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珠
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
天珠的藏语发音为(思怡),为美好、威德、财富之意,而梵文是以(昧自尬)
称呼天珠。到底什么是天珠,怎么鉴别它,它的价值又是如何呢,对于这些也是
人云亦云,莫衷一是。为此,笔者曾与西藏“天珠大王”嘎玛桑珠及其他天珠收藏
者进行过多次探讨,参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天珠的许多论著,下面愿就这个
问题从收藏角度谈几点意见,以供有志于此的同仁们控讨商榷作参考。
一、天珠名称的由来及天珠为何物
天珠的名称何人所取已不可求证,港澳台叫天珠,藏族叫“丝”,汉族则称“九
眼珠”。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贝斯基·沃科维茨于公元一九五二年出版的《来
自西藏的史前珠》及一九五三年出版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两本书中,均称为
“猫眼石”。杜宾·路易斯先生于公元一九八六年出版的《珠的历史》书中提到这
类珠子为“蚀刻或漂白的红玉髓”。《新唐书》记载:“吐蕃妇人辫发,戴不瑟瑟
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著名的现代藏学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
神》论文称这种珠子为九眼勒子。台湾著名的学者刘良佑教授在《天珠探秘》文
中提到西藏学者通常称天珠为“白玛瑙勒子”,是藏族服饰勒子项圈材料的一种。
台湾天珠商人林东广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西藏天珠》一文中从头至尾称天珠。
西藏先民认为,天珠是神创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来的,
如果有谁说天珠是“天人合一”的工艺品,会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问许多藏族群
众天珠来自哪里,他们讲述着同一个古老的神话:在古代,天珠是神仙佩戴的装
饰物,每当珠子破损或稍有损坏,神仙就把他们抛洒下生物的化石,与鹦鹉螺、
三叶虫处于同一时代。有人曾提出证据,在喜马拉雅定日一带、藏北无人区化石
山上都曾见过天珠化石。老百姓的故事则说:曾经有一个人在高山之巅见到这样
一只虫子,他用帽子扑它并将它罩住。当他挪开帽子时,虫已经石化了,成了一
粒天珠。R·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博士在其《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中讲述西藏西
部阿里地区的一个传说。人们认为,天珠起源于茹多克附近的一座山上,遇上大
雨天珠如溪流般地沿余坡泻而下。然而,有一天,一个巫婆用“邪恶的目光”盯着
那座山,于是天珠马上停止流淌。直至今日,在天珠不断流出的地方还可以看到
颇具特色、黑白条纹相间的天珠。归类起来天珠来源的传说有十几种:
1.天珠是浮生物,象贝类海螺一样的浮生物,喜马拉雅靠造山隆起,这种浮
游生物的化石在隆起中得见天日来到人间。
2.天珠是印度石头绘制而成。
3.天珠是由外太空掉落的陨石制成。
4.天珠是成串像蛇一样的生物。
5.天珠在田野间捡获或在牛羊群的排泄物中发现。
6.天珠是干僵的虫尸体,是昆虫的化石,或是大鹏金翅鸟结晶的化石。
7.天珠是会飞、会跑、会爬动的虫类。
8.天珠可在西藏的天珠草原捕捉。
9.天珠是阿修罗制造的武器,用以对付帝释天(佛教中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
道教中的玉皇大帝)。
10.天珠是天神的珍贵饰物。
11.发现天珠穴或天珠巢而获得天珠。
12.阿里天珠泉流出的天珠。
13.智尊金刚亥母降下法宝天珠,拯救藏区灾民脱离苦难,消除病灾。
14.文珠菩萨的前身撒下的天宝。
15.天珠是大食国(即波斯)国库里的宝石之一。
16.天珠是玛瑙国的宝物。(以上16种传说摘自台湾天珠商人林东广《西藏天
珠》)
那么天珠到底为何物,从国内外专家考证及对其进行物理化学鉴定得到结
论:天珠就是强碱、硝雄蚀刻的工艺玛瑙珠。
德国著名的“大卫·艾宾豪斯、麦克尔·温斯腾博士”经过几十年对自己收藏的
几百件天珠榈进行研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写过一本专著,叫《藏族的瑟珠》
(瑟,取之藏语天珠“热”的译音)。在这本书里,两位天珠研究专家明确地说:“就
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一种。”蚀刻玛瑙珠的加工方法是这样的:
先是在珠子表面按图案(在粗加工的玛瑙石上套上有各种图案的模具,或贴上一
种有图案的特殊纸型,以使别的地方不被腐蚀,详见天珠图纹展开图)喷上碱水
(有的使用钾碱、铅白碱、碳酸钠)进行蚀刻,然后用火烧烤,这样就使珠子表面
附着强碱处变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因使用强碱所含万分不同,烤出来的白色也
不尽相同。这种增白不仅仅是在表面上釉,而表层下面也变白,一直深到古装里
面。有些天珠,变白的地方则显明突出。在折断的天珠里你会看到这种白色纹路
渗透深浅基本一致,尽头相对整齐,没有石头中天然的石头底子上出现一个白色
的图案。
另一种加工技巧是,首先用上述方法把整个珠子变白,然后用别一种化学制
剂画出一种图案(硝酸铜的效果最佳)。珠子再次用火烧烤,在白色的底子上勾勒
出黑色图案。有时,要除去前面变白的地方而将黑色图案直接涂在光玉髓的天然
玛瑙上。西藏“天珠大王”嘎玛桑珠曾将不同类型的“天珠”送上海硅酸研究所化
验,其结论是:天珠图案上的蚀刻花纹除酸碱外,都含有硅酸盐(瓷器上的釉其
主要万分就是硅酸盐)的成分,这再次证明,天珠是人为的,或者说是古装是天
然的,花纹是人为的,叫“天人合一珠”比较确切些。
根据使用的工艺类型将蚀刻加工黑白图案大致归类:
第一类:天然石头底子上的白色图案;
第二类:变白底子上的黑色图案;
第三类:天然石头底子上的黑色图案;
变种(一)(第一类与第二类的结合)首先给珠子的一部分加白,其余部分不变
白,黑色图案蚀刻在珠子变白的部分,叫做“生眼”。
变种(二)(第一类与第三类的结合)黑白相间的图案出现在同一粒珠子上,但
不像上面的那一种相互重叠,叫做“生形”。第一类蚀刻玛瑙珠有一个有趣的特征,
即:变白的部分和没有经过处理的部分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此时,这两个部分所
含的化学成分也不同,结果使一些珠子上经过处理的地方发生部分脱落,使白色
图案留下粗糙、经过凿刻过的表皮。由于第一类珠子要有这一特征,因此,那些
对它们早期研究过的人给我们留下了“蚀刻”的玛瑙这一名称。最早考古发现的这
类图案是由人工蚀刻的,并添加一些其他物质。
二、蚀刻玛瑙的历史溯源及现代天珠的加工仿制
世界上蚀刻的生产年代十分久远,主要分三个时期:早期(公元)前2000年
前;中期(公元前300-公元200年);后期(公元600年至公元1000年)。最早的蚀刻
玛瑙主要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在伊拉克境内,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印
度古代文明的遗址发现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印度白塔拉尔和钱呼达拉是制
作蚀刻玛瑙的中心在伊朗,将其年代追溯到萨珊王朝(公元224-624年)。在二十
世纪初期,那里仍然采用手工加工蚀刻经文饰物。1875年,巴基斯坦的信得省
仍采用这一加工工艺。1930年,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找到了一位名叫芦赫迪诺的
老人,他熟练掌握这一工艺并当场示范,但他说已经五十五年没有蚀刻过玛瑙珠
子了,就是说到十九世纪末,在西北亚、南亚次大陆这种工艺已经逐渐失传。
早在唐代天珠就已为人所知了,欧洲人劳弗于1913年撰写了《东方绿松石
考证。他引用《唐书》及几部唐代经文中的“瑟瑟”一词进行比较考证。他引用《唐
书》上的一段陈述,说明最高品位的藏族官员肩上披挂着一串串“瑟瑟”。“瑟瑟”
摆放在金银之上。另一份摘自《新唐书》的文献表明,“瑟瑟”一词在唐朝有其特
殊的含义,但后来仅有“珍贵石头”这一比较普通的含义了。他进一步推测,“瑟
瑟”一词的原意可能是缟玛瑙(带条纹的玛瑙),而这一词可能与藏文词“瑟”、波斯
文中“Sjizu”、阿拉伯文中的“Djizu”和梵文中的“Cesha”有关。“瑟瑟”与“瑟”之间
在发音上的相似性及人们所报道的藏人对它的极高评价都表明藏族瑟珠可能就
是唐代的“瑟瑟”。另一个证据颇有启发性,足以证明瑟在唐代就已为人所知,这
就是贝克对瑟珠信制品进行的描述。据说这件信制品出自一个唐代墓穴。
19世纪初期,一位俗人蒙古医生杰白多吉用藏文撰写了《藏蒙医药学》一
书,其中一章是关于天珠的,其标题为《白玛瑙》。他多次讲到“关于中国,非
产于中国的天珠”,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他引自17世纪文中有关一粒九眼珠的记
载,“不发光,不坚硬”的中国制品的暗示也令人颇感兴趣。因为他似乎表明,一
些中国原产天珠的仿制品等在17世纪已为人所知了。这个时期正是内地康雍乾
时期(17至18世纪),宫廷及民间已开始大量使用料器(介于瓷器和下班之间的一
种原料,属硅酸盐),从工艺看大量仿制天珠是可能的。林东广在《西藏天珠》
一书中贴了一张四川距今200年前仿的天珠,那应属料器之列。
在西藏地区,天珠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藏族普遍认为天珠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与和天珠有关的传说和神话十分吻合。有人认为天珠是19世纪或20世纪首次
传入西藏,这缺乏实物依据,西亚和南亚次大陆的蚀刻天珠工艺在那时已经失传
了。天珠在西藏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并赞成这么深远的文化影响,绝不是一朝一夕
就形成的。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博士在其著名的论文《西藏的史前珠子》一文
中指出,西藏东北部居民不断地报道在那一地区古代葬墓中偶然发现了与箭头一
起出土的瑟珠。根据内贝斯基—沃科维茨博士的说法,在西藏各地、不丹和拉达
克据说都发现了瑟珠,但在锡金和尼泊尔从未发现过。据说不丹一度是瑟珠的主
要来源地,但内贝斯基在1952年撰写论文时,他在康区有了更大的发现。他还
说拉达克的瑟珠都是沉重劣质瑟珠(来自拉达克的劣质瑟珠可能是我们探讨过的
第一类五角形的蚀刻玛瑙珠)。在西藏制作的天珠是传统制品中的一个支派,它
可能是古代(现今的阿里地区)象雄文明的产物。在这一时期,苯教信仰占主导地
位。对九眼珠的偏爱可能是这一时期的遗风,因为“九”这个数字是苯重要的数字,
与数字“三、五、七、十一、十三”是佛教最重要的数字如出一辙。对藏族而言,
有关天珠的起源已经消失在朦胧的过去。因此,为了对天珠崇拜和使其“增值”,
他们不断对传统进行弘扬和补充,并融入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价值标准,保留了
一些古老的佛教之前的崇拜思想,使带有反映佛教观念图案的珠子被赋予天价。
新天珠的仿制当前首推台湾,目前拉萨市场流通的新天珠百分之九十皆为台
湾新仿天珠,还有尼泊尔、不丹仿,内地江浙和中原坊,另有一些寺庙自己也在
寻找原料制作,笔者曾见一“扎巴”在烤制蚀刻玛瑙时由于火候过大致使玛瑙石被
烤裂开。
1、台湾仿:在玛瑙石上用强碱、强酸蚀刻烧制而成。色泽纹路几可乱真,
仔细观察无风化纹、两端线孔及质地等仍可分辨出新旧及产地。
2、不丹仿:主要是转折分明的新天珠,质地透明,无风化纹。
3、四川二百年前仿主要是一种料器。
4、浙江仿:树脂混合物。
5、中原仿:ABS工程塑料混合物。
6、西藏本地仿:在劣质玉石上蚀刻。
这些新仿天珠的价格(进货):台湾仿200-800元;不丹仿100-300元;浙江和中
原仿5-10元左右不等。
三、天珠的分类、纹饰、图案、符号、眼纹的含义
天珠的分类从开头上可分为:1、长形天珠;2、短弄散天珠;3、椭圆形天珠;4、
线珠;5、羊眼天珠;6、天珠族群。从图案符号组合上说,一个圆“O”形纹的天珠,
称为一眼珠,两个圆“0”形纹的天珠称为两眼珠,依此类推到十三个圆“0”形纹的
天珠,称为十三眼天珠。大卫·艾宾豪斯在《藏族的瑟珠》一书中曾提到一位藏
族商人让他看一个20眼的天珠。一个圆“0”形纹及一个方“□”形纹的天珠称为天
地珠;四圆四方,简称为四天地珠。从形意上说:有长寿珠、莲花珠、虎皮珠、
虎牙珠、条纹珠等(康巴人认为,有九条纹的线珠与九眼珠相同)。这些天珠,从
宗教角度上说,有消灾珠、增宜珠、圆满珠、除魔降怪珠。“息、增、怀、诛”
珠,这是集合四种图案“○、□、月形、△”在一颗天珠上,具有“息灾、增益、圆
满、降魔”四种作用,类天珠极为少见。
天珠上符号的含义是什么呢,西藏是佛神的天国,藏族人民都是佛神的信徒,
衣食住行、风土人情只能从宗教上去解释。他们用白色及圆“○”形符号来代表防
止灾难、转化噩运,消除障碍;用黄色及“□”形符号来祈求事业顺利、财源广进、
福禄双全;用红色及半月“月形”形符号来祈求圆满健康、良好关系、完整权威;用
黑色及三角“△”形符号来代表祛除邪恶、降伏鬼怪、消除魔障。翻开苯教主要经
典《十万龙经》,媾详细记载着“念神”的抽象图案。苯教十三念神为“太阳念、
月念、星念、云念、虹念、风念、地念、雪念、海念、崖念、木念、水念、石念”
等。它主管着阴、晴、风、雪、雨、风、云、雷、电等大自然现象。苯教信徒所
创造的圆“○”形是代表“太阳念”,方“□”形是代表“地念”,半月“月形”形代表“月念”
等。其最著名的就是“卐”符号,是逆时针方向的“万”字,代表永恒不变的意思,
是古象国国家的图腾符号。从宗教角度解释,佩带这些符号的天珠不但可以消灾
祈福、治病祛邪,还能圆满功德。天珠,是原始苯教的崇拜物及符号,有人叫它
“象雄图腾”是有道理的。各种“念”的符号交织在一起,就成了苯教信徒“与天通
话”和“与各种自然神灵”通话的图解。目前,藏族群众收藏的古代恶有恶报绝大
多数是从古象雄流传过来,这种流入始于吐蕃时期。
人们看天珠眼纹常提出“死眼”和“活眼”,这是常人的说法,叫眼本身就有牵
强古人之意,其实,它就是“十三念神”符号,以及由不同“念神”符号组合起来对
自然现象进行神化的解释。佛教上讲“五眼周视、四魔怖摄”。所谓五眼是指肉眼、
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天珠的眼纹从宗教的意义上而言,应离不开佛教“五
眼”的范围,但从目前在国内及港澳流行的一般分类,仅将天珠的眼纹分成普通
眼、金刚眼及佛眼三种。计算天珠眼纹简便的方法,即:1、白线环绕所形成的
黑(棕)色部位,其开头不拘,均可称为眼;2、天地珠“○”、“□”形状统计在眼中;3、
金刚之眼加三对虎牙、称为金刚九眼珠也说得过去;4、线纹、龟背纹、以线的条
数、龟板块数为眼数;5、不规则的变形的天珠,其眼的计算参照“(1)”去确定。
四、天珠鉴别、鉴赏
天珠的鉴别可以用“八看”来进行初鉴。
(一)看天珠的质地。从矿物解放来观察,各类矿物质地的颜色,可分为原本
固有的颜色称为白色;混入色素离子引起的颜色称为他色;产生裂纹引起的颜色,
称为假色,这是矿物学质地的三种色。天珠质地的颜色大致分为:乳白色、黑色、
棕色、红色及淡绿色五种,其中以乳白色的质地最佳,某些天珠研究者都把天珠
线孔内是否为乳白色列入至纯蚕桑珠的必备条件之一,是从质地上鉴别。
(二)看天珠的色泽,天珠一般呈黑白色、深棕色及乳白色四种相间的纹路,
黑白分明的纹路也是许多人首选之一。(台湾仿的新天珠为后者)
(三)看天珠的光泽。所谓汹涌是指表面反向光的强度而言,反射率大,汹涌
就强。一般汹涌可分为: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及土状光泽等。天珠表
面由于年代久远的自然风化而形成较不平滑、反射光有紊乱的现象,用肉眼观察
表面似涂一层油脂,这种光泽称为油脂光泽。有些油脂光泽特别亮,则可称为蜡
状光泽。有些天珠经过火烘,表面呈现灰白色,对光产生某种陷阱而暗淡无光,
这种情形称为土状光泽。
(四)看天珠的透明度,透明度是指透光的能力,其实透光与不透光是相对的。
一般鉴定透明的标准,是以两毫米的厚度用适当的光源透视,光全部透出称为透
明,部分透过称为半透明,不透过称为不透明。选择天珠以透明和半透明作为取
舍标准,当然,不透明的珠子也有极品,以透明取舍天珠难免有遗珠之悔。
(五)看天珠的完整性。从外观察整颗天珠的完整度,是最直接且效果好。由
于老天珠年代久远,想找一颗完善无暇的天珠颇为困难,因此天珠两端呈现斜面
丢眼色的磨损并不影响其完整度。一般而言,除传世品外少部分的破损可能是供
佛装藏或磨粉配药之用,应可接受。至于断裂成半或严重破损的天珠,已失去作
用不宜收藏。新仿天珠一般都完好无缺,其倾斜面都有“作残”痕迹,要特别留心。
(六)看天珠的风化纹。所谓风化纹是指老化表面特征,最具代表年代长短的
标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许多自然而不规则的风化纹路,深浅不一,
似鱼鳞纹又似凤爪纹,尤其在黑棕色纹路上观察比较清楚明显。
(七)看天珠的朱砂点。所谓朱砂点是一种红色的斑点,从里到外自然生长在
天珠的珠体上,但并不是每一颗天珠上都有朱砂点,也不表示有朱砂点的天珠
就是好货。它仅是供判断新旧天珠的标志之一,就像旧玉中沁色中的“尸斑”(“尸
古”)。这种红色斑点可能是天珠与人体的磁场融合所成长出来的。因玉石本身就
有渗透性,也可能身上抓伤、挠伤出血后,使之吸渗到天珠体里,逐渐形成“血
斑”。
(八)看包浆。包浆不是天珠上的污垢,是酸、碱、分子与本体分沁物长期融
合的一种附着物,它是洗、刮不掉的,就像旧瓷器、明清家具上的包浆一样。这
种包浆滑润自然,任何作旧都不能做成这种自然形成的包浆,“自然成旧”与“人
工作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岁月的残缺是一种美,人工的“做残做旧”越看越丑。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8:3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630701555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珠鉴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珠鉴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