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1-
数学教育的意义(要不要教)
1.有助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提高智能水平
2.有助于儿童获得良好的数学概念,为系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教育的任务(教什么)
1.培养儿童对数学教的天资和兴趣
2.发展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儿童提供学习数学的环境和材料
4.帮助儿童学习初步数学知识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学前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怎样教)
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化得逻辑—数理知识,它并不存在于外在实体,而是人体作用于物体
的过程中,对物体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反省抽象”所建构而成的。
数的逻辑结构是无法直接教导的,需要儿童自己通过操作和内心所创造的关系进行主题的自
我建构。
作为教师,则需要鼓励儿童将食物归纳到各种关系之中,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儿
童的数认知结构的发展。
列乌申娜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
答:1、感知觉的发展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2、周围生活和客观现实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3、“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4、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形式:操作、游戏、小实验。
集合:将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
感知集合教育: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儿童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习用对应的方法
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
感知集合的意义
1.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其实与对集合的笼统感知
2.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
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儿童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
感知集合教育的内容
1.物体的分类教学
2.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
3.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与不相等的教学注意点(选择)
1.在方法的选择上,先采用重叠法,再使用并置法和连线法
2.先比较一样多的物体,再比较不一样多的物体
3.比较不一样多的物体时,两组物体数量相差为1
4.物体组中的物体数量不超过五个
5.在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重不要求儿童说出数目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2-
(另:ppt上的分类看一看)
(分类)教学注意点(选择题)
答: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景。
2、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
3、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
计数活动(名词解释):
讲具体集合重的元素与自然数列中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过程
10以内基数的教学(案例)
1.采用“计数”的方法
2.结合数的形成的方法,认识10以内的数
(1.2.教法)
3.相邻另个数的比较和转换
4.按范例数量取物与按数取物
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
(3.4.5.复习法)
10以内序数的教学:(了解)
一、采用集中分段的教学方法
二、运用直观教具讲清序数的含义
三、通过计数方法确定序数
四、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巩固练习
数的组成的教学(了解)
一、教学要求
1、让儿童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
是原来的数。
2、让儿童懂得一个数和它分出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3、让儿童懂得分成的两个数之间的互补和互换的关系。
4、掌握10以内各数的全部组成形式。
学习数守恒:主要要求儿童懂得不论什么物体。不管它们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摆放形式有
何不同,它们的数量是相同的。(智龄年龄5岁以上才能达到数守恒)
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表象水平的加减是学前儿童运算的最典型的特征,学习运算方式只要依靠口述应用题,集
合图也被广泛运用
加减运算能力的教学(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方法)
1.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
目的使儿童以描述中感受物体增加和减少的情景,获得加减法的感性经验,理解加减法的意
义
以加法为例(教师先示范.略)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3-
儿童模仿教师的叙述,初步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
改换主观材料,让儿童独立自编描述应用题
利用各种活动练习描述口述应用题
2.学习“描述自编口述应用题”
编题者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是以问题形式提出
以加法为例(同上)
3.识别“+”或“-”、“=”,学习列式计算
A.识别符号意义B.看图列式
4.也可以结合“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加减运算
空间形体(名词解释):
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通常称作几何形体概念。学前儿童认识的几何形体包括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部分。
(判断选择难易顺序)
1.先平面后立体
2.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椭圆形、菱形
3.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
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填空):配对→指认→命名
认识空间量的4岁—5岁年龄特点:
对大小不同的物体能一次做出区别和排列,能从一组物体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能认识物体
的粗细、厚薄、宽窄等,并能用相应的词汇表示,但是对物体量守恒的发展还较缺乏。
比较各种量的教育方法: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
2.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
3.通过游戏活动练习辨别物体的量
“量的排序”活动的类型:(选择填空,如呈现一种排序方法选择属于哪种,要会辨别)
1.按物体量的差异的次序排序
2.按数量多少的差异的词语排序
3.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
4.按特定规则排序
“量的守恒”教学方法:
1.运用变式帮助儿童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
2.添加干扰因素帮助儿童感受和提样量的守恒
3.用数表示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
4.利用等分数学,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
“自然测量”(名词解释):
利用自然物(如铅笔、小棒、绳子、手、脚步、小碗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4-
空间概念发展的5岁—6岁的年龄特点:
能较好的区分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并能理解空间位置定向的相对性、连续性、可变
性特征。
认识时间概念的年龄特点:(了解+辨别)
1.3岁—4岁:能掌握一些最初步的时间概念。能认识一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早晨、
晚上、白天、黑夜),但这些时间概括必须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和时间联系在一起
2.4岁—5岁:能较好的吧理解和运用“早晨”、“晚上”、“白天”、“黑夜”;能掌握整点和
半点;能区别“今天”、“昨天”、“明天”
3.5岁—6岁:能理解较长间隔的时间单位(星期、月份)和较短的时间单位(分钟);知
道一个星期又7天,掌握7天的名称;知道一个月有30天;能看时钟确定时间;能建
立时间更替的观念
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
数概念并发展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
数学教育的原则:(分别概括解释)
1.发展性原则:
数学教育应考虑儿童的原有基础;应以促进儿童发展为落脚点;活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
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运用,应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2.主体性原则:
数学教育应凸显以儿童的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构建为主的重要性.
3.可接受性原则:
儿童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制约数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因此,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必
须与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4.联系生活原则:
教师应引导儿童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空间与时间关系
5.渗透性原则:
数学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有机融合.
6.科学性原则:
数学活动确定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教师所运用的数学词汇和所
呈现的数学问题,数据等要正确并符合客观实际;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所创设的学习环境
等方面应该统一.
7.系统性原则:
遵循数学知识本身严密的系统性,逻辑性,体现内容的循序渐进和系列性.
8.个别化原则:
尊重个别差异,做到个别对待.即根据儿童个体的学习能力,安排学习内容,提出学习要求,并有
针对性的进行评价.
数学教育的方法:(知道有哪些,哪个重要)
1.操作法
(社会,物理,数理逻辑,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领悟)
提供幼儿合适的教材、教具、环境,让幼儿在摆弄的时间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
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操作法应注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5-
明确操作顺序
创设操作条件
交代操作目的、要求与方法
体现年龄差异
2.游戏法
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方法。
数学游戏的种类:
(1)、操作性数学游戏(2)、情节性数学游戏(3)、竞赛性数学游戏(4)、运动性数学游戏
(5)、数学智力游戏(6)、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
3.比较法4.讲解演示法5.归纳法6.寻找法7.发现法8.讨论法
(PS:皮亚杰列乌申娜)
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的目标,体现在教案里面。
内容:1、认知目标:
(1)帮助儿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
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培养儿运用数的相关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用适当
的方式表达、交流操作和探索过程、结果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儿童对周围生活动事物的数、形、量、空间与时间等的兴趣,喜欢参与数字活动
与游戏,具有好奇心、探究欲;
(2)初步培养儿童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
3、技能目标:
(1)培养儿童正确使用熟悉活动材料的技能;
(2)培养儿童养成做事认真、仔细、坚持、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8:00: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744461437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教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教育.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