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柳宗元

更新时间:2023-03-06 12:12:35 阅读: 评论:0

四季开花的花卉-束河古镇

早梅柳宗元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幼儿英语教材)

苏轼《阮郎归•初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

①熏风:这里指歌唱承平之曲。②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

③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参考译文]

槐树枝叶繁茂,柳树高大,新蝉浓绿深处鸣声乍歇,突然柔和的音乐从远处

传来。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这时传来下棋的声音,把正在

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女主

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

亮。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

(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

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

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答对一个角度并分

析得1分,答对两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个角度并分析得4分)

(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

(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

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

分)

(3).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

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

(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阅读训练]

1.诗题为“初夏”,诗中描绘了哪些初夏的景物?

2.写“棋声”的作用是_________。

3.用“燃”描写“榴花”,妙在____________。

4.末句“琼珠碎却圆”通过水珠形态的变化写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绿槐、高柳、新蝉、熏风、小荷、榴花等。

2.为了衬托闺房的“静”

3.不仅写出榴花的红,而且写出了榴花的动态

4.闺房少女拨弄清泉时的调皮样子,以及玩水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问题】

1.请在上阕的画线句中各找一个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词语。

(2分)

景物特征: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气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3分)

A.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C.“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D.“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3.就作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参考答案】:

1.绿槐(高柳、新蝉)熏风(2分)

2.A(3分)

3.寓情于景1分翻译1分联系下片内容1分情感1分

译文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

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

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

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

会儿又圆。

【赏析】:

《阮郎归·初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

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

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

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早梅》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

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3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5分)

3.诗的第三联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4.结合全诗内容,清简要赏析“早梅”这一形象。(5分)

【参考答案】: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

衬了她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

格。(每点1分)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

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3.(3分)诗歌第二联,用“朔吹”“繁露”来写早梅生长的恶劣环境(1分),

反衬出早梅不畏严寒,坚守“香、白”的品质(2分)。(意思对,可以得分)

4.(5分)(1)早梅具有“香、白”的特点。(1分)

(2)以早梅自比,写出诗人虽遭贬而不屈的性格(2分);也写出自己落寞、

孤寂、思念亲朋的情绪(2分)。(意思对,可以得分)

【赏析】:

《早梅》,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

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

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

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

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

蕾,“众花摇落独暄妍”(林逋《山园小梅》)。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

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

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

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

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这两句诗与陆游《落

梅》绝句里的“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意同,都赞颂了梅花傲视霜

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

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

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

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他表示:“苟守先圣之道,由大中以出,虽万

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

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吏,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

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

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

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

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

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

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

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

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

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

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

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

的痛苦。

柳宗元是一个用世之心极强、不甘寂寞的人,但他在永州过的是远离政治活

动而浪迹山水的生活,贬谪所造成的痛苦时时激荡在内心,反映在他的诗歌里,

正如孙昌武先生所说是“表现上的简淡清爽与内在感情上的深沉炽烈的统一。”

这首诗就是这样,用简朴、疏淡的文辞刻画早梅傲立风霜昂首开放的形象,抒写

诗人的情志,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的风骨与作者的人

格融为一体,含蓄蕴藉,感情深挚委曲,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霜天晓角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①。脉脉②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③,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②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③胜绝:美景超绝。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结尾三句。(4分)

【参考答案】:

(1)(4分)答案示例:①晓来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花

应时而开。(1分)②天高月淡、浮云掩映,衬托梅开之疏,“数枝雪”形容梅开

之淡。(1分)③“雪”写梅花带雪而开、色泽晶莹洁白。(1分)④梅花有清疏

淡雅之美,脉脉含情之意,含蓄蕴藉之味。(1分)

(2)(4分)答案示例:结尾三句运用侧面描写,(1分)不说人见大雁,也

不直接说人的孤独处境,而是从大雁的所见来表现孤单,(2分)更含蓄地表现

倚楼人之孤单寂寞。(1分)[通过景物反衬人物感情,(1分)雁有两行,反衬人

之孤独;(1分)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更突出倚楼人之孤单寂

寞。(2分)答拟人亦可。]

杜甫《秦州杂诗(七)》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①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期间,他先后写了

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

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①属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属国”即“典

属国”,指唐朝使节。

(1)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说诗的三、四句是:“三、四警绝。一片

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两句,诗人引用汉王朝强盛时代苏武归国、

傅介子斩楼兰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同意。因为诗人生活在那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心系边防形势,

在他的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

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

(2)当时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趋于衰落,像苏武、

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有了。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今昔盛衰的

深沉慨叹,和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问题】

1.本诗首联颇受古人青睐,清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

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有人说这首诗“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请概述颔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

高峻绵延和雄奇苍莽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孤城”于“莽

莽万重山”中,衬托其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这一联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

张的气氛。(意对即可)

2.颔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以“月”“云”与“关

塞”等意象,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

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意对即可)

【赏析】:

“莽莽万重山。”陇南山区,冈岭重迭,峰峦密布,数山之间偶有河谷地带,

就是秦州所在。这首诗开头用“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两句,就是对秦州附

近地理形势最概括、最形象的描写。“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紧接前两句,

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山南山北,天上

地下的风都未必是不一样的。

因此,“无”风是诗人在山谷里的感觉,“云出塞”却是天上有风在吹的结果。

又由于秦州地处万山丛中,因此这里黄昏和黎明的时间都要比平原地区长一些—

—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黄昏,日隐西山,天并没有全黑,但是昏暗之中明月却往

往皎然可见,因此才有“不夜月临关”的现象。

总之,前四句写景。一、二句从高角度俯视,写地下;三、四句从低角度仰

视,写天上。这样的景物描写,突出了秦州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五、六句用了两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

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属国归何晚”,表示对各族人民重新和好,

使节顺利往来的盼望。用“楼兰斩未还”,而应该理解成诗人对扫除障碍,使唐

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的期待。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后称鄯善。汉武

帝时派遣使者到大宛国去,楼兰阻挡道路,扣留汉朝使者。汉昭帝元凤四年(公

元前77年)平乐监(官职名)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

最后两句,诗人写到了自己。在黄土高原的茫茫烟尘之中,诗人独自作长时

间的眺望。望什么呢?望使节的正常往来,望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然而所能望

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季节一片衰败的景象。这时,对战争的忧虑和

对安定的渴求一下涌上诗人心头,忧愁烦闷,自然难免“摧颜”了。

后四句承前四句而抒情,关键在一个“望”字。

有了这个“望”字不仅使后四句脉络清楚,而且使得前四句的描写也落到了

实处。

白朴《天净沙·春》《天净沙·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元曲]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解]飞红:指落花。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2)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3)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赖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

到帘栊。”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1、加粗黑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2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

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阅读答案

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

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

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

对即可)

[译文]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

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

水潺潺,落花飞红。

鉴赏

白朴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净沙》小令共八首,分别以“春”、“夏”、“秋”、

“冬”为题,共计两组。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

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

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

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

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

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小令,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动静结合的写法,

增添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

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对这两支曲子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飞红”指飞花,与词人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中的“飞红”意思相同。

B.《春》曲中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具有动态美,和风、杨柳、帘栊、秋千能

引起读者产生美妙丰富的联想。

C.《秋》曲完全突破传统诗词悲秋的格局,撷取最富北国秋野特征的景物,

展现了秋日璀璨斑斓的色调。

D.《秋曲》善于搭配色调,艳丽的色彩与清淡的色彩相互映衬,融为一体,

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日图景。

2(4分)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的意象,而马致远之前的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就有类似意象了。

说得更远一点,宋代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已有“斜阳下,寒鸦万点,流水

绕孤村”句子,这似乎已开此类意象之先河。

请结合上面词曲,从意象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评析三者之高下。

【参考答案】:

1C(“完全”不确切;“璀璨”应为“苍凉”或“萧瑟”)

2案示例:

意象:(1)马曲继承了白、秦二曲的意象,但又有创新,如”枯藤”与“老

树昏鸦“并写,比白曲“轻烟”与“老树寒鸦”并写,意境更鲜明,氛围更凄凉。

(2)马曲“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象与“枯藤老树昏鸦”的意象成对比,更增添

了旅人的思乡之情,而秦词“流水绕孤村”与白曲“孤村落日残霞”只写了“孤

村”的凄凉。(3)马曲中“昏鸦”有巢可觅,“人家”有地可居,正反衬出“断

肠人在天涯”,无家可归的凄凉,前后浑然一体,而白曲仅以“白草红叶黄花”

作结,意境远不如马曲。

手法:(1)秦词是完整的句子,而白曲和马曲则用了意象组合的手法。(2)

马曲前三句,每句三个并列词组中,前两个为后一个活动的背景、居住的环境、

行动的场所,有主宾之分;而白曲前三句,每句三个并列词组的排列是不规则的。

马曲把这种写法推向了极致。(此题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鹊桥仙·夜闻杜鹃》《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阅读答案及对比

【阅读理解题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

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题: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减息其中寄寓的思

想感情。

2、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请简述。

阅读答案

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

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地借用鸟鸣的谐

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

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

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

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

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5分)

2.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6分)

【参考答案】:

1.“访”,走访,问讯。(1分)运用拟人手法,将寒梅拟人化,(2分)生动

地表达了诗人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2分)

2.运用想象、细节描写的手法,(2分)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

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拂石的

细节,想像见面后的畅饮,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2分)同时还含

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2

分)(答出动作描写、虚实结合、虚写,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赏析】:

《早春寄王汉阳》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

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

荡入之后,方见焕然春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

醉饮赏春:五六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七八句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却

以超脱的想象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

此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诗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全似从

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

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姜夔《淡黄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②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金人入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②纾:解除,排解,

宽解。

1.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营造“岑寂”之境的?(3分)

2.最后三句(“燕燕”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主要运

用了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4分)

【参考答案】:

1.(1)从听觉方面写出了凄清冷冽之气。(2)从身体感觉方面写天气寒冷,

更写客子心中之寒。(3)从视觉方面写出唯有颜色相似、形态相似而天地迥异、

客居却难以相融的隔阂感。(4分)

2.(1)以景衬情,以归来之燕和池塘寒意深重的碧色,衬托出作者深重的

旅居情怀。

【问题】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

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

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

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

“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

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5分)

【参考答案】:

1.B、C(A项《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

意味;D项“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

尽春色之意;E项“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理解错误。)

2.①(2分)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

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2分)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

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2分)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

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此题考

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答题时可根

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

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附加注释

纾:解除,排除,宽解

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垂杨陌:杨柳飘拂的小巷

测测:寒冷凄恻

岑寂:寂静

寒食:在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

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拂晓,

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

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

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

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

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赏析】:

绍熙二年(1191)春,姜夔旅居合肥,写下了这首词。虽然词人在词前提到

“以纾客怀”,但全篇写的都是景色,词人旅居他乡的惆怅以及感世伤怀的愁绪

尽在不言中。

上片主要写景,写出独自一人清晨徜徉在垂杨空街的凄凉。开篇两句写“巷

陌凄凉”,语气沉重,蕴含忧国伤时之感。“空城”一词,写出城内的萧条和冷落;

“晓角”烘托出悲凉的气氛。“马上单衣寒恻恻”一句转而写人,描写了词人独

自在他乡的情景。“看尽”二句继续写景,将眼前“鹅黄嫩绿”的柳色与江南的

景色做对比,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

下片“正岑寂”一句,承上启下。柳色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但身处异乡,故

而内心升起“岑寂”之感。“明朝又寒食”一句点出时令:明天又到寒食。“强携

酒”三句转而抒情,喝酒寻欢也不过是强颜欢笑以排遣寂寞而已。词人强打精神

携酒前往弹筝小妹家过节,却也“怕梨花落尽成秋色”,虽然寻春可以消解内心

的愁闷,但恐怕眼前的梨花很快凋零成秋色。末三句承接上句,与花凋春去融合

在一起,词人想象燕子归来时,寻春无着,询问春天时,只看到池塘碧水。

整首词弥漫凄清冷隽的气氛,词人以春景反衬空城的冷清,试图排遣内心的

愁苦,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家国的隐恨。

辛弃疾《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注]此人渴望能够收复中原,展露才干,却遭奸臣谗害,被贬如今的江西上

饶铅山云烟畔。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惟有酒偏香”两句,词人把官场比作“臭腐场”,

拿“酒偏香”与之对比,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厌恶之情。

B.“掩鼻”就是捂住鼻子,一个“掩”字充分地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

和对丑恶的厌恶;酒之所以“偏香”,是因为酒能解忧。

C.“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是说自己隐退田园后,不再过问世

事,以歌舞自娱,寄寓了词人对现实失望后的解脱心情。

D.“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写词人与朋友共赏秋色,菊花却

未开放,词人借此暗喻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

E.词题是“寻菊花”,却没有写“寻”,上阕写人间臭腐,下阕写菊点到而

已,写法不合常规,在于词人意不在菊,而是借题发挥。

2.“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是如何抒发感情的?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C词人隐退田园后以诗酒自娱,并没有不问世事,从词人对官场的

讽刺来看,词人还是很关心时事的,所以,也就不存在“解脱”一说;D“暗喻

人间已很难遇见品如菊花的君子”错误,词人赞美了菊花,没有说“品如菊花的

君子”少)

2、这一句通过联想,(2分)写菊花的开放还要等到秋风严霜后,(2分)含

蓄地赞美了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2分)

简析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下片“寻菊花”,赞美菊花不趋

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结尾两句:“要知烂熳

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

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

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

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陈与义《竹》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宋·陈与义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

(1)从诗的内容看,作者最喜欢在什么时候赏竹?

(2)此时之竹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致?

(3)这样的景致为什么特别值得赏玩?

【参考答案】:

(1)“月夜”

(2)“月移竹影,映上窗帘”

(3)竹影婆娑,弄姿窗前,景象生动,格外招人喜爱,月色朦胧,更能催

生人们的联想和想像。(能从实和虚两面答就算对)

崔道融《梅花》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崔道融《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注]①容易:轻易的意思。

(1)结合首联、颔联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梅花意象的内涵。(4分)

(2)结合本诗运用的表达技巧,简要分析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寂寞(数萼),孤傲、美丽(孤标画本难),风韵(香中别有韵),清雅

(清极不知寒)。(评分标准:答到一点内涵,且联系的诗句内容正确给1分,答

到4点即可给满分。用原文语句作答不给分,答梅花的自然属性,如耐寒、清香,

不给分。)

(2)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2分)

情感要点:对梅花高洁素雅的品质的赞美之情;对梅花被吹落的惜花惆怅之

情;借梅花抒发自己的身世感伤之情。(表达技巧,2分。感情每点1分,答满3

点给4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得分。)

[诗意]

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

得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

愁似病,北风如果能够理解道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

【赏析】:

崔道融《梅花》诗中的梅花却非“眩耀”的梅花。此诗寂寞,此人亦寂寞。

张九龄《感遇》云:“草木有本心”。“寂寞”与否,终究在人。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只是“数萼”,方显冷清。诗人家中必无高朋

满座。无朋无友,遗我一人,隐隐花开,淡淡看来。齐已《早梅》云:“万木冻

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林逋《山园小梅》云:“众芳摇

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二者皆是

“暖”景,不似崔诗“冷”清。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先写花形,复写花香。齐诗林诗亦然。齐诗

云:“风递幽香出,禽窃素艳来。”林诗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三者意境则各不相同。崔诗“清”。香为“清”香,以“清”替“寒”。齐诗虽有

一“幽”字,其境不觉其“幽”,唯觉流畅而已。林诗着一“趣”字,所谓文人

雅事此般趣“味”则是。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此句“愁”。于花香之后,写花事。李益《从

军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律然《落梅》云:”不须横

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横笛”是特指,故“和愁听”。齐诗无此写人之

句。林诗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不离其雅“趣”。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

不忍见其凋残。此写花“愿”。齐诗云:“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就花写花,

不似崔诗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诗至上句已毕。

崔道融四句诗,“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无伴,心亦无寄。

偶见之“数萼”梅花,恋恋不已,却无“大地春回”的欢乐。只因心间的孤寒”

不因人间的“寒暑”而迁移。律然《落梅》全诗云:“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

香静里闻。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

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意境与崔诗较近。然此为“落梅”,正

当有”叹惋”之意。崔道融写初发之梅,清寒远甚于此,可想见其人之“寂寞”

何等之深。

姜夔《杏花天影》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杏花天

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

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

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

向甚处?

[注释]

①沔(miǎn)口:沔水为汉水人江处也称沔口,即今湖北汉口。

②丁未:淳熙十四年(1187)。

③容与:迟缓不前的样子。

④绿丝:指绿柳丝。

①沔口,今湖北汉口。②清淑,晴和。③桃叶,晋·王献之的爱妾。献之曾

于渡口作歌一首赠桃叶,桃叶亦作歌回赠。后人因此称此渡口为桃叶渡。

⑴有人认为“又将愁眼与春风”一句着一“愁”字,含蓄精妙。你同意吗?

请简述理由。(4分)

⑵下片写离情愁苦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⑴同意。上片写景思人。“又将愁眼与春风”一句,与起句“绿丝”相呼应。

(1分)春风乍到,柳芽欲绽还闭,恍似含愁,因而愁人所见的柳芽,自然也成

为“愁眼”。(1分)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此处词人所云之愁,寄寓柳可再见而人

难重觅,景物犹在而情事已非之愁恨,故着一“愁”字,含蓄精妙。(2分)

⑵下片写离情愁苦。主要运用了反衬、拟人、融情于景等手法。(2分,答出

两点即可)如:“金陵路,莺吟燕舞”,以秦淮莺燕之乐景反衬作者离索怀人之悲

情。又如:“算潮水,知人最苦”将潮水人格化。潮声呜咽,好象与自己交流心

声,最能理解我之愁苦。托喻微妙,感慨亦深。又如:“满汀”等句写江中小州,

芳草萋萋,隐喻词人烟波日暮,羁旅未归而愁如芳草的伤感,遂发出“移舟”漂

泊,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茫然失落之慨叹。国破家亡,无限痛楚,均注于词义转折

之中,神情刻画之内。(2分,举出一例并作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词为思念远方恋人之作。上阕由“桃叶”而触动思念远人的愁思,“待

去”写出欲去未去的踌躇。下阕向恋人表白身不由己的隐痛。文笔细腻,深情动

人。

本篇为旅签字怀人之作。本词与《踏莎行》(燕燕轻盈)作于同时,可看作

是姊妹篇,一为感梦而作,一为舟中触景感怀而作,所怀者都是一人。绿丝即柳,

点明季节,”鸳鸯浦”点地,同时”鸳鸯”双宿又后衬词人单行之苦。”想桃叶”

切地怀古而思恋人。”鸳鸯浦”、”桃叶渡”既实写景前风物,使用本地典故,又

暗示作者对过去爱情生活和离别情景的美好回忆,辞采华丽,切地切景切情,妙!

下片前三句以对比法抒写自心的痛苦,他人之乐最易引发孤独者的愁肠,此为人

之常情。结拍三句本是内心独白,却以自问句式出之;于幽怨中又含有无可奈何

之感,这也是人类生活中常有的生活体验,更显得委婉深沉。满汀芳草不成归,

日暮。更移舟向甚处?”满汀”三句写目望金陵秦淮河人长江处的白鹭州长满绿

草,兼融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青草生兮萎萎”与崔颢《黄鹤楼》:”

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之诗意,隐喻词人烟波日

暮,羁旅未归而愁如芳草的伤感,遂发出”移舟”飘泊,何处是人生归宿的茫然

失落之慨叹。颇有悲楚难抑,低回不尽之致。全词辞采华美,委婉情深。

杜牧《江南春》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阅读答案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

体描述出来。

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

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

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3.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

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答: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

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

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

不满。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

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

要分析。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千里”“十里”都有道理,所以关键在于

分析,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参考答案]

(1)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

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

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

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

(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

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

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5.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6.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

写作手法产生的?

7.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

为“十”字,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

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8.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

具体描述出来。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5.选取了莺歌,红花,绿柳,水乡,洒店,小旗,寺庙,春雨。

6.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或局部景致

与概括描写结合)等多种方法。

7.①错在不懂得“千里”在这里是虚写而非实数,或误解了艺术创作虚实

结合的方法。

②既然是写江南春色,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8.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

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

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阅读训练及答案]

(1)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____”。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千

里)

(2)首句写出了江南怎样的特征?(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3)“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句写出了江南怎样的地形和风貌?

(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在春天的和风中轻轻地招展。)

(4)一、二句写出的是“晴景”,三、四两句写的是“_____”?(雨景)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给人以怎样的意境?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译文]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南朝四百八十

座佛寺,如今又有多少都掩映在这迷蒙的烟雨之中。

[译文二]:

千里江南处处黄莺啼啭,柳绿花红。

依山傍水的村庄和城郭了,迎风招展的酒旗。

南朝那四百八十余所金碧辉煌的古寺,

有多少亭台楼阁、佛庙僧寺沉浸在蒙蒙细雨中。

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先是写春到江南,令人心旷神怡,美

不胜收。在这“尺幅千里”的画卷中,不仅有春莺、春花、春草、春水、春山、

春风等春天的景物,而且声、色、动、静兼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

雨中”,既是面上取点式的绘景,又是讽谕朝政的议论。在细雨濛濛的江南,兀

立着一座座雄伟壮丽的佛寺,更给这江南春色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南朝”二字

提领那一段历史,引发人透过历史的“烟雨”,联想到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

兴佛寺,劳财伤命,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盲的南朝政权,相反,昏聩荒唐的

迷信活动却加速了其崩溃的步伐。而今,留下来的南朝佛寺成为衰败历史的见证,

在风雨的剥蚀下点缀着江南春光,聊供人们凭吊和游览。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2:1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759551574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早梅柳宗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早梅柳宗元.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早梅柳宗元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