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
[趣味数学小故事50字]数学小故事50字4篇
第一篇数学小故事50字: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妈妈去西缘浴室洗澡,当洗完澡时我们在照镜子妈
妈突然对我说:“女儿,我来考你一个数学问题,看看你会不会?”我张口就
说:“好的,没问题。”妈妈说:“你看到镜子里面有一面时钟吗?现在镜子里
面的时钟是7:15,你能想像一下现在是下午几时几分吗?”
我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得
不好意思地说:“我做不出来。”当我回头看一下挂在墙上的时钟,现在是下
午4:45。妈妈问我现在能分析一下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了吗?妈妈提醒了我一
下,镜子里的钟面时针与分针和挂在墙上钟面时针与分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
时候我立即反应过来了,它们是呈左右轴对称,这正是我最近学习的内容。
洗完澡回到家后,我要求妈妈再出几个给我做一下。第一道是镜子中钟面
时间为3:30,第二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9:40。我立即动手在纸上采用对称
法的方法做出了这两道题目的答案:8:30和2:20。这时候妈妈又问我每次这
样做题是不是有点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来。
妈妈这时说:“再提醒一下小朋友,将镜子里钟面时间和实际时间加起来你能
发现有什么规律吗?”我赶紧动手算了起来,3:30+8:30=12,9:40+2:20
=12,发现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都等于12,此时我兴奋的跳了起
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只要将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等于12。
我说:“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妈妈笑着说“简单嘛?这说
明你遇到问题要有考虑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事物,找出
它们的规律,那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讲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确实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到处
都有。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第二篇数学小故事50字:名人故事8600字华罗庚的故事
名人故事8600字华罗庚的故事
第2页共16页
华罗庚祖籍江苏丹阳。丹阳有着舫仙桥,镇不大但交通方便,地方小却物
产丰饶。上个世纪未,这里曾一度是商业兴旺的大集镇。
华罗庚的父亲华瑞栋,又名华祥发,也有人叫他“华老祥”的,自小当学
徒,后曾在舫仙桥镇上经营一爿丝绸店。年轻时曾参与亥革命的有关活动,被
当地的保皇党人视为异类。华罗庚的母亲巢性清,娘家是江苏武进县孟河镇
人。她小有文化,端庄淑慧,一生敬神信佛。
华瑞栋夫妇有诸多亲友在金坛。有一年,他俩在舫仙桥经营小店因遭人暗
算失火,迫不得已收拾起残剩家当来到金坛城里谋生。
来金坛后,华祥发经营丝业兼营棉花买卖,曾有过短暂辉煌,一度被金坛
县商会推
举为丝业董事。后因商界互相倾轧,加之华祥发心有别鹜,无心生意,家
业渐渐败落下来。最后只落得在县城清河桥(现名“南新桥”)东首开一爿小店
“乾生泰”,以代销棉花、经营草席、杂货之类,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
华罗庚的母亲常年患病,30多岁才生下一女名莲青。华老祥想有个儿子,
一有空就到小南门大街的风鸣台、清言阁茶社去喝茶消遣,并找那里的算命瞎
子算命打卦。
总算是皇天不负忠厚人。就在岁月的车轮转至1910年11月12日这一天
时,华老祥终于梦想成真,其妻于夜间给他生下了一个体态羸弱的男婴。
华老祥40岁得子,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给这孩儿起名华罗庚。
照华老祥后来对其亲友的解释,这“罗”者,即“箩”也,象征“家有余
粮”,又合金坛俗话“箩里坐笆斗——笃定”的意思;“庚”与“根”音相
谐,有“同庚百岁”的意味,也同时表示着“华家从此有根”的意思。
这小生命落地之后,那华老祥立即就将事先准备好了的两只箩筐把这孩子
小心翼翼地对扣其中。这既为了“避邪”,也是对天祝愿:我家的宝贝儿子已
安稳地“生根”其中了!
华罗庚小的时候,父母与亲友都亲呢地叫他“罗罗”。华老祥经商之余,
常将这宝贝儿子抱到堂前搁着的一张小竹床上,让儿子在他仰躺着的胸脯上蹦
来跳去。罗罗会跑路了,他又常常趴在床上给罗罗当马骑。罗罗呢,也常把家
第3页共16页
里一张小板凳,用一根绳子扣着,牵着当马。罗罗骑在上面,有时嘴里还“马
嘟嘟,马嘟嘟”地嚷着。这张小板凳,现在还存放在他家乡的“华罗庚纪念
馆’里。
罗罗四岁那年,其母夜间突然做了一梦,梦见观音菩萨对她说,罗罗是天
上的“文曲星”,难带难养,要想平安无恙,就得往东北方向走一趟。
他爸因生意忙走不开,他娘便雇了一辆三轮车拉着他母子俩去丹阳。出金
坛城丹阳门外几里地,那车经过一座石桥时,车夫因不慎失手,母子俩同时落
水。在千钧一发之际,幸亏她娘在滑向河心时脚下踩着了一块石头,借助一股
向岸边涌去的浪头,就势一蹬,加之车夫即时赶来,罗罗母子才侥幸获救。
自此以后,华老祥夫妇敬神拜佛就更加心诚了——华老祥不惜重金托人去
宜兴“请”回一尊做工极精致的观音,由巢性清日日焚香礼拜,有时还拽了莲
青、罗罗一道磕头作揖。罗罗的母亲逢人便说:“要不是观音菩萨保佑,我家
罗罗哪能逢凶化吉,遇难呈样啊!”
孩提时代的罗罗,十分顽皮淘气。他常同他姐一道玩“搬家家”、“开小
店’、“炸飞机”之类的游戏。他让他爸用木条、锡块、白铁皮做了一杆“盘
秤”;搬来家里的板凳、桌椅,用一块长木板搭成一个“柜台”,学着做生意
的模样。他总是当“老板’,让姐姐作“顾客”,当小莲青一本正经地喊着
“嗳,老板老板,我要白糖一斤,细盐八两”时,他便弓腰从身边的笆斗里捧
出一堆烂泥,像模像样地用那“盘秤”秤起来。当姐弟俩将燃着的炮仗放在空
铁皮盒里放的时候(他们称这叫“炸飞机”),整座小院一片噼里啪啦声。这时
小罗罗高兴得手舞足蹈。而此间担当“后勤”的姐姐则常常忙得满头是汗。
有一次她妈妈在隔壁一家豆腐店里跟几个牌友“摸花鹘”(一种纸牌消
遣),罗罗要他娘回去给他拿点什么,他娘正玩在兴头上,没空来搭理他。他一
急一气之下就从地上蹿向牌桌,裤档一扒,小肚子一挺,煞地一泡尿就将那桌
上的纸牌冲得个七零八落!
打那以后,小罗罗便得了个“雅号”,叫“罗呆子”。
“罗呆”不呆
罗罗虚岁7岁那年,与姐莲青一道进了金坛城里的仁劬小学。
第4页共16页
小学后门不远处有家专门加工旱烟烟丝的怀仁烟铺。莲青姐弟放学回家,
那烟铺的伙计们常拉他们玩一种叫“抓豆豆”的游戏。罗罗他们玩赢了,伙计
们就奖他们一两块小糖;若玩输了,就要被刮一通鼻子。
罗罗天性好胜,他对抓豆常输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功课之余就同姐姐“对
垒”操练起来。大约过了两个多礼拜,他就渐渐地摸清了其中的“诀窍”。原
来按比赛规矩,甲乙双方展开比赛,豆总共是9粒,每人每次只能拿走l到3
粒。先拿的人无论如何一次都不能拿完。因此,只要想办法在先拿时设法造成
后拿者面对9粒的困境,使他不能一次拿完,你就必胜无疑。9的倍数18、27
等是如此,豆的总数即便是10、11、12。,也只要以这种办法去应对,就能
稳:操胜券。罗罗于是将这“拿法”自编了一个“口诀”,叫:
“你拿一,我拿八,你拿二,我拿七。你拿八,我拿一,‘一
八’‘八·一’总为九,你对九数便要输昏头!”
在他知道了这个“诀窍”之后,他再跟那些刮他鼻头的伯伯叔叔们“对
垒”,那帮伙计们就再也没有那么多的糖果去“奖励’他那张得意非凡的小嘴
了。
罗罗上小学五年级时,他爸将他转到了金坛县立高等小学(旧称书院小学,
现为金坛市朝阳小学)。
罗罗在这小学的两年依然顽皮,学习成绩一般。
他平时爱玩叠纸,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将自叠的官帽、上衣、裤衩、飞
机、船只、猴子等,往往按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组合到一个特定的画面中去。
譬如他曾将叠好的猴子戴上官帽放在船舱中,让竖起的桅杆上歇了一只燕子,
题名为“春游”。
他十分喜欢城里的“灯会”、“庙会”,和在丹金漕河或老鸦塘内举行的
“龙舟竞渡”。
他曾为不满意父亲“几年一贯制”给他扎的“兔子灯”而在床上撒赖不肯
去上学,他也曾因多次逃学跑去看“庙会”、观“龙舟”而遭到父亲的责罚,
被跪在家里的观音菩萨前。
有一次,他竟然拽了一个小伙伴,跟那顾龙山的“庙神”一直跟到庙里。
第5页共16页
看清了那位“庙神”卸妆后竟是一个女的,便跑回来对妈妈说,“姆妈,姆
妈,你阿晓得啊,奈格(那个)菩萨,原来是格(个)假佬(假的)!——真格(的)
是假、假到底匿(了)!”
由于学习不用功,他在小学里只拿到了一张修业证书。
1922年,11岁的华罗庚进入了由邑人韩大受先生独资创办的金坛县立初级
中学,成为该校第一个班级的学生。这个班当时只收了8个学生,到华罗庚毕
业时,班上还剩有6个学生。
华罗庚在初中一年级时,仍调皮贪玩。他有时逃学到县城“别洞天”戏院
看京剧和滩簧戏(锡剧),并仍着迷于看“出抬阁”、“赛龙舟”之类。有一
次,他同几个小朋友翻过校园墙头,爬到一棵大桑树上,去看丹金漕河里的龙
舟竞渡时不慎跌伤了左腿,在家歇了好些日子。
其时,他有个小友,人称“勋勋”(曾任无锡市民盟秘书长的虞寿勋先
生)。有次他俩去城外一块墓地玩。那墓地里有好多石人石马。两人各骑一尊石
马,“马嘟嘟,马嘟嘟”地欢叫了好一阵,又对唱了好几首“春二月里暖洋
洋”之类的金坛民歌。
罗罗问勋勋:我们坐的这石马你估它有多重勋勋答说:这哪个晓得啊!罗
罗讲,我们得想个办法把他估出来。勋勋说,这除非有一杆大秤,而且得找到
两个能抬动它的人.罗罗不满地瞪他一眼,说曹冲有法子秤象,难道我们就没
有法子秤马吆勋勋不语.罗罗沉思了一会说:“以后我总有办法算出它的重量
来!”
罗罗上初二那年,有一回校里出晨操他姗姗去迟。同学们上操都按学校规
定换了短装,他进校时长衫外罩着马褂,他灵机一动,将长衫拎起塞入马褂
下。做罢操回教室,不少同学忙着更换长衫,他却悠然自得地坐到坐位上,不
紧不慢地重新将长衫从短褂下拽出。对他的这番“标新立异”,体育老师颇表
不满。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校长韩大受则认为:古人说的“用心之妙,在于
不法常可”,这用在华罗庚身上,“倒是蛮合适的!”
罗罗“有悖常理”的行动,还很突出地表现在语文学习上。
他上初三时,教国文的杨立三先生有次给他们出了一道作文题,叫“周公
第6页共16页
诛管蔡论”。这是一段人所皆知的历史典故,周武王死时,其子成王还年幼,
当时由武王母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乃周朝贵族,对此心存不满。适逢武
庚联合东方一些小国和部落,起兵谋反,管、蔡二人就加入了这个队伍。后
来,周公旦领兵东征,历时3年平定了叛乱。他因早看出了管、蔡取他而代之
的野心,于是平叛后便立即诛杀了管、蔡。
杨先生出此题的本意,是要学生按儒家正统观点,阐述管、蔡二人附逆武
庚,理当遭诛,可罗罗在作文中竟指出了:“政治家的争斗皆出自各自利害的
考虑”,他在文中写道:“。周公倘若不诛管叔、蔡叔,说不定他自己也会造
反的,正因为管、蔡看出了他的阴谋,所以周公才把他两人杀了灭口。但他既
然用维护周室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来诛杀‘叛逆’,他做了这件事,自己也就封
住了自己的口,不便也不必再去造反了!。’
还有一次,杨先生让学生做一篇读胡适作品的读后感文章。华罗庚得到杨
先生借给他的一本胡适的《尝试集》。他读罢全书再看序文,见胡适序中有如下
几行诗:
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罗罗读后想:陆放翁原诗中讲的那个“尝试”,明明说的是干任何事情
“要想一试成功古来无有”;而胡适这里说的“尝试”,只是强调做任何事
“只有通过尝试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理解。胡先生怎
么可以以自己理解该词的内涵,去否定一位伟大诗人在同一个词上人家自己所
确定的另外一种内涵呢
想到这里,他便写了一张条子,署了自己的大名连书一起交给了杨先生。
杨先生一看,见那条子上写着:
胡适序诗逻辑混乱,狗屁不通,不堪卒读!
杨立三先生看到这个纸条后,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口中也只得喃喃着:
“这孩子,怎么这样放肆!”。
这位老先生已领教过“罗呆子”的厉害,只在纸上批了四个字:“懒人懒
话”,便退给了他的学生。
第7页共16页
可见,“罗呆子”并不呆!
只身沪上
1925年夏天,华罗庚以单科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学科平均成绩名排全班第
二,在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当时,他的家庭经济日渐拮据;去外地续读高
中完全无望,他不由得忧愁满面,哀叹不已。
正当二家人为罗庚的读书问题进退两难之际,华老祥从上海亲戚那儿获得
一个信息: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招收贫苦人家子弟,收
费十分低廉。
经友人帮助,通过报考,华罗庚第一次离开故土,只身去上海求学。
在上海职业学校时,华罗庚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报名参加过
一次上海全市性的珠算比赛。当时的参赛者,大都是银行、店铺、钱庄的职员
和伙计,大中学校的学生参赛的极少。
比赛那天天气阴冷。入场后,那些熟谙珠算的老手各逞其技,唯独华罗
庚,坐在那儿好长时间,才“进入角色”。但谁也没料到,这个装束平常、面
黄肌瘦的青年学生,竟是第一个交卷的。后来经过严格的评定,他竟出入意外
地获得了此次比赛的第一名!说奇怪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他从小就帮父亲照料店
务,对珠算早就训练有素,而他这次参赛,则纯粹是与那众多的珠算“大家”
斗巧而已。
譬如,这样一道珠算题:9998=()
其他人以珠盘演算,繁难异常,而到了他手里,罗庚很快就将其化解成为
如下算式:
9998
=(10000—2)
=——
=——+13+13
=—+26
罗庚将这几道算式先默默记在脑中,而后他只拨动4决算盘,前后只花了
几秒钟,那答案就被他准确地算出并写上了试卷。
第8页共16页
想那些算帐高手,他们有的得作24次乘法,中间还要做些加法,若一次以
10秒钟计算,少说也得化费240秒的时间,何况要演算那么大的数字,手指拨
弄稍有不慎,其差错便会接踵而至。
当时的名记者邹韬奋先生兼任中华职业学校的英文课。他平时极喜欢这个
学生。他知道罗庚获得此次珠算比赛冠军后,特地跑去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华罗庚对邹先生说:“我虽说是小县城里的一个小伙计,现在又是一个面
黄肌瘦的穷学生,但有你先生壮胆鼓励,我偏要来个斗智不斗力,比巧不比
富,非要气一气大上海的那些个洋职员!”
邹先生当年在该校教授英文,据说奉行的是所谓“罚站教学法”。他提问
学生,第一次回答不上来的,那学生要被罚站在原位上;第二次就得被罚站于
讲台前;要是第三次,那就得被罚到讲台后面壁而立,有的甚至要被罚站到讲
桌上。据香港作家梁羽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华罗庚当时被罚站在原位上可能是
有过的,但被罚台上站和桌子上站,则好像没有。华罗庚有次对梁羽生说,他
的英文是在全班考第二名的。
在职校读书时,只有一位教数学的虞老师好像对华罗庚有些偏见。
一次,这位老师发考试试卷,他以他脑子里自定的“上、中、下”三等,
按次序传唤他的学生上台领取他批改后的考卷。华罗庚是最后一个被他喊上接
卷的,他还当众训斥了华在试卷中的所谓“投机取巧,标新立异”。
原来前两天数学中考,华罗庚演算试题的方法与众不同,他用了自己所特
有的数学“直接法”,而这种数学演算方法,是与这位只会因循书本的老先生
所教的方法大相径庭的。
华罗庚当即据理力争,并勇敢地走向讲台,用那种“直接法”给同学们演
算了那几道试题,结果使得那位老师十分尴尬,但同学们听后则无不折服。
由于华罗庚当时学的是商科会计专业,平时与之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这位虞
先生。他因不堪虞先生的冷脸加白眼,加上他家里也实在是日不敷出,连每学
期50元的食宿费都拿不出来,他一念之下便收拾行装,“打道回府”了。
邹韬奋先生事后得知此事,曾对该校另一位创办人江问渔先生说:“宣夫
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年少虞公不解华子意,空教世人笑尔曹!可叹也夫!可
第9页共16页
叹也夫!”
辍学故里
华罗庚没能读完职业中专,1926年就从上海回到小城金坛。
1925年,国民党金坛区党部建立。翌年,共产党金坛小组成立。其时国共
第一次合作,金坛工人、农民、青年运动兴起。
许是受了孙中山的思想影响,也许是当时的金坛工农及青年知识分子的革
命热情感化了他,华罗庚辍学回乡后曾一度“加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国
民党,常到工厂同工人开会。以后,目睹国民党的变质,绝口不再提这件事
了。他株守在家,操持着一针一线、四两棉花的小本生意,选择了攻读‘天
书’的事业。”
说到他的那些“天书”,当时他手头也只有一本《范氏大代数》(当年在上
海珠算获奖奖金所买)、一本《解析几何》(向李月波先生所借),和一本仅有
50页的《微积分》(从王维克先生处抄录)。
他埋首书斋钻研数学,似乎找到了人生新的坐标。在这段时间,他确实是
非常勤奋刻苦和执着的。据他的堂嫂李晶洪老人回忆:夜深了,罗罗的父亲一
觉醒来见楼上还亮着灯光,就嚷:“你还不睡啊,都什么时辰啦!”;又一觉醒
来,他父亲见楼上灯光还亮着,就披衣登楼去拧罗罗的耳朵:“你深更半夜不睡
觉,熬油费灯伤精神,这是干什么呀!”说罢便端走了小油灯。可一当楼下父亲
房里没有了动静,华罗庚又从床上爬起,从床底下悄悄取出堂嫂为他准备的第
二盏油灯,继续攻读“天书”。
他晚上熬油费神,白天自然无精打彩。他心不在焉地站在柜台上,有时顾
客要买香烟,他会不经意地递上火柴。一次顾客要买“灯草”,他竟听作“京
枣”(一种糖制的糕点)去取。又有一次,一位年迈的顾客踅进门来,问他棉线
多少钱一支,其时华罗庚正在废棉皮纸上演算某道数学题,他信口便答:
“7425”。
“钱(7之谐音>是二五此话怎讲”老人莫名其妙.
待他回过神来,那位老人已气乎乎地走远了。
这一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八日,家家都在忙过年,唯独华罗庚早早用过晚饭
第10页共16页
便上楼读他的“天书”去了。夜半时分,隔壁邻居家突然失火。火苗已映红了
他家的窗户,他竟浑然无觉,直到他姐死死把他从小搁楼上拽下,他还嘴里嗫
嗜着道;“怎么好呢,我的那些书。”
因看到那些“天书”日甚一日地使得他的儿子成天变得恍恍惚惚痴痴呆
呆,且又
“货郎不当生意做”,华老祥一气之下,就将华罗庚那些个什么“大代
数”、“微积分”一古脑儿给扔进了灶堂!为此,华罗庚痛心疾首了好些日子。
1927年,华罗庚与金坛城里一位晶貌清秀端庄、情性温柔贤淑的姑娘吴筱
元结了婚。筱元父亲当年曾就读河北保定军官学校,是金坛城内曾官至提督的
吴虞卿的近房本家。筱元五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与华家一样也并不富裕。现金
坛华罗庚纪念馆保存的一张旧式大床、一张梳妆台、一张方桌、两只木箱和几
件家用什物,便是当年她娘家的陪嫁之物。
罗庚成家后虽依然痴迷于数学,但这时的华老祥对儿子的管束相对宽松
了。
这年农历五月的一个晚上,华老祥带了罗庚帮城里一位开茧行的赵老板去
盘点蚕茧。
那茧场设在县城的城隍庙里。罗庚忙了一天盘茧进仓的活计,有点儿累,
就在庙里一处神龛旁睡着了。待他一觉醒来,发现他父亲正同几个搬运蚕茧的
伙计,在一座神像前“拜狐仙”。按金坛迷信的说法,人有不吉不顾,拜拜
“狐仙”便可逢凶化吉。原来他父亲在盘点蚕茧帐目时,帐面上不知怎么少了
1000元钱,怎么也轧不平。
罗庚看了好笑,就让伙计们先去弄点夜宵来。他用过夜宵,找个僻静所
在,噼里啪啦一阵算盘响,不一会就把那笔帐结算清楚了。原来,那帐面上本
来是对的,只因他父亲的手指头在算盘上错拨了一个位置,那帐本才对不起头
来。
事后,赵老板当了华老祥的面夸起了华罗庚。华老祥到这时候才有所省
悟:原来这“呆子”的那些“天书”倒也没有白念。
大难不死
第11页共16页
1929年,曾在法国留学、出任过上海“中国公学”教授的王维克,重返故
乡金坛,受聘担任金坛初级中学校长。
5年前,王维克先生曾在金坛初中执教。虽没有直接教过华罗庚,但从罗
庚的数学老师李月波先生那里,他了解到这个学生思维敏捷、解题方法十分独
特,后又从个别接触中(他家藏书甚多,罗庚常去他那里借书看)发现这个孩子
很有个人见解,颇有数学天赋,就是课堂学习不很用功。在学校同事的一次闲
淡中,当某个老师慨叹好的学生都跑常州、南京等地去读中学了,学校已没有
什么人才时,王维克斩钉截铁地说:“我看华罗庚就是一个!”。另有老师表
示异议:“你就看他那两个像鳖爬似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维克先生又说
了这样一段话:
“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前途你怎么能从他
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两样,
我们当教书匠的,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王维克出任县中校长之后,听说华罗庚已成了婚,还在家里站小店,并且
生活拮据,于是便将他请来学校,将学校原有的一个会计、一个庶务员、一个
事务主任的工作,统统交由他一个人兼着,拿双倍工资,月薪定为每月18元大
洋。
华罗庚明白这是老师的提携,那时候能得到这样一份工作是很不易的,因
此来到母校工作十分勤勉。他每天早来晚走,领款、发款、收费、记帐,从购
发教学用品到烧送茶水,从打扫卫生到帮填学生成绩报告单,学校一应“庶
务”都干得井井有条。
这时他接触王维克先生的机会多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他当然更加珍惜。
这时候,他开始写些数学方面的论文向外面投稿,但大都被退了回来。退稿的
原因,有好几篇曾为编者的来信指出,不是这道题已由外国某一个数学家所解
决,就是那个领域巳由国外另一位数学家所涉及并已有了成果。华罗庚因此也
愈发对自己充满自信。他自忖:自己的智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似乎也并不在
一些著名数学家之下。
王维克先生知道这一情况后,便不断地对他进行鼓励。他曾举出阿贝尔攻
第12页共16页
克世界数学难题——五次方程式的代数解法的例子,对他的学生说:
“阿贝尔一生仅仅活了二十七个春秋,但他以他的勤奋向世人表明:世界
上,是没有不可攻克的难关的。一个人事业上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努
力!”
许是校务工作的繁重,个人自学的辛苦,许是不久前他母亲的去世给他精
神上的打击,1930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华罗庚病倒了。当时金坛城里正在流
行瘟疫,经当地医生断定,他是染上了伤寒。
华罗庚卧病期间,家里能典当的东西几乎全部进了当铺,就连筱元陪嫁的
几件手饰,也都拿出去变了现钱。筱元日夜侍候在他的左右;洗衣煮饭、煎汤
熬药等一应家务,则全仗了他的一位大表姐辛苦操持。
有天下午,王维克先生来看他,并要他安心养病,殷殷嘱咐筱元说:“。
药你要按时给他吃,听医生的话,尽量少让外人去打扰他。你放心好了,罗庚
的月薪我会让人按时送来,他的课由我代着,你叫他就不要多烦心了!”
原来罗庚病前,学校还办了个“补习班”。为“逼”着罗庚于数学一途不
丢不弃,更加勉力以进,同时也为着罗庚再多有些收入好维持家用,王维克先
生让他兼了“补习班”的数学课。
病卧床榻的华罗庚,没听完老师的讲话,泪水已迷糊了双眼。
王先生临行又丢下了几块大洋。在他,已是倾其所有了。不想王先生探亲
回家之后不久也染上了伤寒。
又过了些日子。一个月暗云沉的夜晚,王维克的夫人陈淑已经躺下,王维
克突然提出要她陪了去看华罗庚。
陈淑说:“先生,你已病成这样,怎么还能。”
“师娘(王先生对夫人的习惯称呼),你不晓得,我只是一点烛光,要劈开
这乌云,照彻这长夜,还得靠那些利剑,靠那无畏的火炬。如果我们的祖国有
一个灿烂的明天,人民那时要盖建幸福的大厦,我看华罗庚倒可能是一个栋
梁!。”
一颗很大的泪珠,滴落在陈淑颤抖的手臂上。陈淑没法再劝阻他。她寻出
一盏桔红色的灯笼,相扶着他,跌跌撞撞地一道扑进那黑夜中…
第13页共16页
华罗庚在病床上整整躺了6个月,后来竟神奇般地活了下来.
不过自此以后,他的一只左腿就再也不那么灵便了。;
崭露头角
病愈之后的华罗庚,走路一跛一颠的。他走上街头,背后难免有人窃笑。
那目光有时让他十分心寒。
“亏得那位王维克老师,在我身体好些后,又让我在那个补习班教了一个
月的书。”
华罗庚是个不甘屈服于命运的人。他生性开朗,上班后工作依然勤勉。一
次发薪,他把薪金送往教师办公室,有人见他瘸了腿来便暗中窃笑,他则干脆
嚷道:
“诸位,莫笑莫笑,‘班船’到了,你们大家都会有些进饷的!。”
金坛人平时称漕河里运输货物并有班次的航船为“班船”。这船在河里行
走时,船身左右摇晃着。有次他在家里,他女儿华顺和大表姐的女儿汤倩看他
走路不由发出嗤嗤笑声。两个孩子正玩着打花棍儿,他就故意搬张凳横在当
中,那两个孩子就嘟了小嘴说:“这‘班船’停着不开,也不要横在河面上
呀,叫人路都不好走!。”
华罗庚上班不到一个月,县里几个士绅就又联名给县教育局上条呈,状告
王维克
“使用不合格的教员”,“给病休不上班的职员擅发工资”。那位局长怕
舆论压力,为保乌纱帽,就给县长呈文,请其重新考虑县中校长的人选。王维
克得知这一消息,一怒之下,便不告而辞,去了湖南。
1930年夏,韩大受从上海群治大学回来,应聘再次出任金坛初级中学校
长。按惯例,前任校长“下台”,“他的人”跟着就得“走路”。大受先生原
就是罗庚的恩师,他了解并钟爱罗庚,还是将罗庚劝留住了。因考虑罗庚再任
“补习班”教员又要招致攻讦,便让他当了学校会计。
天无绝人之路,东方不亮西方亮。这一年12月出版的《科学》杂志15卷
2期上,华罗庚的《苏家驹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之理由》赫然刊出,并
有如下“序言”:
第14页共16页
五次方程式经Abel、Galois之证明后,一般算学者均认为不可以代数解
矣,而《学生》七卷十号载有苏君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下文简
称《解法》),罗欣读而研究之,于去冬亦仿得‘代数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
矣,罗对此欣喜异常,意为果能成立,则于算学史上亦可占一席地也,惟自思
若不将Abel言论驳倒,终不能完全此种理论,故罗沉思于Abel之论中,阅一
月。见其条例精严,无懈可击,后经本社编辑暗示,遂从事苏君解法确否之工
作,于六日中遂得其不能成立之理由,罗安敢自秘,特公之于世,当祁示正
焉。
华罗庚这篇数学论文,既严正地指出了苏文中一个十二阶的行列式之计算
错误,同时也毫不讳言地否定了自己此前的“代数的六次方程式之解法。”这
种既敢向权威挑战又虚怀若谷的精神,和既能坚持真理又勇于修正错误的治学
态度,正是华罗庚日后能成为大数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Sturm氏定理的研究》和这篇数学成名之作,
是经一个叫王
第三篇数学小故事50字:关于上课作文400字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上周,杨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公开课。
杨老师先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一天一只小蜗牛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
看见了住在这儿的小青蛙。小青蛙说:“这口井我量过,它有10米深。只有我
才能跳出来,你小不点怎么能上去?哈哈。”小蜗牛不服气:“我只要努力就
会爬上来。”于是,他第二天很早就起来,爬了很长一段距离。小青蛙发现它
已经爬到4米的位置了!可晚上睡觉时又滑下去2米。但小蜗牛很坚持,爬了
几天,终于爬到了井口。
老师讲完故事后,问:“这个故事中含了一个数学知识,大家找到了
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回答:“是蜗牛爬井的问题!”接着,杨老师为
大家播放了她精心准备的动画,只见一只可爱的蜗牛从井底往上爬。同学们都
被深深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然后,杨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这个
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节课大家都非常认真听讲,我学会了“蜗牛爬井”的原理:(天数-1)某
第15页共16页
一天实际爬的距离+最后一天爬的距离=井的深度。老师生动地讲解不仅让大家
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真是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第四篇数学小故事50字:名人故事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高斯简介: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
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一生
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
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1796年的一天,德国歌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很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吃完
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
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
着,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的很顺
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毫
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
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
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
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
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
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个通宵才做出来。”
导师请青年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叫青年当着他的面
做一个正17边形。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青年说:
“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出
第16页共16页
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
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
是数学王子高斯。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4:01: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600791418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数学小故事简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数学小故事简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