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
——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令学生喜欢的老师?
语文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他们:首先要让语文学困生从心里改变对语文学
科和语文教师的看法,然后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品尝到进步与成功的快感;再从
学习方法角度加以引导;最后一步就是要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
惯。暂且称之为培养初中语文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四步走”。以下,我就先谈
谈第一步。——密切师生关系
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而亲和力则是最为基础的素质。
(1)亲和力的内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亲和力是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
和能力。教师亲和力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他的性格特征,但亲和力又与亲和动机密
切相关,动机强,其亲和力就高;反之,亲和力就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常
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
善于与学生交往。”1
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语文教师
才会对学困生和颜悦色,起悲悯喜舍之心。
(2)亲和力是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亲和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微笑、倾听、活力、关怀。
没有微笑就没有亲和力。语文学科的特性是情感性较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
态度,决定了学生行动的趋向。大多数语文学困生对自己的语文老师都有亲近欲
望,他们渴望从教师的表情或举动中获得尊严与快感。这种亲近的感受往往能够
促使他们靠近语文教师,并更容易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
倾听是获取声音信息的一种姿态,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学生能从老师的倾听
中感觉到进而树立起“说”的信心,产生表达的愿望。语文学困生绝大多数都在
“说”的能力上未必像考试一样技不如人,教师需要长期保持耐心保持诚恳的态
度,与他们进行交流,不仅有助于他们“说”功的长进,对于培养他们的“说胆”
乃至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效能感也都是大有裨益的。倾听有多种途径:闲聊、讨论
会,日记交流、作业批改„„倾听之后一定要给倾诉的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
样才能充分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注,才能有效培养起他们“说”的愿望和
勇气。
活力:学生大多希望语文老师民主、活泼,渊博、开明、风趣,这就要求语
1[/post_9_250755_《走在新教育的路上》作者:张刘祥.2007.12]
文教师在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总是保持着一种青春的活力,让
学生们愿意与你在一起,愿意与你说心里话,而不是呆板无趣,僵化乏味,过于
严肃和程式化。
关怀:语文教师应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关怀并不以降低对学生学习要求为
前提。
(3)亲和力的形成与作用
①要讲究平等
把语文学困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不以长者和权威自居,要求学生
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例如:要学生背诵课文,教师先背
出来;要学生写好字,自己先写好„„
②要注重方式
课堂上尽量不用命令式的口吻,多用商量的语气,不压制学生,努力维护语
文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默写生词,机械地罚抄不仅不能提高记忆的效
果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可选择先让他们看一遍小考卷,次日再
进行默写。这样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③要具有耐心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设计,但对语文学困生来说难度仍嫌
稍大,要解决这个两难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耐心十足,既要公平地给予语文学困
生发言机会,又要适当点拨提示,等待他们成功说出正确的理解。耐心,说起来
容易做起来难,但如果真心爱自己的学生,就会具有十足的耐心。
④要学会欣赏
欣赏语文学困生就是承认他们的进步与成功。因为语文考试对语文能力的区
分度相对较小,单从分值上看短期内不容易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所以,对于基
础不好的同学来说,哪怕是“1分”这种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示赞赏。比如
读课文,以前他可能连张口都很困难,这一次却能读出来,虽然不够连贯,但是
毕竟进步了,教师应该及时表扬他的进步。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
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练就一
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
⑤要善用语言
语文教师语言魅力对亲和力的形成十分重要。语文教师的声音要宏亮,有底
气,语速的变化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有的语文教师声音较轻,戴上教学扩音器上课,坐在末排的同学还听不大清楚,
而有的老教师从不用扩音器,他们善于运用中气来发声,较巧妙地运用口腔、鼻
腔、胸腔甚至头腔的共鸣,声音浑厚悠远、有磁性,坐在前排的人听着不刺耳,
坐在后排的人听得很清楚。笔者有一位老师,虽年近60,至今在200多人的教
室上课不用话筒。
亲和力是一种相互作用力,付出越多,回报也就越多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21:43: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238031500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学扩音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学扩音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