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话说清朝的顺治皇帝,为找个德才兼备的太傅,把太子玄烨也就是以后的康
熙皇帝尽快培养成才,在文华殿摆下了御宴。席间,顺治皇帝向群臣说道:“朕有
一事不明,请众爱卿给朕释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问道:“人言耳大有福,
朕是君,尔等是臣,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众爱卿的耳朵却大呢?”
文武官员一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众人面面
相觑,个个噤若寒蝉,文华殿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声答道:
“万岁是龙,所以耳朵小;臣等是象,所以耳朵大。”
顺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问题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翰林庶吉士郑天经。
顺治皇帝顿时来了兴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个小小的七品庶吉士
却敢直面龙颜,看来此人是够有胆识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实学如何,便问道:“爱
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还是书籍上记载的呢?”
“臣在万岁面前岂敢杜撰!这是写在(《百藏经》第十三篇上的文字。”
此书是佛学巨著,顺治皇帝即命太监从藏书楼把书找来,竟是几十捆竹简,
足有几百斤重。郑天经向前翻开竹简,很快就找到了这句话。顺治皇帝龙颜大悦,
觉得太傅人选非他莫属,便下了一道口谕,破格任郑天经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变成了二品官,若是别人岂不要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郑天
经竟还“得寸进尺”,启奏道:“若让微臣教太子,必须立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
方圆。”
皇帝竟也连连答应,让郑天经与太子玄烨约法三章,成了师生。
年幼的玄烨,很贪玩,不好好读书,但郑天经丝毫不为皇权所惧,该怎么罚
还是怎么罚。
有一天,郑天经让玄烨背书,玄烨非但背不出来,还嬉皮笑脸的,郑天经勃
然大怒,便紧紧拽住玄烨,两人同跪在太阳下。六月骄阳似火,玄烨热得汗流浃
背,皇后见了,心疼地一把抱住玄烨,大骂郑天经不通人性。她还气急败坏地吵
吵嚷嚷:“我的儿子读不读书,将来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这般窝囊气!”
郑天经听了,气得一时竟忘记了臣子的身份,对皇后义正辞严道:“臣身负教
诲国之储君大任,只牢牢记住了一条理——树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儿童
不读书,定然变蠢猪!这书让臣教臣就教,不让教,臣就回乡下躬耕陇亩去!”说
2
着脱下了官服,扔掉了顶戴花翎,扬长而去。
郑天经回到住处打点行装,还没有离开宫,便有一太监飞奔而来,传下皇帝
口谕,宣他到东宫去。郑天经昂然来到东宫,见玄烨正跪在顺治皇帝的脚下,他
心里就明白了,便也跪倒在地,为太子求情。顺治皇帝亲自搀扶起郑天经,给他
赐了座,又喝令玄烨道:“小奴才,快给你的恩师跪下!”
旁边的几个大臣都劝谏道:“不可不可,哪有储君给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亲师,世间五,谁人不拜?谁人不跪?难道玄烨这个当学生的就不
能给恩师下跪?”
玄烨规规矩矩地跪在了郑天经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烨再也不敢在太傅郑天经跟前放肆,且虚心求教,而郑天
经从太子的进步中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既聪明又顽皮的学生,师生相处甚欢,太
子玄烨不觉也成了博学之士。
在康熙皇帝继位的前一年,郑天经由于身体欠佳,便乞准退隐,回到了故乡
苏州。
岁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时的康熙已经捉鳌拜,灭三藩,成为成震
四方的一代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时,路经苏州,又想起了当年苦心把自己培养成才的郑天经老
师,便想前去探访他。郑天经听说康熙要驾临忐忑不安起来。他耄耋之年,胆子
越变越小了。想起当年执教太子时的过分严厉,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长期隐居
山林,也不知道当年的太子,现在的康熙性情变得如何。如若追究起来,郑家可
有灭门之灾啊!郑天经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銮驾到了郑府,只见郑府已经孝幔高挂,丧联贴起,郑府里的
人全都披麻戴孝,放声痛哭——原来恩师郑天经已于昨晚与世长辞了。康熙闻讯
放声大恸,三步两步抢到灵柩跟前,手扶灵柩,边哭边诉;“学生来迟了一步,竟
无缘见到先生一面!”内心悲痛的他,让人打开棺盖,以瞻恩师遗容,悲恸处不由
吟起念师祭文。
当康熙念到“感念师恩,感念师情,眼泣泪血,心如刀绞”时,棺材内平躺
着的郑天经,突然坐了起来,拉住康熙的手泣不成声。原来这是郑天经使的诈死
之计。心想皇帝见他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株连他的家族了。结果事情却完全出
3
乎他的意料!随行的文武大臣,看到这种师生情深的感人场面,也不由动容。宫
廷画师姜嘉瑜,感动于康熙与郑天经来之不易的师生情谊,画下了金殿选师、东
宫跪师、郑府哭师三幅画,让此情此景在画中得到了永恒。后来,康熙将这三幅
画带到了京城,挂在了自己的寝宫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2.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
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
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
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
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
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
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
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
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
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
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
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
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
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
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
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官员们按
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4
3.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
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
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
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
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
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
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
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
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
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
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
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
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
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
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4.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发榜后:钟璜名列榜首。不光
这儿,各县的秀才,哪个也比不了滕县参加考试的秀才,主考的学院大人,宣布
滕县为这次会考的第一。谁知其余各县的秀才不服气,他们集合起来去找学院大
人质问。凑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学院大人乘坐的鹦哥绿呢子大轿,他们就围起来
不让学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语,问滕县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5
学院大人被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纠缠得没法,就说:“我出个上联,当面考考
你们,对得上,算你们有才学;对不上,那可要甘败下风啦。”说完,就出了个上
联:
掰开石榴,酸子挤成一片。
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上,可巧钟
璜也来到轿前,听了学院大人让对对子的事。
学院大人看到了钟璜,就问:“你不是钟璜吗?”
“学生是钟璜。”
“你对得上来吗?”
“学生已想出下联。不过还是让众学兄先对,对不出,我再对吧。”
等了老大一会子,各县的秀才还是对不上来,钟璜就念出了联:
折断藕结,丝纹分裂两边。
学院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两边,闪开道路,让学院大人
的大轿通过了。
5.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
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
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
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
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
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
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
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
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
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6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
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
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
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
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
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
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
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
“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
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
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
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
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
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
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
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
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
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
《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7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
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
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
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5:0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864591590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皇帝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皇帝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