慢提法,微微吸气,这样提插进退配合,约5分钟即有

热感。

透天凉:进针气至后,先将针插至深部,用紧提慢按,配合医者

呼吸运气而施术,向上提针时,医者吸气并用力捻转针柄,向下插针

时徐徐口鼻呼气,进退提插配合,约5分钟即有凉感。

4.陆瘦燕的烧山火、透天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

烧山火:先进针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慢提紧按九次,

按针时左转;次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提插、捻转如前

数;再进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同前;然后从地部一

次退至天部,这样为一度。反复三度,倘热至,出针揉闭孔穴;如无

热感,可反复再施,直到热至。

透天凉:进针直至地部,在该部紧提慢按六次,提针时右转;次

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转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术;这样

一进三退,称为一度。操作三度,若凉生,则可出针,出针前摇大其

孔,不闭其穴。如无凉感,应反复再施,直至凉生。

5.周树东、周楣声的烧山火、透天凉——《金针梅花诗抄》

烧山火:烧山火可补虚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

一提拇后吸相关,由浅渐深天至地,慢提紧按九成三,疾以出针当疾

扪,热生针下效非凡。有歌曰:“烧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飞病自安。

始是五分终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分天、地、人三部徐徐进针。初进针时可将针直入至适当深度,

得气后将针向上提至天部,随即用紧按慢提,三进一退。因患者之呼

吸而运用手法,目视患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呼气时向下三次进针为

主,吸气时一次退针为辅。呼气时口唇微闭,如吹风状,三次从口呼

出。吸气时即闭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进针时用紧按法,拇前

食后行九阳数。停针时要用力按针不动。向上退针时是用慢提法,食

前拇后,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进吸退;热生以后将针

从人部再至地部时,也同样行之。患者即感有针下发热,并能沿经传

布,上下周流。当针深入地部后,将针再提至人部,如此反复行之。

最后一次出针至天部,少停再尽出针,疾扪其穴。

透天凉:透天凉可除烦热,直针至地徐后撤,紧提随吸食指前,

慢按随呼食后说,针下凉生再上提,三退一进热自夺,退针至天再入

深,如此反复同前撤。有歌曰:“透天凉法退热烧,一进三飞冷风飘。

先针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紧提消”。

先一次进针至应有深度,再先深后浅,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

针。直针入地得气后,注视患者呼吸,紧提慢按,三退一进,目视患

者,手不离针。当患者吸气时向上三次提针为主,并用食前拇后稍向

右捻,行六阴数。呼气时一次按针为辅,同时拇前食后稍向左捻。吸

气时口唇微开,三次用口吸入。呼气时即闭其口,一次用鼻呼出。当

针下发凉时,即退针至人部,施术如前。能使凉气循经传导,最后遍

体清凉。出针时不按针孔。所谓一进三飞或一退三飞者,意即连续前

进三次或后退三次,轻巧快捷,犹如鸟之飞翔也。

6.彭静山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秘验》

烧山火补法:适用于虚寒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以后,这时拇

指用力向前作龙眼推旋,当拇指向前推旋完毕,左手拇、食两指用力

夹住针柄上端,不使针向回松劲,急用右手拇指指甲,从上向下刮动

针柄。这时病人酸麻的感觉,就变为热的感觉。这种热由针穴局部向

远处传导。

透天凉泻法:适用于实热症。选好穴位,针刺得气后,拇指用力

以凤眼法向后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柄上端,夹的紧点,

固定针柄,不使它向回松劲,然后用右手小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

柄。这时病人已产生的酸麻感觉,就会变成凉的感觉。其凉从内向外,

直透出来,颇感愉快。

7.吴倬仙的烧山火、透天凉——《子午流注说难》

灵枢经云:“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

即继起者用透天凉烧山火之两手法。

针灸家师承有云:提针为热。插针为寒。内转为泻。外转为补。

补泻之法。可停针侯气。迟迟转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盖尽量插

之。而至于骨。则不可再插。尽量提之。而针以外出。则不能再用。

故定为三提一插。提针呼气。插针吸气。为烧山火。盖提数多。

则气之出于卫分者多振振恶寒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偶数。阴日用

奇数。必能使之发热。

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针吸气。提针呼气。为透天凉。盖插数多。

则气之入于营分者多蒸蒸发热之证。用此手法。阳日用奇数。阴日用

偶数。必能使其退热。

除寒退热。乃针灸家必要之手法。故灵枢经列于第一篇九针十二

原之末。等于冠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烧山火透天凉之正法。乃男用于午前。女用于午后。如

男子午后。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则反而用之。如

女子午前有大寒证大热证。当用烧山火透天凉者。以反而用之。歌曰:

三插一提透天凉。三提一插火烧山。提针吹气插针吸。女午后兮男午

前。

8.刘炳权的烧山火、透天凉——《针灸疗法与实例经验荟萃》

烧山火

烧山火(热补法)是指施术后病人自觉穴位针下有热感。此法常

用于治疗寒证、虚证。它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进行操作,表层

为天,中间为人,深层为地。方法是进针得气后浅层为天部,操作拇

指向前单方向捻转(顺时针),捻转度为120度,频率为每分钟80-

10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要重,提时用力要轻,称重按

轻提。天部捻转提插9次,完毕,然后将针进入人部,同法施术,完

毕,再将针进入地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将针提至天部可重复上述操

作3-4次,直至病人有热感,每隔5-7分钟行针一次。

透天凉

透天凉(凉泻法)是指施术后病人穴位针下自觉凉感,常用于治

疗热证、实证。它亦是将穴位分天、人、地三部进行,但此法与烧山

火操作相反,由深层即地部开始,操作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

针),捻转度为140度左右,频率每分钟60-80次,捻转同时将针提

插,插时用力要轻,提时用力要重,称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

完毕,然后将针退至人部,同法施术完毕,再将针退至天部,同法施

术,完毕后将针进入地部,可重复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凉感,每隔

5-7分钟行针一次。

9.罗逸仙、张鹳一的烧山火、透天凉——《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罗老先生烧山火:拇指与中指夹针,成兰花式,待病人呼气时进

针天部(应刺深度的上1/3处),左捻九数;再呼,再进入人部(应

刺深度的中1/3处),行九数;再呼,再进入地部(下1/3处),行

九数。侯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提至天部,反复行之,共九九八十一

捻,则病人自觉热气内生矣。

行此法须注意四点:一是适宜于虚证、寒证,凡火证、实证均禁

用之;二是行针时,聚精会神,细心观察病人呼吸与捻转节律,不可

紊乱;三是捻力轻徐均衡,不可忽轻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气提针

时,以净巾掩病人口鼻。

透天凉:拇指与食指持针,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气时,将针一次

进入地部,右捻六数,呼气时将针慢提至人部,行六数;再呼,再提

至天部,行六数。如此再吸再插,反复行之,六六三十六数,则病人

自觉寒冷内生矣。

行此法亦须注意四点:一是适用于火证、实证;二要聚精会神,

捻转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气,

以口吸气。

10.楼百层的烧山火、透天凉

烧山火: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行左右捻转手法9次以侯

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

插捻转手法,一般可使针下产生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转手法6次以侯气,若

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

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11.管正斋的烧山火、透天凉——《管氏针灸经验集》

烧山火

(1)行降阴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针刺入穴内。针分3次

渐次的下降,先进至皮下天部,次进至人部,再进至地部,最后再由

地部直接提出于皮肤外面。此法的要点是先浅后深,使针力着重于深

部,徐内疾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下,将针向左方

向捻转,每次180-360度,即将针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进、食

指后退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热的感觉。

(3)紧按慢提,此“紧”字的涵义作“重”字解。“慢”字的涵

义作“轻”字解。进针在天人地部提插针时,要用重插轻提。

(4)行九阳数:(周易:单数、奇数为阳,九数为老阳,七数为

少阳。)进针在天人地部捻转(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为九阳数

(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阳数)可少停,反复行之。管老在行九阳数时,

强调实效,不泥于古数,注重病人体质、敏感程度等客观情况,所以

有时仅用三三得九,有时用三九二十七……灵活运用。

(5)随而济之:随顺其经气的流行而补其气,如手之三阴经及足

之三阳经,是从上而下,于刺针后捻插时,使麻酸胀重感觉,向下传

达,与经气的去路相顺。管老不仅重视针刺方向顺行经气,更强调针

感顺应经气,并且巧妙地应用押手、循经、阻压等辅助手法屡能达到

针感顺经之目的。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

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针柄,震刮30-60次,每

可产生热的感觉。

(7)乘病人呼气进针,吸气出针。

(8)出针后,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针孔,以扶正气,使真气

存留,不任已入之阳气外逸。

透天凉

(1)行升阳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烧山火。不同之点是,将针直

刺入地部,然后分3次,作阶梯状,经人部天部提出于皮肤外。此法

的要点是先深后浅,使针力着重于浅层,疾内徐出。

(2)在酸麻胀重感觉的基础上捻针时,使指力向上,将针向右方

向捻转,每次90-180度,即将持针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后、食指前

进的捻转方向,反复行之,有的患者即可产生凉的感觉。

(3)紧提慢按,退针在地人天部提插针时,用重提轻插。

(4)行六阴数:(周易:双数、偶数为阴,六数为老阴,八数为

少阴。)退针在地人天部捻转(或提插)时,针尖向上提起,使力在

针体,每部各捻转(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为六阴数(亦可在每部

各行六阴数)可少停,反复行之。

(5)迎而夺之:与经络循行的来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阳及足之

三阴经,是从下向上,于刺针捻插时,使酸麻胀重感觉向下传达,与

经气的来路相逆。

(6)行震刮术: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针体,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

向上震刮针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针柄,震刮30-

60次,每可产生凉的感觉。

(7)乘病人吸气进针,呼气出针。

(8)出针时,将针摇动,使针孔扩大,去针后不揉针孔,以泻散

其邪气。

12.杜晓山老中医的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烧山火: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向下插入1-2分左右,行重

插轻提多次,侯针下有沉紧感时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不使针下脱离

针感,意在守气)使针下持续沉紧,直至产生温热感,一次不效,可

再重复数次,出针时以拇指轻轻向后捻退约1-2次(以防滞针)最后

将针轻轻退出皮肤,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常用于治疗顽

麻冷痹等虚寒性疾病,效果确实较一般常用补泻手法为好。

透天凉: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将针上提1-2分,行重提轻插多

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此时守住针下之气,

紧提针柄,使针下或全身产生凉感,出针时摇大针孔,急速拔针,不

按或慢按针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多用于热痹或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

病。

13.李世珍、李传岐家传烧山火,透天凉的简单操作方法

烧山火: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补的

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刺深),向下适度地

紧压,使之逐渐产生热感。

透天凉:刺入欲刺的深度,出现针感后,刺手拇、食二指向泻的

方向捻转后即紧捏针柄(使局部肌肉紧涩,以免将针拔出),向上适

度地提针使之逐渐产生凉感。

提示:这里的紧压和提针,其实针是没有上下移动多少的,只是

用那种动作气势,大家去体会吧!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

14.张缙的烧山火、透天凉操作

张缙教授在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补泻应针对总的机体机

能状态而选择,虚者宜补、实者宜泻,但这都需要通过调气解决。医

生需要用针激发经气或使气至病所,经气的调节机制便自己启动。具

体可以使用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呼吸补泻和九六补泻等

方法。

14.1烧山火

张缙教授认为烧山火手法是徐疾补泻、提插补泻、九六补泻等几

种单式手法的组合,术式全过程简单而言,即速刺进针、行针得气、

分层操作,配合口呼鼻吸,取热,留针。并提出关键注意事项,施术

患者如为寒证,选择肌肉丰厚的穴位,用力要重,向内用力为主,针

刺时首先要有酸胀的得气感为宜。

(1)先浅后深、三进三退

进法:是将针由外入内、由浅入深、渐次而进,使针下得气、补

气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及春

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此之为进也。”该手法具有催气、助气、补

气和消积的作用。主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及遍身走痛等一切冷证。

退法:是将针由内出外,由深入浅,出针泄气的一种手法。《针

灸大成》云:“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也。”该手法具有清

气、泄气、消胀的作用。主治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等一切热

证。

“三”在古汉语中是多数、反复的意思,如再三,这里不是进退

三次的意思,三进三退是指多次反复地进退。

(2)慢提紧按、紧闭插针

这里提到了三个单式手法:提法、按法和插法。

提法:是将针上提豆许,以抽气、引气的一种手法。《难经》

云:“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将针上提,

向上向外,即为伸的泻法。

按法:有两种理解。一是《金针赋》中提到“重沉豆许日按,轻

浮豆许日提”。另一个是针刺得气后,用手指按压针前或针后,以控

制针感的一种手法。《金针赋》云:“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

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

插法:针刺时将针向下按豆许,以助气、补气的一种手法,与提

法相对应。结合原文慢提紧按应该是指重插轻提的意思,或许并无异

议。但笔者认为,结合紧闭插针,或许还有一层深意,即重插轻提而

重按。在重插轻提的基础上,双手同时操作,刺手采用轻提重插手法

同时,押手重按穴旁,其义是在采用提插手法的同时守气、助气、闭

气,不使经气外泄。

(3)细细搓之

搓法是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

向传导的一种手法。《针经指南》云:“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卧针,

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张缙教授认为,搓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

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多为顺时针,但勿转太

紧,令人肌肉缠针,但临床实际情况是针连续向一个方向搓2一3圈,

极容易导致肌肉缠针。

为解决此问题,张缙教授提出“实搓”和“虚搓”的概念,实搓

是搓针360度,虚搓是指搓摩针柄而针体不转,使一种环形力量沿针

体传入到腧穴中。在烧山火手法中要重视搓法的运用,有利于加强针

感,促进热感的产生和维持。

14.2透天凉

张缙教授在研究《针灸大成》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

为“透天凉”手法是徐疾、提插、捻转、九六补泻等几种单式手法的

复合应用,操作术式简单而言,即根据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

深三层,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先深后浅,依次在深、中和浅层行紧提

慢按法六阴数,合之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施术1-3度,直至产生凉感。

张缙教授也提出了关键注意事项,施术主要针对热证患者,选择

肌肉丰厚的阳经腧穴为宜,当得气感应强时,手法也不宜太重,重复

次数不要太多,操作时按、提用力轻重一定要分明,切实做到紧提(用

力上提)、慢按(轻轻下按),重在紧提以泻气,促使内邪外出,达到泻

热生凉之效应。他指出要运用好“透天凉”手法的操作,需要注意以

下几个操作要点。

(1)得气与搓法的运用

补泻手法操作的前提是得气,在得气基础上的操作更容易取热或

取凉。张缙教授在针刺取气手法上,独推“搓法”。搓法是“二十四

式单式手法”之一,主要在针柄上操作,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

加强针感,促使针感向单一方向传导的一种手法。张缙教授认为,搓

法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单式手法,是凉热手法的根基。搓针方向

决定了补泻的不同效应,泻法多由示指端向示指末节横纹搓,常易于

产生凉感。

张缙教授在搓针手法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总结出搓针成功的标志:

捻之不转,提之不出,插之不入,气满自摇。当针出现气满自摇、穴

位内有麻感时,非常有利于凉感的出现,此时再施以飞法多使透天凉

手法成功。

(2)基础针感

张缙教授认为,“透天凉”手法以“紧提”为主要操作,故都是

在保持针下得气(沉紧)状态下完成的。所以,研究“透天凉”手法取凉

基础针感,不能脱离“得气”。张缙教授行针过程中尤其注意得气效

应中的麻感—一种放射性麻窜的感觉,他行针过程中麻感多见于脊柱

和四肢关节附近的穴位,并常有呈循经传导的特征。待针后出现麻感

时,再施以适当的手法则易于凉感的产生。

(3)分层次操作

“透天凉”手法的机制可概括为“引阳(阳邪)出阴”,主治邪气入

里化热或内热里实之证,采用针刺疗法引邪气和内热外出,则阴气自

复,从而产生凉感。故在操作时多分为三层,从内而外,从阴引阳,

分地、人、天三部操作。也有医家简化“透天凉”操作,分为深浅两

层操作,即将针刺入应针深度,行针得气,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

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手法。更有不分进退层次者,如李传岐提出针

刺得气后施以捻转,随即紧握针柄向上适度提退,就会逐渐产生凉感

的透天凉手法。临床当以获得针刺效应为核心,可不拘泥于操作层次。

15.教科书上的烧山火、透天凉——《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烧山火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

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

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

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

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少待片刻。

(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

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

(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

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

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

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

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

数)。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

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

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6)手法操作结束后,可随病人呼气将针缓慢拔出,不按针孔或

者缓按针孔。

16.《国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

根据建国以来五十多年中,国内专家们对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的

研究结果,基于古今对这两种手法的一致认识,以及对其长期临床上

的观察和教学中的传承效果,经申请报批用以下两种术式作为烧山火

与透天凉手法的《国家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16.1烧山火术式

(1)速刺进针

(2)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

(3)用押手在穴旁守气

(4)取胀痠针感

(5)用刺手拇食指紧握针柄,要力贯针中(使针成为力的载体)

(6)用最慢速度(徐入)

用大力度(九阳数)

用重押手(守气)

插针向内

或拇指用力向前捻针,

或插捻结合

在拟刺入的腧穴深度范围内可分上下二层,亦可分天、人、地三

层,还可不分层操作(可以反复操作)

16.2透天凉术式

(1)速刺进针

(2)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应气满针摇)

(3)不用守气

(4)用飞法,或刮法(指甲向上刮),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的捻

转法,均可取凉。

16.3飞法的具体操作

(1)使刺手拇食两指呈交互状,要拇指指端向前(拇指伸直),

食指指端向后(食指弯曲),拇指指腹横纹与食指未节桡侧指纹要相

对。

(2)由针尾上方一寸许,下向针根部。

(3)下到针根部后,立即捏向针根,然后向上飞旋。

(4)使术者指感有如提针,但要提而不出。

(5)与由下而上的旋摩同时伴以由左而右的旋摩,要使术者的指

感有如捻转,但要捻而不转。

(6)捏向针根时要下紧(紧到不能捏住针根),上松(松到不能

离开针尾)使其力呈下紧上松之漏斗型。

(7)在施术过程中,两指一捏一放如飞鸟展翅之象故名曰飞。

17.郑毓琳、郑魁山、李志明的简易凉热补泻法——《针灸集锦》

热补法

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将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

左手加重压力,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

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5次,

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根据病

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速闭针孔。

凉泻法

医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刺入穴内,候其气至,

左手减轻压力,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提3-5次,候针下沉紧,提退一

分许,针尖向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紧提慢按3-5次;拇指向后再连续

捻提3-5次,针尖拉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松滑,产生凉感。

根据病情留针后,急速将针拔出,不扪针孔。

三、耳提面命

针灸跟开中药方子不一样,不是“秀才学医,笼中抓鸡”那样只

看看书本、治治病人就能学好的,针刺是实操很强的一种技术,只有

面对面的、手把手的教学才能把其中的关键学到手中,这也就是我们

说的最后一种方法,寻访明师。

郑氏针灸流派名家辈出,我们熟知的“西北针王”“东北针王”

均出自该流派。郑氏针灸流派以针刺手法见长,沿袭了传统针刺手法

中的精髓,其“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享誉国际,为我们针灸行业的

中流砥柱之一。

郑氏针灸流派的针刺手法简洁、实用、取效快、疗效好,实为针

灸业者拜师寻友、增进技艺的最好去处。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培医教育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

我们删除。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6:5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926511602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针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针插.pdf

上一篇:迪拜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针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针插
    台式电脑没声音-考勤记录2023年3月6日发(作者:月经血块多是怎么回事)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7种操作方法(附视频)烧山火透天凉客观指标《内经》中明确提出补法泻法,《素问·针解篇》讲“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就是补了以后阳气会至,所以局部会发热,泻了以后,阳气就会散开,它就会凉。学了针灸以后,我们讲有那么多的方法是补法,那么多的方法是泻法
  • 0℃迪拜图片
  • 0℃咬唇妆
  • 0℃创业小故事
  • 0℃教师见习报告范文
  • 0℃拜年词
  • 0℃新婚祝福短信
  • 0℃超频教程
  • 0℃扬州旅游景点
  • 0℃威海旅游景点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