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谱[新版]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
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
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
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
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
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
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
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
“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
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
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
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
“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
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
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
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
“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
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
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
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
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
修大界曾氏族谱时,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二句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
扬”。民国元年,孙中生又为曾氏赐名派四句话、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
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武城派
武城派是曾姓重要的一个派系。目前有九成曾姓是以武城与龙山为辈系。许多
年来曾姓的辈分与族谱都是有条不紊的。可是自清末民初来。由于国家的动乱,族
群的遣移与沟通上的失误。出现了许多不通的武城辈字。各个辈系都有其原由与说
法。虽然对我代不会有多大的引响。但常远来说,以后要查出个所以然可能便更难
了。
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通时更希望能抛砖引玉。我列出我所碰过的不同武城辈
系以便大家参考。
东宗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
永世锡绪昌
湖南(南宗)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声
慈禧(客家)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世为朝廷用案
邦定国贤
香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
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世锡绪昌
广东五华县
新老派语曰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杨建道敦安定懋
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赐诸昌世代朝庭赠辅阁尽忠良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
帮【邦】
曾氏
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
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
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
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
“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
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
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
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
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
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
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
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
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
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
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
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
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
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
省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
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
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
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
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
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
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
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
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
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
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
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
(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
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
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
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
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
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
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
零点四九。
三、历史名人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之
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
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
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
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
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
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
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
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
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
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
康逸士。
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
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
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
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
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
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
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
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
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
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
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
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
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
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
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
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
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
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
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
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人大代
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
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
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
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
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
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
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
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
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
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
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
《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
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
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
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
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
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
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
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
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
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
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
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
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
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
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
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
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
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
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
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
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
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
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
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
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
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
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6:31: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050681477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兵部左侍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兵部左侍郎.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