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是指血由肺系而来,以咯血、咳嗽或痰中花血等为主要表现,多由肺热壅盛,肝火犯肺,
阴虚火旺导致肺络受伤,肺气上逆,或气虚不摄,血溢气道所致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患,以及三尖瓣狭窄、
急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及各种原因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出
血一肾炎综合征等以咯血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而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
旋体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咯血则属温热病的范畴,也可参阅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邪热壅肺外感风、火、燥、热、疫毒之邪,邪热壅肺,或风寒化热,肺失清肃,
肺络受损,血随气逆,外溢气道而咯血。
2.情志过极,肝火犯肺多由肺气素虚,复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损伤
肺络而咯血;或因暴怒气逆致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血随火动,肝火上逆犯肺而咯血。
3.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由于痨虫侵袭肺系,动热伤阴,或它病日久,耗伤气阴,以致阴虚肺
燥,虚火内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此外,由于肺肾为金水相生之脏,则先病肺阴亏虚者,日久
病及于肾;或先病肾水不足者,亦致肺失滋润,二者均可形成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火灼肺金
的咯血。.
4.劳倦内伤,气虚不摄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外邪不解,均可耗伤人体正气,致
肺脾气虚,血无所主,气虚摄血无能则血不循经,从肺络溢出而成咯血。
5.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肺气壅遏日久,血行瘀滞,络脉瘀滞,也可因久病肺气不足无力推动
血行,或火热伤津,津亏日久不能载血运行,血不循经,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血溢于肺络之外而
致咯血,且反复难愈。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或肝火上逆犯肺咯血,多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热伤肺阴或久病体虚所致者,起
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
2.病位在肺络,主脏属肺,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病性有实、虚及虚实夹杂,以实证、热证多见,虚证次之。实者以肺热、肝火、痰瘀阻络
为主,虚者以阴虚火旺、气虚不摄为主。
4.病势咯血多因火热邪气所致。火热炎上,或气逆于上。伤及肺络日久,又常可由肺肝而渐
及脾肾。
5.病机转化咯血初期,一般以热壅于肺之实证、热证多见。至中后期,则可因热邪久羁,伤
阴耗气,或气随血耗,而致阴虚肺热、气虚不摄之虚证出现。同时,由于出血不止,离经之血
经久不去,热灼津亏,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瘀血阻络,血溢络外之证。火热灼津为痰,气虚
运化不利,津液停着为痰,痰与瘀血阻于肺络,又可加重病情。至疾病晚期,多阴损及阳,甚
至出现气随血脱之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多宿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所咯之血由肺而来,可一咯即出,或伴咳嗽而出;咯血之前常有胸闷、喉痒等症,咯血可
呈鲜红色,或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
3.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加快提示感染存在,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痰检
找脱落细胞、抗酸杆菌以及胸片、支气管镜、CT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原发病。
二、鉴别诊断
1.吐血参见本节中吐血。
2.肺痈肺痈虽可见咯血,但多脓血相兼,肺痈初期也可见到风热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
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吐痰量多,气味腥臭,脓
血相兼,可资之与咯血鉴别。
3.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以及口腔其它部位出血,一般无咳嗽,血往往是纯血或随唾液而出,
一般出量较少,常有口、鼻咽部病变之症状,与咯血有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引起咯血原因不外外感及内伤,两者在起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各
不相同,应予鉴别。一般外感咯血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有表证。内伤咳血则起病缓、病程
长,一般均有脏腑、阴阳、气血盛衰的表现,如肺肾阴虚,正气亏虚等。
2.辨属火属虚咯血之病机主要为火与虚两方面,因此辨别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十分必要。由
火热熏灼肺络引起咯血者,外感及肝郁之火属实火,阴虚火旺属虚火。属虚者由内伤所致,常
见为阴虚及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致咯血。
二、治疗原则
由火热灼伤肺络之咯血,实证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虚证用滋阴清热,宁络止血。由气虚不
摄而致者,佣益气摄血法。因离经之血瘀于肺内,止血时应配用活血化瘀之剂。并结合兼夹之
痰热、痰饮、痰湿之证,治疗中配伍清热泻火、豁痰或温化痰饮、痰湿之剂。
此外,当参考应用缪希雍之宜行血而不宜止血,宜补肝而不宜伐肝,宜降气而不宜降火之治血
三要法。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药用
桑杏汤加味;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川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犁皮3
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
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
等养阴润燥。
如燥象不显著,而肺热较甚,表现发、咳嗽、咳血、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清心凉膈散
(连翘12克黄芩3克薄荷3克栀子3克石膏6克川贝3克小蓟3克白茅根5
克侧柏叶5克甘草3克
1.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3.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
咽。
4.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
等养阴润燥。
),去桔梗,加贝母、小蓟、茅根、侧柏叶等,以清解热邪,凉血止血。
如痰热壅肺、肺络伤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
清金化痰汤(黄芩5克山栀子5克甘草3克川贝5克知母5克麦冬8克桑白皮
5克橘红5克瓜蒌仁5克茯苓5克大小蓟5克茜草5克侧柏叶5克如热邪较甚,
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
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
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
等养阴润燥)去桔梗,加大小蓟、茜草、侧柏叶等发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热邪较甚,咳血较
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2.肝火犯肺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胁肋用胀痛。口苦,烦躁易怒。舌质红,苔
薄黄,脉弦数。药用泻白散合黛蛤散1;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炙甘草3克粳米
一撮青黛3克蚌粉3克(煅红)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肝火犯肺证咯出纯血鲜红,甚则血从口涌出,或咳嗽气逆,痰中带血,痰稠不爽,胸胁疼痛,
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常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2加减;青黛6克、黑
栀子15克、海蛤粉15克(煅红)、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赤
芍9克、郁金9克粳米15g甘草5g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加减:
1.肝火甚兼头痛、目赤者,可选用龙胆草、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之品;
2.血量较多者,可加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剂,并可另吞服三七粉。
)临证参考脾胃虚弱者,苦寒之药量不宜重。若见消化不良证候,可配和胃健运之剂,方中龙
胆草可改用苦胆草片,于饭后服。
如肝火犯肺证咳血兼有阴伤,症见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可改用化痰丸(天冬5克瓜蒌
霜5克连翘5克香附5克黄芩5克海浮石5克青黛3克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去桔梗)清
肝泻肺化痰。
如咳血较多。纯血鲜红,为肺络损伤之重证,可改用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地黄24克丹
皮9克水牛角60克(另包)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咯血、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尿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清热凉血止血,并加服三七粉止血。
3.阴虚火旺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口干咽燥。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
细数。药用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贝母4.5克
麦冬4.5克天冬9克玄参9克桑白皮9克百合4.5克
1.咯血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或合十灰散止血。
2.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再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
3.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
4.盗汗,酌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
加减:
1.咯血不止者,可加白及、花蕊石、紫珠草敛肺止血,或加阿胶、旱莲草养血止血;
2.潮热不退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
3.盗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稽豆衣、龙骨、牡蛎等收敛止汗。
临证参考阴虚肺热证兼见头晕耳鸣,舌上乏津,咽燥夜甚,腰膝酸软,夜尿频短者,多为肾
水阴亏兼及于肺,治疗宜肺肾双补,滋阴养血兼清虚热,予八仙长寿丸加沙参、百合、阿胶等
治疗。肺肾气阴双亏者,可加大补元煎(人参15克山药9克杜仲9克熟地黄9克当
归9克枸杞子9克山茱萸9克百合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旱莲草9克仙鹤草9
克炙甘草6克十灰散15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加百合、麦冬、玉竹等,加旱莲草、仙鹤草、十灰散宁
络止血。气虚轻者,用北沙参、太子参,重者可选用西洋参。
阴虚火旺证【主症】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常用方
生地黄汤;生地黄9g,牛膝、丹皮、黑栀子各39,丹参、玄参、麦冬、白芍各4.5g,郁金、
三七、荷叶各2.1g
【辨证加减】
1.方中可酌加藕节、白及、茜草炭、白茅根以增强止血之效。
2.反复咯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龟甲以养血止血。
3.咳嗽重者,加马兜铃、炙枇杷叶润肺止咳;痰多色黄者,为痰热偏甚,去生地黄、白芍,
加竹茹、陈胆南星清化痰热。
4.如见潮热、盗汗者,为虚热偏重,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5.如盗汗明显,加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煅牡蛎以固涩止汗。
6。若燥热伤肺,咳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者,改用桑杏汤清宣
润肺止血。
4.肺热壅盛证咯血鲜红或痰血相兼,咳吐黄痰,胸满气急,口渴心烦,或伴发热,舌质红,
苔黄,脉滑数。常用方泻白散合泻心汤加减;地骨皮15克炒桑白皮15克紫珠草10克
仙鹤草10克大黄6克黄连9克黄芩9克
加减:
1.兼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者,加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辛凉解表;
2.津伤较甚者,去黄芩、黄连苦寒之品,加麦冬、百合、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临证参考对于咯血兼舌红绛,心烦不寐之热入心营、血分者,治疗宜用犀角地黄汤;赤芍12
克地黄24克丹皮9克犀角3克(磨汁冲服)(无犀角可水牛角60-120克代,并先煎2
小时)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5、痰热壅肺证咯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常用方清肺汤;茯苓、陈皮、当归、生地黄、芍药、天门冬、麦门冬、黄芩、栀子、紫
菀、阿胶(蛤粉炒)、桑白皮各等份,甘草减半,乌梅1个,枣2枚。
【辨证加减】
1.痰热较甚,咳黄稠痰,量多,加鱼腥草、大贝母等以清肺化痰。
2.痰热瘀结,咯吐脓血痰,有腥臭味,可加金荞麦、黄连、葶苈子解毒泻肺排脓。
3.如咯血色较暗,迁延时长,为夹有瘀滞,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以活血止血。
4.如见低热,口干,心烦,舌干红,脉细数,为肺脏阴津耗伤,可加沙参、天花粉、玉竹等
以滋养肺阴。
6.气虚不摄证痰中带血或咯吐纯血,或血色较淡,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目眩,
耳鸣心悸,或兼见衄血、便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或芤,或细数无力。常用方拯阳理劳
汤加减;人参、炙黄芪、白术、当归、阿胶、陈皮、仙鹤草、五味子、甘草、大枣
加减:
1.出血量较多者,常加三七粉、白及收敛止血;
2.若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之气脱证,应加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7.瘀血阻滞证咯血迁延反复不愈,血色紫黑成块,胸胁闷胀,或刺痛,痛有定处,舌黯淡有
瘀点、瘀斑,苔薄,脉细缓而涩。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合十灰散加减;桃仁12克、红花9克、
白芍药6克、丹参9克、牛膝9克、北柴胡5克、枳壳6克、桔梗4.5克、侧柏炭10克、制大
黄9克、甘草6克
加减:
1.若瘀滞化热,可加丹皮、焦山栀;
2.若为虚寒之体,则加苏叶炭与炮姜炭,或再配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剂。。
8、气虚血瘀证反复咯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自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
苔薄白,脉细涩。常用方补气黄芪汤;黄芪、人参、茯神、麦冬、白术、五味子、肉桂、熟干
地黄、陈皮、阿胶各30g,当归、白芍、牛膝各23g,炙甘草15g。用药思路参考13
4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减肉桂,牛膝用川牛膝,加仙鹤草、三七以止血化瘀。
2.如咳嗽重者,为肺气虚而不主气,加紫菀、款冬以温润宣肺。
3.如咳嗽痰多者,为肺脾气虚生痰,加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4.如偏于气虚,咳而无力,血色暗淡,脉细而弱,可用人参养肺丸以益气摄血。
5.如偏于血瘀,症见心悸,吐痰带血或吐血沫,胸闷刺痛,舌质紫暗,脉弦或涩者,先予活
血化瘀,’如用桃仁、红花、牛膝、枳壳、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等,继以本方调理。
四、其它疗法
1。仙鹤草、侧柏叶、大小蓟各15克,水煎服。、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日服三次。
3.化血丹(三七粉、血余炭各6克,花蕊石24克,共研细末),每服2一5克,曰3—4次。
以上适用于各种证候的咳血。‘
4.天地丸(《寿世保元》),天门冬15克?熟地9克,煎服,或加大剂量作成蜜丸分次服
用。.
6。天门冬丸(《寿世保元》)s天门冬60克,白茯苓,阿胶、杏仁、贝母、甘草各30克,共研
细末9炼蜜为丸,每服3克。、
6。白芨、百部、百合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
以上4-6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咳血。
汁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软食或普通饮食。饮食不宜过热。进食不要过饱,宜少食多餐。保
持室内空气新鲜,严禁烟酒。重视精神护理,耐心解除病人的紧张及恐惧。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丸,每日2~3次。适用于气虚不摄之
咳血。
(2)清肺抑火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g,每日2~3次。用于肺热壅盛之咯血。
(3)养阴清肺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每服1~2丸,每日2次。用于肺肾阴虚,虚火
内生,灼伤肺络之咯血。
2.单验方
(1)新鲜仙鹤草250g,捣汁,加入藕汁1盅,炖热后待凉服。
(2)生萝卜捣汁,半盏,加盐少许内服。
(3)白茅根30g,水煎,用童便1盅冲服。
(4)生地黄汁、大蓟汁,混匀,适量内服。用于肺热伤络之咳血。
(5)天门冬30g,甘草、茯苓、阿胶各15g,杏仁、贝母各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9,
每日3次。可用于燥热伤肺、肝火犯肺及阴虚肺燥之咳血。
3.食疗方
(1)百合粥:取百合60g,大米250g,白糖lOOg。洗净大米、百合,加水适量,先置武火上烧
沸,再以文火煨熬,等熟烂时加入白糖或盐即成,每天食3~5次。用于肺痨久咳、咳痰唾血。.
(2)蜜百合:取干净新鲜百合,加炼熟的蜂蜜(百合500g,蜂蜜300~500g)与开水适量拌匀,稍
于锅内闷之,再以微火烧至不粘手,放凉即成。每天食3~5次。适用于阴虚痰中带血。
(3)柿霜糖:取柿霜15g,白砂糖15g,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熔炼至稠,稍凉后切成小块即成。
每天3次,每次1块,用于肺热咳血。
(4)松仁糖蘸:取白砂糖500g,加少量水溶化后置文火熬至挑起糖丝,即入松子仁2509,拌匀,
稍凉后切块即成。每次1块,每日3次。用于肺脾两虚之咳血。
(5)猪肺三汁汤:将猪肺煮熟,配以梨汁、藕汁、莱菔汁服用。用治咳血。
(6)红烧龟肉:取龟1只(250~500g),洗净切块,去头、足及内脏,用菜油反复翻炒,再加生
姜、酱油、冰糖等调料及适量清水,以文火煨炖至龟肉炖烂即成。用于阴血虚之咳血。
4.针灸
(1)针鱼际、尺泽。鱼际用泻法,尺泽用补法。
(2)针孔最、内关、郄门、鱼际,快进针,急速捻转,强刺激。
(3)鱼际、外关、膈俞、膻中,进针快,强刺激。
5.穴位疗法
(1)穴位封闭:可用0.25%普鲁卡因1--2ml作穴位封闭,常选双侧内关、尺泽、孔最及膻中穴。
(2)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2ml,于单侧孔最作穴位注射,每日1~2次,左右交替注射。
或用仙鹤草素2ml,孔最、侠白穴注射。用于肺阴虚者。
6.外治法
大蒜泥敷贴涌泉穴:用于咯血中等量以上的病员,对肺阴虚,虚阳上亢咯血者疗效尤为显著。
取新鲜大蒜i头去皮,捣碎成泥状,称取9g,并加硫黄末6g、肉桂末3g、冰片3g,研匀后分
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隔日调换一次(可先在足底皮肤上擦少许石蜡油或其
它油类)。敷贴两次,若咯血未见好转者,应加强其它措施。
【转归与预后】
咯血病人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病的原因、发病的久暂、病情的轻重及咯血量的多少诸方面因
素。一般地初感外邪者预后较好,病因一旦祛除则咯血即止。因失治、误治致热盛伤津,阴血
亏耗,转为阴虚火旺的内伤咯血证,病情缠绵难愈,又易复感外邪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咯血
反复不止,间断加重。出血量多,见气随血脱或离经之血闭阻气道而危及生命者,预后不良。
气不摄血或阳虚咯血者,正气已衰治疗常难获效。
【护理与调摄】
安定病人的情绪,咯血量多者绝对卧床,取半卧或侧卧位。嘱患者轻咳嗽,勿屏气,必须将血
咯出。据咯血情况随时测血压、脉率及呼吸次数。大咯血者暂禁食,咯血量少者予温、凉流质
饮食,继而予易消化食物,保持腑气通畅。患者应忌烟酒。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患者宜保
持安静、休息。对情绪紧张而无呼吸功能障碍者,可选用镇静剂。保持口腔卫生,用淡盐水或
冰硼散水于睡前、餐后含漱。
若见大咯血者,宜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者取侧卧位,嘱用力咳嗽,并拍背以助瘀血咯出。
神志不清者,使其上半身垂于床边,一手托扶,另一手轻拍其背部,必要时用吸痰器吸出瘀血。
【预防与康复】
及时有效地治疗外感咳嗽,避免因剧咳而引起咯血。内伤咯血者在血止之后,应据咯血的病因
病机,进一步治疗,巩固疗效。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消除外邪袭肺之诱因。有咳嗽、咯血史者,应少食或不食辛辣炙煿及生
痰动火之物,戒除烟酒。
初愈之咯血患者,正虚或兼瘀血停留,应以扶正、化瘀之药物予善后调理;或用药物煮粥调服。
同时还可根据患者兴趣或体力恢复情况,适当选择气功或其它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3:31: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582741415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咳嗽咳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咳嗽咳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