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详细历史资料介绍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
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
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
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
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
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
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
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开杀戒,沿路西洋各国恐惧明
朝前来侵略,之后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
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
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
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
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
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
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
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
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
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
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文莱)、
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
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
日),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
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多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
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
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
淡洋,苏门答剌,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
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国,正使郑
和奉帝命招敕,赐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暹罗不敢扰。满剌加九洲
山盛产沉香,黄熟香;太监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标本6株。
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赍捧诏敕金银供器等到锡兰山寺布施,并建立《布施锡
兰山佛寺碑》此碑现存于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
“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
亚烈苦奈儿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贼兵
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
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并家属。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献亚烈苦奈儿与
永乐帝,朝臣齐奏诛杀,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释放亚烈苦奈儿和妻子,给予衣食,
命礼部商议,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选贤者邪把乃耶,遣使赍引,诰封为锡兰山国王,并
遣返亚烈苦奈儿。永乐九年(1411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领妻子陪臣540多人来
朝,朝廷赐海船回国守卫疆土。从此“海外诸番,益服天子威德”。八月礼部、兵部议奏,
对锡兰战役有功将士754人,按奇功,奇功次等,头功,头功次等,各有升职,并赏赐钞
银,彩币锦布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0:5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350701515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木骨都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木骨都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