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一什么火把

更新时间:2023-03-06 00:12:55 阅读: 评论:0

立定跳远训练方法-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什么火把
2023年3月6日发(作者:关于自信)

火把节什么时候

火把节什么时候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

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

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

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

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汉族的火把节

江苏省南通地区是整个汉族中可以说是唯一进行火把节的地区,每年的冬

至那一天,当地的精壮男子都会拿着一大把由稻秆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浇上

油,在田间地头绕上几圈,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长期的历时性发展(时间维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变(空间维度上的),

火把节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可能还是早期那种单一形态,而是复合形态,含

括了传统社会的多种活动事项,包容着宗教、信仰、伦理、歌舞、技艺、民间审美

等丰富的内涵。民间广泛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

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

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火把歌调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火把

歌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都则”即

祭火,“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歌。

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朵则”意为祭火,“额”则

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

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

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演唱这些歌调的时间、地点和歌者

亦各有所殊,如《烧火歌》由合户家长率领阖家在自家屋檐下的“节日火堆”旁围

圈齐唱,以示庆贺;《招魂调》则由各家主妇独唱,同时手托祭物(粮、盐、酒、

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粮田走去,边走边唱,当返回时,便采一株庄稼苗,示意已

将人魂、畜魂和庄稼魂一并接回家来共度火把节,同时象征迎来人丁清吉、六畜兴

旺和五谷丰稔之年;

《火把节对歌》仅供本寨人们聚会寨边坝场对歌时所唱;《火把节祭歌》

由〈生产和畜牧〉、〈献酒〉、〈除祟〉、〈稻场祭经〉四部分组成,由祭司毕摩

在火把节当夜进行祭祀时诵念的歌调,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

观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调,唱词多属传统相沿,五字韵句,词头句尾有相对固

定的衬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来”等类的虚词演唱,其中部分歌

调有较长的虚衬词乐段,有独唱、齐唱、对唱加和腔,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各歌调

以五声徵调居多,羽调次之。在其徵调式歌调中,常出现徵、宫二重调式音韵交错

的现象,大多以上下乐句为主题演化成中、小型歌体和少量叙事歌体,采用二、三

拍子。

火把史诗

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流传在云南富宁县、广西那坡县和越南与中国交

界罗罗(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区,历史悠久,影响极深,流传甚广。史诗系当

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腊摩”在“荞年节”(火把节)、“跳宫节”等祭祀性节日中

的有关仪式上演唱的世传歌词,又叫《铜鼓歌》。

在罗罗彝族支系中,祭祀礼仪与相关的仪式活动中,祭祀铜鼓或以铜鼓为

祭器是一种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腊摩作为祭司在诸多的节日仪式活动──跳宫

(即跳铜鼓舞)中演唱的世传祭词《铜鼓歌》,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口承语言民俗事

象。

以举族祭祀战争中救护先祖的金竹为主要活动的跳宫节,又有“大跳”和

“小跳”之分。“大跳”一般为九年或二十七年举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

宫坪上进行祭祀和欢跳以外,还要到某个特定的山头及全寨各家各户去跳。“小

跳”即一年一度所举行的跳宫节活动,前后举行四天,每天的活动分别为祭山、祭

乐神、祭锦神(锦绣前程之神)和驱邪鬼。同样是跳宫节,各个寨子的仪式程序也不

尽相同,但总的活动都是以腊摩的祭祀为中心,是以诵唱《铜鼓歌》、欢跳铜鼓舞

为主要祭祀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歌舞娱神祭神的传统盛会。

“荞年节”即火把节,广西彝区已不盛行此节,在云南境内富宁一带的罗

罗支系中称彝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为“荞年节”。这与农历六月彝家主要

农作物荞麦大体丰收有关。史诗《换鼓》一章追溯了“荞年节”的产生和由来:

迁徙到滇桂边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绝处逢生后,又遇大旱带来的灾荒,

那时的彝家的腊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种耐旱的荞子。他自己徒步来到交趾

(今缅甸)借荞种,可贪婪凶狠的交趾人非铜鼓不换,无奈之余,被缚的波仙只好屈

从,以十面铜鼓换回十石荞种,使彝家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荞和鼓的恩德,彝家在

每年的旧历六月击鼓过荞年(火把节)。富宁一带的彝族人认为,“荞年节”(火把

节)跳铜鼓舞,就是为了使天神快乐,铜鼓舞可以娱神慰神,并使天神赐给人们以

丰年,护佑寨子里的人平安无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广西境内的彝区,《铜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场合是在每

年节日期间“卜铜鼓”、“祭铜鼓”、“开铜鼓”和“封铜鼓”的具体仪式上及其

相关的节庆活动中。

由此可见,史诗的形成与罗罗彝族在特定的仪式性节日期间传演《铜鼓

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可以说,以上节日大多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史诗

《铜鼓王》也同样是由祭司腊摩祭祀铜鼓的祭词发展而来的,祭祀仪式及其由此发

展而来的节日活动场合是史诗形成并代代传演的民俗文化场,祭司腊摩是史诗的诵

唱者、编撰者、整理者和传播者,其诗与史角色和谐地统一在祭祀仪式中。正如

《伊利亚特》、《罗摩衍那》的产生离不开行荷马、蚁蛭式的人物一样,彝族英雄

史诗的产生和形成也离不开祭司兼歌师的腊摩。

文化传承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

节”(四川凉山、云南楚雄)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

火把节在“西南文化区”的传承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

承,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

相当久远的历史。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

崇拜、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

族的历史源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

渗透在火把节中的‘狂欢化’的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

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为研究彝民

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角度。换言之,彝族火把节作为盛大的传统佳节,渗

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素朴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

本文发布于:2023-03-06 00:1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32775151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什么火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什么火把.pdf

标签:一什么火把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