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一个粗瓷大碗
《一个粗瓷大碗》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讲述了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用碗前后的经
过,表现了赵一曼舍己为人、以身作则、关心胜过关心自己的精神品质。
全文共11个自然段,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对粗瓷大碗的故事进行叙述。课文第1自然
段先交代粗瓷大碗的来历,直接点明“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引出后文。课文第
2~10自然段具体记叙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突出了赵一曼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关
心胜过自己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2~4自然段记叙了小通讯员“送
碗”与赵一曼要求“还碗”的情景。这一“送”一“还”,突出表现了赵一曼关心胜过关
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第5~8自然段记叙了赵一曼用碗的经过,而“感人”之处就在这一“盛”
一“倒”上。第9、10自然段写了赵一曼再“丢”碗后小通讯员与赵一曼的对话。课文第11
自然段交代了粗瓷大碗的去处——缺少菜盆的七班。
课文中除了主要人物赵一曼,还有小通讯员和炊事员老李,文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
作、神态等描写来展现故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课文第5~8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通讯
员所做:“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通讯员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通
过通讯员的所做所想,特别是一个“该”字,说明赵一曼已是多日未曾吃过饱饭了。“满满一
碗高粱米饭”,浸透着战士对首长的关心、爱戴。接着交代了通讯员所做所想的原因,一个“沾”
字,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日子非常艰苦”。再看赵一曼所做:“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
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此处与前文形成鲜
明的对比,一“盛”一“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与“半碗野菜粥”,生动地表现出赵一曼
关心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老李的“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对表现赵一曼的这
种品质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陈、曼”等生字,掌握多音字“还”,
正确理解“陈列、担任”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3.感受赵一曼在艰苦的革命事业中舍己为人、以身作则、关心胜过关心自己的精神
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陈、曼”等生字,掌握多音字“还”,
正确理解“陈列、担任”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赵一曼在艰苦的革命事业中舍己为人、以身作则、关心胜过关心自己的精神品
质。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
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教学“陈”字时,可以通过与形近字“阵”进行比较,从音、
形、义上加以区分;教学“曼、联、侦”字时,可以利用词语“曼妙、联结、侦探”来帮助
记忆,还可以造句,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理解;教学“缸、粱”字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图片进行识记;教学“顿”字时,可以用“一顿饭、两端饭”来帮助学生进行识记。对
于多音字“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读音进行组词、创设语境来帮助记忆。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对课文
中的新词进行理解。
2.阅读教学
本课教学时,可先从课题出发,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
感知课文大意。为进一步落实“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一阅读要素,教师
在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阅读。如: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送碗?
赵一曼为什么让小通讯员将碗还回去?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满满一碗高粱米饭?……将
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就能完成课文导语中提出的任务“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
故事”。
3.拓展阅读
抗联时期艰苦的生活条件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较为陌生,他们很难感知抗联生活的艰苦。
因此,在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有关抗联部队的资料,如观看一些影视作品或了解一
些伟人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抗联部队面对的一系列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理解赵一曼的崇高精神。
1.通过查阅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搜集有关赵一曼的资料。
3.搜集东北抗日联军的相关资料。
4.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板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课件出示博物馆中陈列的各种碗具的图片,带着学生了解这些碗都代表着历史变
迁发展的过程。
2.教师课件出示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的粗瓷大碗图片,揭示课题,生发疑问:这
个粗瓷大碗是谁用过的呢?为什么这样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会被陈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里呢?
3.学生自由回答。
4.过渡:这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用过的。因为这个碗有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所以被陈
列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它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感人
故事。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一个粗瓷大碗)
6.介绍主要人物,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赵一曼(1905—1936),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赵
一曼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
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赴东北。1935年担任东北抗
日联军领导职务。1935年11月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不幸被捕,1936年8月英勇就义。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边听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1)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陈曼联缸还粱顿侦
“陈、侦”为翘舌音;“联、粱”为边音;“陈、联、还、侦”为前鼻音,“缸、粱”为
后鼻音。“顿”读dùn,不能读为tún。
(3)指导认识多音字“还”。
这本书我还(hái)没有看完,等我看完了再还(huán)给你,好吗?
(4)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
分的大意是什么?赵一曼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并和学生一起对发言的内容
进行归纳、总结。
(1)本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讲述了赵一曼把通讯员盛给她的满满一碗高粱米饭偷偷换
成了半碗野菜粥,并把小通讯员专门为她找的给她吃饭用的粗瓷大碗送给了七班当菜盆的故
事。
(2)第一部分(1):交代粗瓷大碗的来历,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10):具体记叙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突出了赵一曼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
甘共苦、关心胜过自己的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11):交代了粗瓷大碗的去向。
(3)赵一曼是一个舍己为人、以身作则、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人。
板块三了解故事,感悟品质
1.过渡: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吧!
2.默读第1自然段,了解粗瓷大碗的来历。
句段1: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
中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
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1)指名读,引导学生勾画出粗瓷大碗现处的位置及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用的。
(2)课件出示关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资料,初步感知粗瓷大碗的故事的感人性。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截至2012年末,全
馆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军博收藏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93
件,大型武器装备250余件,艺术品1600余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51件。其中有
铜鎏金弩机、镇远舰铁锚、叶挺指挥刀、三八式步枪和解放军第一辆坦克等重大历史价值文
物。
(3)课件出示“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
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在1931年至1945年间持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
敌战斗。
(4)思考:能否将“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中的“陈列”换成“陈设”或“排列”?为
什么?
不能。虽然三个词都有“摆放”的意思,但是“陈列”强调摆出来供人看。“陈设”作名
词时表示摆设的东西,作动词时强调按一定的要求和风格摆放物品。“排列”侧重按次序站立
或摆放。
(5)教师:开篇就点明“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
全句以转折连词“但”为支点,“仅仅用过一次”强调说明用的次数极少,以此来说明用碗一
事的不寻常。紧接着点明原因,“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以此来引出下文中
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运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教师讲解“倒叙”的叙述方式。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
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
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
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
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
(7)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2~11自然段:第二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3.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梳理。
第一层(2~4):写了小通讯员“送碗”与赵一曼要求“还碗”。
第二层(5~8):写了小通讯员“盛饭”与赵一曼“倒饭”。
第二层(9~10):写了赵一曼再“丢”碗。
4.默读第2~4自然段,通过小通讯员“送碗”与赵一曼要求“还碗”的情景,初步感受
赵一曼的精神品质。
(1)了解小通讯员送碗的原因。
句段2: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
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
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①全班齐读,边读边找出是谁送的碗,以及送碗的原因。
②指名学生回答。
小通讯员。
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她现在没有吃饭的碗了。
③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早就”一词,明确“早”的时间没有限定,表明赵一曼没碗的时
间极其久远,从中体会赵一曼先己后人、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精神品质。
④指名学生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好不容易”读出小通讯员找碗的不容易,抓住“连忙”
读出小通讯员送碗的急切。
⑤教师引导:“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一直”一词再次说明赵一曼没有碗使用
了的时间之长;“好不容易”的意思是很不容易,说明找到一个碗的艰难;“连忙”说明小通
讯员迫切想要将这个粗瓷大碗送给赵一曼,体现了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
(2)过渡:面对小通讯员送来的粗瓷大碗,赵一曼是什么反应呢?请大家齐读相关句段。
句段3: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
①指名学生读,读出赵一曼坚定的语气。
②思考:赵一曼为什么让通讯员把这个碗还回去呢?这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③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因为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通讯员从老百姓或是其他战士那里拿来的。这体现了赵一曼重
视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
④抓住对赵一曼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理解抗联部队在抗战中的严格纪律和优良作风,
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及以身作则的高尚品质。
(3)了解这个粗瓷大碗从哪里来的。
句段4:“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
①学生默读,思考:这个碗是从哪里来的呢?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②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答案。
这个碗是敌人被消灭后,从敌人哪里得来的。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现了小通讯员的为难。
(4)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师生评议。(要读出赵一曼坚定的语气和小通
讯员为难的语气)
(5)小结:这一“送”一“还”,让我们初步感受到赵一曼以身作则、关心战士胜过关
心自己的精神品质。
5.默读第5~8自然段,通过小通讯员“盛饭”与赵一曼“倒饭”的情景,进一步感受赵
一曼的精神品质。
(1)默读第5自然段,体会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和爱戴。
句段5: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
政委该吃顿饱饭了。”
①带着问题默读:从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②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从这句话能体会到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深切关怀与爱戴。
③教师引导:这句话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小通讯员的所做所想,表现出赵一曼在部队中
一直都是生活艰苦;特别是一个“该”字,说明赵一曼已经多日未曾吃过饱饭了。“满满一碗
高粱米饭”,浸透着小通讯员对赵一曼的爱戴。
④自由读,男女赛读。
(2)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理解战争中生活条件的艰苦和赵一曼吃苦在前、关怀战士
的优秀品质。
句段6: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
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
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
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①指名学生读,边读边想象艰苦的抗战生活画面。
②课件出示“野菜、草根、橡子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抗联部队生活条件的艰苦。
③教师引导:“几个月”写出了抗联部队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时间之久,“一点儿”
写出了粮食之少,直接说明了抗联部队的生活条件之艰苦。而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小通讯
员是“好不容易”才找来的粗瓷大碗,粮食都吃不饱,可见其他物资也很贫乏。
④思考:从一个“沾”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一个“沾”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日子非常艰苦”,表明并不是只有战士几个月来没
有沾过粮食,团长和政委也是一样的,他们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体现了团长与政委以身作则
的品质。
⑤课件出示艰苦的抗联生活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抗联部队的生活条件之艰苦。
⑥思考:句段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⑦学生自行举手发言,教师相机梳理。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赵一曼还想到了很多事。
⑧教师引导:最后一句话连用三个“想起”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说明赵一曼看到这碗
高粱米饭后想到了很多人,但是她唯独没有想到她自己,体现了赵一曼关心胜过关心自
己的精神品质。
⑨小组讨论,说说从这一自然段中能解读出哪些内容。
⑩学生自行举手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一是表明抗联部队是为了革命理想,不怕吃苦、坚持抗战的坚强队伍。二是部队上下团
结一心,没有阶级之分,是没有人享有领导特权的队伍。三是之间互相关怀:领导想着
战士,吃苦在前,身先士卒,遇到好处却又先人后己;战士关怀领导,时时惦记着他们的辛
劳,想办法照顾他们的生活;乡亲们拥护队伍,队伍优先照顾伤病员,之间团结友爱。
这是一个充满温暖,同时也充满生命力的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队伍,抗战最终才能获得胜
利。
(3)面对小通讯员的爱戴,赵一曼又是怎样做的呢?(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段)
句段7: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
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①自由朗读,边读边圈出描写赵一曼动作的词。
②思考: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③小组讨论,代表举手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走进”“倒”“盛”等动词是对赵一曼把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的过程的描
写,从中可以体会到赵一曼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和她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④教师引导:“轻轻”“趁人不注意”说明赵一曼动作的轻柔、隐蔽,说明她不愿意别人
注意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了她的无私。
(4)过渡:赵一曼的行为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他是谁呢?
句段8: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
①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这是对炊事员老李的什么描写?为什么他“没吭声,眼里却
含着泪花”?
②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这是对炊事员老李的神态描写。炊事员老李“没吭声”是因为他知道赵一曼并不想让别
人,特别是小通讯员发现她将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而着急;“眼里却含着泪花”是因为他
被赵一曼以身作则、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感动,也心疼她几个月没有吃过一
顿饱饭。
③再读句段,读出炊事员老李的感动与心疼。
(5)小结:这一“盛”一“倒”,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赵一曼以身作则、关心胜
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6.默读第9、10自然段,通过赵一曼再“丢”碗,体会小通讯员和赵一曼不同的内心情
感,从而深刻地感受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句段9: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啊,
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
①指名学生朗读,读出小通讯员的着急与无可奈何。
②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里的“又没有”与前文的“早就”相呼应,引导学生结合“赵一
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明确赵一曼“丢”碗,
实际上是把碗送给更需要它的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到赵一曼关心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
情操。
句段10: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
①自由朗读,想象赵一曼说话时的样子。
②思考:此时,赵一曼的内心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③小组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梳理。
示例:等到战士们人人都有了碗,都能吃饱饭,等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我的碗也
就不会再“丢”了。
7.默读第11自然段,了解粗瓷大碗的去处。
句段11: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
引导学生明确这个句段交代了粗瓷大碗的去向,它被赵一曼送给了缺少菜盆的七班。
板块四讨论交流,疑难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梳理。
赵一曼把自己的上一个吃饭用的搪瓷缸子送给了一个新来的战士,通讯员好不容易给赵
一曼寻来了一个粗瓷大碗,为了让赵一曼吃上一顿饱饭,通讯员给她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而赵一曼却偷偷换成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就把粗瓷大碗送给了缺少菜盆的七班。
3.小组交流讨论:赵一曼用过的这个粗瓷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里?
4.自行举手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这个粗瓷大碗是东北抗日联军团政治委员赵一曼烈士生前曾经使用过的,它有一段感人
的故事,它记述着在艰苦的革命时期,赵一曼以身作则、舍己为人、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
的崇高精神,也向我们无言地叙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5.小结:这个粗瓷大碗虽然普通,但是故事却很感人,它珍藏的是一位革命干部以身作
则、舍己为人、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板块五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来历:赵一曼用过
送碗小通讯员:一直想好不容易连忙
赵一曼:哪里拿的,还到哪里去
一个粗瓷大碗故事用碗:一碗高粱米饭换成半碗野菜粥
失碗:又没有碗了
去向:成了七班的菜盆
2.小结:本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讲述了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中舍
己为人、以身作则,时时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和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赞美
了赵一曼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高尚品质。这高尚的品质影响着她身边的战士。直到今
天,还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让我们以赵一曼为榜样,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建设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课后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赵一曼的事迹讲给同学听。
完成对应训练。
1.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感悟能力与学习能力,从而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2.情感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学文识字,更要将做人的道
理融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赵一曼的可贵
品质,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能以赵一曼为榜样,学着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关心战士胜
过关心自己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9:57: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31080138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粱米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粱米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