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
公示说明
一、编制背景
2006年以来,经芜湖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04~
2020年)》在指导南陵县城乡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
快速发展,南陵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建设和县域综合交通条件提升的重大机遇,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
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
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南陵县
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二、编制过程
本规划自2010年初开始编制,省住建厅、市规划局、县四大班子领导多次
听取汇报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见。2014年6月12至13日,芜湖市城乡规划局在
南陵县城乡规划局主持召开了《南陵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专家评审
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提交的规划基础资料翔实,现状调研深入,技术路线清晰,
指导思想明确,图件成果齐全,基本符合国家规范及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等
深度要求,原则予以通过。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近期:2013~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远景:
展望至2050年。
2、规划范围
(1)县域
即南陵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约1264平方公里。
(2)规划区
北至铜南宣高速,东至205国道及幸福闸水库控制线,西至滁黄高速,南至
县域边界,总用地面积约为158.0平方公里。
(3)城区
南陵城区规划建设区范围,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控制在36.3平方公里以内。
四、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1、城市性质
芜湖市域南部副城、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皖江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主要职能
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皖江生态文明建设基地;芜湖市域高新技术产业基
地和都市生态休闲后花园。
3、城市规模
近期(2020年)城区人口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6.4平方公里,人均建
设用地110平方米;远期(2030年)2030年南陵城区城市人口为33万人,城市
建设用地36.3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五、发展战略
1、努力提升城市综合能力,加速迈向中等城市
按照满足县级中等城市发展需要并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升市政道路、供电、
供水、供气、通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合理构建中等城市规模的规
划控制单元体系,逐步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2、致力构筑立体交通网络,建设芜湖市域副城
积极推进合福客运专线南陵段及南陵火车站、铜南宣铁路支线、铜南宣高速
公路、滁黄高速公路、漳河航道等建设项目,构筑立体交通网络,搭建开放发展
平台。积极融入大芜湖交通网络,建设芜湖市域南部副中心。
3、统筹整合城乡土地资源,保障城镇建设空间
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用地置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
政策,大力盘活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同时通过统筹规划推进“三个集中”,联动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4、合理优化生态环境格局,打造皖江宜居城市
着力构建网络化的新型城乡体系和组团式城区结构模式,形成“青山绿水抱
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城乡用地布局应坚持集约节约的原则,注
重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皖江地区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城市。
六、县域城乡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三级城乡等级结构体系:
1、一级:城区,即南陵县城,即籍山镇(含现状工山镇区),县域政治、经
济、文化、科技中心,区域公路交通枢纽,芜湖市域南部副城区。规划城市职能
以工业和综合服务为主导,城镇规模为27~33万人。
2、二级:许镇、弋江、三里和何湾四个中心镇,其中许镇和弋江为市域新
市镇。
(1)许镇镇:县域副中心,以综合服务为主导的城乡统筹示范新市镇,城
镇规模为5~7万人。
(2)弋江镇:芜湖市域新市镇,滨江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城镇,城镇规模为
3~5万人。
(3)三里镇:以矿产资源深加工为主导的工贸型城镇,南陵县域南部中心
镇,城镇规模为2万人。
(4)何湾镇:以旅游休闲为主导的国家级生态示范镇,南陵县域西部中心
镇,城镇规模为1万人。
三级:若干个中心村和自然村。
2030年南陵县域农村总人口约21万人。中心村的职能以基本乡村公共服务
及支农服务功能为主导。自然村的职能以保留乡村特色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主。
七、规划区规划
1、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131”空间结构。其中,第一个“1”指城中片区,“3”指城东、
城北、城西等三大片区;第二个“1”指南部生态度假区。
2、城中片区
(1)发展目标
城市商业、商务功能集聚区、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区。
(2)发展策略:优化布局、聚力凝心
以综合服务为主,提升城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区起步区的用地
退二进三,产业转型升级。整合区内的各项资源,以形成集政务、文教、体育休
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
3、城东片区
(1)发展目标
以现代服务业、科教功能为主导的现代化宜居新区。
(2)发展策略:功能提升、现代宜居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新城区。规划以新型商业业态、专业大市场和文
化创意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建设东部生态绿色城区。
4、城北片区
(1)发展目标
以生态水绿新城作为规划目标的城市居住空间。
(2)发展策略:水绿交融、生态宜居
规划通过水系廊道形成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网络,引导生态绿色建筑在本片
区的推广应用,建设水、绿、城交融的生态宜居示范城区。
5、城西片区
(1)发展目标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发展目标的产业新城。
(2)发展策略:多元协作、产城融合
规划加快经济开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向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方向发
展,形成集科研、产业、公共服务和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新城。
6、南部生态度假区
(1)发展目标
以建设城市后花园为目标的生态度假区。
(2)发展策略:生态优先、度假休闲
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自然山林,积极开发乡村
旅游、周末休闲度假游、生态旅游等旅游方式,努力打造城市后花园。
八、城区建设用地规划
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6.3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约占28.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约占6.7%,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约占11.03%,工
业用地约占27.99%,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约占12.68%,公用设施用地约占0.99%,
绿地与广场用地约占12.17%。
九、产业布局规划
1、主导产业选择
南陵县产业重点发展“2+2+2”的新型产业体系,即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和食
品深加工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发展纺织服装和矿产资源
深加工产业,围绕全县支柱产业,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
2、产业统筹布局规划
着力构建以城区和许镇双核驱动的城市发展格局。其中,城区(含南陵经济
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许镇定位于城乡统筹示范区,打造国
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一产三产融合,实现农商旅文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
旅游业、商贸业、科技农业等产业;南陵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
息、新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物流等产业;弋江镇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及农产品种养;三里镇重点发展矿产采掘深加工、旅游及农产品种养。
3、旅游发展规划
将南陵县打造成为芜湖市旅游新引擎、皖江示范区生态宜居田园城市、大芜
湖后花园、中国旅游强县、全国知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
游示范县。规划其形象定位为:“千年铜都、奇秀南陵”。
南陵县旅游空间结构规划为:“两轴两翼、一中心三板块”。“两轴”:打造
318国道和205国道两条县域旅游交通发展轴。“两翼”:东部水乡休闲翼和西部
康体休闲翼。“一中心”:指以南陵县城为核心的旅游集散和商务休闲中心。“三
板块”:以丫山、小格里为载体的生态康疗板块;以牯牛山遗址、黄盖墓、土墩
墓群、古铜矿遗址、乌霞寺等为载体的主体文化体验板块;以大浦乡村世界和奎
湖为载体的动感娱乐、会展及农产品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大旅游板块。
十、综合交通规划
1、铁路交通
科学有序地推进国家规划的客运专线和货运铁路的建设。积极建设合福客运
专线、南陵—繁昌—芜湖—省江北集中区城际铁路和皖赣客运专线;大力建设以
货运为主的铜南宣铁路。南陵县规划形成包括3条客运专线铁路(合福客运专线、
南陵—繁昌—芜湖—省江北集中区城际铁路、皖赣客运专线)和1条普速铁路(铜
南宣铁路)在内的铁路网格局。
2、公路交通
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一横”为铜南宣高速公路(S32);“一
纵”为滁黄高速(S11)。
规划形成“一纵两横”的主干公路网,“一纵”为205国道;“两横”为三荻
路和G318。形成“两横四纵”的次干公路网,“两横”为S320和南丫路;“四纵”
为李竞路、原205国道、S216、何石路。
3、水运交通
大力提升内河航道等级,规划形成“两主四辅”的内河航道网络,“两主”
为青弋江航道、漳河航道,航道等级为限制性五级航道;“四辅”为资福河、马
园河、金阁河、上潮河,航道等级为限制性七级航道。
规划形成三大港区,分别为籍山港区、弋江港区、黄墓港区。
4、城区道路系统
城区将形成“四横四纵”的主干路,其中:“四横”由北向南分别为:云谷
路、太白大道、籍山大道、周瑜大道;“四纵”由西向东分别为:戴塘路、秋浦
大道、惠民路、弋江大道。
5、慢行交通规划
结合南陵城市现状及特色,推动慢行交通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安全、
公平、便捷、连续、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使其逐步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
有序化,把南陵建设成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之城。
十一、宜居服务体系规划
1、商业设施规划
积极构建副市级商业中心——单元(镇)级——社区(中心村)级商业中心
三级服务体系,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商业服务网络。其中,副
市级商业中心承担整个县域城市商贸设施的区域辐射功能,单元(镇)级的商业
中心则更加侧重商业设施的便民服务功能。
2、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南陵县规划建立县域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由“综合性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成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专科医院作为补充;乡村
地区实行“县级综合性医院——镇卫生院——中心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3、文化设施规划
规划形成三级文化体系:副市级——单元(镇)级——社区(中心村)级。
副市级文化中心规划位于南陵城区;结合新市镇、中心镇和单元(镇)设置街道
级文化中心;结合各居住小区和规划中心村布置基层社区级文化中心。
4、教育设施规划
建设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协调的教育发展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
用地资源存量,提高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体系,实现
基础教育设施的均衡化、优质化、公平化。增加基础教育容量,优化教育资源质
量,均衡教育资源布局,促进南陵县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5、体育设施规划
规划按照三级文化体系副市级——单元(镇)级——社区(中心村)级配置
公共体育设施结构框架,逐步形成覆盖全县城乡区域的体育设施网络。
6、社会福利设施规划
加快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等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建设,
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与救助体系。
十二、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
推进生态绿地建设,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与县域空间结构及城市用地
布局有机融合、功能多元协调的绿地系统。依托南陵城区与近郊的山水资源和景
观优势,近期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远期目标争创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
2030年,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镇绿地率约35%,绿化覆盖率约40%,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1平方米。
2、县域生态系统
着力构建“西林东圩、山水环城”的县域生态系统。结合地形地貌,依托自
然山水资源,形成由相对集中的绿色斑块和沿路、沿河带状绿色廊道构成的县域
绿地系统。
3、城区绿地布局
根据城市空间形态,合理布置各类公园绿地,以县级、管理单元级公园为主
体形成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的活动需求。实施“1253出行见绿工
程”:居民出行1000米左右有一个2公顷的管理单元级公园,出行500米左右有
一个3000平方米的基层社区公园。
十三、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开发利用长江和青弋江水资源,漳河作为应急水资源,以保证南陵县供水安
全。规划采取区域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供水方式,籍山镇、许镇镇、弋
江镇采用区域供水方式由县城水厂统一供水,县域西南部何湾镇、三里镇等山区
镇,由于地形因素规划采取分散供水方式,保留并扩建现状各镇区水厂,实行单
独供水。
2、排水工程规划
规划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5%,各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污泥无害化
处置率达100%。规划新建区均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对老城区现有雨污合
流制,远期逐步改造成分流制。
3、供电工程规划
南陵电网主要由现状500KV繁昌变和规划的500KV芜湖三变输入供电。规划
保留盛桥变,并将其扩容至2×240MVA,并在南陵县境内建设3座220KV变电站,
南陵城区新建2座分别为南二变(2×240MVA)和城东变(2×240MVA);许镇1
座,由新中变扩建升级为许镇变(2×180MVA)。
4、燃气工程规划
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形成城乡多气源结构;加快燃气管网建设,
逐步实现燃气管道对城镇的全面覆盖;确保城乡供气安全。
5、通信工程规划
建设技术先进、运行高效、业务承载丰富、县域城乡全覆盖、具有国际水平
的信息通信网,实现“数字南陵”、“无线城市”的总体目标。
6、环卫设施规划
到规划期末,建设完善的环境卫生设施,努力实现垃圾收集分类化、垃圾运
输密封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道化、环卫作业机械化、环卫管理科学
化、环卫科技现代化,保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7、殡葬设施规划
南陵城区殡仪馆建设及服务水平全面达到较高标准,大力发展经营殡仪服务
中心。火化率达到100%,安葬入公墓率达到100%,骨灰处理以骨灰堂、塔陵安
放为主,以公墓为补充,并提倡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葬。
十四、公共安全规划
1、防洪规划
城区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排涝标准:治涝标准为30年一遇,24小
时暴雨不成涝。
中心镇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山区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
排涝标准:治涝标准城镇建成区、农村地区为20年一遇,三日暴雨四日排
至农作物耐灾水位。
2、抗震规划
县域抗震按基本烈度六度设防;重大生命线工程按六度以上设防。
3、消防规划
城区消防站采用一级站的标准进行配置,生活和商贸服务片区消防站服务辖
区面积不大于7平方公里,集中工业片区消防站服务辖区面积不大于15平方公
里。新市镇与中心镇按规模设置相应等级的消防设施。农村、水域、森林、铁路
等非城市建设区,根据相关标准设置相应的专业消防设施和消防救援力量。
4、人防规划
按照“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指导方针,本着防空防灾一体化
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人民防空工程和指挥通信设施建设,保障城镇居民生命财
产安全,形成功能完备的城镇居民防空防护体系。
5、地质灾害防治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和多部门分工协作配合的运作机制,实现
县域地质灾害治理率80%以上,治理成功率100%。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4:46: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62812142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乌霞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乌霞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