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三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三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一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
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
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
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
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
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
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
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
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
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
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
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
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
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
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
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
-2-
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
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
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
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
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
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
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赃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
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
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
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二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赃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
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
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
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
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
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
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
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3-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
帮凶。如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
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
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
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
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
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
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
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
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
来。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
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
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
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
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
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
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
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
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4-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三
贯索象征牢狱,文昌象征文运,古人以天比人,“贯索犯文昌”,
预示文人有灾,而后则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维持文运。王冕不愧为奇
才,纵观《儒林外史》,的确与之相符。
科举在明代的确危机四伏。文人为了参加科举、中进士及第,不
择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写八股文这一条做官的途径,把其他的处世准
则看轻了。于是,有些人不满于此规章制度,走出了这个名叫“科举”
的怪圈,涌现出了一批可能当时被众人所误解的名士——虞博士,淡
泊名利,进士及第却丝毫不留恋官场;杜少卿,乐善好施,看重道义,
对官人们嗤之以鼻;凤四老爹,为人行侠仗义……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虽然如此,但有些人对他们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
大人批判为“杜家第一败家子”、“专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这
些下等人来往,没有一个正经朋友”甚至连杜少卿的父亲这样爱民如
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变了味儿:“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
只想讨好百姓,‘敦孝悌,劝桑农’之类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话经常
挂在嘴边上,惹得上司不高兴,官也丢了。”为什么杜少卿让高大人
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亲口说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实学,就应该
中举当官,征辟算什么正道?”对,原因还是科举!中举,甚至进士
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头地,这才是当时民众的普遍看法,
书中就有证据:马先生告诫匡超人“要以举业为主”“人生在世,只
有举业可以出头,没了举业,就一事无成”;鲁编修教育女儿“要是
八股文不好,没有讲究,不管你做什么东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禅、邪
-5-
门歪道!”所以,随后该才女评价蘧公孙“误了我的终生”也不足为
奇了。科举对当时的人真的很重要,“周进倒龙门”、“范进中举”就
是很好的证明。
既然科举对当时的人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只要剖析一下科举,
就能知道该时间段的历史潮流。科举对外在的危害开篇就提到了,那
么科举自身有没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进试卷的周进在书中
的一段话:“原来他的文字得看好几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处,可见世
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评价一针见血,充分地揭露了
科举自身的黑暗面。中举可以出人头地,那么还有别的方法吗?书上
有一段有趣的对话:景江兰说:“你们所说的考科举中进士,是为名,
还是为利呢?”大家都说:“是为名。”景江兰说:“赵爷虽然没有中
进士,但外面的诗选上刻着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进士的名声
大得多呢!”众人都笑了。读到这儿,我也笑了。
中华活了两千多年的老寿星——科举,对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
那也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希望现在的素质教育能早些完成,这
既能帮助学子们脱离学习的苦海,也能帮助国家培养时代的栋梁!
坐在书桌旁,打开清秀的《儒林外史》,任凭书香溢满整个院落。
书香伴着我的思绪,轻轻地、自由地飞翔,撷一朵知识的彩云,牢牢
地贴在心间。《儒林外史》,真的给了我很多,很多。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5:53: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028121474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凤四老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凤四老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