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唐杜甫
1作品原文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
2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岸:指江岸边。
危樯(qing):高高的船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
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
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2-3]
原文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3]
3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
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
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
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4]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
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
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
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
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
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
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
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
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
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
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
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
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
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
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
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
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
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
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
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
照。
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
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
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
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
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
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
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
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
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
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
意。
历史评价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
则有情中景,景中情。[4]
5简介
杜甫画像[5]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
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
盛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
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6]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
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
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
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
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
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本名杜甫
别称杜少陵、杜工部等
字号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汉族
出生时间公元712年
去世时间公元770年
主要作品《杜工部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主要成就创作现实主义诗歌;世界文化名人
尊称诗圣
外文名DuFu,TuFu
信仰道教
祖籍湖北襄阳
目录
1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年少优游
仕途不顺
战乱流离
为官时期
西南漂泊
江舟长逝
2个人成就
诗歌
书法
3文学特点
诗文表述
主要思想
4后世影响
5人物评价
6史书记载
7轶事典故
愤斥皇亲
死因之谜
8家庭成员
9后世纪念
故里
墓地
草堂
祠堂
江阁
1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4]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
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
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5]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
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
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7]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
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过了4年,秋天赴兖州
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
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8]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
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
杜甫
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
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
理想,不得不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
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9]
。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
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
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
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
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
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
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0]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
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
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
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
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
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
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
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11-12]
为官时期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
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
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
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
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
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
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
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
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
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
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
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11]
[13]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
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最后
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14]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
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
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
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
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
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
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
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
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
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
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11]
[13][15]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
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
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
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后来杜甫由耒
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
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11]
[13]时年五十九岁。[16]
2个人成就
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17]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
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
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18]
。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杜甫
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
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
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
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
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
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
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
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
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9]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
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
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
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
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
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
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
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
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
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
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
《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
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
甫年谱》。
[1][20]
书法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看
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21]
,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
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
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
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22-23]
3文学特点
诗文表述
语言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
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24]
,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
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25]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6]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
杜诗诗风大有变,趋近现实主义。[26]
杜甫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
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
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
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
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27]
,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
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
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
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
其所为妙[28]
。
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
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
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29]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
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30]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主流
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
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31]
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
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
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
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32]
。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33]
。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
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格律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另外,
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34]
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
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
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35]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
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有人认
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
不虚美,不隐恶[36]
,故号诗史。此说可取。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
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37]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
诗,谓为村夫子。
主要思想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
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
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
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
践也是分不开的。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
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
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如他
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
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
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正当开元
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
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
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
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可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
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
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
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
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
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
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
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
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
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
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
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
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
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
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
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
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
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
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
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
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
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
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于国家,喜亦是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
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
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
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
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
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
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
《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
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38]
(参考资料来源于杜晓琴《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
4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
春望诗意画
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
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
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
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
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
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
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
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
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
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
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39]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
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
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
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
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40]
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
体,
杜甫像[41]
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
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
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
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
的
《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
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
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对后人的影响还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认为杜甫所关
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
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
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
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
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42]
5人物评价
《杜工部诗话选》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
《柴门送客》[43]
殆不可以迹捕。如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
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藤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
而此老独雍容闲肆,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隘,
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言中其节,凡字皆可用也。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七言难于气象雄
伟,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悲
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尝恨无复继者。
宋叶少蕴《石林诗话》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
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
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
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回,五月江深
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者,当与渠同参。
宋司马温公《续诗话》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
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
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
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孟嘉帽落,前世以为胜绝,杜子美九日诗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
雅旷达,不减昔人。谓诗非力学可致,正须胸中度世尔。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
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铛。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
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
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
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
过为奇险也。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培(注:改为木字旁)
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断句,存疑〕,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
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古之,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纪行役尔,忽云或红如
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此类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
宋许顗《彦周诗话》
老杜不可议论,亦不必称赞,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记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云:龙
凤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诗云:真气惊户牖,可谓简而尽。又经昭陵诗曰:文物多师古,
朝廷半老儒。直辞宁戮辱,贤路不崎岖。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
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此语甚悲。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后人亦当味
此而泣者也。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宫。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
红。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国秦国何预国忠事,
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迁,盖深知之。
清《全唐诗》
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
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
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
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
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
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
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
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
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6史书记载
《旧唐书·杜甫传》
《新唐书·杜甫传》
《唐才子传·杜甫传》
7轶事典故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
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
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
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
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
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
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44]
死因之谜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
了五种死因:
一、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
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45]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
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
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
三、自沉于水而死
此说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撰的《题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
一水的说法。三人怀沙自沉,这显然是一种没有丝毫根据的想象。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说的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这种说法同样具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
作为依据纯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
连续饿了9天(一说是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炙(炙:烤
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
[23]
[46]
8家庭成员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
道合称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
(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
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并年十三,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不死,被武则
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
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诏回。
父母
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
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养长大。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妹,
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但杜甫极少提到继母。
妻子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
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
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
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
儿女
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11][47]
9后世纪念
故里
主词条: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景区
位于河南郑州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占地34亩,座北
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
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
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纪念馆,陈列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
别诗意画等。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门票收入10万元。1963年6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48]
墓地
主词条:杜甫墓
杜甫墓
在河南郑州巩义市南窑湾村,是一座清静雅致的小院落,靠山有一个砖砌窑洞,现为杜
甫故里纪念馆。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代宗大历三年(768),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
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历五年继向郴州探亲,因耒水暴涨遇阻,寓居耒邑,耒阳聂令礼为
上宾。是年,杜甫因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聂令治葬筑墓,背经向南,墓周
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横贴有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
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10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49]
草堂
主词条:杜甫草堂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
成都杜甫草堂(12张)
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
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
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
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50]
祠堂
主词条:杜公祠
杜甫遗迹(10张)
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
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
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
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
阳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
整,辟为杜甫纪念馆。[51]
江阁
主词条:杜甫江阁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
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
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200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正式修建,2005年
9月19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随后向市民进行试开放。[52]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22:1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39370139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月涌大江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月涌大江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