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登高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06 02:18:30 阅读: 评论:0

酱牛肉的做法及配料-国家免检产品

登高教学设计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家访记录表内容怎么写)

《登高》教学设计(高二上册)

《登高》教学设计(高二上册)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

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深秋登高时有感而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

风光,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全诗慷慨激越,

动人心弦,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全诗语言凝炼,声调铿

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

《诗薮·内编》)。

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二(1)学生。这个班是文科班,大局部学生思

维活泼,感悟能力强,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阅读的兴趣和

表达的愿望比拟强烈,课堂气氛活泼。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感受诗景,体味诗情,领悟诗意,在此根底

上孕育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

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

缩古今于一瞬。故诵读文本,咀嚼字句,是赏景、悟情、会意的根

本路径。根据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

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读”、“议”、

“思”、“说”等活动,使其读而有其情,议而晓其义,思而明其

理,说而动其心,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常年漂泊、

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悟情与景的结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整体把握

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人生情感。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诱思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

怀。

1、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掌握诗歌鉴赏的根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1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件投影】回忆并展示已学过的杜甫诗句。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课件投影】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立功立言是

这个家族的传统。7岁学诗,15岁扬名,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

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

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杜拾遗,自

号少陵野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现存1400多

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

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严密结合,到达

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对后世影响深远。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持续八年之久的

安史之乱已经完毕,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朝局势动乱不安。

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但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

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

(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

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自己又

壮志难酬,种种悲苦郁积心头,于大历二年秋天重阳节单独登上了

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

所触,萧瑟的秋江风光,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

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登高》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

一”的旷世之作。三年之后,杜甫即病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即通过深入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创

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体悟

诗歌的丰富意蕴。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悟

【课件投影】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

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告知学生读好一首诗或一篇

文章,必须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

是你自己写的。如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

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

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

子。鼓励一、二名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

学生大声齐读,要求把握诗脉,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触发学生

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读中自觉

地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作意境,为下面的分析奠定根底;培养学生

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吟诵以及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一)把握意象,体会感情

【课件投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

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

“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

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分析,整体把握全诗,了解作者的写

作思路,由简单的问题导入,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化解了学生在

鉴赏诗歌时的畏难情绪。

(二)入情入境,体悟情感

【课件投影】“三秋图,杜甫心”

有评者把杜甫的这首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1、寄意遥深“三秋图”。

“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

途。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

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

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慨自

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慨时光

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

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此诗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

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深沉博大。

2、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表达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

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

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

偶又极准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

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

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哪些方面呢?

立足于文本,从诗中找出悲之因。

诗人的“悲”情: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单独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5)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

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

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

表达;培养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感悟人生

【课件投影】杜甫,不仅给我们以诗歌之美的享受,他的人格

精神也是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财富。我们从《登高》及以前学过的

诗中可以获得杜甫的哪些精神财富?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

天下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自主探究、

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养成互相切磋、互相协作的习惯。

【课件投影】阅读以下几段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进一步体会杜

甫的人格魅力,以“杜甫与我”为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

谈谈你对杜甫的感悟。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

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

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我为我校高二(1)班(文科班)xx年9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语

文课教学《登高》而设计的。本设计立足于《登高》一诗的特点和

这个班语文学习兴趣浓厚,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拟强烈,感

悟能力强等实际,遵循诱思探究教学“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理念,致力于“授人以渔”,通过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读”、“议”、“思”、“说”等活动,深刻体

会作者常年漂泊、老病孤苦、心系天下、壮志未酬的情怀,深刻感

悟情与景的结合,并从中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泼,沉浸于诗歌所创设的情景,收到了预期

的教学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2:1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403101523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登高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登高教学设计.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