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阳谷县旅游景点

更新时间:2023-03-05 15:49:52 阅读: 评论:0

移动电话费查询-南和伯

阳谷县旅游景点
2023年3月5日发(作者:无间道2豆瓣)

“东昌雕刻葫芦”考察报告

考察地点: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李什村和堂邑

镇路庄

考察内容:东昌雕刻葫芦工艺

考察时间:2011年7月1号

考察人员:王亚丰利霞赵中芹

报告执笔:王亚

指导老师:崔云伟

一、绪言:

独具特色的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东昌葫芦雕刻自宋代形成以来,至今

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承与演变依然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与艺术风

格。其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冬长雕刻葫芦的创作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

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其次是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功能,当今已审美功能为重。其二,东

昌雕刻葫芦的艺术风格淳朴、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满、均称的造型与写实手法

相结合,形式和内容有机的结合,传承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审美观、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其

三,其主题与古老的礼仪文化、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文化密不可分,具有浓郁的民族

风格和地域特色。其四,素材多取自于自然属性的事物。采用“以物寄情”的创作手法,表

现出审美观念的趋同性与程式化。如用各种花卉图案表达吉祥寓意在民间工艺品中被广泛采

用。其五,在形象分类刻画和材料制作技法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的师徒相传的传承方

式与工艺体系,传承着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风格。

其主要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价值。东昌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用途广泛,可作食用、祭祀、入药、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内容在神话、民俗、工艺

美术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寓意与仙道、富贵、长寿、子孙繁盛等密切相关,文化内涵

及其丰富。其二,学术价值。东昌葫芦雕刻选材、加工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其地域的适宜性、

地质的独有性、题材的广泛性、技法的独特性、风格的多样性,在中国民间工艺品中实不多

见。其三,社会价值。东昌葫芦雕刻与群众的文化娱乐联系密切,现在当地人以雕刻葫芦蓄

养蝈蝈之风仍未衰减。发掘、抢救、保护东昌葫芦雕刻,对丰富聊城市、东昌府区的

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次考察主要针对东昌雕刻葫芦的制作技艺及其传承与开发进行调查,结合了文献查

询和实地考察、采访多种方法。

二、东昌府区地理位置及基本信息

(东昌府地图)

(一)地理位置

东昌府区,是中共聊城市委、市政府驻地。位于山东省西部,东依东阿县、茌平县,南

接阳谷县,西连冠县、莘县,北靠临清。地处东经115°14″—116°06″、北纬36°16—36°42″

之间。1988年被列为省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城西北有聊古庙

遗址。西有原堂邑县治,雅称“白雀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明代光岳楼和清代山陕会

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铁塔、海源阁(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等。旅游景点

还有东昌湖、古运河、凤凰苑农业科技观光园、姜堤乐园、梦幻乐园、北顺文化旅游科技游

乐园、聊城市植物园等。

古老的马颊河在这里蜿蜒30多公里,充足的水源、独特的土壤、适宜的气候环境便于

葫芦生长,在历史上这里就以盛产质量上乘的葫芦而闻名。东昌府的葫芦表面光洁、润滑、

色泽优雅,肉质肥厚,非常适宜进行雕刻加工。东昌葫芦雕刻工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昌府区也被誉为“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山东省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东昌雕刻葫芦起源的传说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东昌种植雕刻葫芦确切的起源,

但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民间最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首创的说法。据传,擅长

绘画和雕刻的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因当地盛产葫芦,于是王和

尚就地取材,在葫芦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用来养自己喜爱的蝈蝈儿。葫芦雕刻内容以老百

姓熟悉的戏文内容为主,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另一种说法则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现在的堂邑镇,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

种植,有心人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葫芦上,当作陪嫁压箱底的物件。后来,当地人纷

纷效仿,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等内容雕刻其上,葫芦雕刻技艺便由此流传开来。

(三)东昌雕刻葫芦的历史传承

据史料记载,东昌府的雕刻葫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元、明时期,清代至民国日趋成熟

和兴盛,在三四十年代,曾远销除京、津、杭、西安以外的全国各地,最远至两广、两湖地

区。当时东昌府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颇多,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

大都集中在今城关、闫寺镇、梁水镇三地。这些地方有着悠久的葫芦雕刻传统,现在仍有技

术精湛的老艺人10多人,他们中,有的是祖传,上溯六、七代就从事葫芦雕刻,有的是颇

得名师真传,有的是杂糅百家,终成正果。在众多的制作葫芦的工匠中,尤以郎庄的郎发敏、

陈庄的陈金语、大杨庄的杨印台等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堪称佳品,虽价格昂贵,

仍供不应求,登门求购者络绎不绝。

现在的东昌雕刻葫芦在分布范围上以东昌府区堂邑镇为中心,包括梁水镇、闫寺办事处

等地区。主要传承流派流派有两支:

其一,李玉成,男,1956年生,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李什村农民,1989年开始从事创

作。在李玉成小时候,李什村及周围十多个村庄靠种植葫芦和雕刻葫芦谋生,每当看到艺人

用简单的工具在寻常的葫芦上刻出精美的图案时,李玉成内心便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他梦

想有一天自己也能雕刻出令人心动的葫芦作品。当时,这种传统民间工艺传授方式多是家族

式的,各家的技艺是轻易不外传的。李玉成平时细心收集的绘有各种图案的“葫芦样本”就

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农忙之余,李玉成便倾心研究护理雕刻艺术,并尝试自己雕刻。由

于葫芦皮质光滑,在上面绘制图案相当不易,再加上没有受过专业教育,未能刻出细腻、逼

真图案,李玉成着实下了一番苦功夫。他没一个图案都要练上几百次,多年来,李玉成因不

满意自己的作品就剁碎了两万多个葫芦。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玉成的葫芦雕刻技艺日期成熟,

声名鹊起,成为现在艺人中的佼佼者。李玉成擅长雕刻“八仙过海”、“二龙戏珠”、“武松打

虎”以及《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题材的图案。1993年他被评为“山

东省十大农民青年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也荣获过“全省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1998年,

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孟昭连编著的《中国葫芦器与鸣虫》中收入其作品6件。2002年,在

聊城市第一届“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上,李玉成现场向中外游客边沿雕刻技艺,让游

客大开眼界,并把他的雕刻葫芦当做珍品收藏。中央电视台一台、二台,山东电视台,聊城

电视台,东昌电视台和《聊城报道》等媒体对他做过专门的宣传报道。

李玉成的雕刻葫芦虽然销路很好,但是他一直没有把这门工艺做成一个产业的打算,他

感到那样会失去民间艺术的特色,失去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相对而言,李玉成没有固定的

师徒或家族传承关系,他的葫芦雕刻由临摹入手,师造化,得心源,勤学苦练而自成一家。

李氏葫芦雕刻后继有人,其女儿李晓杰曾在聊城市家庭手工制作比赛中获一等奖。

其二,于凤刚,男,1976年生,中专文化程度,堂邑镇路庄人。自幼随父辈学习家传

葫芦技艺,天资聪明,勇于探索,其雕刻“片”、“雕”、“镂”并重,尤其精于“细葫芦”的

雕刻,其法是用刀划,辅以刀刻,之后还可用颜色加以点缀,以使线条更加醒目。内容多取

自古代戏曲人物和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二龙戏珠”、“武松打虎”、“一百单八将”等

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多精刻细描,形象逼真。于凤刚的雕刻葫芦在色彩运用上比前人有所

突破,前人用色多用黑色,于凤刚施色有黑色、红色、绿色等,并可以根据画面需要多色并

用。对于于凤刚的雕刻技艺,中央电视台四台、七台,山东卫视,《大众日报》,《聊城日报》,

聊城电视台,东昌电视台都曾给与宣传报道。

三、题材内容

用料

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诗经·大雅》记载:“锦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

说,人类出自葫芦瓜。“中国人的整个人生历程都蕴涵在„三壶‟之中:„破壶‟(人从瓜出)、„悬

壶‟(医药济民)、„壶天‟(魂归壶天)。这壶都是指葫芦。”在我国许多民族的先民那里,都

曾崇拜过象征“母”体的葫芦。相传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兄妹就是从昆仑(葫芦)山中诞

生的。“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这是宋代

大诗人陆游从内心发出的对葫芦的赞誉和喜爱。葫芦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我

国农村小娃娃的身上,胸前常佩带小葫芦,以祈长命百岁。道家把葫芦视为神物,道士随身

携带葫芦盛以“仙丹妙药”是为法器,传说中的铁拐李、麻姑、南极仙翁皆携带葫芦作为法

器称作“宝葫芦”,许多道观、佛庙把葫芦用来作驱邪逐鬼、镇压五毒之符。

葫芦除了食用、药用,干老成熟之后,还可以作为盛器,舀水挖面,盛药装酒,是极

普通的生活用品。它还可以做成农具、舟具、乐器甚至火器,在生产、交通、娱乐乃至战争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美观,在葫芦外面雕刻上各种图案,这就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

功能,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工艺品。

东昌葫芦品种繁多,造型各异。果实下部圆大,上部有一粗短柄的叫“大葫芦”;

形似两个球体,上小下大,中间有一个“蜂腰”的叫“亚腰葫芦”;其形圆扁者为“扁

圆葫芦”;下部浑圆,上面有一根细长柄的叫“长柄葫芦”;首尾如一,其形呈不规

则圆筒形的叫“瓠子”。

另外,还根据需要运用套模的方法制作特殊形状的葫芦器,即范制葫芦。范,即

模子。它的制作方法是在葫芦初结时,将模子套在葫芦上,使之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

生长,这样老熟后葫芦就变成与模子的形状一样了。光滑的质地和金黄的色泽,洋溢

着一股清新自然之气,给人以古朴、凝重的审美感觉,葫芦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审美价

值,更由于艺人的巧夺天工而使其更具一种民间艺术的迷人魅力。

葫芦雕刻用料一般用前三种,“大葫芦”用来雕刻人物和山水;“亚腰葫芦”多

用来刻花鸟鱼虫走兽;“扁圆葫芦”一般染成红色后,刻上花纹或者镂空用来装蝈蝈

或者蛐蛐。后面三种也可加工成装饰用的工艺品以及杯、盘、碗、盒、笔筒、鼻烟壶、

葫芦虫具等。

工序

雕刻葫芦一般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将成熟的葫芦放在锅中煮,然后发酵去掉青皮。

第二道工序是雕刻各种图案。一般雕刻葫芦的技法是“刻”或“片”,东昌雕刻葫芦雕刻技

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了雕刻工艺的镂雕技法,将构图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镂空,透

刻上折线纹、如意纹、古钱纹等各式花纹,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

的整体审美效果。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先用灰同油搅拌均匀,加入色料,抹在雕有图案的葫

芦上,最后把葫芦表面擦拭干净,留在图案凹槽的油灰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

特别是花葫芦的片刻是东昌葫芦雕刻中最为普及的技艺。在下刀之前,先将葫芦染色。染色

后的葫芦呈紫红色,非常鲜艳,用刻刀片出花纹后,红底白茬,极其醒目艳丽。

雕刻各种图案后,再用锅底灰或麦秸灰同棉油或豆油搅拌均匀(或加入色料),

深抹在雕有图案的葫芦上,最后用布把葫芦表面的灰擦拭干净,留在图案凹槽的油灰

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久不褪色。

题材和工具

东昌葫芦的雕刻题材非常丰富,以写实性的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

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丰富。有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构思入画的,如桃园三结

义、金陵十二钗、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等;有的从戏剧人物中进行挖掘,如穆桂英

挂帅、三娘教子、墙头记、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八仙过海”等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等。林林总总,不计其数,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既能陶冶情操,又具有珍

藏价值。在构图上,具有粗犷淳朴的北方风格,注重汲取民间年画、工艺美术、剪纸

中有益的表现手法,不断拓宽表现形式的空间。构图力求开合有度,繁简有序,做到

繁而不乱,简而不空,亦繁亦简,因地制宜,变化

东昌雕刻葫芦常用工具有定格圆规、斜口刀、直口刀、圆口刀、剪线刀、刻笔、

透孔器等二三十种之多,其中有不少工具是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创

制的,虽无名无姓,但实用价值不菲。

技法

在雕刻技法上,当地艺人也极有新意。别的地方加工葫芦,都只是在葫芦表面

上作文章,并不刻透,东昌葫芦雕刻在技法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借鉴雕刻工艺的镂雕

技法,不仅改善了葫芦的透气传声性能,也增强了葫芦的整体审美效果。看艺人下刀

雕刻,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艺术享受。以葫芦面为画纸,以特制刀具为画笔,技艺高超

的艺人在创作时多是不打稿的,只是将葫芦细细凝神把玩,便能心中有数。先是用圆

规在葫芦上、下或者腹部划出若干圆线用于固定刻画空间,而后用铁笔在葫芦上直接

勾勒线条,但见手中的铁笔运用自如,一会儿细刻精画,一会儿率笔了了。用笔下刀

时紧时慢,时疾时徐,线条、刻痕多稳健沉着,轻则如游丝,隐约含蓄,重则如高山

坠石,触目心惊。或片、或刻、或镂,手法多变,运用自如,恰到好处。所到之处,

人物栩栩如生,禽鸟展翅欲飞,一枝一叶雅致清丽,山山水水满目苍翠。少则半日,

多则数天,一件佳作便跃然而出,真可谓铁笔走龙蛇,妙手雕神奇。

四、田野实地考察

本次调查主要采访了东昌雕刻葫芦传承人李玉成先生,我们谈到雕刻在葫芦上面的画时,

李先生说一般要先描上,如果是那种很复杂的就先画,比较简单、容易。画比较慢,以前都

是画,印比画快,为了经济效益,有哪些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对于东昌雕刻葫芦的传承,

李玉成先生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应该多去国外展览宣传,让大众知道咱这里有什么样的文化,

咱的文化的传承有多好,主要是向外国游客来介绍咱中国有什么文化,为此国家还出资金带

着我们传承人去法国巴黎展览,还受邀去澳门进行展览,世博会上我带着我的作品供许多外

国友人观看,并受到一致好评,在传承上,我只收了一名徒弟,他是学习美术一类的,对此

特别有研究。在他家中我们还看到许多人上门订制他雕刻的葫芦,但是他并没有大量的使用

机器进行生产,他感到那样会失去民间艺术的特色,失去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他还带领我

们去了一家小型公司,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他的作品,造型独特精美。

五、开发设想与可行性论证

开发设想

在产业化开发方面,东昌葫芦也存在着种植规模虽大,却缺乏龙头企业,葫芦深加工

产业薄弱等问题,葫芦价值也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定位找出不足并加以

弥补,以便使东昌葫芦这项文化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a、产业开发,有利条件不少

葫芦文化产业是东昌府区文化产业一支最有希望的生力军,开发葫芦文化产业有着十

分有利的条件。

首先,东昌府区有着悠久的葫芦种植加工传统。从宋代起,人们就在葫芦上进行简单的

雕刻,使其逐渐成为民间工艺,明、清至民国在艺术技法上已经非常成熟,并凭借运河漕运

繁盛之利,销往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经历了发展、衰落、复苏和再发展的过程,

但种植葫芦的传统和技艺依旧植根于东昌府区广大农村。其次,东昌工艺葫芦具有相当强的

市场竞争实力。现在东昌府区的葫芦种植、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包括堂邑镇路庄、梁水镇后

王、大杨庄、闫寺办事处李什村,种植总面积2000多亩,年销售量在3000万个以上,销售

额近亿元。再次,东昌工艺葫芦市场前景广阔,不但远销全国,而且出口到英、美、加拿大

等10多个国家。第四,东昌工艺葫芦的加工人才没有断层,东昌葫芦加工艺人的技艺囊括

了国内加工各式各样的工艺葫芦加工技艺。最后,聊城处于鲁西北以及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

交通网络的枢纽位置,京九铁路、济邯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以及正在筹建的两条高等级公

路形成便捷的交通,将给外来者带来便利,也给东昌葫芦提供发展机遇。

b、价值挖掘,为产业开发拓路

独具特色的东昌葫芦雕刻是中国民间技艺的瑰宝,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价值,将会对

产业开发向纵深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价值。东昌葫芦是中国葫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用途广泛,可作食用、祭祀、入药、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内容在神话、民俗、工艺美术领

域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寓意与仙道、宝贵、长寿、子孙繁盛等有密切相关,文化内涵极其丰

富。二是学术价值。东昌葫芦雕刻无论选材、加工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发掘、抢救、保护东

昌葫芦雕刻对丰富和完善、发展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历史价值。

东昌葫芦雕刻是研究特定历史空间下东昌府区的工艺方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政治经济

等内容有效渠道。四是社会价值。东昌葫芦雕刻与群众的文化娱乐联系密切。保护东昌葫芦

雕刻,对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东昌府区的文化积淀,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

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c、全面开发,需内涵外延并重

注重内涵开发,是东昌葫芦生命力所在。为此,要摆脱单纯的商品意识,注重将文化

寓意融入商品中;开拓葫芦的多重文化内涵,还可以尝试创新葫芦文化内涵;打造葫芦文化

产业链,开发其周边产品,比如,像《宝葫芦的秘密》这样的商业电影、印刷葫芦艺术鉴赏

书籍、开展葫芦雕刻培训班等。而在外延开发方面,就要在市场方面做好文章,成立一定的

市场规模和公司体制,以便使葫芦产业规模化体制化发展,让市场、商铺成为一种实实在在

的宣传模本;同时注重广告效应,打造品牌以及注册商业品牌经营权。

内涵外延开发,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强和高校联合或举办培训班是推动葫

芦产业持久发展的重要一环。另外,种植品种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开发新品种,使葫芦产品

品种众多、造型各异。加工工艺也应突出多样化、结合实用功能、食用功能、收藏功能等全

面开发。

实例论证

2008年奥运期间,山东农民“葫芦王”于凤刚创新的五环葫芦,被奥组委以

2.7万元收藏,一时成为齐鲁大地的佳话。

堂邑镇种植葫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东昌葫芦最大的产地和加工中心。走

进堂邑镇路庄村,简直来到了葫芦大世界:篱笆院墙上爬满了葫芦,大街小巷挂满了

葫芦,农家庭院的葫芦架,成了绿色的长廊。这里的葫芦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有大

肚如弥勒佛的葫芦,有俏皮的亚腰葫芦,还有那异形葫芦,个个青翠别致,情韵独特,

真不愧为“葫芦第一村”。

“没有文化的农民只能永远当农民,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愚昧的经济,没有经济的

文化是贫穷的文化。”这是堂邑镇党委书记宋存志爱说的一句话。近年来,堂邑镇巧

打文化牌,在小葫芦里做出文化大文章,使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a、引导农民“种”文化,让农民成为文化人

“种”文化的过程,也是农民素质提高的过程。农民是葫芦的种植者,也是葫芦

的烙刻艺人,缺少文化就难有艺术灵韵。因此堂邑镇首先树立文化样板,让在全国“葫

芦圈”里颇有名气的葫芦加工大户成为榜样,成为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挖掘传统

文化,堂邑镇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投资300多万元,重修文庙、古城墙,

维护千年古镇风貌;营造文化氛围,借助雕刻葫芦和木版年画“双国宝”,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整理,建起葫芦艺术博物馆。

在生产中培养农民文化素养,邀请各级专家、教授手把手地传授农民葫芦的种

植和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同时在葫芦博物馆成立葫芦科技培训中心,

每年培训种植和加工人才500人,倡导创作的奇思妙想,引导农民在葫芦的文化内涵

上下足功夫,在葫芦烙、刻上各种传统吉祥图案,使一个葫芦附加值增加20多倍。

而采取勒、扎、挽等技术,塑造出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形状,葫芦身价立刻倍增,

一只能卖到三四千元。

b、有了文化,市场到了家门口

为了提升葫芦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东昌府区委、区政府成功举办了两届葫

芦文化艺术节,并开展了葫芦工艺大赛、中华葫芦展销交易会、中华葫芦文化产业高

端论坛等活动。艺术节期间还邀请国内相关专家以及日、美等国外相关组织参加,把

东昌葫芦推向全世界,使东昌葫芦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台湾的张加农先生,2004

年以前都是在义乌小商品城买葫芦,后来他从网上得知东昌府区悠久的葫芦种植历史

以及文化内涵,便直接坐飞机来到堂邑镇。现在,他每年两次来进货,每次交易额都

超过100万元。

如今的路庄村处处都是门店,户户都是展室。以路西村为中心的千亩葫芦种

植基地,辐射20多个村庄,种植总面积3000亩。家家种植葫芦、户户搞葫芦加工,

使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建成了10家葫芦加工企业,从业群众达1000多

人,年加工葫芦2500万个,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每年到葫芦的收获季节,全国各

地有50多家客商住到村里选购葫芦。当文化影响力提升为竞争力,市场就在家门口,

市场就在家里头。

c、文化使城乡门槛变低

借助文化牌,堂邑镇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树立“大葫芦、大产业”的观念,

把种植、加工、销售的重心向全镇聚集,加大小城镇建设,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

于公路、绿化、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

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城镇化水平达到40%。2007年,堂邑镇被评为省级精神文

明乡镇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随着一大批文化设施和文物古迹的建设和开发,堂邑镇借文化搞旅游、拉经济,

雕刻葫芦和木版年画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

镇里在文庙街上建葫芦一条街,吸引了更多葫芦加工户来到镇驻地,不仅开拓了市场,

提高了葫芦加工水平,还产生了聚集效益。

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农民从土地里走出来,加入城镇居民的行列。该镇临街

楼,一间60平方米的房子仅土地出让金就达到1.8万元,新近一个月就有近百户农

民入住城镇。在这里,城乡“二元化”的门槛正悄悄变低、变小。今年20岁的路庄

村人李玲玲,2007年7月去深圳富士康打工,每个月收入1100元。2008年6月,受

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裁员,她回到家乡,在本村郝洪然的葫芦加工厂加工葫芦,按件

拿工资,月工资1400元,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领农民”。

“黄土地里种文化,种出一个富民的葫芦大产业。”东昌府区区委书记李小平

欣喜地说。2007年,东昌葫芦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东

昌府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雕刻葫芦之乡。作为东昌府区葫芦主要生产基地的堂邑

镇,短短几年功夫,如今拥有葫芦种植户600多户,种植面积3000多亩,加工从最

初的简单雕刻,发展到现在产品包括异形葫芦、雕刻葫芦和烙花葫芦三大类,近千个

品种,葫芦加工业户达到130余家,外销欧美、东南亚、港澳台等10余个国家和地

区,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葫芦的产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年产值超过3亿元,已

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

资料来源

《刻出来的葫芦,藏起来的历史》东郭先生2008.12.18

《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工艺》李群2008.11.13

《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美术》李群2008.11.13

《东昌雕刻葫芦》刘飞2011.7.23

《东昌雕刻葫芦:刀下生化还原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长乐未央2009.10.17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5:4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002592147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阳谷县旅游景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阳谷县旅游景点.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