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货殖

更新时间:2023-03-05 02:42:55 阅读: 评论:0

奥斯卡电影-攒机模拟

货殖
2023年3月5日发(作者:含蓄的情话)

《货殖列传序》赏析

熊江平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作者介绍】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题】

本篇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序文。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

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

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它是

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序文则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注评】

《老子》曰:《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

为春秋末周史官老聃(dān)著。以下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王弼注本),文字稍有出入。

“至治之极,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至,极。治,与“乱”相对,指政治清明。之:

至,到,动词。极:极点。邻国相望,相邻国家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狗之

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甘:用于意动,以……为甘。下文的“美”、“安”、“乐”,用法

皆同。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〇老子的所谓“至治”,即指其理想

的“小国寡民”之世,乌托邦式的原始“乐园”,人们自给自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就

不知货殖为何事。必用此为务,用:采用。为务:当做要务。务,事业,工作。輓

(wǎn)近世涂民耳目,近世:即近代。輓,同“晚”。一说:“輓”,通“挽”,“輓近世”,

挽回近世的风俗。涂:涂塞,闭塞,使之不识不知。则几(jī)无行矣。则:就。几:

几乎,近乎。无行:不可行,行不通。〇文章开篇生树靶子,引《老子》谬论而破之,为确

立申说自己的论点扫除障碍。

批判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指出其理想行不通,从反面说明

货殖之事的必要。

太史公曰:太史公:即太史令,史官名,此处为司马迁自称。夫(fú)神农以前,

夫:助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神农:一说即炎帝,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帝王,为农

业和医药的发明者。吾不知已。已:同“矣”。〇针对老子的“至治之极”而言,

说其“不知”,实谓“乌有”也。言辞委婉,柔中蕴刚。至若《诗》《书》所述虞(yú)、

夏以来,至若:至如,至于,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诗》:即《诗经》,中

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书》:即《尚书》,亦称《书经》,中

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虞:传说中远古部

落名,即有虞氏,舜是其领袖。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之子

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传至桀,为商汤所灭。耳目欲极声色之好,极:尽量享受

之意,动词。声色:指歌舞和女色。好:美好。口欲穷刍(chú)豢(huàn)之味,穷:

这里是“遍尝”,“吃够”之意,动词。刍豢:泛指牲畜的肉。吃草的叫“刍”,如牛、羊;

吃粮食的叫“豢”,如猪、狗。身安逸乐,安逸乐:安于安闲快乐的生活。而

心夸矜(jīn)势能之荣,夸矜:夸耀。矜,自以为贤能。势能:权势和才能。使俗之渐

(jiān)民久矣。意谓使这个习俗深入民心很久了。渐,逐渐浸渍,逐渐沾染,动词。〇

言社会向前发展,人的生活要求愈来愈高,与老子的“至治”理想尖锐对立。虽户说以

眇(miào)论,虽:即使,连词。户说:挨家劝说。户:名词作状语。眇论;指老子的言

论。眇,通“妙”,精微,奥妙。终不能化。化:变化,改变。〇与上段末句“几

无行矣”呼应,言老子的那一套与人们的愿望背道而驰,不为人们所接受。故善者因之,

善者:最好的办法。因之:让他们照原样发展。因,循,顺着。其次利道之,利道:

向有利的方向引导。道,同“导”。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整齐之:意谓制定

规章,使他们遵守,从而规规矩矩。最下者与之争。争:指争利。〇说明应当顺应

形势发展,不得干预限制人们的要求。

指出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欲望越来越高,应当任其自然,予以满足,从而阐明货

殖之事的必要。文章立中有破,破中求立,边破边立,十分有力。

夫山西饶材、竹、榖(g?)、纑(1ú)、旄(máo)、玉石;山西:指太行山以西地区,包

括今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地。饶:丰富,富有,作动词。材:木料,木材。榖:木名,即

构或楮(ch?),树皮可造纸。纑:野麻,可以织布。旄:旄牛尾,可做旗帜上的装饰。山

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山东:指太行山以东之地。声色:当时统治者把歌舞和

女色也看作享乐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货物中。江南出楠(nán)、梓(zǐ)、姜、桂、金、锡、

连、丹沙、犀(xī)、玳(dài)瑁(mào)、珠玑(jī)、齿、革;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楠:

常绿乔木,木材为建筑和制器具的良材。梓:落叶乔木,木材轻软耐朽,供建筑及制家具、

乐器等用。桂:即“木犀”,花极芳香,为珍贵的观赏芳香植物。连:同“链”,铅矿。丹沙:

即丹砂,亦称辰砂,俗称朱砂,可炼汞,制颜料,中医学上可入药。犀:亦称“犀牛”,肉

可食,皮可制鞭、盾,角为名贵药材。此处当指犀的制品。玳瑁:海中动物,似龟,甲壳可

制珍贵的装饰品。玑:不圆的珠子。齿:兽牙,如象牙等。革:皮革。龙门、碣(jié)

石北多马、牛、羊、旃(zhān)裘(qiú)、筋(jīn)角;龙门:山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

及陕西省韩城县东北。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旃裘:古代西北民族用兽毛等制

成的衣服。旃,通“毡”。筋角:兽筋和兽角,用以制造弓弩的材料。〇言四方之产,极其

丰富。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意谓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地域,到处出

产在山间,(产地)如棋子那样密布。〇此言铜、铁,处处皆有。行文至此忽用一比喻倒句,

与上文句式有变,不仅比喻形象生动,而且笔法灵活奇妙。此其大较也。此:指代

上文所叙各种产品的分布,作主语。大较:大概,大略。〇总括一笔,收束上文意思。皆

中国人民所喜好,中国:此指中原。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谣俗:

风俗。因歌谣可以反映民间的风俗,故以谣俗代指风俗。谣,风谣;俗,习俗。被服:衣服。

奉生:养生。奉:侍奉。具:用具,东西。〇承上启下,言四方丰富的物产为人民所喜好需

要。故待农而食之,所以,要靠农夫(耕种)才能吃得着它们。待,等待,引申为依

靠。虞而出之,虞:虞人,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此处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出之,

把它们开采出来。工而成之,成之:把它们做成器物。商而通之。通之:

使它们流通。〇文意推进一层,言农、虞、工、商各有作用,为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必须

发展生产,互通有无。一笔归落到货殖之事,极为自然。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宁

有……哉:难道有……吗?宁,难道,副词,表反问。发征:征发,征调。期会:限期会集。

〇反宕上文,言货殖之事不是人为的干预所能产生的。人各任其能,任:放任,此

处有尽量发挥的意思。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物贱极必

贵,贵极必贱,所以贱是贵的征兆,贵是贱的征兆。征,征兆,预先出现的苗头。各劝

其业,劝:勤勉。乐其事,若水之趋下,若:象。趋:奔赴,流向。日

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出之:拿出各种物资。〇进一步说明,人为

“得所欲”,生财求利,故货殖之事,若水之趋下,不可止也。与上段“使俗之渐民久矣”

呼应。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yé)?岂非……邪:难道不是……吗。用否定

的句式来表示反诘语气,在于强调肯定的意思。邪,同“耶”。道:指客观规律,经济法则。

自然:自,副词,自然。然,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社会经济自动调节和得到发展的情况。

验:验证。〇进一步强调货殖之事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以反诘归结全段,笔势雄健,论辩有

力。

指出各地物产极为丰富,农、虞、工、商各有作用,发展生产,互通有无,完全符

合自然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而阐明货殖之事极为必要。

《周书》曰:《周书》:周朝的文诰。下面引文,今本《尚书》中未见,此篇已失

传。“农不出则乏(fá)其食,乏:缺少。工不出则乏其事,事:器物,用

具。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kuì)少。”三宝:指上文说的食、事、财三项。

绝:断绝,不流通。匮:缺乏。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而:用法同“则”。辟:开

辟。〇引经据典,收农、工、商、虞之作用并举,意在言明货殖之事不可少。此四者,

民所衣食之原也。原:通“源”。〇承上而言,货殖亦为“衣食之原”之一。原大

则饶,原小则鲜(xiǎn)。饶:(财富)多。鲜:(财富)少。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富:

用于使动,使……富。〇“大”与“小”,“饶”与“鲜”,两两对比,鲜明强烈;“富国”、

“富家”,更见货殖之事的重要。此四字,为通篇文眼之所在。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莫:没有谁,代词。夺予:夺走或赐与。之:代词,指代人们,是“夺予”的宾语,前置。

而巧者有余,拙(zhuō)者不足。拙:笨,不灵巧。〇“巧者”与“拙者”,“有余”与“不

足”,亦对比强烈。反宕上文,言货殖亦非易事,而在于人。下引史实说明。故太公望

封于营丘,太公望:即姜尚,因其先祖封于吕,从其封地为姓,也称吕尚,名望。因辅

佐武王伐纣灭商有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营丘: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

地澙(xì)卤(l?),澙卤:土地含有过多的盐碱成分,不适宜耕种。澙、卤:都是咸卤地的

意思。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劝:鼓励。女功:即女工,旧指妇女所作的

纺绩、刺绣、缝纫等事。这里用作动词,指纺织。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通:

指贩运。人物:人和货物。繈(qiǎng)至而辐凑。繈至:象绳子穿着的钱似地接连

而来。繈,本指穿钱的绳子,引申为穿好的钱。辐凑:指四方人物来归,象辐之集中于毂(g?;

车轮中心的圆木)一般。辐,车辐,车轮中间的直木,一头集中插在车毂上,一头分布插在

车辋(wǎng;车轮的外周)上。凑,集聚。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dai)之间敛(liǎn)袂(mèi)

而往朝焉。冠带衣履:(齐国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天下:用作谓语,指遍

销全国。海岱之间:指东海和泰山中间的诸侯国。岱,泰山的别称。敛袂:整敛衣袖(表示

肃敬)。〇先言太公在恶劣的条件下发展生产,大兴货殖之事而逐渐富强。其后齐中衰,

管子修之,管子:管仲,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字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

父”。他在齐进行改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使齐国力大

振,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修之:重整太公的事业。修,整治。设轻重九府,轻

重:指在各地贮积货币来调节谷价贵贱的办法。九府:周代掌管钱币的官府,即大府、玉府、

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则桓(huán)公以霸,则:连词,就,

于是。桓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以:介

词,因(此),宾语省略。霸:称霸,成为霸主。动词。九合诸侯,九合:多次会合。

九,泛指多,而非实数。一匡(kuāng)天下;一:全部,副词。匡:纠正。而

管氏亦有三归,三归:台观名。相传管仲曾为自己修筑了游赏的台观。说明其财产超过

一般的大臣。位在陪臣,陪臣:指诸侯国的大夫。诸侯国的国君对天子称臣,诸侯

国的大夫对国君称臣,所以对天子自称陪臣。富于列国之君。于:比,介词。列国:

犹言各国,此指当时的诸侯之国。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是以:因此,连词。

至:持续到。威:齐威王田因齐。宣:齐宣王田辟疆。〇再言管仲在齐中衰的情况下,重整

太公的政策,大兴货殖之事而振兴齐国,使齐称霸天下,使已富于列国。

引古书,叙史实,肯定齐国的富国裕民之道,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大作用。

故曰:以下所引二句,见《管子·牧民》。“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廪:

粮仓。实:充实,充足。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有:富有。无:

贫穷。〇以管子之说引出论点,指出人民富足方有礼义。故君子富,君子:西周、

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此指当时的统治阶级。好行其德;愿意去做仁德的事。小

人富,小人:指当时被统治的劳动人民。以适其力。适当地使用其力,意谓将

其力用在适当之处。〇以君子与小人之富分别对论点加以阐述。渊(yuān)深而鱼生之,

渊:深潭。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附:依附,附着。焉:代词,同“之”。

〇连用二喻,说明富则得仁义。富者得势益彰,势:指权势。彰:明显,显著,此

处引申为显赫之意。失势则客无所之,客无所之:作客都没处可去,意谓无所依附。

客,用为动词,旅居他乡作客。之,往,动词。以而不乐,以:介词,因。后省宾

语“之”,“之”代“失势”。夷(yí)狄(dí)益甚。夷狄:古代泛称我国东方各族为“夷”,北

方各族为“狄”,因用以泛指异族人。益甚:更加厉害。〇以富者得失之对比,对论点加以

阐述。谚曰:“千金之子,谓家有干金的人。子:泛指人。不死于市。”意

谓他不会犯法受刑,死于街市(古代行刑之所),因为他知道荣辱,耻于犯法。此非空言

也。〇征引民谚,说明富则知荣辱而不会犯法失礼义。故曰:“天下熙(xī)熙,皆为

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熙熙、壤壤:都是拥挤、喧闹纷杂的样子。壤,同“攘”。

〇引用古代民谣进行归结,说明天下之人无不求财谋利。夫千乘(shèng)之王,千

乘之王:指天子。千乘,一千辆兵车。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万家之侯,指诸侯。

万家,指食邑万家。百室之君,指大夫。百室,指食邑百户。犹尚患贫,犹

尚:尚且,还,两个副词同义复用。患:忧虑。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而况:何况。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寻常的个人,此处只是“平民”的意思。编户之民:编入

户口册的老百姓。〇最后以现实情况转进一层申说,上至王侯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患贫,

故当以货殖谋利求富的结论不言而自明。

说明人们富足礼义方可维持,进一步阐述了货殖之事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出人之常

情是求富患贫,以货殖谋利,当然是可以的。

【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邻国的人互相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彼此听得到,

各国的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自己的服装漂亮,习惯于自己的风俗,喜爱自己的职业,

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如果定要采用这种主张,把它作为要务,来闭塞近代百姓的耳目,

那就几乎不可行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述的,从虞舜和夏

朝以来,人们的耳目都想尽量享受声色的美好,口里都想尝遍各种肉类的滋味,身子安于安

闲快乐的生活,而心里夸耀拥有权势才干的光荣,这个习俗深入民心很久了。即使用老子所

讲的微妙道理去挨家挨户地劝说,也终究不能改变。因此,良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发展,其

次是向有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再次是制定法规去约束他们,最下等的办法

是和他们争利。

太行山以西富有木材、竹子、榖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

丝、声色;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树、姜、桂、金、锡、铅矿、丹砂、犀角、玳瑁、珠玑、

兽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多产马、牛、羊、毡裘、筋角;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地域,

到处出产在山间,产地象棋子那样密布。这是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是中原人民所喜

爱的,是风俗习惯用来吃穿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靠农夫耕种,才有吃的粮食;靠虞人管

理,山泽才能开发出资源;靠工匠做工,器物才能制成;靠商贾贩卖,物资才能流通。这难

道有政令教化去征调限期会集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求得他们

所想要的东西。所以,社会上的各种物资,贱是贵的征兆,贵是贱的征兆。人们各自勤勉地

从事他们的职业,乐意去做他们的工作,好象水向下奔流,日日夜夜没有停止的时候,不用

召唤就自己到来,不用索求,老百姓就会自动拿出东西。难遭这不是符合于规律而且是自然

发展的验证吗?

《周书》说:“农夫不出来耕种就缺乏粮食,工匠不出来做工就缺乏用具,商人不出来

经营就使粮食、用具、钱财不能流通,虞人不出来开发山泽就财源缺乏。”财源缺乏,山泽

就不能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老百姓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大就富裕,本源小就贫乏。本

源大了,在上就使国家富足,在下就使家庭富裕。贫和富的规律是:没有人能够夺走或给予,

不过智巧的人就有余,笨拙的人就不足。从前太公望被封在营丘,那里土质多盐碱,人口稀

少,于是太公鼓励百姓养蚕纺织,充分发挥各人的技能,把鱼、盐运出去贩卖,于是各地的

百姓和财物都投奔齐国,象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象辐条聚集于车毂一样。因此齐国制造

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充满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敛衣袖,恭敬地去齐国

朝拜。那以后,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整太公的事业,设立掌管财政的机构,齐桓公因而称

霸,多次会集诸侯,完全匡正了天下的政治;而管仲也建有三归台,地位虽是诸侯的大夫,

富裕却赛过各国的君主。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

所以说:“粮仓充实,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百姓就会知道荣辱。”礼节产生于

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欢做仁德的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

当之处。潭水深了,鱼就自然会在那儿生长,山林深了,野兽就自然会往那儿去,人富了,

仁义就自然会附在他身上。富有的人得到权势就越发显赫,失掉权势就会作客也无处可去,

因失势而不快乐的心情,在夷狄更为厉害。谚语说:“家有干金的人,不会犯法处死在街市。”

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拥有兵车千乘

的国王,封地万户的诸侯,食邑百室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一般的平民百姓呢!

【简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说明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

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

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司马迁很早就能够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

且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

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值得重视。文章还否定了老子所设思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肯定

了春秋齐国的富国裕民之道,这反映了他的进步的历史观。但是,作者在文中把人分成“君

子”和“小人”,是依照当时统治阶级的标准来划分的;“人富而仁义附”的观点,也过分强

调了财富对人的品德形成的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教育的意义。

文章据事论理,颇能服人;结构谨严,层次分明;语言精美,明快畅达,时而援引经典,

时而征引民谣,雅俗并用,不仅论理性强,且亲切自然,活泼生动,故虽属说理文章,读来

亦颇觉有味。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这句中“千里”、“往往”、“山”都是“出”的状语,“千里”,在千里的广阔地域里;“往

往”,副词性结构,到处;“山”,名词作状语,在山间。“棋”是名词作“置”的状语,表比

喻,“棋置”指产地象棋子一样密布。句子译出来是:铜铁就在千里的广阔地域里到处出产

在山间,产地象棋子一样密布着。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这句主语是“物”,指各种物资。谓语是“贱之征贵,贵之征贱”,由两个省去主语的主

谓短语联合而成,省去的主语是“人”。每一个主谓短语又是紧缩句的形式,“贱之征贵”,

等于说“人贱之则征贵”。“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是代词,指“物”。“贱之”,以

之为贱,认为它微贱。“征”,征兆,预兆,用为动词。“贵之征贱”类同。整句的意思是:

所以社会上的各种物资,人们认为它微贱就预兆着它会变贵重,人们认为它贵重就预兆着它

会变微贱。

这句讲的是经济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某种物资多了,价格就低,人们就会认为

它微贱而减少生产,而生产减少了它又会显得贵重起来。人们看重某种物资,就会增加生产,

生产增加了,它的价格又会降低而变得轻微。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这句中的“道”,指经济规律。“道之所符”,意思是“同经济规律相符合的社会现象”。

“自然”不是一个词,“自”是副词,表示理所当然,可译为“自然”。“然”是代词,指代

上文所说的通过自动调节贵贱以发展生产的情况。“自然”就是“自然调节和发展生产”。句

子的意思是:这难道不是同经济规律相符合的社会现象和自然地调节、发展生产的验证吗?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这是个判断句,谓语是以“原”为中心语的名词短语。“原”的定语是“民所衣食”,这

又是一个名词短语,它的中心语是“所衣食”这个“所”字短语。“衣”、“食”既和“所”

结合成“所”字短语,这就说明它们都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和“吃”讲,“所衣

食”即“穿的、吃的东西”,也就是生活资料。句子译出来是:这四个方面,是人民的生活

资料的来源。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道”作“规律”讲。“莫之夺予”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莫”是否定性无指

代词,没有谁。“之”是代词,指代。“人们”。“夺”、“予”是两个动词,共着一个宾语“之”。

“莫之夺予”意思是“没有谁(把财富)从人们那里夺走或赐与他们”。整个句子是一个单句。

主语是“贫富之道”,谓语是“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这是一个复句结构。整

句的意思是:贫富的规律是:没有谁夺走或赐与人们财富,灵巧的人就有余,笨拙的人就不

足。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尚犹……而况……”是进层复句常用的格式。“尚犹(或作“犹尚”)是同义并列的副

词性结构,用于前一分句引出次要一层的意思,以衬托后一分句所要申明的进一层的意思,

相当于“尚且”、“还”。“而况”是连词性结构,用于后一分句,引出进一层的意思,并以反

问的语气加以强调,相当于“何况”。

2007-09-25人教网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2:4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55375141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货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货殖.pdf

标签:货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