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执

更新时间:2023-03-06 14:27:14 阅读: 评论:0

嵩阳寺-翡翠硬度

李执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宝宝退烧药)

龙源期刊网

浅析李贽“发愤之所作”论

作者:孙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

摘要:“发愤之所作”一学说有其自身的发展体系,主要受司马迁“发愤著书”一说的影响。

它是指失去立德和立功的机会或是遭受到穷苦厄运之后的文人的发愤立言,对中国的文学批评

史上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李贽继承并发愤之所作,将其引入文

学理论中,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发愤著书;李贽;《焚书·忠义水浒传序》

作者简介:孙聪,女(1990-),辽宁省东港人,学士,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1

一、“发愤之所作”论的历史渊源。

“发愤之所作”这一学说,最早可以追溯至《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为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这里的“愤”指的是一种心理情绪;此后,屈

原在《九章·惜颂》中提到“惜颂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发愤著书”这一

观念。至汉代司马迁,则将其作为一种诗文创作的普遍规律来概括,较全面地提出这一思想。

司马迁这种著书“抒愤”观,对后代影响甚巨。明代中叶,李贽继承并完善了“发愤之所作”这一

学说,并在其作品《焚书·忠义水浒传序》中阐述了這一重要的理论。

二、“发愤之所作”论的原则。

“发愤之所作”主要是受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影响。“发愤”一词首见于《论语·述而》:“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此处的“愤”指一

种心理情绪。它是指失去立德和立功机会或是遭受到穷苦厄运之后的文人发愤立言,对中国的

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是重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理论上对明清的诗文及小说潮流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文人墨客从不同角度丰富、发展了“发愤著书”这一思想。1466年,李贽推广了

“发愤之所作”一说,可以说是“开后人无限眼界、无限文心”。

李贽在《焚书·忠义水浒传序》一文中明确指出“《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是受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影响,虽然《水浒传》是小说,但它也是“发愤之所作”。由此来看,

李贽的“发愤之所作”一说并没有重于作家的个人际遇,而是更加的着重于国家社会的好坏,将

发愤所作的激愤之情由个人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这是李贽对文学创作潮流的升华,更是

延续并发展了司马迁“发愤之所作”说。

龙源期刊网

三、“发愤之所作”论的影响。

李贽之所以将“发愤之所作”作为一个理论基石运用于小说批评的理论,是因为他重视小说

的创作,认为小说的地位与诗文创作无出其右。

李贽认为《忠义水浒传序》一文是“发愤时所作”的。一是发民族之愤。李贽认为施耐庵与

罗贯中“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此处的愤,并没有强调作者个人的贵贱,而

是强调对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担忧,所以,《忠义水浒传序》中就表达出了破辽以泄二帝北狩之

愤,同样表达了灭方腊以泄南渡苟安之愤。二是不平之愤。李贽认为当时的朝堂是“大贤处

下,不肖处上”,而且整个的社会都是“冠履倒施”的颠倒现象。如同《水浒传》中的人,都是

大贤大德之人,但却被不肖之徒欺凌,最终把他们都驱到“水浒”之中。作者写他们防抗压迫,

正是出于不平之愤。从中表达了李贽对当时腐朽与封建势力的强烈不满。三是忠义之愤。李贽

认为在统治阶级内部缺少忠义之士,而《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们则都是真正的忠义之人。特

别是松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

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这更加值得人们学习,这里虽然表现出李贽思想的

局限性,但是,它的深渊含义却早已超越了立言传世的原旨。

明清时期,文人们被始终处于正统和主流地位的儒学思想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仪”,文人

在初始之时大多想要立德立功,而当其失意时便转求立言,通过著书来销愁抒愤。文人们常常

是在横逆固穷的大背景下,受激励从而发愤完成其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真正伟大

的作品,大多是通过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迫害后,通过著书立说,

来抒发心中的愤懑,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寄希望于来者。这种现象,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

在的客观现实,其蕴含着重大的社会矛盾冲突。李贽要求以现象和思维作为创作的必要前提,

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表示愤慨,只要求作者胸有块垒。于是乎,中国文人们走出了一条叛逆之

路。

李贽通过鼓励文人,从“发愤之所作”一说中不断探究“愤”的意义,经过历代的延伸,形成

了一条颇为鲜明的流程,这个流程从《诗·园有桃》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到《论语》的

“诗可以怨”等再到“不愤则不作”(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后来发展为金圣叹、张竹坡、蒲松

龄……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愤”史。它的核心精神就是“穷而益坚”、“任情独

立”。这样的情感李贽恰恰是感同身受的,从而归纳出“发愤著书”一说,这一举动在文学批评

界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文人在“发愤”的基础上著书,由“愤”而爆发情感,恰恰印

证了李贽的“发愤著书”说,由此,“发愤著书”说开始正式地影响了批评史的发展。

由此可见,“发愤之所作”一说已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论思想。

当然,这篇序文中,李贽对《水浒传》思想意义上的认识还是有其局限性的,他没有能看

到造成社会不公、不能选贤任能的真正根源,他称赞的“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

招安,专图报国”的松江为“忠义之烈”,更加反映了他内心交织的忠君报国与反传统的强烈矛

盾,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浒传》中“发愤之所作”论的积极意义。

龙源期刊网

但是,这一文论思想所涵指的对象是传统的诗、文与史著。李贽对“发愤之所作”一说的新

解读,影响到了小说界,由此可见,李贽在完善了“发愤之所作”这一理论后,其思想意义影响

之深远。

参考文献:

1、李贽著《焚书·续焚书》[M]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

2、徐建平著《李贽思想演变史》[M]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4:2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840341586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执.pdf

上一篇:跳棋棋盘图片
下一篇:李执
标签:李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