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在世纪之初,我们来讨论有关健康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
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现在的
许多疾病可以认为是人类对迅速改变的环境适应性的失调。过去人类为了生存所获
得的适应性,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挑战。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
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1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1.1大气卫生状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民用煤量的加
大,大气卫生质量开始下降,引起卫生界的重视并开展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煤炭占
能源结构的70,,城市冬季T(总混悬微粒)、CO日均浓度普遍超标,NO2浓度较
低,呈典型燃煤型污染。
80年代以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河北省防疫站
在承德市1983,1986年的冬季空气监测中,SO2、T出现3.7mg/m3、3.09mg/m3的
高浓度,已达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水平。环监所1981,1992年参加的《全球监
测系统—全国五大城市大气监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五城市T年均值全部超
标,污染水平在参加国际监测网城市中属最重之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向燃煤和
汽车废气并存的混合型转化。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PM2.5)极易吸附有毒物
质,进入人的呼吸道深部而引起更大的危害,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后汽车尾气中
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苯系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大气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1.2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随着生活
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
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
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
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
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如果室内大量使用木
质人造板、涂料、粘合剂和各种塑料制品,这些材料会释放出甲醛和各种挥发性有
机物,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对室内
人群的健康产生危害。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对100多个装修后的家庭或
单位检测,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物超标率高达92,。为控制空气污染,保障人
民健康,国家卫生部、质检总局、环保局于2002年联合发布《室内空气质量标
准》,为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评价和装修材料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1.3水体卫生状况我国大部分江、河、湖及水库等地面水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污
染,有的已造成严重危害。三门峡市以黄河为水源,由于受市区污水排放的影响,
源水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藻类大量繁殖生长,“三氮”含量严重超标,且有逐
年加重的趋势。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近年污染也明显加重,90年代的水质监
测表明,氯化物、硫酸盐、化学耗氧量、“三氮”含量显著高于80年代。
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也存在一定问题,全国水质普查全项合格率很低,约在
10,。我国目前还有1.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卫生条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南方仍有
部分地区的农村饮用沟塘水、河水,其“三氮”含量高,与上消化道瘤高发密切相
关。
1.4土壤污染状况工业和城市废水、工业废渣、冬小麦垃圾、人畜粪尿施肥、
化肥和农药以及大气污染的沉降都可污染土壤,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
我国污水年总排放大约在700,900亿t(相当美国70年代水平),而且基本都不经
处理即用于农田灌溉,使灌溉后的土壤存在较重的污染问题,常有重金属累积,粮
食和蔬菜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残留。有调查显示,污水灌溉的土壤中铬含量是河水灌
溉土壤的2倍,其粮食中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我国城市垃圾、粪便每年约2亿t,固体废弃物约10.6亿t(1997年),而处理
率还不到10,。很多地方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致使土壤致病微生
物增多;另外,我国废渣和垃圾缺少分类,有些垃圾烧不得,埋不得,处理又缺少
较好方法和完整的体系,这也是当代环境的世界性难题。
1.5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来源除了电台、电视台的各种发射塔、雷达、卫生通
讯系统、变电站,还有各种电子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器不断走近我们的
工作和生活,办公室的电脑、电话、复印机、传真机,家庭的电视机、电冰箱、微
波炉、电磁炉,以及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话等使我们随时可能处于电磁辐射的不良环
境。电磁辐射对机体的影响与其频率、场强、波的性质、暴露时间长短和个体差异
等因素有关,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产生危害,并可影响机体
的免疫系统。有研究表明,在高磁场环境中,儿童发生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
肿瘤患病率亦高于预期值。
1.6光污染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各种建筑外墙使用镜面、瓷砖等高反射系数
材料日益增多,使城市在日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眩目夺彩;而夜晚的城市灯火通
明、霓虹闪烁,已成为明符其实的“不夜城”。再加上近距离读写使用的书本纸张
越来越光滑,使人们几乎随时随地把自己置身于“强光弱色”的“人造环境”中。
据科学测定,一般白粉墙的反射系数为69,,80,,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系数为
82,88,,特别光滑的白粉墙和洁白的书薄纸张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
林或毛面装饰物面高10倍左右,目前许多城市的光强度已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随
的生理适应范围,应引起各方足够的重视。
2当代环境污染特征
2.1化学性污染大大增加WHO环境规划署登记的化学品在500万种以上,进入
环境的已有十万种,而且在每年递增。有许多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已渗透到我们的
学习、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人类从胚胎到死亡始终处在环境化学物的包围之中。
2.2环境污染通常是多因子联合作用,健康效应表现综合性环境中有害因子有
很多种类,他们可能同时进入人体,产生相互作用,这些因子的联合作用将使人体
产生的效应更加复杂。
2.3污染表现为低浓度、长时间、慢效应生活环境中的污染因子浓度通常比生
产环境中浓度低的多,但由于人群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因此作用面广,机体内
累积剂量大,累积损伤大,表现为低剂量、长时间的慢性中毒。
2.4进入环境的化合物高度稳定许多化合物的半衰期极长,甚至不能被生物降
解,他们对机体乃至下一代都构成了严重威胁。例如六六六在土壤中的半衰期6.5
a,DDT10a。、Hg进入机体很难降解,生物半衰期都在5a以上。
3目前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人口众多,可利用土地资源急剧下降我国人口已接近13亿人,人均农田仅
占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我们拥有世界7,的土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由
于荒化、沙化和建设用地,我国平均每年净减土地500万亩。土地使用面积逐
年减少,却要在仅有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于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
虫剂、除草剂,使土壤微生物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造成对环境的巨大压
力。
3.2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新问题有些乡镇企业技术差、设备简陋、环保意识缺
乏、污染严重,农村原本清新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一个小造纸厂污染一条河的现
象在全国随处可见;土法炼焦、冶炼更是把大片区域弄得乌烟瘴气、寸草不生。加
上我国环境监督工作滞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普遍存在,使得
这些过热的短期经济行为对环境造成严重冲击。
3.3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污染严重中国的工业和民用煤量都很大,改煤为
油或核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很困难,燃煤污染还将继续;一些农村仍在砍树
作为燃料,植被继续减少。生态破坏严重。
3.4国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治理环境中国污水排放处理率还很低,工业污
水不到26,,生活污水不到3,,全面处理至少要上千亿基础建设投资,每年运行还
要几十个亿,再加上用于治理大气、固体废物的资金,国家目前还难以承受。政府
治理环境的决心很大,但在全国各地具体落实还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工作任重而道远。人类要生
存,世界要发展,我们就要用自己的智慧保护全球赖以生存的资源,这对于经济发
展和民族昌盛都非常重要。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常蓝、水常青。
二+++++++++++++++++++++++++++++++++++++++++++++++++++++++++++++
+++
一、海洋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
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连湾、辽河口、锦州湾、渤海湾、莱州湾和胶州湾
等,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
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就海区
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
当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
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
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
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次之,黄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我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我国港口
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
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我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
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
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
边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这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
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我国沿海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主要有200多处,渤、黄海沿岸有100多处,东、
南海沿岸100处左右。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重要污染
物,有石油烃、重金属污染物及有机物污染物。河流携带,是污染物入海的主
要途径。
二、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
染日益严重,污染程度在加剧,面积在逐年扩大。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差、
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可经水、植物等介质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hm2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
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
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
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从目前重金属污染调查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遭受不同程度的
污染。我院最近的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某丘陵地区14000km2范围内,铜、汞、
铅和镉等的污染面积达35.9%。广东省地勘部门土壤调查结果显示,西江流域的1
万km2土地遭受重金属污染的面积达5500km2,污染率超过50%,其中,汞的污染
面积达1257km2,污染深度达到地下40cm。
2、土壤的有机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的有机污染十分严重,且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开始显
现。如我国从1959年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用五氯酚钠防治血吸虫病,其中的杂质
二恶英已造成区域二恶英类污染,洞庭湖、鄱阳湖底泥中的二恶英含量很高。有机
氯农药已禁用了近20年,土壤中的残留量已大大降低,但检出率仍很高。广州蔬
菜土壤中六六六的检出率99%,DDT检出率为100%。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六六六、
DDT检出率仍达100%,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kg以上。同时,随着城市化
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有机污染日益加剧。中科院南京土
壤研究所近期对某钢铁集团四周的农业土壤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农业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PAHs)总量的平均值为4.3mg/kg,且主要以4环
以上具有致癌作用的污染物为主,占总含量的约85%,仅有6%的采样点尚处于安全
级。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污染远远高于农业土壤: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塑料增塑
剂、除草剂、丁草胺等,这些高致癌的物质可以很容易在重工业区周围的土壤中被
检测到,而且超过国家标准多倍。对天津市区和郊区土壤中的10种PAHs的调查结
果表明,市区是土壤PAHs含量超标最严重的地区,其中二环萘的超标程度最严
重,强致癌物质苯并芘的超标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我国西藏,未受直接污染的土壤
中多氯联苯含量在0.625,
3.501g/kg,而在沈阳市检出其含量在6,151g/kg。
3、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富集
由于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所以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会通过食物
链发生传递和迁移,目前动
物和人类自身都遭受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和威胁。
在有机污染物沿食物链传递和迁移的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
营养级中均可达到惊人的程度。六六六和DDT作为高残留率农药于1983年已停止
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已几乎检测不到这两种剧毒农药的残留,但在鱼类
身上检测出的含量却比土壤中高出了近100倍,而到了夜鹭、白鹭的鸟卵中,这个
含量被放大了100,200倍。如太湖鸟类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太湖湖底淤泥中六六六
未检测出,DDT为3.4ng/g,通过鱼类生物富集,六六六达到28.5ng/g,DDT达到
270.7ng/g,最终到夜鹭、白鹭的鸟卵中时,六六六可高达460.0ng/g,DDT可高达
5626.7ng/g。此外,有毒有机污染物正在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这些有机污染
物长期贮存在人体中,并可通过母乳喂养间接转移给新生儿或胎儿通过胎盘直接获
得。
4、土壤的放射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
越多的放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
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
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如科研表明,氡子体的辐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
辐射危害的55%以上,诱发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我国每年因氡致癌
约5万例,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体造成的。
三、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
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现在,全国
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
染仍然十分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47
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
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
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酸雨区污染日益突出。酸雨区由80年代的西南
局部地区发展到现在的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4个大面积的酸雨区,酸雨覆盖面
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
区。常德市酸雨污染也非常严重,1996年酸雨频率达100,,逢雨必酸。通过采取
建立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圈。关闭城郑砖瓦厂、拆除污染严重的小型锅炉等措施,大
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污染有所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高达41.6,。
据预算,21世纪初上半叶,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和消费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
增长,而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
长期存在。因此,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将长期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
务。
-1116:58我国水污染现状及有效解决三、我国水污染现状及解决方法2008-
04
方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生活
饮用水的污染尤为突出。目前生活饮用水的不安全性主要体现在:
1。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在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
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
亿公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110(49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
流失最严重国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
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
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
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
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据调查统计,
1998年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184亿吨。
3。工业污染,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
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
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许多河段鱼虾绝迹,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
仅占32(2%。污染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
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世界头号杀手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
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
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
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
称做“世界头号杀手”。
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污染超过卫生标
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严重污染的饮水人口约1(6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
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如今的自来水已不能算是安全卫生的
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
有些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我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
水厂目前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
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卤代烃化合物,这些含
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目前城市污染的
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
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
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
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据最
新资料透露,目前我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
和农村饮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为此应加大水
污染监控力度,设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区。
人们已意识到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这样的代价太大了。我国已提
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战略,对整治水域污染采取了一系
列强有力的措施。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为了拥有洁净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当从现在做起~
解决水污办法
1)水源污染:国家环境部门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
七大水系中,
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作饮用水源;
约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水体受到工业废水、汽
车尾气、农药等有机物的化学污染越来越严重。
2)自来水输水管网的二次污染:自来水出厂后,经过漫长的输水管网(镀锌管)
及高楼水
塔、水箱等设施,接触的污染物甚多,诸如铁锈、污垢、细菌等,它们以极其
复杂的相互作用生成许多有毒及致癌物质。同时,城市高楼的水箱、水塔清洁检修
工作不足,因此使用很不安全。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检测表明,
我国35个主要城市饮用水达标率仅为23%。
3)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落后:我国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1985)是
1959年制定
的,比美国晚了45年。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修订标准至少10次,而
我国仅修订过2次。美国制定了有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相应技术法规,而我国
目前尚缺少相关技术法规。
在水质指标数量方面,美国共52项,而我国只有35项,约为美国的67%,因
此,在水质监测方面有可能遗漏对某些有害成分的检测项目。在我国水质标准中,
有机物指标仅有7项,绝大多数为无机物,其中以重金属离子为主;而美国标准则
以有机物为主,多达27项,约占总数的52%。可见中、美两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
准的指标监测重点不同。此外,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指标要求很低,甚至还有
一项肉眼可见物指标。
与欧盟相比,我国的指标分类与其基本一致,而且在性质上都是以无机物指标
为主。在指标数量方面,欧盟共56项,比我国多60%,其水质监测比我国全面得
多。
2、水质污染的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饮用水质的好坏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
组织(WHO)调查表明,全世界80%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都与饮用水水质不良有
关。由于饮用不良水质导致的消化疾病、传染病、各种皮肤病、糖尿病、
癌症、结石病、心血管病等多达50多种;由于水质污染,全世界每年有5000
万儿童死亡,3500万人患心血管病,7000万人患结石病,9000万人患肝炎,3000
万人死于肝癌和胃癌。在我国,因为水质不好而引起的地方病也时有报导,而因为
水质污染引起新发病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3、解决水质污染的途径
1)水源水保护;
2)自来水厂工艺设备改造;
3)管道分质供水;
4)家庭管网终端水质净化。
水源保护或自来水厂的改造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自来水的质量,但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问题,尤其是管道的二次污染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可以预见自来
水厂设备与技术的更新和自来水管网的整体改造在10-20年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
生活饮用水水质远好于我国的情况下,大多数家庭仍然采用净水机的终端净化方
式,以避免输送管网的二次污染。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净水机还处于导入期,
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四、我国大气污染状况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
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
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
华中酸雨区为重。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
(1)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全国
煤炭消耗量从1990年的9.8亿吨增加到1995年的12.8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到199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到2370万
吨。在各类二氧化硫排放源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到70%,成为排放大户,
各类污染源排放二氧化硫的百分比构成如下:民用灶具12%、工业窑炉11%、工业锅
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
(2)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
火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
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放
量的65%。
1995年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639万吨.其中.钢铁生产排尘占总量的15%,
水泥生产排尘占总量的70%。在水泥生产排尘中,地方水泥厂排尘占到80%,成为
工业12尘的主要排放源。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口1996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
源调查结果表明,
1995年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当年全国工业二
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莹的28.2%、54.2%和68.3%。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已
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
增长迅速。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增长率保持在13%,特别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
北京、广州、成都、上海等市机动车数量增长速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
199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50万辆,比1990年增加420万辆3汽车排
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
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三++++++++++++++++++++++++++++++++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
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
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
峻。
1、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大
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目
前总的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
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根据计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
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8%,占国土面积的
1/6。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
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
降,据估计,全国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其中仅黄土高原年流失量就达23
亿吨,长江流域为22亿吨。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
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造
成的”加速侵蚀”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
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
大,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土地荒漠化加剧
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我国北
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
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土地沙
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
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
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不采取
特殊的措施,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
去。
3)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有限的耕地是制约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人地关系始
终非常紧张。根据统计数字,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自1957
年以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目前由于国家基建、退耕造林、退耕改牧等原因,
每年仍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减少,进入90年代,更由于大搞“开发区”,占地
多达1100万亩。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
2.82亩下降到1995年的1.18亩。人口、耕地的逆向发展,一方面形成中国
农业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对相对贫乏、潜力有限
的耕地资源造成持久的压力。因而带来对土地的掠夺性索取,重用轻养,过
分消耕地力,造成土壤质量日趋下降。
4)森林资源不容乐观
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
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
(1984—1988),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顷,覆盖率12.98%,远低于世界
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
的14.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我国森林的大量砍伐与农村能源的缺乏有很大关系。我国农村生活用能以非商
品能源(薪柴、结杆)为主。全国每年消费的3亿多立方米木材中,约有1/3用
于烧柴,仍不能满足农村基本生活用能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
村能源短缺问题,否则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现象将会停止。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的生态屏
障,具有改变和调节局地小气候,防风固沙,保存物种等多项生态功能。而森
林资源的日益丧失,将使其生态功能减弱,进而引起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的加
剧,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
5)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我国草地资源约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可利用面积43亿亩,其中
北方草地33亿亩;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积不足4亩,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天
然草地的自然条件比较差,草地的生产力较低,其中,中质低产草地面积占全
国草地近1/4,段质低产草地21.3%,并且存在着退化、沙化和盐碱等一系列生
态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生态
系统严重恶化,50年代以来,国家对草场畜牧业投入甚少,全国草原退化、沙
化、盐碱化是发展趋势,草原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
的1/3,且以每年130万公倾的速度退化,全国平均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
降了30—50%。此外鼠虫害肆虐草原,牧草损失严重。对草地的过度放牧,重
用轻养以及盲目开垦,不仅使草地生态退化难以逆转,还严重影响起畜牧业的发
展。
6)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
种,生物多样性具世界第八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
以及过渡捕猎、捕捞等,使我国大量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种群数量减
少,很多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
危状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它具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含义。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及人类生存的关系已引起越
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成为未来生态保护的重大课
题和任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就保存了其生存的环境。
7)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忆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年均河川径流量约2.7
万亿立方米,人均径流昨不足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全国水资源的82%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国36%的长
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对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影响很
大,短期内难以缓解。
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供
需矛盾日趋尖锐。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平均日缺水1000万吨以上,其中
100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亿元;在农村,每年因缺
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的灌溉次数,受旱面积2000万公顷,造成粮食
减产,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我国一方面水短缺,另一方面浪费严重,占农业用水绝大部分的灌溉用水的
效率一般只有25-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单位产品的用水量高出发展国
家几倍到几十倍。同时,水环境污染也不断加剧水资源的紧缺。今后,随着社会
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城市化和
工业化的重要限制因子。
8)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旱涝灾害威胁最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历史上平均每两年发生较大旱涝灾
害各一次。1949年以后,我国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频率加快,危害加重,这
与人类各种不合格开发活动导致自然生态失衡有密切关系。
2、环境污染问题
1)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
1978年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
业数量增长了十倍多。与此同时,不少乡镇工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资
源的合理应用与环境保护,造成农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由点到面,迅
速蔓延。
由于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与农业生态系统联系密切的特点,
且大多采用城市淘汰的落后技术或从事污染密集型行业粗放经营,对农村环境破
坏显著,局部地区污染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甚至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
坏。最新的乡镇工业污染调查显示,1995年全为乡镇工业污染源121.6万个,比
1989年增加了一倍多,其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法和固体废弃物
分别占全国的44.3%、23.9%、50.3%和89%,其发展趋势之迅猛、影响面之大、后
果之严重、治理难度之大,已使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
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品的使用是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但目
前,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所造成的农业自身污染在我国农业环境总
体影响中已占相当比例。
3)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城市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工业、人口、污染物排放最集中
的地区。从总体看,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绿化面积
水处理能力等成倍增长,但相对于城市发展及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远远
落后于经济建设,不论是绿地覆盖率,还是“三废”处理能力,水平都很
低,城市环境问
题相当严重,整体情况没有改善,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发展。
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
大型水库外,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污染呈加重趋势,工业发展城镇附近的
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城市地成水污染严重普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城市河流
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全国城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法和酸雨危害最重,污染程度和范围在
不断扩大。其特点是北方重于南方,冬春季重于夏秋季,大中城市重于小城镇。
废气、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上升。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城市大气中氮氧
化物浓度逐年增加,一些特大城市中,氮氧化物开始成为首要污染物,在煤烟
型污染上又迭加上石油型污染,城市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估计随
着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这种污染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美术界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下。1995年,
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6.4亿吨,比1981年增长了
71%,综合合利用率仅为40%左右,历年积存量为66.4亿吨,人均5.5吨,土
地约5.54万公顷。我国排放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处
置,不断增长的有毒在害废弃物,将成为替在危险。
上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形成了中国顺利进入下世纪乃至成为
现代化强国的巨大障碍,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
战略地位,把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提高综合国
力的基本内容。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既有客观的因素,比如,发达国家上百年
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另外,随着我国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居
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
需求迅速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等;但更多的原因还来自于环保责任的缺
席。
在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
与未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从而,为了吸引资金特别是外资,不惜牺牲环境,把各种
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统统照单全收。从环保责任来说,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
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
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可面对淮河上百公里污染团等环保事件,至今并未见
到有哪位市长、县长主动承担责任。这与建立广泛的经常性的“政府对环境质量负
责”的责任追究相距甚远。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已
经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
些地方屡屡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就此而言,中国的环境问题
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法律和政治问题。
正是出于对环境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本次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
调,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必须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核心内容就是将环境
保护置于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地步,做到两者同步进行。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经济
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显示了政府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意志和决心。
但正确的理念须辅之以坚实的制度框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
空洞的口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首先,国
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
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其次,落实官员的环
境问责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
价体系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在相关的法
规中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从而使法律责任的追究成为可能。
还应看到,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当前环境问题的一
个新特点,是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所以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大
部分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贫穷的西部和广大的农村,这些地区为发
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
合的恶性循环。要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就
必须有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
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
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
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
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
制度。
有关统计表明,中国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经成为劣
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质堪忧,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可
以说,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非常艰巨。但从“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
指标大多超额完成环境指标却未能如期完成来看,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远远不
够。因此,当务之急,是细化落实已有的环保法规。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
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
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
[关键词]环境环境法治环境问题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
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
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
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
境。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是第一类环境问
题,而“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
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是第二类问
题,笔者在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
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
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
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
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
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
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
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
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
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通通给破坏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是,今天也竟因此
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
中心。”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
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
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
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
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如
大家都知道的1984年12月3日印度
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和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放射性泄
漏事件,这两起事件到现在让人想起来都还有某种恐惧的感觉。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
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
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
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
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
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
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
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3)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
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
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
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
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
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
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
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
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
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
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
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
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
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
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
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
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
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
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
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
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
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
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
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
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
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
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
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
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
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
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
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
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
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
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
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
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
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
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
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
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
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
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
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
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
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
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
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
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
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笔者就对
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
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
识与守法观念的强化、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一)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
我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二十多年来,法律的调整范畴基本上未发生什么重大的变
化,环境法在立法上升也未转型,依然是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核心的传统型环境法
体系。事实上,环境保护不仅包括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还包括对现有环境的保护。
然而我国的立法长期忽略了这一方面,这也是造成我国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不力的一
个重要原因。国家环境总局负责人在谈到西部环保工作时强调,“一定按照江总书
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要求,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并重,生态建设与保
护并举,城镇污染治理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重,统筹兼顾综合决策的方针,力争
实现西部环境事业的跨越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
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即把环境保护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和
科学化的轨道,对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全面
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法制统一,确立环境管理体制,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即环境
管理机构来承担指导和协调任务,通过立法明确有关机构的设置、分工、职责和权
限以及行使职权的程序,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并进步确定有关主体的权利、义
务和违法责任,只有对违法者实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权利得到有效保护。目前,
我国环境立法中对污染环境罪与国家环境立法主要是全国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国家环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与原则性,是全国人民的环境活动法则,是地方立法
的依据,是环境立法的关键。如今,我们国家存在着规定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
源保护措施少的缺陷,这应该是今后环境立法修改的重点。
地方环境立法是享有立法的地方权力机关和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地方性,
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法规,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的主要手段,又是贯
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本地环境保护事务的保证措施。地方环境立法必
须坚强化环境管理,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的指导思想,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以环
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为环境保护立法的重点,具体说来,有如下原则:?建立大环境立
法体系的原则,如前所述,国家环境立法存在着污染防治规范多而生态资源保护措
施少的缺陷,与此对应地方环境立法中也存在着侧重污染防治立法而忽视生态环境
保护立法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实际工作中重污染防治而轻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环保
工作缺乏全局性考虑。坚持大环境的立法原则是要求在地方立法中运用生态学观点
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
害等规范组成一种标本兼治的大环境体系,?强化污染责
任制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地方立法应将国家立法中
污染者与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谁污染谁治理,这本来就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
则。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往往出现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短暂
的经济利益宁愿被罚也不去治理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强化污染
者的责任已刻不容缓,这应该说也是权利义务原则在环保法中的体现。?坚持现
各地方的污染状况不同,环保的具体任务也不尽一样,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原
则,
这就要求地方立法以本地事实为依据,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的灵
活结合。同时,由于总结性立法往往带有明显的滞后性,而社会关系不断发展,地
方立法应在科学预见基础上超前立法,以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
(二)执法与司法的改进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强调以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近几年的发展趋
势来看,我国的环保行政主导一直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
是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这使环境行政主导的特色更加鲜明,行政主导固然有其优
势,如具有较高的效率,能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复杂的特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
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其
次,行政主导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很容易出现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
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再者,行政主导的方式降低了环境司法的地
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环境执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实现环境
法治,必须改进执法与司法。但是应当如何改进执法与司法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
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污染防治要向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相融合的行政刑法方向发展,将现行
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为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检察机关应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生态保育要逐步扩大民事保护的范围而缩小刑事责任的范围,这要取决
于民法物权的完善,与取决于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正确处理以及大众环境意
识的提高等各种因素。再次,建立起以检察院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检察院代
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现行环境侵权诉讼是由民法通则规定的,由于环境
侵权的受害民众较广,在诉讼中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不利于共同诉讼人的共
同求偿,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够克服此弊端,并且在当今我国公众法律意识普
遍淡薄的情况下实施此举不失为良策。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笔者认为,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
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末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仅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
口子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会激化矛盾,为环境法治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法律监督力度的加大
由于我国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导,权力相对集中,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较大,
因此法律监督尤为重要。“如果说法治在法律调整机制中是把法律规范、法律关系
和实现义务的活动等法律现象聚合起来的重要手段,那么法律监督则是使法治在法
律调态各个阶段得到有力保证的重要法律措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严格有力的法律
监督,也就没有法治。”可见法律监督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力度。
我国环境法律监督大体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舆论监督、
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司法监督等几类。
权力机关的监督在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多次听取
国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报告,对如何推动我国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而且坚持法律监
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组织并一直坚持进行中华环保世纪行和环境执法大检查等活
动。
行政机关的监督以环境监理为核心,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理机构,旨在加强环
境执法力度。各政党的社会团体组织的监督主要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出现,但我国
舆论监督制度程度很低,因而总体上作用很有限。
司法监督主要是司法监督职有机关即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在环境监督领域这块
基本上是空白。
人民群众的监督主要再现为以环境评价制度等为内容的公众参与,而公众参与
首先取决于公众环境意识,其次取决于制度的保证,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许多
问题,人民群众的监督基本上只具雏形,缺少操作性规范,力度亦很有限。
(四)公民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
这里,公民的环境意识与守法观念,不只是普法教育与司法权威方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使民主
与自由深入人心,法治现代化道路已达三百年之久,而中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思想
根深蒂固,现代法律并非本土产物,对法律总持一种排斥态度,尤其是环保法,历
史上只有破坏环境与自由,而无保护环境的传统。同时在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
权比较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处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
是法律关系,由此,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五)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水面资源等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主要方面,按照
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我国这些财产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或者集体的也就是共有制度,
这种所有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权是所有权是相分离的,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使用人
“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
(6)但使用人往往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逃避这种义务。当然,当前我国
存在多种因素影响,但外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私人成本社会
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
性。正外部性是指行为人的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行
为。由于此时行为人的贡献多而获益少,其产生的动力就会不足。相反,负外部性
就会导致个人的收益大于社会收益,而导致将成本的转嫁社会或他人,例如通过损
人利已或损公肥私等手段。
正因为这种外部性对行为人的影响。实际中行为人往往会置社会利益于不顾而
追求个人利益。例如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而实行的“退耕还林”政策与“封山育林政
策”这显然会减少农民与林木工人的收入,而政府却没有有效的措施去补偿他们的
损失。所以,许多地方盗伐、乱伐现象就屡禁不止。
但是,如给与私人更长的承包期,“私人的物品往往受到最大可能的保护”。
(7)从这种观点出发,中国人往往有珍惜自己财产的传统,相信人们会从自身的长
远利益出发,做到最大的保护。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效果应
该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改革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模式就是很值得思考
了。
三、简短的小结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国国情和环境问
题成因的特殊性,因而从国外的治理环境举措中(相对于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并没
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出一条适合
我国的切实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这应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而泱泱大
国,法治先行,时代赋予我们的法治保护环境的重任,我们也必将沿着这条路一直
向前。
++++++++++++++++++++++++++++
环境问题一般是指以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及资源枯竭为基本特
征的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失调。它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运行,对整个人类的生存与
永续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带来严重的威胁。当前,对于环境问题的研究正逐步
走出自然科学的视野,而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政治学及社会学等学科正以强势的姿
态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并愈加占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一、环境社会学何以要对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关照
环境社会学就其最一般的含义而言,是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性质的学科,它把
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现实问题作为一种反思的研究对象,从而考察其形成的
社会影响因素及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并寻求应对的策略和措施的理论思考。在这个
意义上,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实则体现了理论与方法,历史与现实以及政策与实证等
综合性特点。
首先,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进入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加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各国社
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第二,环境问题带来并导致了不同程度、不同地域
及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经济等问题。并且,
这些问题并不能完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而有所缓解,也不能仅依赖
于自然科学做出合理的理论解释,而是需要一种更为综合性的学术视野。
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环境社会学则主要侧重于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
社会行为及社会运动等方面切近环境问题的研究,既注重对环境问题的理论阐释,
也力求发挥理论的实践功能,以有助于推动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这也意味着,环
境问题及其解决并非是单一性的尺度,仅依靠科学技术、经济及政策等手段所能完
成,而是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次,环境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无疑也要坚持社会学最为基本的方
法论原则,这一原则就是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遵循这一方法论原则,环境
社会学就应当直面当下环境问题的现实,在环境与社会的具体关系中去把握环境问
题何以成因的社会性因素,并力求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早期的一些环境
社会学家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就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学科特征,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
学者福武直等人对群马县矿山公害问题的实证性调查,美国学者J?卡顿(Catton)
关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工作等。他们的研究正如卡顿所言是
一个“真实的环境社会学”,为后来环境社会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一个以“经
验—理论”研究为基础的良好开端。
再次,在坚持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明晰环境社会学学科
自身的研究范式,也就是环境社会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以此确证我们
所从事的是环境社会学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
依我之见,环境社会学所应坚持的研究范式主要体现为三个基本特征:即关系
主义、结构主义及行动主义。关系主义显然是社会学最为基本的学科特征,探讨人
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中,就是探讨环境问题视野中的
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去研究环境与社会
关系性质的演变。结构主义强调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相应的环境社会学则注重
分析社会结构因素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行动主义则注重改造社会情境,关
注组织目标的实现,力求通过集体行动的力量去发挥大众的社会作用,以此起到监
督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实施。这三个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既表达了学科共识
的方法论原则,也规定了可能的理论边界,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好环境社会学的研
究范式,从而使得我们在明确学科研究主题时不至于泛化理论边界或流于常识化的
态度。
研究范式的明晰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和限定了环境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的运
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一般呈现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差异,
也存在着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区别,尤其是还能够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的
结合在一个理论模型中,这充分提高了理论的解释效度,使之更便于应对复杂的社
会现实问题,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解释方式。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特征
体现了研究视角的变化以及解释方式及结果的不同,这为环境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
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手段。
但是,研究方法的运用并非是无原则可循的,而是应当遵循两个基本要求:第
一,方法论原则优先的要求,即是要以环境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作为总的指导原
则,以规范我们的研究应定位在环境社会学的学科视域内。第二,社会事实先于研
究方法的要求,强调应根据所要研究的环境问题的事实来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而
不是用既定的研究方法去意图套用事实。总之,研究方法的运用不能将其简单化理
解,这要取决于方法论原则的立场以及研究对象的具体性质而定。
二、环境社会学怎样对中国环境问题进行理论关照
就中国环境问题的总体状况而言,应当说是一种发展中的环境退化的趋势。从
发展的含义上看,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及程度不及发达国家,目前
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目标重于
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市场转型以来,虽然我国加
大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建设的力度,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旧的影响因素尚未根除,而新的影响因素又凸现出来。因此说,要
理解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就应当从国情本身入手,这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思
路。
首先,就中国环境问题的成因来看,主要在于三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一,计划
性发展目标的影响因素,指以发展理念为主导的计划性经济发展政策所导致的环境
外部性。第二,环境管理及环境政策方面的影响因素,即是指有关环境管理的乏力
及环境政策的滞后性。第三,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的副产品
如生活污水及垃圾等愈加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源。
建国之初,我国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具有纲领性的
“一五”(1953-1957)计
划,其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经济发展政策,强调应当首先发展冶金、
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及化学等项重工业。在这一战略思想的主导下,全国各
地在“一五”期间纷纷上马和改建了一些重工业企业,使得工业企业规模迅速膨
胀,一些技术装备落后且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如黑色冶金(钢铁)、电力工业及煤矿
工业的企业数量高达300家之多。[1]323-324
而且,后继的纲领性计划也间接的强化了这种工业企业规模扩张的现象。如大
跃进期间,全国各类工业企业如小炉窑、小水泥厂及小电站的数量迅猛增加,由
1957年的17万个增加到1959年的60多万个。这些企业既无自身的治污措施,也
无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的制约,使得工业“三废”随意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在
全国许多地区蔓延开来。[2]2-5文革十年期间,一些工业企业在“靠山、隐蔽、
进洞”的方针下,迁入了远离城市及交通要道的山区,进一步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我们仅就1981年的一些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环境污染的严重状况,如固体废物年
排放量为4亿吨,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的年排放量为2825万吨,而工业废
水的年排放量则高达233亿吨。且在部分工业城市中,烟尘和某些有害气体的浓度
超过标准值数倍之多。[2]31-3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转型的进程,原有的环境影响因素尚未能完全消
除,而新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凸现出来,且愈加呈现为复杂的格局。表现在,我国目
前已经进入了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正经历着资源、
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密集化的客观历史过程。而且,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油
气、水、土地及重要矿产等战略资源供需形势日趋严峻,还面临着难以应付的复合
型的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世界温室气体的第二排放大国,我国更是面临着巨大
的国际减排压力。[3]14-16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具体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如利益
主体日益多样化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问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以及环境不公
平等问题。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压缩在一个时空状态下,它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状态
的真实写照,也是构成影响环境问题的新的综合性因素。
此外,环境管理的乏力以及环境政策的滞后性也是我国环境问题成因的主要影
响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如在“一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
作并未列入政府的管理工作日程。尽管这一时期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内容
有关的法规,如《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
持纲要》(1957)等,相应的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工业企业所
排放的废水、废气及废渣基本上是不受控制的。“大跃进”至文革期间,为了应对
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又进一步发布了《森林保护条例》和《矿产资源保
护条例》(1963),关停并转了一些盲目上马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
的状况,但仍然难以扼制已经既成事实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直到1973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成立,才标志着我国环
境保护工作开始进入正轨。此后相继出台和建立了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80年代
逐步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等三大政策,与
此同时还建立了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八项制度。90年代又明确提出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陆续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4)、《关于
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等重要决策和决定。2000年以来,又相继出台
了国家环境保护的“十五”及“十一五”计划,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大力
气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建立了30部法律法规及100多项行政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
督和促进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使得“三废”的总量呈下降趋势。[4]277-
291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并没有带来令人满意的
环境治理的效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环境法制存在着失灵
现象,使得环境政策得不到有效的实施,环保目标不能如期落实。如我国规定的
“十五”计划污染控制目标,即城乡环境质量改善及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005年相比2000年)减少10%的目标没有能够如期实现。而《政府工作报告》中
提出的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的目标也未能真正完成,2006年上半年全
国能耗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同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0.8%。[4]277-291另一方面,规划环评程序还不够完善与合理,导致一些高能
耗、高污染企业如火电、钢铁、建材及有色金属等行业仍然发展较快。如火电投资
仍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而我国大气污染源90%以上来自于重化工业,其中70%
的空气污染来源于火电。此外,环境政策也未能及时的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做出积
极的应对,如电子垃圾污染问题、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等
都需要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来加以防范和治理。
还应当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愈加突出,生活
污水、垃圾等都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污染源,且呈不断增长之势。如城市垃圾在
1979—1995年的16年间,平均以每年8.98%的速度递增,1998年中国城市的垃圾
清运量已经到达14223万吨。而与民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生活污水排放量更是有增无
减,如1982年全国生活废水排放量为230.3万吨,而“十五”期间则上升到
281.4万吨,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经占到全国废水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且污水处理
率较低,到2005年也只有52%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4]277-291这意味着,由社
会生活方面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从上述的成因分析来看,当前我国总体的环境治理形势不容乐观,呈现为发展
中的治理格局,既体现出一定的环境治理的力度与成效,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治理目
标同社会发展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愈加突出,在一
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冲突。据国家环保局的报告显示,自1997年以来,环
境污染纠纷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上升的比例约为25%,2002年已超过了50
万起。而反映环境问题的“人民来信”也迅速增多,2003年达到了50多万封,群
众上访事件也超过了8.5万批次。[5]16显而易见,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已不能直
观的理解为一般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不能简单的归结为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而
是一个综合性问题的集中反映。
其次,从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去研究当下中国的环境问题,首先要解决
好两个基本问题,第一,学科的规范性问题,即在理论研究中如何体现出环境社会
学的学科特点。第二,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即如何直面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
从中去分析及生长出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学科的规范性问题对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十分重要,也是不易把握好的问题。
毕竟,环境社会学与相近的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等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一
定的近似性,而在研究内容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性领域,如环境政治学与环境
社会学都涉及到环境运动及环保组织方面的内容,而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社会学也都
在关注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政策的研究。因此,解决好学科的规范性问题关涉到学
科理论边界的把握与否。在此,我强调还是要坚持环境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基本特
征,以此作为我们把握学科理论边界的原则底线。
研究的本土化问题强调的是应以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为研究基石,反对盲
目的套用西方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路数,以避免泛化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事实上,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发展的起点、路径和程度的不同,以及存在着地域
差异和制度安排等因素,使得其各自环境问题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又不尽相
同,不能完全一概而论。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兴起无疑有其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它是在面对以现代性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中,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背景所导致的
生态环境衰退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反思起点。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
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虽然已经初步完成了市场转型,但在制度安排及市场
化程度方面又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应当正视这种研究背景的差
异性,审慎的界定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主题,这就是:研究社会转型期中国环境
问题的社会影响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泛化研究主题的倾向。
当前,对于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已经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进行
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有针对具体的、地域性的环境问题所做出的理论
阐释,也有关注于政策、文化及价值观方面的学理探究。从研究主题的范围来看,
基本上属于“社会学的环境社会学”,即围绕着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因素而展开
的。具体说来,第一,关注于社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如探讨历史、社
会、文化、价值观及生活生产方式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6-7]第
二,关注于社会组织与社会意识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公众环境意识的认知水平
与影响因素,以及环保社团组织的社会作用与价值。[8]第三,以实证研究为基
础,探讨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9-10]第四,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经
验性研究,这些研究重于对环境问题事实性的深描,而少于相关的理论阐释。
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涉及到理论、实证及政策等诸多视角,无论在研究主题、
学科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较好的体现了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对于推进我国环境
社会学的本土化研究及理论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的研究状况还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并需要进
一步思考的问题。第一,
学科规范问题仍需要一种共识的态度。虽然我在研究范式上主张关系主义、结
构主义及行动主义的特征,但并不认同关系至上主义。关系主义并不是明晰学科研
究范式的唯一条件,不等于说所有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环境社
会学的学科视野,这还要取决于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如我在分析中国环境问题的
成因时指出了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其实我们并不能对这些影响因素都逐一加以研
究,对有些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往往缺乏合理的理论切入点。第二,相比较于其他
社会科学而言,社会学研究更侧重于解释性理解,即对社会事实何以如此给予一定
的因果性解释。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仅使用少数几个社会学
解释变量,并停留在其何以如此的原因解释层面,满足于一种事后的解读,那么环
境社会学的存在也就值得存疑了,无非也就是增加了一些分析因素而已。事实上,
我们缺乏的恰恰是需要能够切实反映经济与社会现实背景的政治经济变量。因此,
可能的出路就在于要拓展解释变量,审慎的借鉴“环境学的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分
析框架。当然,这要冒承担宏大叙事的理论风险。第三,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经验研
究与理论阐释的结合性问题,避免走入常识化的误区。毕竟,作为一种学术研究其
首要的功能还是在于可解释性,而不是沉湎于对环境问题的直观描述。
三、几点理论思考
按照一般的理解,环境社会学应当是一门以“经验—理论”为基本特征的学
科。或者说,环境社会学强调理论建构的经验基础,而弱化宏大叙事的理论表述。
这种理解既继承了学科的理论传统,也体现了学科研究范式的基本要求。而且,对
于环境社会学理论性质的理解也关涉到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问题,这其中有
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思。
首先,我们能否用少数或单一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解释中国环境问题的诸多现
象,还是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来选择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按照我的理解,这里面既存在着理论分析框架的多元化的问题,也存在着理论
研究视角的差异问题。一方面,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寻求相应合理的理论分
析框架。如对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采用社区及社会组织的视角就具有较强的针对
性。而对于全国性或总体性环境问题的研究,则可以依据社会运行论来作为合理的
理论分析框架。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之间的衔接问题,还有
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理论研究视角的转换问题,即我们可以出
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而转换理论研究的视角,这意味着研究结论的变化及解释程度
的差异。如我们既可以从行动者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切近城市环境问题的研究,也
可以从制度分析、社区及社会组织的视角介入研究。但是,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不
应当仅是一种解释方式变化的要求,而应是一种关涉到理论价值及意义变化的要
求。
其次,宏观理论与“经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从理论的建构过程来
看,“经验—理论”是依据扎根理论方法建立起来的,具有扎实的经验事实基础,
这充分保证了环境社会学能够在理论与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与敏锐感。但
接之而来的问题是,何种经验事实可以构成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不同的“经验—
理论”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由“经验—理论”是否可以上升为宏观
理论。进一步说,环境社会学是否需要一种宏大叙事的理论学说,而宏观理论建构
的基础又在于什么。
这些问题目前还尚无明确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夯实基础与完善理论建构的
准备工作。但无疑,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建设至关重要。总
之,中国环境社会学的发展正愈加体现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通过不断的完善研究
方法论,努力寻求新的理论生长点和研究主题。
一.填空
1.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2.家庭,学校,社会,学生的个人特点
3.(空)
4.第七、9、16、9、22、河南、南阳
二、名词解释
1.现代健康的概念: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
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现代健康的
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
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
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
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
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2.体能:
体能,即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的总称。即运动员在专项比赛中体力发挥的最大
程度、也标志着运动员无氧训练和有氧训练的水平,反映了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水
平。体能即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和与运动有关的运动
体能。
3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目的要明确是健身,不是比赛。不要做危险动作。
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内容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运动负荷安排由
小到大逐渐增加。适宜的运动量原则: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的身体情况掌握运动
量。
持之以恒原则:锻炼要持之以恒,但生病期间不要勉强。
4.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即体育的功能(效用)与人类需要之间的主客关系。体育价值包括:
(1)体育外在价值。包括:?体能的外在价值;?体育知识的外在价值;?运动技能
的外部价值;?快乐的外在价值。
(2)内在价值。包括:?体能的内在价值;?体育知识的内在价值;?运动技能的内
在价值;?快乐的内在价值。判定体育价值的有三个标准:内在价值的标准;满足的标
准;一致的标准。
三、简答
(一)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一、重复锻炼法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用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间安排相对充分休
息,从而增加负荷的锻炼方法叫重复锻炼法
二、间歇锻炼法
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对多次锻炼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
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锻炼的方法叫做间歇锻炼法。
三、连续锻炼法
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有价值的负荷量而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的方法叫
连续锻炼法。
四、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练习前,设立几个不同的练习点(或称作业站),练习者按照既定
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个练习点的练习任务。完成了一次循环。这种练习方法就
叫循环锻炼法。
五、变换锻炼法
通过不断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锻炼者的积极
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方法称作变换锻炼法
六、负重锻炼法
负重锻炼法是使用杠铃、哑铃、沙袋等重物进行身体运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
质的方法。
(二)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使身体形态、机能、身
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人体是由各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
各局部均按“用进废退”的规律发展,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的普遍旺盛,使身
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和谐发展,达到身体相对的完善和完美。
(三)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的基本规律,从
不同的主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在渐进的基础上提高锻炼水平。在体
育锻炼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人体机能的变化,负荷是否适宜,对锻炼
效果的好差起很大的作用。运动负荷的大小因人、因时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在
不同的机能状态、不同的时间,人体对负荷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进行体
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随时调整运动负荷,逐步提高锻炼水平。
(四)体育锻炼的连续锻炼法
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有价值的负荷量而不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的方法叫
连续锻炼法。此方法要求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运动。
从增强体质出发,需要间歇就停一会儿,需要连续就接二连三地进行下去,所以不
能仅讲究间歇,还要讲究连续。连续、间歇、重复都是在整个锻炼过程中实现的。
连续、间歇、重复等各因素各有其独特的作用,连续的作用在于持续保持负荷量不
下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使身体充分地受到运动的作用。
四、论述
谈谈体育锻炼中应在哪些方面注意安全与卫生
(1)不要盲目参加超过自己能力的活动,应该通过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来锻炼
身体。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请体育老师或运动专家根据你的体质健康状况给你制
定一个运动处方,它可以指
导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全、科学的锻炼。
(3)每次锻炼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预防运
动损伤的发生。
(4)饭后、饥饿或疲劳时应暂缓锻炼;生病刚愈不宜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
(5)对于不熟悉的水域,不要随便入水游泳或潜水,以免发生意外;用室外器械
进行锻炼时,一定要先检查器械是否安全可靠。
(6)每次锻炼后,要注意做好整理、放松运动。这样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恢复,
以便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7)在锻炼的过程中,注意饮水卫生;运动后,不宜即刻洗冷水澡。
(8)在制定或实施自己的锻炼计划前,一定要经过体检和医生的认可。如果你
患有某种疾病或有家族遗传病史,需要找大夫咨询,在有医务监督的情况下按照体
育教师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锻炼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2:5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918101460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环境污染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环境污染问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