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更新时间:2023-03-04 15:56:44 阅读: 评论:0

自制烤羊排-仙人关

端午节的习俗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黑曜石有假的吗)

端午节风俗活动有哪些_端午节民间风俗介绍

端午在我国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在民间当中也流传着许多的故事,

也保留着许多的习俗,那么关于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下面是小编给

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_端午节民间风俗介绍,欢迎大

家来阅读。

端午节风俗活动介绍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

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

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

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

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

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

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

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

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

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

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

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

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

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

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

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

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

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

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

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

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

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

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

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6、挑“端午担”

挑“端午担”指的是过去每逢过农历端午节,“毛脚女婿”(宁波

人称已定亲的准女婿为“毛脚女婿”)要用披红挂彩的米箩筐,挑上一

份厚重的礼品到女方家里去,这便是挑“端午担”。

7、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

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

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

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

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

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

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

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

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

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8、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

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

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色丝

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端午

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

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

的民间艺品。

9、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

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

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

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

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

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

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

场地条件。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每年

“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

“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10、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

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

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

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11、佩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

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

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

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

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

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12、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

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时在仲夏,当其

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是草药生长旺盛之时。端午期间,我国

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

13、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

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

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

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

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

效果。

14、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

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

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

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

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15、新抱手艺

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

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

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

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

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

艺,俗称“新抱手艺”。

16、送灾难

送灾难,是古时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该民俗主

旨是驱邪、消灾。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

“送灾难”。另有形式为,从社境庙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

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贴符驱逐

邪凡魅。

17、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

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

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18、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

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

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

秉和》)。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

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

相斗。

19、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

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

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

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

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20、佩豆娘

佩豆娘是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

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

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

宝群花之类。

21、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

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

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

就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古时

候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古人把端午视为“毒日、恶日”而避之。其实

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

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22、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据悉,跳钟馗,源自

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

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

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

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到了清代,江南苏、

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

除害、祛凶引福。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

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

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

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

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

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

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

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

方状等。其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

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

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

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

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

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

蛤蒌、蛋黄等多种馅料。

24、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

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

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

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

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

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

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吃粽子的来历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

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

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能大家还不知道,

就在前几年,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

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查找相关资料才发现,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来。

战国末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然后又派节使请楚怀王去秦国

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向楚怀王陈述,楚怀王不但

不听,反而把屈原驱逐出郢都。楚怀王去了秦国就被软禁起来,楚怀

王后来忧郁成疾,悔恨交加,二年后客死在长安。到后来楚怀王之子

楚顷襄王即位,秦国陆续派兵攻打楚国,势如破竹,顷襄王狼狈逃出

京城,郢城被秦兵攻占后。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

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心如死灰,仰天哀嚎一声,便跳进了湍急的

汨罗江,这天正是是农历五月初五。

汨罗江附近的渔夫和周围的百姓,听说屈原跳江自尽的消息后,

都划船来到江上,驾龙舟争争相打捞屈原的尸,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为了防止鱼虾破坏屈原的躯体,他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里,有些

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用来迷昏恶龙野兽。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

子--“筒粽”的由来。

端午食粽的寓意

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

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

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

“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

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

端午节食品。

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

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

非常好看。

且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

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

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

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

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其实在晋代,

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

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

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

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

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

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

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

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

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

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

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5:5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166041364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的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的习俗.pdf

上一篇:抗衰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