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5篇
《鸿门宴》教案篇1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
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
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
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
蠢。范增多次目示、举�i,“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
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
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
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
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
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
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
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
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
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
“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
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
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
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
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
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
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
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i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
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
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
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
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
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
演的。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
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
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
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
公”,使“庄不得击”。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勇
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
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
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
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二、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刘邦集团
范增集团张良集团
项伯集团曹无伤集团
项庄集团樊哙集团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
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
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
自成定局。
三、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
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四、场面组接:转换发展,推动情节,塑造人物。
场面是情节发展的基本单位。《鸿门宴》是由下列一系列的场面组接而
成:
1.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
2.项伯为救友夜访张良。
3.张良、刘邦密商对策。
4.刘邦会见项伯,并进行拉拢。
5.项伯回报项王。
6.刘邦鸿门谢罪。
7.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数目项王。
8.范增出召项庄,项庄入席舞剑。
9.樊哙闯宴。
10.刘邦逃遁。
11.张良留谢。
12.沛公至军,立诛无伤。
作者抓住每一个场面的特征,采取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形象生动,情
境逼真。随着场面的转换发展,情节不断推进,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展现人物的性
格。
五、语言特点:语言精炼,富有个性。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此
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
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
子气也。急击勿失!”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
“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
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
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
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
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
屈节,瞒天过海。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真是
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
针政策。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
其相似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个性不同。
六、动作描写: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思想。
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一个“数
目”、“举�i”;一个“默然不应”。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
不语,犹豫不决: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
之”。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
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
不同性格。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
是何等的利落。
七、刻画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显示,在矛盾斗争中展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了,诸侯并起,项羽、刘邦率军抗秦。当时主要矛盾
是起义军与秦王朝的矛盾。灭秦以后,由谁来称王。按楚怀王与诸将之约“先破秦
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先入,理应由刘邦王之;项羽与秦军苦战击溃秦军主力,论
功,应由项羽王之。谁来称王,就成为矛盾斗争的焦点。主要矛盾就转化为楚汉相
争的矛盾。“鸿门宴”恰好是矛盾斗争的转折点,项、刘相争的焦点和导火线。
作者刻画项、刘两个集团的诸多人物时,正好是把他们放在这一特定的历
史环境中,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表现出来。历史的真实性和
表现的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八、小结
本次课总结文章的艺术特点,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和语法知识
《鸿门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
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
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
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
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
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
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
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
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
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
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
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
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
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
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
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
文学巨著
明确重点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
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
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
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
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课文疏通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
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
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知识点归纳
(可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S―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S……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鸿门宴》教案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
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
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
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
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
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
法。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
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
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
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
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
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
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
(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
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
“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
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
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
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
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
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
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
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
“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
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
善)。
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
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
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
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
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
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
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
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
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
“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
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
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
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
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
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有樊哙目目眦按剑而跽
卮酒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日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
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
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
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
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
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
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
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
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
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
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
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
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
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
“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
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
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
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
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
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
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
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
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
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鸿门宴》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
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
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
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
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
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
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i(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
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
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鸿门宴》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
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
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
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
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
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
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
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
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⑵完成练习(二)P91
第三课时
十、先检查学生背诵(3─4)节情况。
十一、先齐读(5─5)节,然后和学生一起解决其中问题。
十二、再齐读(5─7)节。
十三、问题设计:
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十四、整体把握全文的写作特色,并要学生自己分析项羽、刘邦的形象。
十五、作业布置:
①背诵(3─4)节,完成练习(三)P91
②整理文言实词及特殊句式等。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6:1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681221429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鸿门宴作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鸿门宴作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