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你了解“七月半”吗?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
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
月半。
盂兰盆节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
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
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
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
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
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
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
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
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节日内容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
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
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盂兰盆节万灯会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
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
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
各家各户纷纷把供品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
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
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
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
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
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
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
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
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
这种仪式叫“施歌儿”。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
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
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
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
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
痛苦。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
亲在饿鬼道受苦,目揵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
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揵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应如何救渡。佛陀告诉目揵
连尊者说:“你母亲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悭贪,纵使你神通弟一也无法解救她的苦难,
必须靠十方众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郅到解脱!”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
欢喜日”,亦是众僧自恣日。所谓自恣就是自己检点,如发觉自己有过失,应对人露忏悔:
如任何人犯过,亦应对僧众忏悔。当日一切圣圣众,均精持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这
时候设斋供僧,功德最为殊胜。故此佛陀咐瞩目揵连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饭食
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世上最珍贵的食物酂趍鼘窬都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
大德众僧。当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先亡超度。后来目揵连尊者
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设盆供养及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亲得以脱离饿鬼之苦。
根据经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胜会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现世父母、六亲眷属,能脱离
三涂,衣食丰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离饿鬼之苦,生于人天中,福乐无极。如父母在,更
能福乐百年、长寿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所以身为佛子,为修孝道,应常念及过去仍未解
脱之先祖父母,于盂兰超幽法会中供养上师大德,燃灯供佛作大功德,以报父母之恩乃利乐
解脱十方孤魂饿鬼众生。
节日相关湖湘川陕一带以七月十四(许多地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月半节”,
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中元”之名起
於北魏,中元节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
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
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
“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
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
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草帽舞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
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后一天),重关
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
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
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
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
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
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
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鬼节”,俗称“七月半”(或十四)。去世的祖先七月
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
“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
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中元节”这一天,无论贫富都
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
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
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
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现在多选择在傍晚时),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
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
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
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
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
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
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节日文化
一、华夏世俗信仰中的“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
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
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
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盂兰盆节花灯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
季是阳。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
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
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
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七月,
鬼如何旺的呢?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
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
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
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
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
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
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四、鬼月、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的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变成民间的鬼节,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间的鬼月俗
信与此中元节、盂兰盆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出现了惊人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
普渡为主题,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华夏民间文化礼俗的一致,使它们迅即得到广泛
的认同。两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间的鬼月有了成为节日的重要时间契机。节日的确立
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节期和拥有它特有的节俗,佛、道两教一同确定了七月鬼节的固定节期,
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的打醮等仪式活动又成了这一鬼节特有节俗的组成部分,同时由
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这一名词也为民间接受,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华
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
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与民间的鬼月
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从此,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
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
五、华夏七月十五之节物风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
罪过,早升天界。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举办“盂兰
盆斋”,此后此仪遂在民间普遍流传。唐代,每年皇家以音乐、仪仗送盆到各官寺,献供种
种杂物,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唐太宗大历元年,在宫中内道场祈建孟兰盆会,设高祖以
下七圣位。树建巨幡,书帝名号。自太庙迎入内道场,梵乐悠扬,旌幢蔽日。百官于光顶门
外迎拜导从。此后历年如此。据《大宋僧史略》说,唐时盂兰盆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
日本园仁《入唐求法巡礼行纪》卷四说,当时长安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
等,备竞奇妙,常例皆于殿前,广陈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为杜观。到了宋代,便不是
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锓斫成
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拘肆乐人自过
七夕便演《目连救母》的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东京梦华录》)。寺僧又于是
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
瓜节。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
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
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于陆地,
中元节则在水中。因为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
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此日还
有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
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
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
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
“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
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
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
其他习俗
烧包
烧包:“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
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
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
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放焰口
[放焰口]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
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
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
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
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
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
相同。另请和尚或道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时也上演钟旭道捉鬼等
民间戏曲。孟兰盆法会: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谓的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
在这一天的法会中,和尚诵经,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
抢孤
[抢孤]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
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
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近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
牌。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
上攀爬。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抢孤由来:因
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
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节日仪式
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所谓盂兰
盆,据唐·宗密的《佛说盂兰盆经疏》所说∶“盂兰是西域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之音,
仍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法会的形成渊源于这部八百余字的佛经,经中说∶
目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白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是
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
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天举行。其主要仪式由净坛绕经、上兰盆供、
众僧受食三部分组成。在正式仪式开始前,须先建立佛坛(特称“中元坛”)、普施坛、孤
魂坛等三坛。其中,佛坛上设有佛像及导师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坛上放置多种供
品,孤魂坛上设有若干灵位牌。根据清仪润所著的《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兰盆仪
轨摘要》记载,整个盂兰盆会的仪式是这样的: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
先由住持主持绕坛、诵经、洒净仪式,大众随行绕行,口诵《盂兰盆经》三遍;然后,大众
依照早晚课诵时的位置跪下,随住持念祝词,祝愿一切冤亲同得超度;祝词完毕,大众起立,
听维那念诵佛名,随磬声行跪拜礼。跪拜完毕后解散。第二项内容是上兰盆供。僧众重新
入坛,礼佛三拜后,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大众同唱。然后,再次反复读诵经文,
并说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迹,并不时伴行礼佛跪拜礼。最后念诵一段回向词,上兰
盆供仪式结束。最后一项仪式是众僧受食。上供完毕,悦众将檀越(信徒)所布施之物集
中在一起,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后,集体念诵一段祝祷词,
然后各自捧钵回寮。整个盂兰盆会仪式结束。
这套盂兰盆会仪式较为复杂,因而真正照此实行者不多。倒是民间的以荐亡度鬼为主要目的
的一套盆供仪式更为流行。民间的这套仪式是:预先设立三坛,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
由六位僧人组成的行法小组,在一片唢呐合奏声中,粉墨登场,走在队伍前列的手持铃铎的
是“导师”,紧随其后的是手执大鼓、木鱼、铛子、铪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们的程序
是先净坛后开坛。首先,要“演净”,即面向佛坛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
等,再念用好纸写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萨慈悲下界指导;其次,行“引魂”仪式,读诵用黄
纸写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坛,读诵疏文后,念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
后,由主办盂兰盆会的功德主在法会的“榜文”上用朱笔一点,预示着开坛完毕。开坛后
的仪程是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的仪礼进行。拜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时间较长,其
间还得穿插进行上供与斋僧活动。普施仪式在晚上举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结束后,
要放河灯、烧法船、烧灵房,在一片火光闪烁中,法会圆满结束。河灯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
的心灵,法船将他们统统渡往了充满欢乐的彼岸世界;灵房则提供了亡灵世界所必须的广厦
和别墅。盂兰盆会的所有目的,在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体现。编辑本段节日其他
盂兰盆节是在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活动,原来是佛教的法式。盂兰盆是“Ullabana”的音
译略词,本意是“倒悬之苦”,为了拯救这个苦难而进行的法式。据“盂兰盆经”的解释,
说是目连尊者为了拯救陷入饿鬼道的母亲,按照佛教的教义,在7月15日(阴历),供奉
各种食品为供品,以这个法式救出了母亲。这个活动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国盛行,在日
本则从飞鸟时代开始进行。后来传播得很广泛。家家都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为
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动。现在是在阳历的8月13日前后迎接祖先的灵魂,和活人一起
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灵魂送回阴间。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
动的顶峰吧。在日本,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这个时段回老家团
聚。可以说这是祖先和活着的人一起聚会,也不算过分吧。从中国的风俗来看,好像是把清
明和春节一起过一样。因为城市里的人都回到乡下去,被称作“民族大移动”,这时大城市
东京等地有一段时间显得很冷清呢。
盂兰盆节少不了的是盂兰盆舞。这本来是表达了离开地狱的人们的喜悦,现在已经变成了具
有各地特征的民间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声,全村的人围成大圆圈跳舞,是
这个时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够见得到的风景画。过了盂兰盆节,渐渐进入秋天,该是台风袭
来的季节了。盂兰盆节原本是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的一种佛教仪式,由于合乎中国追
先悼远的习俗,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传说释尊有个叫目连尊者的弟子,神通广大,能看到
死者的灵魂。当他看到死去的母亲堕落于“饿鬼道”中,受饥饿与倒悬之苦时,为了解救母
亲,目连求教于佛,佛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后人为了死去的亲人免遭落地狱
和饥饿之苦,同日照此仿行,设斋供祭品,请法师僧人诵经念佛等等。据说盂兰盆的习俗
是在1400-1500年前传入日本的,在日本叫“盂兰盆会”。我周围的人们常常问我:“中国
是不是也有盂兰盆会?”。在他们看来日本许多文化渊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也可能有同样的
节日。现在盂兰盆节已经成为日本特有的祭奠祖先、祈祷冥福的节日,有其独自的特点。
一般在阳历的8月13日傍晚,在佛坦或灵棚前挂上盆提灯(盂兰盆节时超市里卖的一种白
或乳白色的纸灯笼),在大门口点燃叫作“迎魂火”的麻秆儿,迎接祖先灵魂的回归,与活
人一起生活4天,16日将先祖的灵魂托付与“水灯”(多为白色的蜡烛纸灯),放置于附
近的河面上,送祖先的灵魂回阴间。而在京都这天的傍晚,在半山坡上点燃“大“字样的篝
火,为祖先的灵魂送行,这就是有名的“大文字”祭祀活动。
每到盂兰盆节,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10天,今年休假是8月12-20日之间。这期间飞机电
车爆满,沿高速公路行驶的汽车行列可长达几十公里,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赶回故乡,因此
有“民族大移动”之说。盂兰盆节除了家家户户扫墓,祭祀先祖外,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合
家团圆、举国欢乐的节日。白天人们带着鲜花,香典,供品去墓地祭奠祖先,夜晚有跳盂兰
盆舞等活动,于是,当夕阳西落之后,公园,街道或村庄里宽阔些的场所,便张灯结彩,身
着“悠卡踏”(夏季和服)的男女老幼会聚而来,大家合着笛声鼓点,围成大圆圈跳起盂兰
盆舞,跳累了,就找个空地坐下,边喝着饮料啤酒,或吃着小吃,与亲朋近邻聊天。孩子们
欢快地在人群中嬉笑追逐,随大人一起跳舞或点放花火。。。。。,一直狂欢到深夜。也有
些家庭不愿凑热闹,就带领全家老少来到海边,搭起帐篷,支起烧烤炉,乘着凉爽的海风干
杯。然后,躺在松软的沙滩上,仰望着星星月亮,相互询问着,伴着轻轻的海浪声入睡。也
有的人约恋人,朋友或和家人,参加河边湖旁举办的焰火大会,早到的人占一席之地,3-5
成群的凑在一起说笑着,有人带来的爱犬也摇头晃尾的围着家人,等待焰花开放,有些人将
车停在会场附近田野的小路旁,这时正值稻子抽穗之季,四周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稻草的芳
香。车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被黑暗包围着,不远处淡淡的萤火,三三两两地飘着,一会儿消
失了,一会儿又在另一处出现。寂静中,大概是蟋蟀,金铃子的鸣叫声吧,清脆悦耳,此起
彼伏,伴着清风传至人们的耳际,有时会突然传来小孩子稚嫩的声音:妈妈我要撒尿!这声
音清晰地传向四方,于是,周围又传来人们轻轻的笑声。。。。。,夜晚的田园风光别有一
番情趣。随着焰火炮声的开始,寂静才被打破,人们忘情地凝望着一朵朵焰花,欢呼起来:
太美了!色彩缤纷的焰花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天上水中同时绽放。盂兰
盆节是继元旦的“正月”(相当中国的春节),5月的“黄金周”之后的第三次,也是一年
中最后的长假。有些人借此机会往日本国内或海外旅游,饱览自然风光,享受阳光浴,森林
浴,海水浴,温泉浴,或去度假村打高尔夫球,或享受美味佳肴。。。。。,也有些学者,
钻进实验室或闭门谢客,想趁长假作出更多的结果或写篇论文之类的,但也有些人,想好好
休息,养精蓄锐,干脆哪儿也不去。总之,人人都在它来临前设想着:“我该怎样度过呢?”
每逢这样的节日,人口减少又老龄化的中小城镇,村庄,突然热闹了起来,道路上车多了,
奔跑的车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地域。超市的人多了,食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涨,餐馆,旅
店不事先预约,临时去是没有空位的。这样的节日促进个人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为不景
气的日本增添了几分生机。
民俗中元节刘长温农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这个节在老百姓中
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节”。在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
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其实,民间之所以叫“鬼节”,
无非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习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包含
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爱心的体现,无
论是对尚健在的长辈,还是已逝的亲人,不忘孝道,这才是“中元节”的现实意义。农历
七月十五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并称中国岁时节令中的“三元”。这
“三元”都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原本是道教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
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
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节乃是道教节日。按照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
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
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观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
这一天,都要举行“祈福吉祥道场”,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这是来源于佛教的习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我
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开始仿行。“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
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依据《盂
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无不举行盂兰
盆会,以报祖德。盂兰盆斋也与《目莲救母》的传说有关。据佛经中的《盂兰盆经》记载:“有
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
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
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
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饭菜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
授予其盂兰盆经,并要他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斋,备百味饮食以及桃、李、杏、栗、
枣五果,供养十方僧众。按照盂兰盆经的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
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目莲感激佛祖,并向佛祖进言,年年举办施食会,以
解那些孤魂饿鬼倒悬之厄运。佛祖便将七月十五的施食会命名为“盂兰盆会”,令各佛寺进
行佛事活动。寺庙里的僧人和善男信女们在这一天举行佛事,不仅仅是祭祀死去的亲人,也
是纪念目莲,藉以表彰他对母亲之孝道,并劝人尽孝。
当时人们把此节作为追念祖先以及已故亲友的节日,老北京的各个戏园子每到这个日子,都
要连演数日《目莲救母》的京剧应景戏。这戏虽说是个“鬼戏”,但也宣扬了自古以来的孝
道美德。这一天,老北京的皇宫内及一些大的寺庙,也有“烧法船”之俗,也称“烧活”。
法船是一种大型冥器,由旧时的冥衣铺用木条或秫秸及彩纸糊制而成。法船上舱、橹、桨、
舵齐全,大的可糊几层数节,抱到法会之处再拼接而成。各寺庙道观的僧侣和道士们当年
在放焰口、做法事、诵经、焚香超度亡灵等仪式后,要焚烧一只法船。抗战时及胜利后,曾
在北海公园的天王殿、中山公园的音乐堂、永安寺等处集会,由僧人、道士、喇嘛三种不同
的宗教派别身披法衣、敲打法器,与各界人士、平民百姓一起为抗战阵亡的将士们举行法会,
当时还举行了郑重的焚烧法船、点河灯仪式,为**将士超度,以表示追思。这天,还有祭
祖的传统。老北京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终追远”。清《北京岁华记》
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岁时纪胜》也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
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一般皇宫内还要在太庙举行祭祖大典,民间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种形式,有的亲到坟地
烧钱化纸,有的则在家以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
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据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
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自元、明以来,中元上坟,带有秋
季郊游的性质。初秋之时,扫墓连带全家秋游,无疑是孩童们的一次出旅,孩子们早把“鬼
节”抛之脑后。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也是继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后,
老北京的又一个传统灯节。放河灯的历史悠久,明人刘若愚的《明宫史》载:“七月十五日
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灯。”西苑即说的前三海。清史中也有记载,皇
宫内每年七月十五,太后及帝后嫔妃都要到北海观看河灯。届时上千名的太监及侍卫,手持
荷叶,叶上点燃蜡烛,烛光闪闪罗列两岸,太液池水上几千盏琉璃河灯随波漂荡,并伴有梵
乐和禅诵之声。“坊巷游人入夜喧,左连哈德右前门。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
清代文昭所著之《京师竹枝词》描写旧京中元节时的盛况。
放河灯亦做放荷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超度亡人的一种习俗。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
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
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
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当时北京的什刹海、北海、积水潭、泡子河、东直门外的二闸、
御河、护城河等地,到处是一片如昼烛光,月下百姓云集,热闹非凡。电视剧《四世同堂》
里祁老爷子在河边放河灯超度亡人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老北京中元节的风俗。莲花灯则是
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悬挂花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乾
隆年间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圆明园,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宫”处,看众宫
女提着绸制的莲花灯来走迷宫。民国时期,七月十五这天点莲花灯也是必需的习俗。四合院、
大杂院里的孩子,都人手一只莲花灯。市面上的各类集市——东安市场、隆福寺、崇文门花
市、天桥、什刹海荷花市场等,从七夕节后即有专门的铺面开始售卖莲花灯,其灯皆是用彩
纸莲花瓣组成的各式花篮或鹤、鹭等飞禽动物,任人选购。普通街市上及串胡同的小贩卖的
就是及其便宜的荷叶灯了。这些灯外形与河灯相仿,只是多根抵棍和线绳罢了。一些穷孩子
还有用大棵香蒿子缚上香头,或用莲蓬插上香头代替莲花灯的。更为别致的是,茄子插香头
而燃之,谓“茄子灯”;西瓜瓢内插蜡燃之,谓“西瓜灯”。
七月十五前后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结群,游逛街市胡同,小孩们众口一词地喊道:“莲
花灯、莲花灯,今儿个点了明儿个扔!”那时的孩子们要在夜晚相互比谁的灯更美更亮,当
年谓此举为“斗灯会”。《旧京秋词》中有这样的描述,“小队儿童巷口邀,红衣蜡泪夜风
摇。莲灯似我新诗句,明日凭仍乐此宵。”七月十五之夜,水中河灯荡碧波,岸上烛光满城
街,街市一片璀璨。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
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
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
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
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
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
变为送一对面羊。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
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
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
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
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
吉祥。
我们对鬼节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我是在08年8月13日写下的。我想我们上面写的都是一些
表面的东西,具体的事情我们并不了解。可能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探讨,只不过有些东
西我们在古代没有办法研究,就使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词或者带有特色的名词来表述自己
的看法。有传说,在盂兰盆节时,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的灵魂会与亲人跳最后一支舞。
二、道教中元节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
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
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
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
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
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中元节时,道教
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
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
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
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
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
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
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
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佛典《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释迦牟
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
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
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
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
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
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
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欢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
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
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
欢喜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
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此,在汉语系佛教地
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
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盂兰盆法会有复杂的仪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
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
诸仪节。传说,有个叫做目连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中,于是,
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目连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
阴间的罪孽,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僧众们“皆先
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目连尊者的母亲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
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
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7:4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095471483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鬼门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鬼门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