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美食

更新时间:2023-03-06 08:42:58 阅读: 评论:0

人事行政专员-菜根谭名句

印尼美食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黄河颂教学设计)

清真饮食连系民族与文化的纽带

第一篇:清真饮食连系民族与文化的纽带

清真饮食连系民族与文化的纽带

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马明良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自然界,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才保持

了生态平衡,有了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和长盛不衰;在人类社会,由于

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才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使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和无穷活力。我国是一个各民族文化的百花园,56个民族56朵花,

奇花异卉,争芳斗艳。

在众多的文化(文明)中,有一种文化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它

就是清真文化。它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有所谓“清真食

品”“清真饭馆”“清真教”“清真寺”“清真言”“清真澡堂”等

等,变化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神秘而神圣的清真文化

清真文化是伊斯兰文明与华夏文明交往、交融的结晶。“清真”

一词,并非源于阿拉伯语,而是古代汉语,其原意为“纯洁质朴”,

说的是一种品位和境界。唐宋时期,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把“清真”

二字用到他们的诗文中,如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诗中有“步行门

外地,斋戒得清真”的诗句;李白的诗中有“右军本清真”“垂衣贵

清真”等内容。

此外,“清真”一词有时用于称道士、道观、寺院。明太祖朱元

璋是第一位将“清真”一词用于指称伊斯兰教的人,他于1368年(洪

武元年)御书《至圣百字赞》.称伊斯兰教为“仁覆天下,道冠古今。

降邪归一,教名清真。”此后,“清真”一词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专

有名称,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明清之际穆斯林学者解释说:“清”是

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始无终;“真”是指真主独一无二,

真实无妄。“清真”一词被赋予新的内涵之后,其外延也随之扩大,

用来指称与穆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清真饮食,连系民族与文化的纽带

所谓清真食品,是指伊斯兰教允许穆斯林吃的食品。这类食品范

围较广,植物类食物除有毒的以外,均可享用(酒例外),如各种粮

食作物、蔬菜、果品等;动物类食物,则奉行有所吃、有所不吃的原

则,一般食草类动物均可吃,如牛、羊、鸡、鸭;食肉类动物均不可

吃(鱼、虾等例外),如豺、狼、虎、豹、鹰、猫、狗、蛇等;食草

类动物,若是被捅死的、打死的、勒死的、射死的、杀死的,哪怕是

牛羊鸡鸭等也不允许吃,除非由穆斯林按规定程序(如奉主名从喉部

切断三管:血管、食管、气管,使血液顺畅地排尽)宰杀的。在千百

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清真饮食不但成了占全人类五分之一的人群的

饮食习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还成为有些民族的民族特色和重要

标志,如回族发展至今,其语言已消失(通用汉语),其服饰也已基

本消失,居住也很分散(分布全国各地),清真饮食便成了主要的民

族特色。

多元化发展的清真餐饮

清真饭馆自然是指主要经营人员以穆斯林为主的符合清真食品条

件的饭馆。清真饮食讲究“清真”品位,烹饪强调饮食惟佳,选料必

慎,综合搭配,不尚奢华,注重保健,体现民

族、民生、民气、民本,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中的

瑰宝,清真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我国几大菜系之一,比如,其中

光是以羊肉为原料的清真全羊菜肴,分羊头类、脏腑类、羊肉类、羊

骨类、羊蹄类、羊尾类等,能作出数百种美味佳肴,什么“扣麒麟

顶”“芙蓉顺风”“竹节肥肠”“云彩羊肝”“蜜汁羊尾”等等,花

样繁多,绚丽多彩,以其味鲜而不腻,肉嫩而不腥,深受各族人民欢

迎。

善于借鉴吸收与融合清真名店名菜很多,如北京的东来顺涮羊肉、

西安的贾三灌汤包子、同盛祥羊肉泡馍、兰州的东乡手抓、南京的马

祥兴松鼠鱼和八宝葫芦鸭、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烤全羊、银川的

同心舂羊羔肉等等,已成为各族人民津津乐道的美食。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清真饭菜在保持自己原有特色的同时,还

借鉴和吸收了我国东西南北各大菜系的优点:首先在选料上进行突破,

由传统的只用牛、羊、鸡肉,进而采用了禽类从鸡、鸭到鸵鸟、兰颈

孔雀,海产品类由一般海鲜扩大到鱼肚、鱼翅、鲍鱼等等。总之,天

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符合清真规矩,只要不违背野生

动物保护政策,都大胆采用,大大丰富了清真菜点的品种,给消费者

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其次对粤、川、鲁、京、淮扬等菜的某些烹饪方法进行整合创新,

推出新的美食,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口味。如

重庆火锅原是闻名遐迩的非清真名菜,而在眼下有些西北的城市,清

真重庆火锅随处可见,原来这是经营者将海鲜和牛羊肉等清真原料与

重庆火锅的烹饪方法相结合的杰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探究食疗养生之道

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有权力享受真主所赐予的“合法食物”,

同时也规定了穆斯林禁食的“非法食物”。公元7世纪中期,阿拉伯、

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稠之路”,将伊斯兰教传

入中国。阿拉伯、波斯的药物学、营养学知识也陆续传入中国。比如,

叙利亚医生叶海亚·伊本-马苏雅的《药物志》《营养学》《诸毒物及其

解法》等医药学专著,都含有食疗的内容;波斯医生萨布尔·本-塞赫利

有多部食疗养生专著:《药物的替代》《食物与泻药之区别》《食物

的作用》。中国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都载有从

阿拉伯、波斯传入中国的药方。在《金翼方》卷十二《养老食疗》中,

便有来自波斯的“服牛乳补虚破气方”:用牛乳三升,荜拔半两,末

之,绵裹,右二味铜器中取三升水和乳合,煎取三升,空肚顿服。此

方“谓之悖散汤”,“大秦甚重此法”。

可见,从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合法食物”中,探究食疗养生之道,

是一个既有科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领域。

提倡卫生治病为本

《古兰经》说:“真主已准许你们享受的佳美食物,你们不要把

它当作禁物”(《古兰经》

第5章第87节)。《古兰经》所说的“佳美食物”,是以清洁卫

生、防病治病为原则,提倡食用合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食物。动物

类食物首推羊肉。据说全国回族当中共有一千多种羊

肉菜谱。羊肉列入“佳美食物”,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受伊

斯兰教影响,忌吃猪肉、驴肉、骡肉、狗肉,主要吃羊肉、牛肉、鸡

肉、鱼肉;二是元朝以来回民从事农牧业、饮食业,喜欢养羊、贩羊、

吃羊肉,羊又适宜千家万户分养;三是羊肉不仅有食用价值、经济价

值,还有食疗作用,对身体有益。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

盐、维生素。经常吃羊肉,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本草

拾遗》说:“补可去弱,人参羊肉属是也。”自古以来,羊肉一直被

推荐为食疗佳品;四是羊比较干净,性情善良。

穆斯林所说的“佳美食物”,也包括符合伊斯兰教法的新资源食

品。因为新资源食品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

规定,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不难看出,清真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

千百年来,我国穆斯林各民族在坚守自身文化内核的同时,积极吸收

华夏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创造了独具特

色的清真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同时也表明,华夏文化是一

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的自信、宽容使它对周边文化采取了兼容并

包的态度,经过长期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大气磅礴的中华

文化,清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篇:清真文化习俗

伊斯兰习俗分类:转载饮食习俗

回民饮食禁忌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杀而死的动物都被看作

自死物。禁食动物血液,宰杀动物要放尽血。禁食猪肉,农户亦不养

猪。禁食凶禽猛兽,禁食无鳍水产品等。牛、羊、鸡、鹅、鸭、鸽以

及鱼、虾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经阿訇宰杀的动物,所食

畜禽要请阿訇宰杀。阿訇口念“太思米”下刀,放尽血。这些禁忌根

据主要出自《古兰经》:“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育

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

的动物……”《古兰经》还说:“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

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是至善的,确是至慈的。”

卫生习俗

回民非常讲究清洁卫生,这是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回民禁食自

死动物、凶禽猛兽、动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卫生上的原

因。回民十分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为使空气洁净清香,家家都有香

炉,常燃芭兰香。穆斯林在礼拜前要行净礼,包括沐浴、净衣、洁处

等,主要指净身。清真寺耳

房内挂有净礼图,让青少年穆斯林学习净礼的程序。寺内设有水

房,供穆斯林礼拜前沐浴。净礼分大净和小净,既是礼拜前的沐浴仪

式,同时也是指一种身体洁净状况。小净指用水洗身体的部分,大净

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洁身的形式达到清除邪念疑虑,进而达到净化心

灵的目的。

婚姻习俗

历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汉男,回男不娶汉女”的现象,如今回汉

团结进步,回汉通婚已不鲜见。但原则上要求双方信仰一致,婚前汉

人要敬(真)主信(伊斯兰)教,由阿訇起经名(回名),生活习惯

随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兰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请阿訇讲经、

炸油香待客。正日迎亲不请乐班吹打。婚礼由阿訇主持,并由阿訇作

证婚人。在阿訇主持下,男女双方交换“口唤”,即用阿文写的结婚

证书,随之由阿訇领一对新人读“伊扎布”即证婚词。婚宴丰盛,但

不以烟酒待客。

丧葬习俗

回族提倡厚养薄葬,对老人生前孝敬厚养,归真后一律简易土葬。

同时还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过三天。出

殡之日,首先为亡人沐浴净身,裹以白布,然后将其移至经盒内,

在阿訇的主持下众亲友为亡人作殡礼,再送遗体去墓地入土埋葬。回

族主张节俭办丧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无富贵贫贱之分。

也不为死者设灵堂,不挂遗像,不烧钱化纸,唯在屋内昼夜点燃芭兰

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一样,也是起源于犹太教,所以他们的

哲学观念和文化本质也一样,都是一种扩张型的文化,从信徒人数和

影响范围来看,伊斯兰教仅次于基督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阿拉伯

字母也是仅次于拉丁字母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不幸的是,

这两种文化是相邻的,因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非常激烈的相互斗争,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热点局部战争和国家内部的教派争斗,都是起源

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

伊斯兰教刚诞生时,北面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强大的基督教世界,

东面是尚存的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的波斯帝国,要想生存和扩张,

必须依靠武力,穆罕默德过于强调了“圣战”的作用,“圣战”成为

伊斯兰教文化扩张的重要工具,历代的统治者又对不信教的的人民实

行征收终税的政策,经济上的原因更有力地推动被征服民族皈依伊斯

兰教,在封建时代,伊斯兰教的扩张比基督教还要迅速和成功。

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后来又引申为禁止吸烟和服食任何毒品,所

以伊斯兰教文化圈内的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消耗酒精、烟草和毒品最少

的人群。由于教义禁止饮酒,在伊斯兰世界咖啡的饮用发展和流行的

非常广泛,成为主要的饮料,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学会种植与处理咖

啡,本世纪咖啡才在世界广泛流行开来。

伊斯兰教更严格地禁止崇拜偶像、图像,甚至发展为禁止描绘一

切有灵魂的生物,伊斯兰世界的人们将才华都用于创造图案、描绘书

法、开发诗歌和研究音乐上了,目前在世界各地活跃的主要乐器几乎

都来源于伊斯兰世界,他们发明的拨弦乐器在西方发展为吉他和曼陀

铃,在中国演变成琵琶;拉弦乐器在西方改造为提琴,在中国固定成

胡琴或马头琴;笛子在东西方几乎相似。中国人古代自己发明的乐器

如排箫、缶、磬、古琴、箜篌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欧洲人自己发

明的芦笛、七弦琴也成为历史的遗迹。

伊斯兰教起源于沙漠民族,出于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保护妇女的

需要,对妇女的面纱、服装、室外活动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可是也

削弱了妇女的地位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伊斯兰教文化的扩张一度到达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西班牙,向东

一直进入亚洲,只是遇到印度文化的阻碍,不得不分为两路,向南经

马来亚、印尼直到太平洋尽头菲律宾的苏禄岛,向北经中亚进入中国,

目前还在向撒哈拉沙漠以南和非洲的东海岸进发,甚至在美洲的黑人

中也已有很大的发展。

第三篇:清真文化

中国清真饮食是指中国穆斯林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法律例食物

的统称。‚清真‛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专用名称,一般多用于

一些固定的称谓,如‚清真寺‛、‚清真饭店‛等。‚清真‛一词古已有之,

最初和伊斯兰教无关。宋代陆游《园中赏梅》中说:‚阅尽千葩百卉春,

此花风味独清真。‛这里的‚清真‛指高洁幽雅之意。宋元时期,伊斯兰

教在中国尚无固定的译名。后来穆斯林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信仰真主,

崇尚清洁的教义,多选用‚清真‛、‚清净‛一类词译称伊斯兰教或礼拜寺。

传说始建于唐代的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最初就称为‚清净寺‛,元代赛

典赤〃瞻思丁还奏改‚清教寺‛为‚清真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

题金陵礼拜寺《百字赞》中亦有‚教名清真‛一语,说明清真在当时已成

为伊斯兰教的一种通称。明末清初时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穆

斯林学者,系统地诠释了‚清真‛的含义。王岱舆说:‚纯洁无染之谓清,

诚一不二之谓真。‛又说:‚夫清真之本,乃遵命而认化生之真主。‛王

岱舆这里对‚清真‛的解释,实际就是对伊斯兰教的解释。不少学者对自

己译著的有关伊斯兰教的著作也冠以‚清真‛二字,如《清真大学》、

《清真指南》等。

至此,我们明白,‚清真饮食‛完全可以解释为‚伊斯兰教饮食‛,‚

清真食品‛译为阿拉伯语‚泰阿姆伊斯兰‛,就

是‚伊斯兰教食品‛。当然,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而是涉及

到清真饮食的实质与认定。由此我们也知道,要完全透彻地了解清真

饮食,必须先熟悉伊斯兰教的饮食律例,唯此才有助于理解清真饮食

的内涵和性质,这对研究清真饮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族‚清真文化‛浅论

摘要‚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

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

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

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

‚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

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回族文化,清真,清真文化,可持续发展‚清真文化‛作为

一种文化现象,我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提出其概念。因为要明确一种

文化现象,不可忽视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和传统性。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回族‚清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文化体系,是伊斯

兰教进入中国本土形成的‚清真文化‛多元的‚文化区‛

culturalarea)中具有回族自身文化特质(culturaltrait)的一元。

广义的‚清真文化‛,超越了回族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世界伊斯兰教文化

精髓。由于‚清真‛作为中国回族对伊斯兰教最佳汉语表达和特有的认知,

它所建构的回族‚清真文化‛是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因此

我们所说的是狭义上的回族‚清真文化‛,是指回族人在中国本土化历程

中以汉语‚清真‛认知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的‚清真‛的汉语表述而形成的

回族人‚清真‛的信仰观,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形成一套从形而上(信仰)

到形而下(生活方式)层面上具有清真品质的文化体系。它不包括中

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为在清真的定位上既存在着共同认知

(如对清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具有着各自民族的差异(如对于马肉,

在回族的文化中,是属于非清真范畴,而哈萨克民族却食用马肉),回

族‚清真文化‛是中国回族文化特质的标识和彰显。

一、回族‚清真文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1.‚清真‛一词的溯

‚清真‛一词,作为一个汉语词语,在中国自古有之,而不是回族人

的专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清真‛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刘义庆《世

说新语》的‚清真寡欲,万物不可移也‛,意纯净朴洁,无尘无染;唐宋

时文人墨客以

清真‛,‚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意创作自然质朴;宋代词人

陆游在咏梅中有‚阅尽千葩万花春,此花风味独清真‛,予以赞赏称誉;

宋代诗人周邦彦著有《清真词》一书,还自号‚清真居士‛;清朝薛雪的

《一瓢诗话》中有‚文贵清真,诗贵平淡‛一语,‚清真‛指文章要真实,

出于自然。

同时在明之前,‚清真‛也指称犹太会堂、道观、佛寺等幽静场所.‚

河南开封,久有犹太教堂,系明弘治二年重修,内有石碑题名——重

修清真寺碑记‛;《揭文安公集》卷十二乐丘碑:‚……名同寅,字惟寅,

姓陈氏,宋咸淳中弃家人‘清真观’为道士……‛;同时清真还是天主

教教士之名:‚平西房山县境十字寺中有碑,系辽穆宗应历十年立,题

曰大都崇圣院碑记,该碑在十年前为西人Arlington发现‛。

由此可见,从南北朝到明代前期,文人墨客或宗教者多用‚清真‛一

词,以表述清廉高洁的品格和清雅幽静的环境。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

在明中期以后,回族学者借用了‚清真‛一词,用来表示伊斯兰乃‚清净

真实之教‛,称‚安拉‛为‚真主‛、‚真宰‛,称《古兰经》为‚真经‛,赋予

了‚清真‛新的含义而成为回族人的一个专用

[3]

[2]

[1]

2.‚清真‛一词的伊斯兰教化和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在中国

以‚载体移植型‛方式(中国内地)的传播而终走上中国本土化的历程,

其携带载体——回族先民从移华之时便开始了‚华化‛的脚步。伊斯兰

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及至明朝中后期回族伊斯

兰文化的衍传出现了危机,面对危机四伏的挑战,一批回族文化精英

们以应战的自觉掀起了文化自救的运动:开办经堂教育和开展汉文译

著运动。后者以明末清初为高潮,以王岱舆、刘智等回族经学家,凭

借着学通四教的渊博知识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以中国当时主流文化

的宋明理学来诠释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使伊斯兰文化在中国获得文

化生长空间,建构起中国特色伊斯兰教文化的辉煌殿堂。

‚以儒诠教‛中回族贤哲以理学术语为手段,对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

的教义和教法进行了准确阐释,其中出现最多的词即是‚清真‛,‚清真‛

一词正是回族学者对‚大传统话语的借用‛中逐渐的从汉文中剥离而走进

回族文化的殿堂。‚清真‛一词做为‚真、善、美‛的集合,是我国穆斯林

在长期继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中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高度浓缩后的概

括;是伊斯兰的最高概括,是穆斯

书、翻译,都采用‚清真‛这个名词来表述伊斯兰教,如王岱舆的

《清真大学》、马注的《清真指南》、金天柱的《清真释疑》、梁以

浚在《正教真诠》的序里,以‚清真之道‛、‚清真之教‛指称伊斯兰教等。

他们在对‚清真‛一词的原有中国词义的基础上对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给

予阐释,赋予了‚清真‛一词新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实现了对回族伊斯兰

文化的自我认知和表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清真回化的历程作一简要

的回顾。

①王岱舆(约1580—约1660),最早倡导并实践‚以儒诠经‛的回族

经学家,也是最早使用了‚清真‛一词来阐释伊斯兰教义的回族人。在他

的《正教真诠〃正教章》中,他是这样来解释的:‚经云:‘教道之正,

惟清真而已’。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无二之谓真‛,‚夫清真之原,乃

真主自立‛,王岱舆以清真阐释世界之本体—真主,清洁无染,‚不增

不减‛,‚扫清诸邪‛,安拉独一。

[5]

[6]

[4]②康熙年间回族经学家马注(1640—1711)继王岱舆之后,在

他的《清真指南》中,以‚清真‛来表述伊斯兰教为清净无染、纯洁质朴

之教:‚盖教本清则静,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不染,真正则不偏不倚。

‛同时他还认

[7]

哉,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

③乾隆年间金天柱在其著作《清真释疑》中有:‚回教素名清真,

夫所谓清者,凡所行事远避其浊、求入于清真者,不媚诸邪以邀福,

独事真宰以听命。存真去伪之义,明天道也‛,金天柱认为‚清真‛是指

穆斯林在行为上避浊远邪,一心向善;在信仰上去伪存真,认主独一。

[9]

[8]④清朝云南经学家马德新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把清真一词与

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联系起来解释,说克己之谓清,复礼之谓真,克

去己私,复还天理;所以名为清真者此耳。[10]就是说‚清真‛即‚克己

复礼‛。显然,这一解释与伊斯兰教的原意相去甚远,大相径庭,但也

概述了伊斯兰教的‚天道‛和‚人道‛之礼。这种理圆机融下的思维变化,

也是文化适应中的一种有益创新,显示了伊斯兰文化中国本土化下的

思维风格。

总之,明清之际的中国回族学者在解释教义时说,‚清‛是指真主清

净无染,不拘方位;‚真‛是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清真‛一词,

有‚清洁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安拉之清净‛等解释。近代新

疆回族教长马良骏解释更加简明,清则净也,真形不杂也,3.‚清真‛

——回族的自我定位和维持族群边界的象征符号

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深刻的象

征意义。美国人类学家道格拉斯曾研究某些族群中存在的‚肮脏与洁净‛

的文化现象,她透过这一表象揭示出其内在深层的象征意义,她认为

肮脏与洁净不是卫生与美学的问题,而是人类维持社会秩序合法化的

主观建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必须将人类行为的若干领域加于区别,

甚至要创作一些认知领域,并且要模式化‛。

[11]‚清真‛作为历史是回族人对自我信仰及生活方式的汉语表达,

是回族人在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自我文化和族群定位的一个象

征符号,在中国由于历史造成的回族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区域

性的广延分布形成的文化差异因而存在着对‚清真‛差异的阐释:‚在西

北地区,清真就是信仰伊斯兰教;在华北农村,清真就是通过对内婚

制保持民族血统的纯正性;在都市,清真就是保持饮食禁忌;在东南

沿海,清真就是具有穆斯林的血统‛。但事实上,‚清真‛在一定程度上

达成了回族人的内部认同,是回族人凝聚认同的主观建构的符号,在

差异中清真的符号意义被群体成员所共享。个人以此实现对群体认同,

[12]

为伊斯兰教的信仰,遵守和作为回族的象征‛,同时‚他们又将清真

看作是他们优越汉族的证明‛,而‚大传统把清真和民族相关联,将清真

视为相对于先进的汉民族而言的回族原始性(primitiveness)的标记‛,

[15]

[14]

[13]

鲜明的标识为族外人和族内人所共识,清真成为回族人独有的一

种话语权,一种回族人随身携带的族群标记,一种伴随着回族人生死

不弃的情结,一张无形的回族人的族份证。如此在‚清真‛与‚非清真‛的

二元对立中,一道‚我族‛和‚他族‛的族群边界的秩序合法性被共识了。

千百年来,‚清真‛成为回族人加强回族的的内聚力抵御同化捍卫族群边

界的有力武器。

4.回族文化的主导观念——‚清真‛的文化意向文化作为一种复杂

的结构体系,在其整体之中存在着一个统摄文化结构诸因素的‚文化主

导观念‛或‚文化主题‛,‚这一文化主导观念规定了文化结构的基本性质

及其演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也规定着文化结构对异质文化的态度和

选择‛。文化的主导观念是‚指体现文化灵魂和主体生命特征,隐帅于文

化结构之中并支配全部文化内容及其演变的恒常稳定的根本文化精神‛。

每个民族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独特的文化主导观念,回族文化的主导

[17]

[16]

进而构筑起回族清真文化的心理品质。正是这一主导观念的存在,

以其基因般的遗传作用决定了回族独特的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建立

在民族主体生命特征之上在历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体现着文化主导观

念的特定社会群体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思想文化

的本质特征‛,[18]回族文化由于主导观念的影响而形成所特有的清真

文化类型。回族‚清真文化‛的形成是从文化的最高层精神文化开始,

由此形成了回族文化的主导观念,在此基础上,清真文化开始了向中

层的制度文化和最底层的物质文化延伸和渗透,文化的主导观念具有

调整和规范约束机制的功能,清真的文化倾向成为回族文化形成和发

展中贯穿始终的主导观念,从精神文化的诠释而成的清真教,清真言

以及清真信仰——言行的清真——饮食的清真、钱财的清真等,‚清

真‛成为回族人一种神圣的信仰和世俗中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回族‚清真

文化‛则是对回族人特有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概括,并积淀和

形成千年中回族人独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二、回族‚清真文化‛的三个层面

回族‚清真文化‛概念提出,是对中国回族特有的文

按照华语圈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的论述,人类的文化体系是围

绕着三个对立面发展起来的:自然(nature)、他人(other)和自我(lf)。

人类在自然中求生存而发展起了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在调整社会关系

的过程中发展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对自我的认知和阐释中发展起

了观念文化和表达文化(expressiveculture)。

[19]

清真的信仰支配了回族人的全部生活,回族‚清真文化‛在一定程度

上涵盖了这一文化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具有外在的表征性和深层的内

涵,形成了回族‚清真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这里简单的从文化的三个

层面介绍一下回族‚清真文化‛的主要内容。

1.回族‚清真文化‛的精神层面

精神文化,是蕴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

念及其他各种信仰等。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而表现的,是无形的、内隐

的、不易察觉的。回族‚清真文化‛的精神层面体现了回族人特有的宗教

信仰观,表现在对清真教和清真言的认知中。

①清真教,伊斯兰教的另称。《清真释疑》中说:‚当吾教初来,

与中夏言语不通,文字未识,人见吾教有彻底澄清之道,真实无妄之

行,遂别其名曰清真教‛。明洪

[20]

(1368)敕建金陵礼拜寺御书《至圣百字赞》:‚降邪归一,教

名清真。穆罕默德,圣贵圣人‛。

[21]

以后‚清真教‛成为伊斯兰在中国的称谓。在以儒诠经中,回族学者

在其著述解释伊斯兰教时,寻求能恰当表达伊斯兰的汉语词汇,因‚清

真‛一词原旨清净无染的涵义,它能准确表述‚吾教之宗‛,寄寓着回族

对伊斯兰教文化认知和精神信仰。

②清真言。清真言是伊斯兰信仰(伊玛尼)的核心和基础,也是

回族清真文化的核心。‚清真言‛就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

德是安拉的使者‛,是每个穆斯林之所以为穆斯林的根基和凭证,是穆

斯林的信仰观。诵读清真言(凯里麦),并明白和践行它,使一个人

从非穆斯林变成一个穆斯林、一个‚洁净的人‛、一个安拉喜悦的人。伊

斯兰教要求口头诵读,‚一念之诚,可以利贯金石,超越古今,包罗天

地‛,还要内心诚信,身体力行,否则就不能成为合格的穆斯林,因为

信仰是从真主那里获得的,诵念清真言和实践信仰是对真主的存在和

独一无二的确认。这是穆斯林对真主的信仰和行为的真诚,也是在真

主的使者榜样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穆斯林。作为穆斯林,在信仰

中出生,在持受信仰中归真复命。

2.回族‚清真文化‛的行为规范层面

[22]

规范文化,包括规范(民俗、民德、法律与禁忌)、价值观等。指那

些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标准.它告诉人们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

以做;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促使个人行为与社会理想模式契合。回

族‚清真文化‛的规范是以《古兰经》、《圣训》的精神为地基构建而起,

因为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它规定了在现实生活中

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支配着穆斯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了有

着深厚伊斯兰教积淀的回族伦理道德,体现着回族人以清真的精神理

念对个人行为的一种理想期待和规范。

‚清真人‛,是在伊斯兰信仰下回族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一个

清真的穆斯林,不仅体现在言行衣着方面,更体现在心灵追求上;既

要仪容美,举止美,更要心灵美。日常生活中要敬主孝亲,合邻睦友;

正心明理,谦恭不傲;言行一致、公道正派;举意纯正,不慕名利;

洁净饮食,远避污秽;戒酒禁赌,远离迷信;仁爱宽容,仗义疏财,

顾全大局,做一个守教持道的穆斯林。而清洁精神——这是每个穆斯

林一生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清真的人应该是身体洁净、行为洁净、

心理洁净、思想洁净的综合,一个穆斯林每日礼拜前的沐浴,不仅是

洗涤一个清洁的身体,更是以此敬拜真主,实现信仰上的至洁至净。‚

清真,即在清真理念下穆斯林内在的一种自我历炼和修养,相对于法

制社会中强制性的人性规训,这种自我约束和道德软控,彰显着伊斯

兰人文教化的魅力,对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

义。在物欲横流、伦理失范的当下,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正

道精神。

3.回族‚清真文化‛的物质层面

物质文化,是人类克服自然,从自然界获得以物化形态表现的、

显在的、摸得着、看的见的,有形的物质财富,是文化的物质躯壳或

物质载体。物质性回族‚清真文化‛作为符号表征是回族精神文化的载体,

是回族人物质文化创造的结晶。它具有着广泛的内容,比较典型的如

下:

(1)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举办宗教礼仪的场所,阿拉伯语称

为‚麦斯吉德‛,意拜主、叩头的地方,亦称礼拜寺。自回族先民入居中

国,清真寺陆续在中国大地上兴建而起,较著名的有广州的怀圣寺,

泉州的清净寺,杭州的凤凰寺,西安的化觉寺等。清真寺最早是对中

国犹太教教堂的称呼,‚有宋时流寓东京——开封犹太教徒若干户,人

以教堂名清真寺……‛。真正的称名为清真寺据考是明正统十二至十三

年(1447~1448)的北京东四清真寺,景泰年间(1450~1457)陈

循撰《敕赐清真寺兴造碑记》:‚清真寺初名礼拜寺……寺成,蒙恩赐

额曰清真寺‛。

[23]

所,也作为交流聚会、庆祝节日、为新人办理婚礼、为亡人举行

殡礼,或排解纠纷的场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

教坊制度文化。同时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回族经堂教育,在传承回族

伊斯兰文化中发挥了重要职能。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中阿合璧,一般

都有礼拜殿、邦克楼、望月楼、沐浴室、讲经堂等构成,在方向上,

大殿一律座西朝东方,大殿内绝对不供奉偶像,也绝不用动物图形为

饰。形成了中国回族特有的清真寺建筑文化,成为中国回族社区显著

的标识符号。

(2)清真学校。传统经堂教育作为中国回族文化传承方式历经百年

沧桑,到清末民国之际,随着回族穆斯林文化的兴起,回族有志之士

顺应时代潮流,改革传统经堂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一批清真学校应

运而生,如1908年王宽(静斋)阿訇在北京创办‚清真第一两等小学

堂‛,1907年湖南邵阳创办的清真偕进小学,1913年宁夏固原创办清

真第一高初两等小学等等。新式清真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中阿并授,科

目齐全,造就了大批的阿汉兼通、德才兼备的回族人才,弘扬了回族

伊斯兰文化,推进了回族教育的新发展,产生了深巨的影响。在当时

的中国社会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是回族在大众教育氛围中自我教育的

一种

(3)清真饮食。凡遵循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统称为清真食品,习惯

上也把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称作‚清真食品‛。回族在饮食方面忌食猪、驴、

狗、猫、鼠等动物,不食自死的动物及动物的血液。选取的肉食必须

是赞颂真主尊名而宰杀的牛、羊、鸡等,以确保清真。回族人开设的

餐厅注明‚清真‛,别于汉餐,店堂内还特意挂上‚本店清真,外菜莫入‛

的醒目字样,以示严格清真。发展到今天,‚清真‛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

的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统称。由于地域性差异,回族清真饮食品味多

样,各具特色。如甘宁一带的蒸羊羔肉,鲜嫩香美,清新爽口;历史

悠久的烩羊杂碎佐料丰富,色美味香;陕西的羊肉泡馍,肉烂汤浓,

香气诱人;兰州牛肉拉面,汤清面精,味道绝佳;还有炸油香、馓子,

粉汤等。回族人喜欢品茶,最具特色的盖碗茶品种多样,口感地道,

保健养颜,闻名全国,共同组成了回族人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文化。

三、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全球化迅速席卷全球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飓风,全球化以经

济、科技、教育等同质一体的趋势消解着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在这

一背景下,作为拥有多元文化的民

如何以自我文化的建构和张扬来实现对文化一体的抗拒成为一个

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对此,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

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关照民族文

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生存的理想范式。回族

作为中国多民族中的一员,其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显

得更为重要。‚清真文化‛作为回族文化中最亮丽的景观,对于当代回族

文化的新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动态的发展成为其生

命力常青不朽的源泉,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指的

是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相互影响而造成一方或双

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回族先民自此移居中国,就开始了中国本

土化的文化适应的千年历程,以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和汉文化的借入与

融合而形成回族文化新的文化类型。伊斯兰中国本土化的历程实质上

是一个回族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的新

适应成为回族人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文化自觉。新时期文化适应突破

了历史局限富有时代特色,即回族文化历经千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

基础上,今天则需要以自信的姿态在文化拿来和输出的互动[24]

拿来与输出的文化互动是一个维持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文化自觉

‛,发现民族文化更是进行文化输出实践的一种高度自觉。因此回族文

化输出需要民族主体权衡利弊客观的估量回族文化的实力,回族‚清真

文化‛以其‚美人之美‛的魅力首当为回族文化输出的资本。文化输出一

般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思想文化、规范文化、器物文化。回族‚清真

文化‛涵盖这三个层面,其输出不仅仅是回族物质文化的输出,更是深

入到哲学的层面对回族思想文化的输出。回族‚清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

是独树一帜,为中国社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当前人文精神匮乏的

中国社会也能带来清新的气息。张承志倡导清洁精神以‚赈济时代精神

的匮乏‛;回族作家石舒清以文学作品向国人展现回族人追求清洁内里

的清真人的‚清真文化‛。回族‚清真文化‛特有的人文价值为中国本土文

化提供了一种精神资源,回族‚清真文化‛的人文内涵彰显着多元文化中

鲜亮一景。

在现代背景下,回族文化的输出的主要方式是回族文化的资本化

战略运营,就是让文化作为资本走进市场的成为交流的商品,‚民族文

化创新必须是在与民族经济相结合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因为‚民族经济

作为民族文化

[25]

[26]而回族文化的资本化运营实质上即是回族‚清真文化‛的资本化

运营,回族‚清真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隐形

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而利用和开发清真人文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

人文精神,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实现回族文化创新下的可持续发展。

这当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回族‚清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法国

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在文化生产场域中与‚经济资

本‛(economiccapital)相对的‚符号资本‛(symbolcapital)和‚文

化资本‛(culturalcapital),以人文内涵和文化知识为核心是这两种资

本区别‚经济资本‛的实质性特质。在非物质经济(符号经济)主导下符

号消费大势所趋的当代背景下,实施回族文化输出的战略的运营,必

须重视和开发清真文化的人文资源并实现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一种转

化清真人文资源为强势‚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的‚社会炼金术‛,而‚

符号经济‛下的‚社会炼金术‛和资本化运营,关键在于如何在‚清真文化

‛正本清源的前提下,使‚清真文化‛特有的文化精髓成为一种隐形的优

势符号资本,‚符号经济正是利用非物质的文化价值的大开发,实现了

由符号向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由此,挖掘‚清真文化‛这一符号资本

的文化价值,以清真的文化内涵建构起商品独特性

[28][27]

符号具有调动消费者无限欲望的非同寻常的魔力,清真的符号一

定程度上赋予了清真商品深厚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而这一隐形魅力

不仅是清真产品所具有的,也是顺应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为精心打造的

非物质价值,这也是回族文化输出的精义,也就是说,在回族文化输出

的实践中,与其说我们输出的物质形态的清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

清真文化魅力的‚符号资本‛。以回族人的清真饮食文化为例,回族清真

饮食文化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它以其独有的特色性和卫生保健而构

成回族饮食的清真文化内涵,成为回族文化输出的重要资本,清真饮

食的消费不仅仅是清真的物质食品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对清真符号的

更高层次上的非物质消费。因此,在清真饮食的产业化发展时,清真

的文化理念的彰显和符号价值的挖掘是运营成功的关键,提升回族清

真饮食文化的美誉度,实现‚清真‛为特征和品牌的食品业由文化优势向

经济优势转化,使回族使清真饮食产业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清真

符号文化优势在商品资本化的形成,能够提升回族文化的整体实力,

从而使回族文化在文化拿来和输出的平衡互动机制中增强生长的活力

和发展的生机。

同时,回族文化输出的过程更是以清真文化作为回族一种特有的

标识符号,以其拥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品味、的过程,每个民族都要

建构其独特的文化符号,缺乏标识符号的民族,是一个缺乏个性的民

族。如此在文化自觉驱动下的回族文化新适应中,‚和而不同,求同存

异‛的文化互动才显得异常重要,这不仅是在千篇一律的文化同质中保

留一份异景,更是回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3][23]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38.38.38[2]揭文安公集.卷十二[M][4][5][6][21][22]王岱舆著.

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

社,1987.166.311.308.11.82[7][8]马注著.余振贵点校.清真指南[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43.231[9][20]金天柱著.海正忠点校.清

真释疑[M].银

2002.152.115[10]马复初著.汉译道行究竟下卷[M][16][17][18]

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10.315.326[11]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6.300[12]Identityinchina

urt

Brace&Company.1998[13][14][15]n

MeccaandBeijing:Modernizationand——ConsumptionAmong

urbanChineMuslims[M].orduniversitypress。

[19]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M].济南:山东画报

出社,1999.72[2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397[25][26]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4.194[27]

ofculturalproductionIntroduction[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3,7―8[28]叶舒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经济[J].民间文化

论坛,2005(5)

Huitribe“Islamicculture”shallowdiscussYangWen—bili

hua(TheSchoolofHumanities,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

NingXia)

Abstract:‚Islamicculture‛asauniqueculturalphenomenon

thatistheproductofIslamChina,arichculturalmeaningand

spiritualquality。AllthisisanarrowconceptthatisHui

nationality‚Islamicculture‛,whichembodiesthe

。WebelievethatthediscoveryandexcavationofHui

nationality‚Islamicculture‛is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Hui

tribeculturaldevelopmentshouldhavea‚lf-knowledge‛。

ContemporaryHuinationality‚Islamicculture‛,‚Ladyofthe

UnitedState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cultureofthe

Huinationalityisofspecialsignificanceandvalue。

Keywords:Huinationalityculture,Islamic,Islamiccultur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1[1]杨文笔(1981—),男,回族,宁夏海原人,宁夏大学人文

学院民族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2李华(1974—-),男,回族,山东临沂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

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联系方式:宁

夏大学人文学院369#,750021。

第四篇: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深入学习总

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

心(研究会)召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

摘要刊发,以求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由于民

族复兴这一历史诉求在近代的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内部的蜕

变,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带有时代

特征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

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

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

的“独特优势”。但是,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

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

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纪,中华文化的确因其古老、完备而为世界羡慕,一度

还出现了“中学西渐”的局面。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

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中华

古老文化的过时性暴露出来。伴随着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国的先

进分子开始反思和怀疑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严复所言,“中国自

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

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总书记在重新肯

定儒家传统思想之积极意义时,也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

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

“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畏惧变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国文化精

神,中国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到文化创新之重要。《周易》中早就

有“与时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之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礼”,

“三代不同礼”的思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旧邦新命”的命题,即发

生蜕变以后的中国文化自信。

经历170多年的历史探寻,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证明近代以来文

化变革运动的选择是符合历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无视这个基本的文

化史进程来谈文化自信。

20世纪至今,与民族复兴同步,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处在变革之

中,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即邓小平所说的“跟上时代”的伟大成果。

应该说,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纠缠文化史本身,而在

于正确引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完成。

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是,在承认并主张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开

始就存在着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只讲变而

不讲不变,主张完全放弃中国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观

念及制度来改造中国。

这类主张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

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又对

“全盘西化”予以拒绝:一方面,革命拒绝了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变

成殖民主义附庸的愿望;另一方面,革命还成功拒绝了教条主义“西

化”愿望,坚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美籍学者周策

纵在《五四运动史》中就从这个角度确认:“二战期间,中共提出了

一个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

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中国的模式,保

留其精髓。”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还会发生,改革开

放以来西化思维定势的泛滥就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为什

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就在于对“全盘西化”思维模

式的警惕。总书记2014年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

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里虽然说的只是课本中的古诗词问题,但总书记用了“‘去中

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一重要判断,表明他敏锐地感觉到,在当下所

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实地存在着一种文化危险———“唯

洋是从”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国化”为荣的危险。

去掉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标识,后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

的,西方资产阶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

出一个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毁,是民族的悲剧,因

为那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强加于上的,结果是使自己这个民族更加适合

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剥削。总书记曾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

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破除西化思维的统治,总书记从方法论上指出,

“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

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

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一论断是对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坚持与运用,其意义即如毛泽东当年对五四运动的

辩证分析:反对把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去掉,必须和应该保

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机制

的中国元素,唯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国家与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重要关头,依靠不断

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

确方向,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

学号2016174104

16机械电子工程钟登科

第五篇:妈祖文化与民族凝聚

妈祖信仰

支部:1402姓名:苏婷婷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号选手苏婷婷。

很荣幸参加此次讲解比赛,下面正式开始我的讲解。

我的讲解题目是:妈祖信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信仰最初、东

方麦加、凝聚与复兴。

一、信仰最初

在太平洋西岸,中国西南沿海地区,有一位女神,守护了那里的

人民已经一千年了。她就是妈祖。作为一个汉族民间的渔家女,妈祖

善良正直,解救危难,保护中外商船平安航行,柔指轻弹间,即可平

息一场风暴。关于她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以《天后志》、《天妃显

圣录》记载为最。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有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

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

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

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

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

奉。千百年来,海上航行的渔民在船舶启航前都要先祭妈祖,祈求保

佑平安,并在船舶上供奉有妈祖神位。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

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

二、东方麦加

麦加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希冀朝拜的圣地,在东方,也有这

样一个“麦加”,每年到这里朝觐祭祀妈祖,祈求平安的人们络绎不

绝。那就是妈祖的诞生地--福建莆田湄州岛。湄洲妈祖庙是世界所有

妈祖庙之祖。

据《莆田县志》记载,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

邑人立通贤灵女庙于湄洲岛,即今天的湄洲妈祖祖庙,这是世界上第

一座祭祀妈祖林默的庙宇。

它从987年始建至今,历经多次重修和扩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

庙宇建筑群,特别是祖庙的南中轴线庙宇群,全长323米,宽99米,

其中天后正殿高19米,宽50米,面积987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人

朝拜,正中供奉8米高的妈祖座像,陪侍有航海家郑和、收复台湾的

施琅将军等八大神像。殿前的天后广场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还有

一座高26.5米的大戏台,是祖庙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两旁的观礼台

及回廊能容万名观众。而高19米,宽33米,五开间的山门大牌坊则

是我国少见的雄伟牌坊之一。

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典。祖庙的

“妈祖祭祀”、山东的“孔子祭祀”和陕西的“黄帝祭祀”并称为中

国三大传统祭典,祖庙“妈祖祭祀大典”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祭典场面气势磅礴,恢宏壮观,主祭人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

会副会长或秘书长。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

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

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

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

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

成。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

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

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三、凝聚与复兴

朝觐祭祀妈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精华,妈祖文化是“文

化同根,传承同源”的海洋人民的坚实纽带。当我们的人民远在异国

他乡,当我们的人民远洋航行,当我们的人民想念乡音,这就是海洋

人民同有的根,共有的情,传承下来的都是善良美好的民族品德,永

不退减的民族认同,更是那个深深藏在心中又自强不息的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今年10月21日,以“妈祖光辉、海丝风顺”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

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暨妈祖羽化升天1028周年纪念活动在湄洲妈

祖祖庙天后广场举行。来自海丝国家及两岸的数万信众欢聚一堂,同谒

妈祖,共享平安。

这次开幕式吸引了海丝国家地区代表、台湾嘉宾、两岸游客等,

同聚湄洲岛,为海丝国家和地区发展祈福。开幕式上,中国侨联授予

湄洲妈祖祖庙“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进一步以妈祖文

化为纽带推动海丝国家的融合发展。台湾、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

亚等海内外知名学者,在妈祖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围绕“妈祖文化与海

上丝绸之路”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为莆田市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提供学术支撑。同时举办“妈祖情•海丝路”海上丝绸之路书法展、邮

票展,弘扬了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同时诸信众、游客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感受妈祖文化魅力,以及海丝国家和地区的

独特魅力和风土人情。

下面的一首小诗也许更能温柔的道出那个朴实的妈祖文化与民族

复兴的情意吧!

此时,你驾着红色的祥云出行于芗江芗江,大海的入口

游江的人、行船的人、出海的人为你焚香,向你叩拜请求你的庇

护此时,众神门庭冷落海妖的殿堂开始倾斜你是汉族民间的女神大

海的女儿

没有谁比你更懂得大海

在江边、在海上、在庙宇、在心灵你已无所不在海水无所不在

拯救和逍遥亦无所不在海神的封号必属于你海王的宝座必属于你

你的法力与众神不同道术、儒术,东学、西学你知众神所知知众神所

不知海辖两岸

你包容众神也为众神包容柔指轻弹,平息一场风暴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8:42: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633781555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印尼美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印尼美食.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印尼美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