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阴火”的内涵及特征浅议
发表时间:2015-11-23T17:22:34.570Z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8月供稿作者:仇玉平
[导读]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
仇玉平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50001)
【摘要】“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关键,笔者从金元时代的医学背景出发剖析“阴火”的内涵,认为“阴火”是病理“心火”,即君
火失制、相火妄为之“心火”,病因为脾胃气衰,湿气下流。“阴火”致病,主要表现为非独发热、首犯冲、督二脉、致病广泛、证候多端、法
时升降等特征。
【关键词】阴火YinFire;内涵Connotation;特征Feature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865-02
ExtractionoftheconnotationandfeatureofLidongyuan’s“YinFire”
【Abstract】The"Yinfire"isthekeyinLidongyuan’sSpleenandStomarchInternalInjuriestheory,theauthoranalyzethe
connotationofthe“YinFire”embarkingfromthemedicalbackgroundoftheeraofJinyuan,that"YinFire"isthepathological"HeartFire",
alsomeansthatKing’sfireoutofcontrolandPremier’ecaudfromqifailureofspleenandstomachandmoisture
sativeof"Yinfire",mainshowisnotexclusivelyafever,firstinfringinguponImpactpulandDumeridian,
pathogenicwidely,multiterminal,liftingandothercharacteristics.
“阴火”一词为李东垣首创,是其脾胃内伤学说的关键词汇,但因他对“阴火”的内涵并未阐述清楚,导致后学者颇多争议。如陈川川认为
[1],“阴火”是从“阴”中而来的火,是气郁下陷、郁而化热所致。吴晓迪等认为[2],“阴火”为脾胃虚损,脾气郁结以及脾不升清,阴血不足所
致。以上观点笔者皆不敢苟同,作者曾就阴火发表浅见,但尤有未尽阐述,特撰此文进一步解读“阴火”的内涵及特征,以求正于同道。
1李东垣“阴火”的内涵
任何学术思想都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李东垣也不例外。剖析阴火,要从东垣所处的金元时代说起,从当时的“君火”、“相火”观说起。
1.1李东垣的“相火”起源及作用途径
在金元时代,相火理论尚无争议,如刘完素[3]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云:“所谓肾有两枚……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小心
也。……相行君命,故曰命门耳.《保命集》:‘……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旁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张洁古作为李东
垣的启蒙老师也持这种相火观[4]。在此学术背景下,李东垣的相火观与时代并无二致。他曾这样论述“相火”:“肾有两枚,右为命门相火,
左为肾水,同质而异事也”(《医学发明?损其肾者益其精》[5]);“相火者,胞络也”(《兰室秘藏?眼耳鼻门》[6]);“三焦相火……无状有
名……手厥阴心主命门包络相火之脉”(《医学发明?六部所主十二经脉之图》[5])。可见,李东垣认为“相火”起源于右肾(命门),通过三
焦与心包络发挥“火”的作用。
1.2“心火”是“君火”、“相火”统一体
经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对此,王冰注解为:“以名奉天,故曰君火以明,守位禀命,故云相火以位”[7]。李东垣秉承此观,在
《兰室秘藏?眼耳鼻门》[6]中云:“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化行其令”。心为火藏,李东垣的“心火”,包含了“君火”和“相
火”两部分,而非单指“君火”。“君火”的作用是主神志,“相火”的作用是发挥温煦气化功能,体现心君的“阳中之太阳”地位。君火平素“静而
安”,但可管制“相火”。“相火”起自下焦命门,通过三焦与心包络发挥阳热功能,故被称为“小心”。
李东垣在其著作中论述了正常“心火”转变为病理“心火”的条件:一、“君火”暗弱,君不制相,“相火”妄动。如《兰室秘藏?眼耳鼻门》
[6]:“少阴为火,君主无为,不行其令,相火代之”。二、“相火”亢盛,压制“君火”。如《兰室秘藏?眼耳鼻门》[6]所云:“相火者,胞络
也……既劳役动作,势必妄行”。
1.3“阴火”实质上是病理“心火”
李东垣的《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8]:“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
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
位”。此段论述,阐明了“阴火”的概念及起源,一方面脾胃气虚,后天失养,心元不足,君火不能制约相火;一方面脾胃气虚,水谷不化,
湿气下流,右肾命门郁闭,导致相火过妄。“脾胃气衰”经此两途,导致“心火独盛”。“心火独盛”即“病理心火”—“阴火”。有些研究者称“阴火是
心火下达和肾阳上升均受阻所致”[9],笔者不敢苟同。
在这里,李东垣的“阴火”是君火失制(“心不主令”)、相火妄为(“相火代之”)的“心火”,即病理“心火”。此“心火”表现为“相火”妄为,故
简称为“相火”,这也是阴火“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的原因。
如何理解“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李东垣这样解释:“火旺能实其木,木旺故来克土”(《兰室秘藏?小儿门》[6])。纵观全文,“火与元气
不两立”、阴火为“元气之贼”的意思有三方面:一、脾胃气衰,运化无力,可致元气不足;二、心元受损,相火妄动,心火变身为“阴火”;
三、阴火乘土,脾胃更亏,更伤元气,因此形成恶性循环[10]。有研究者认为[11]“火与元气不两立”,是指脾胃亏虚,元气生化不足,元气的运
行道路被阴火侵占,从而元气不能正常实施升腾气化功能,水谷精微不布。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
1.4“阴火”内涵简述
脾胃亏虚,元气受损,君火不明;同时湿气下流,郁闭下焦,命门相火妄动,君不制相(“心不主令,相火代之”),“阴火”由生。“阴
火”从本质上说是病理“心火”,即“阴火者,心火也”。“阴火”可“乘其土位”,更伤脾胃,致使元气更亏,故为“元气之贼”。
1.5“阴火”非阴亏火旺之“火”
有研究者认为,李东垣“阴火”乃“阴中伏火”、“阴血伏火”[12],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阴火起源于下焦,真阴亦起自下焦,真阴亏虚亦可
致火旺,此火是“阴火”吗?对此,李东垣这样论述:“无阴则阳无以化,当以味补肾真阴之虚,而泻其火邪,以封髓丹、滋肾丸、地黄丸之
类”(《医学发明?损其肾者益其精》[5])。可见,对于真阴虚所致的火邪,东垣治以滋阴泻火,而非调理脾胃,故阴亏之火不是“阴火”。
2“阴火”的临床特征
2.1阴火为患,非独发热
有学者将阴火与气虚发热等同,认为阴火表现为发热、午后发热和手脚大热[13]。这点笔者不认同。笔者认为阴火非特指发热,《脾胃
论》及《内外伤辨惑论》中,阴火之“火”有如下表现:
2.1.1阵发燥热、头面尤甚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8]载:“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8]载:“如时头热躁,是下元阴
火蒸蒸发也”。《内外伤辨惑论?辨寒热》[14]载:“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虚待袒衣露居,近寒凉处
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解”。可见燥热阵作、头面发热是阴火典型临床表现。
2.1.2肌肤发热
李东垣在《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8]中描述阴火:或“四肢发热”或“身热而烦”或“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
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故临床上发热可用阴火理论论治。
2.1.3脏腑之火
阴火游行三焦,三焦包括了人体的各种脏腑,其热象多样,非特指发热。如“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
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脾胃论?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8])。
2.2火性炎上,首犯冲、督二脉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8]:“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泻阴火之上逆”。说明“阴火”具有上冲上犯的特
征。
《脾胃论》中《脾胃胜衰论》、《君臣佐使法》[8]载:冲脉附于少阴,脾胃湿气下流,可致冲脉逆乱,其气上逆。冲脉之邪,必传督
脉。督脉附足太阳经上行,势如奔马,可上犯至头顶。表现为头项强痛或蒸蒸躁热之象。
2.3致病广泛,证候多端
笔者曾撰文[15]总结阴火临床征象,有以下表现:
2.3.1阴火伤脾、易致湿热
李东垣多次指出,阴火易伤脾胃,如《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
乱也”。可见阴火可导致湿热内生症状,表现为烦躁闷乱。
2.3.2火性炎热,耗气伤津
东垣多次提到了“阴火”耗气伤津,如《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8]:“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
荣血大亏,荣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壮火食气,火热伤阴,临床可见气阴两虚之象。
2.3.3抑遏阳气,荣卫失养,不任风寒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8]:“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
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14]:“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可见,阴火
阻遏气机,荣卫失养,肌表不固,易感外邪,表现为发热恶寒等症状。
2.3.4阴火浮越,可上热下寒,可气浮心乱
《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8]中,载上热下寒证,称“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勿误也”。《内外伤辨惑论?饮食
劳倦论》[14]载朱砂安神丸案,乃阴火浮越所致,证见“气浮心乱”。可见,阴火上冲,浮越于上,可表现气浮心乱或上热下寒。
2.3.5阴火亢盛,可三焦炽热,可阳盛拒阴
《脾胃论?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8]载三黄丸案,治“阴火”炽盛,三焦积热。《东垣试效方?阳盛拒阴》[16]中的滋肾丸,是治疗“相
火炽盛以乘阴位”的方剂,治法为“大寒之剂,以泻相火助真阴,阴既复其位,皮表之寒自消矣”。可见,阴火盛极,临床可表现一派热象,
也可表现真热假寒之象。
2.3.6脾虚为本,变证良多
阴火致病。脾虚为本,但可表现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证侯。这些证侯有些是阴火的变症或合并证。如《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8]载麻
黄人参芍药汤证,为阴火内蕴、复感寒邪之内伤外感合并证;《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8]载神圣复气汤证,为阴火为患、寒热错杂之阴火
变证。治疗应分清标本虚实。
2.4阴火法时,升降浮沉
古人治病,讲究脏气法时、升降浮沉,李东垣尤擅此道。东垣之阴火亦有随时令升降的表现,如《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8]中,有
关于阴火于暑季随热气上逆的论述。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脾胃胜衰论》[8]),是“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
旺之时”的方剂,可作为阴火法时升降的佐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正确理解“阴火”的内涵及临床特征,对学习脾胃内伤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川川.浅论李东垣“阴火”.河南中医[J]2014,34(02):226-227
[2]吴晓迪,滕晶.精神萎靡状态病机研究中医学报[J],2015,(30)4:523-525
[3]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0
[4]李时珍.本草纲目[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4-85
[5]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55-193
[6]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3-136
[7]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67
[8]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7-72
[9]于大猛,王永炎,张志斌.试论李东垣阴火的本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2014,20(11):1459-1463
[10]仇玉平,郭卫星,涂晓龙等.李东垣“阴火”之我见.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2009,33(1):13-14
[11]王鑫,张庆祥.李东垣“阴火”探析中医学报[J]2014,29(06):827-828
[12]李菲.李东垣的阴火观.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2011,17(01):10-11
[13]傅文录.郑钦安阴火论与临床应用.河南中医[J]2012,32(06):689-693
[14]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6
[15]仇玉平,郭卫星,孙建平等.李东垣“阴火”摭拾.中华中医药学刊[J],2009,27(2):419-422
[16]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95-276
作者简介:
仇玉平:1971年生人,女,汉族,籍贯山东,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4年度)项目,课题名称:以李东垣阴火学说治疗早搏的临床新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3-088)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7:0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069451480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阴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阴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