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1
今年暑假有些闲空,却让《红楼梦》给迷住了。几天来,我
都是恍恍惚惚,犹如置身荣国府,与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吃饭
时好像与林黛玉、宝钗他们被刘姥姥逗得连连喷饭,手中的馒头
成了山珍海味。睡觉时也隐隐约约听见宝玉在里屋说梦话,嘴里
喊着“林妹妹______”
待看到第八十一回:“占旺相四美钓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
就好像进了另一个天地,一切都陌生起来。生性玩劣的宝玉竟乘
乘入了家塾,作起八股文来了。这次已不是“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更不是“起嫌疑玩童闹学堂”,而是迈步科举路了。再到后来,
宝玉竟“喜结良缘”,黛玉则一命归天!宝玉虽痛哭了一阵,最
后终于不出凤姐所料,生米已做成熟饭,无力回天了。书中写道:
“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烟缘有定,自己
也解了些______又见宝钗举动温柔,也渐渐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
移到宝钗身上______”看到此,让人愤愤之余又带惋惜,怜黛玉
香消玉殒,而宝玉移情别恋,曹雪芹宏业米竟,而高鹗又续了个
乾坤颠倒,一时百感交集。眼前那个花团锦簇、歌舞升平的世界
立即变得面目全非,像一尊美丽的花瓶顷刻摔得粉碎。这是当时
一切美好事物的结局,也是曹雪芹所要变达的真意。它给人以幸
福被破灭后的悲痛,使人于悲痛中的人情世事有了更深一层的体
会。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尽管这样
做近乎残忍,但却是事理之必然,严重地抨击封建社会的腐朽统
治。
但可惜的是高鹗的结局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府
延世泽”。这只能合适他高鹗个人之意,即不合社会发展之理,
违背了曹公愿意。高鹗没有将这些药瓶完全打碎,只是轻轻地敲
掉了几块,然后又粘了起来,近乎完整。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
恰恰削弱了悲剧的意识,抹杀了反封建的力量。高鹗多事,弄巧
成拙。其实,这是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他不是反封建的曹雪芹。
有人为曹雪芹没能完成巨著而感到遗憾。我却不以为然,我
觉得残缺反而是他的成功极至,只有大乎先导和敢于留缺。一般
人认为只有完整才是完美的,而伟大的艺术家认为完善只存在于
人们心中,是任何的艺术形式也无法表现的。其实,我觉得完美
本身就是一种残缺。这话好像不符合逻辑,但我觉得却是规律,
也许我的评论很幼稚很片面吧。就像断臂的维纳斯,若添上那条
胳膊就不是世上最完美的人体了。看《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像
已盖好的大楼只差封顶了,而高鹗却在上面硬架起了一个小阁楼
似的,又再以装饰一番,自以为得计,即闹了个不论不类。这个
续尾,有些画蛇添足了。说《红楼梦》好,前八十回最好!
不管怎样,《红楼梦》是伟大的,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心巧
妙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故事,惊天动地的爱情,以及对封建社会
的评击,它其中有无穷的.民族宝藏,让人探索不尽。所谓:“平
生不看《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这部世界名著啊!只有
经过艰苦曲折的不断探寻,我们才能越来越多地发现它的伟大价
值。
我平静已久的心潮随着《红楼梦》中的事故情节波澜起伏着,
久久不能平静。也许真的是世事多变吧,海誓山盟,海枯石烂的
爱,最终也可能烟消云散。像宝玉与黛玉那样______,哎!不想
了,不想了。不过,我真的感觉到,我的生命中可以没有别的书,
却不能没有《红楼梦》!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2
被埋藏了的美女——薛宝钗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
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
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
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
位。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
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
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
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
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
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
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
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
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
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
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
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
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
无法改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
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
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
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
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
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
是对黛玉念念不忘。
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
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我始终觉得宝
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
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
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
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
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
绝差不了凤姐许多。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
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
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
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
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
对宝钗的为人,性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
度来思考。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
有点虚伪感。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
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
真正的赢家。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
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
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
唯有泪空流!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
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些
只是我个人的愚见,也许冰山一角都未触及,还搞错了方向,扭
曲了曹雪芹的原本用意。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3
张爱玲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有人说过“三大恨事”
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
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周汝昌也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
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
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
厚的文化内涵的了。
《红楼梦》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研
读了一下《红楼梦》,才理解了为什么有那多人钟情于它,为什
么有那么多人研究“红学”。
就思想资料来说,《红楼梦》有着卓越的成就,在艺术技巧
上也有同样的很高的造诣,前几天在上看过有法国人这样的评论
说,《红楼梦》的作者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
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
自上而下各阶层的本事。
以往对《红楼梦》的认识仅限于宝玉,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感
情,也曾为过他们的感情而叹息,可惜。此刻重读一遍,就像品
尝浓郁的茶一样,觉得感情只可是是其中的一个不能缺少的元素
罢了
《红楼梦》这本名著是曹雪芹以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
建社会的贾、史、王、薛四个家族为背景,并且以贾府家事利益
和宝玉的一生为主题,经过对这个封建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的讲
述,揭露并深刻批判了腐朽和黑暗的封建社会,并暗示着封建社
会走向灭亡的趋势。
《红楼梦》第一章就讲了一个神话,在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
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到最终石头变成了
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宝玉,我们不明白,只觉得充满
着神话的神秘和浪漫的色彩,颇引人入胜。
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核心的一部分,分别写林黛玉、薛宝钗、
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
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个奇女子。每个女子都有不一样的命运,
她们统统被放在了“薄命司”。与此对应,在歌曲的最终,宝玉
又形象的对其总结,像欠泪的泪已尽的黛玉,富贵的金银散尽的
宝钗,欲知命短问前生的元春,分离聚合皆前定的探春,还有为
官的家业凋零的湘云,无情的分明报应的妙玉,欠命的命已还的
迎春,看破的遁入空门的惜春,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的凤姐,有恩
的死里逃生的巧姐,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的李纨,冤冤相报岂非轻
的可卿。所谓红颜薄命,也就如此了吧。
开头曲《枉凝眉》中这样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
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
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
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曹雪芹运用了诗歌,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手法,诠释了这样一
部笑着含泪的杯具,
鲁迅曾这样评价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明白,至少,
是明白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
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
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
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
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
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可是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王之最
终出家,同一小器。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
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
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红楼梦》,一
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
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
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
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
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
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
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
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
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
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
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
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
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
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
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
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
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
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
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
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
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
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一面是成亲的喜
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
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
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
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
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
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
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
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
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
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
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
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
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
运。《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
它的不朽魅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11:15: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725591568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曹雪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曹雪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