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5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
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是店铺整理
的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5篇),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习俗篇1
端午节在老家叫做五月端午,日子也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但老
家的人似乎不知道这个节日为何而来,我在上初中以前,是不会把端
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许是因为老家地处平原,没有吃米的习惯,因此粽子并不是端午
节的必备吃食,即便是备受宠爱的饺子,也不是主角儿。小时候,农
村条件都不太好的时候,端午节的特殊只是体现在早饭上,即糖包子
和咸鸭蛋。糖包子,用发好的白面包成三角形,里面放上白砂糖或者
红砂糖,蒸熟即可。即便是这样,糖包子在平时也是很少吃到的。
糖包子是甜食,又是三角形,很明显这是粽子的替代品了,至于
为什么吃咸鸭蛋,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测,或许是因为家乡的人以面
食为主,不爱吃甜食,而腌的很咸的鸭蛋刚好可以中和糖包子的甜。
甜食对于小孩子的诱惑是很大的,尤其是小时候甜食并不多,因
此最喜欢吃糖包子的是小孩,砂糖包在面里,等出锅的时候,糖早已
融化成糖水了,而嘴馋的孩子往往拿起刚出锅的糖包子就吃,结果可
想而知,被糖水烫的直叫。
咸鸭蛋平时吃的也少,因为鸭蛋贵,一般家里养有鸭子的人家才
会经常吃到咸鸭蛋,若是会过日子的妇人,还会把积攒下来的咸鸭蛋
卖掉。没有咸鸭蛋的人家也是有的,那就只能煮鸡蛋来代替了。
小时候,早饭吃好就是过端午了,因为午饭又和平时一样了,能
吃的起饺子的人家很少。现在不一样了,早上的糖包子和咸鸭蛋越来
越少人吃了,中午吃饺子到慢慢变成了主要的过节吃食,一到做午饭
的时间,家家厨房里都传出“笃笃笃”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端午节的习俗篇2
要说起家乡的风俗,我必然会仔细回想,因爷爷奶奶早逝,我便
节假日去的都是外婆家。我是个“不合格"的家乡人,为何故说,因为
我对风俗这是一窍不通啊,这可不是谦虚。
记得我年幼时,5月5日端午节,外婆在三更半夜鸡鸣时便起床
了,因鸡鸣很响亮,我便被吵醒了,睡眼朦胧的我,清清楚楚地记得
外婆并不拉灯,缘由是因灯太亮,担心吵醒我罢了,现在回想起来满
满都是对我的爱呀,外婆轻悄悄的起床,轻悄悄的穿衣,麻利极了,
接着便看看我,这时,我闭着眼睛只睁一条缝继续看她做事。
外婆出去了不久便回来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奇特的香味,不用多
说,香味便是艾草那独特的香味,外婆用艾草扫了房屋便一根根的插
在墙缝中。用来净化空气,驱蚊虫,其风俗,有句俗诗叫“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艾就是艾草。
记得还有个方法,就是用药草洗漱。外婆粗识草药,外婆上了山,
她对山了如指掌,一会儿采好了草药,大约10种,把它们洗干净和水
煮,当水渐渐从清水转变成了好看的琥珀色就大功告成了。
对了,还有一大主角就是吃粽子,粽子一开始就是纪念屈原的,
因为屈原他杞人忧天。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好人。
后来屈原想不开就投江自尽,百姓担心他被鱼儿吃掉,于是包了许多
粽子,不让鱼儿吃掉他。
端午节过了,我回到了家,这次端午节过得还挺开心的呢。
端午节的习俗篇3
此日,南通民谣有“五月五,洋糖棕于过端午”及“吃了端午粽,
方把棉花送”之说,家家吃粽子;此日南通还有逢时特设的“饼”,
那便是“端午捣粽子为(上次下食)饼”,据传为祀楚屈原投汩罗而作。
蒲、艾和端阳浓厚的中华民俗风情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南通
端午民俗有:插蒲艾于檐,且置蒲艾于床席之下,据说可不生跳蚤,
可见蒲剑驱邪的力量;悬挂绘有八卦符于箓梁上,以示驱邪,至今乡
俗依然。缚艾为虎,且焚艾条、苍术、柏枝烟熏以辟疫。于此日午时
普洒雄黄酒于室内,据云可杀虫辟五毒。小儿搽雄黄酒于手、脚脸上,
尤以其于额上书写“王”字为最,据说这样做了蛇虫百脚(蜈蚣)不
咬的。故人黄幼松《海门竹枝词》生动记录了这些风情如画的习俗:
“蒜头艾叶束菖蒲,挂在床头嘱小姑。烧酒雄黄调洒遍,门前贴上辟
邪符”。
旧时,家乡小儿在端午的挂件、穿戴均异于往日,他们的衣襟上
悬百束锁、香袋等物,还有戴绘有八卦及五毒的兜兜的。这一天,孩
子们换上亲戚馈赠或穿庙寺僧所送的百索子,即《风俗通》所说“五
色缕”、“长命缕”,百索子下面则悬生肖长命锁片。香袋儿有制成
小人儿形的,通人称它做“驮子老侯”,其中尤以大、小人儿合驮为
佳,更饶有趣味,称作“驮侯儿抱侯儿”,在身上晃晃荡荡,里面装
的是药铺店里买来的衣香,跑到哪里,哪里便香气盎然。
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南通几乎家家都有用粉皮、韭菜、豆芽、
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
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
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
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
下来了。除此之外,端午日还得吃红烧黄鱼,内中配以大蒜瓣儿。
旧时端午正午闹市,“买卖权停下半日,四门铺闭不开门”;士
女出游.称之“踱端午”。清代通人李琪诗云:“五日家家艾虎垂,
雄黄泛酒酒盈卮。酒阑争赴龙舟约,水月庵前看许时”。这是说家乡
濠河中的龙舟竞赛,那时划龙舟的据说是狼山营兵,气势极为壮观:
“通州好,彩鹢竞江乡,掣电朱旗摇野岸,轰雷画鼓闹斜阳。何处不
衣香。”清代通人黄金魁在其《渔湾竹枝词》里说:“端阳不解闹龙
舟,争祭沉湘屈子愁。无数红裙山下过,一时齐上翠云楼”。这是清
代家乡端午时节龙舟竞渡,妇女“踱午”情景的生动描绘。
端午节的习俗篇4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
《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屈原一心
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后屈原
遭遇陷害,被贬黜。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
伤心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
都悲痛万分。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遭到鱼虾的侵蚀。人们都自发的
向江中投粽子。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
一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为什么包粽子?民间也有其他的一些说法,但是,流传最
为广泛的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端午节吃
粽子,就是为了表示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在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
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在这一天,
人们都会通过吃粽子来祭奠屈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都会选择在端午
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
的慰藉。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
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如今,20xx年的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
们依然会亲手包粽子。这是对屈原的怀念,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什么人不适合吃粽子
粽子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专家还建议一些人最好别吃粽子。
心血管病患者: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
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
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
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
等症状。
吃粽子需要注意什么:
粽子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纤维质,
含过多的脂肪、盐、糖。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
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
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
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
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端午节的习俗篇5
你知道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端午节的由来是:在战国有一个叫屈原的人被小人赶去飘游,在
飘游时写了许多诗,所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后来,因为屈原眼看自
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于是跳汨罗江自杀了。许多人划着船来来回回
地打捞,尸体并没有捞到。有一个渔夫往水里面扔食物,说给龙虾吃
饱了,不再咬屈原的尸体了。一位医生往里面倒了很多雄黄酒,说是
可以药晕蛟龙。后来,人们在食物上包一种叶子,就成了现在的粽子。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插艾叶、
戴五彩绳。五彩绳的颜色有红、黄、蓝、黑、白五中颜色组成。南方
过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
酒。人们还要在儿童的头上画“王”字。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和习俗?一起说一说吧!
端午节的习俗篇6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我和妈妈去街上买菜。我闻到了粽子的味道。当我到家
时,我突然想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海关是什么?我想问我妈妈,
但是她妈妈说,“你可以自己去查查书。”我心想:寻求帮助比寻求
帮助更好。我会照我说的做。
我找到了百科全书并打开了它。它说:“在端午节那天,人们赛
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传说赛龙舟是为了营救死于汨罗
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放进河里喂鱼、虾和螃蟹,停止吃屈原的
尸体。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龙节,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数民
族纪念龙神的日子。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端午节要吃“黄武”:黄
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包粽子和雄黄酒。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
方,雄黄都将被用来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画“国王”这个词,并且在这
一天将会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包。
这时,妈妈叫我吃粽子。当我看到美味的粽子时,我不禁唱起了
一首关于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日是端阳。插入艾叶,戴上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龙舟快乐地下水。”
端午节的习俗篇7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
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
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
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
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
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
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
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
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
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
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
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
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
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
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
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
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
(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
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
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
传于世。
端午节的习俗篇8
1、赛龙舟
赛龙舟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大部分会划旱龙舟或者
舞龙船。划龙船时,多有助兴的龙船歌。
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
融汇而成,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有“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2、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
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
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3、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
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
(“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
4、戴香包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
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青年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
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5、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
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后来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用艾、蒲、白玉兰等
花草。
6、饮蒲酒、雄黄酒
《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
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
端午节的习俗篇9
文从五岁的时候开始对端午节的习俗有印象。
她首先知道,端午节是要包粽子的,是为了纪念那位屈原老爷爷。
接着,她又知道了端午节要在掌心和前额抹一些黄色的雄黄酒,据说
那样可以变得更勇敢。接着,她还知道了,家家户户要要门上挂艾叶
和菖蒲,这样那些妖怪和不好的东西就不敢进门了……
今年端午节,我煎了一些草药水,晾凉了给她洗耳恭听澡。她爽
快地答应了,还问:“妈,这也是端午节的习俗吗?”
“嗯。是的。”我点点头说。
“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文接着问。
“据说,在这一天,用草药煎的水洗澡,身上不容易被蚊虫叮咬,
还不会长疮呢……还有……我不清楚啦,我们去查一下吧……”
“真有趣!我最蚊子咬了,我赶紧洗澡去……待会再查那些……”
文开心去走进充满草药味的卫生间。
每个节日对文来说,都是有趣的,因为她会了解到一些她玩的东
西,体验一些新的经历。
端午节的习俗篇10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历代的四大传
统节日之一。最初为全民健身、祛病防疫、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后
又因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总是伴着炙热毒辣的烈日悄然而至。清早醒来,家家户户
都热火朝天地忙着包粽子。我也总是跃跃欲试,跟着妈妈依葫芦画瓢。
我拿起粽叶,把它编成一个漏斗状的样式,然后把我最爱吃的咸肉、
咸蛋黄等凡能作馅的美味一起塞进去,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主料—
—糯米。紧接着,我把粽叶对折包好之后,一个矮小但肥胖的三角粽
子就呈现在我眼前,和同伴相比,它的体重严重超标。我小心翼翼地
把它放进蒸笼,生怕它爆裂开来。正午,粽子已经蒸得熟透了,值得
庆幸的是,我的那个粽子并没有爆裂,但由于馅放得过多,导致其它
粽子成熟时它的馅还没有完全熟透。哎!看来包粽子也不能太过于“贪”
啊!吃着鲜美可口的粽子,闻着粽叶的阵阵清香,心中不觉多了几分对
端午的留恋,又深深被端午的韵味给迷住了。望着摆在桌上的粽子,
不禁遥想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的那一幕,百姓们为了不让鱼儿吃掉屈
原的尸体,陆续赶往屈原沉江的那一块江面扔粽子。慢慢的,端午包
粽子、吃粽子已然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风俗。
而午饭后的赛龙舟更为精彩。你看,信江河岸边人头攒动,大家
翘首东望,只见一艘艘龙舟飞一般地冲过来,顿时,江面上锣鼓喧天。
划桨的运动员们使出全身力气拼命地划。的几条龙船上,队员们配合
默契,就连龙舟也特别听从他们的指令,行动自如。龙舟的身后留下
了一条条欢乐的波纹,原来平静的水面霎时布满硝烟一般。尾随在后
面的龙舟,吃力地跟着,我看着都替它们着急,真想冲上去帮那些龙
舟上的队员们一把。鼓手们也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使劲地敲鼓,这鼓
声一下一下,铿锵有力,也敲在了一旁观看的人们的心坎上。仿佛每
多敲一下,运动员们就多一份力气,队员们也不甘示弱,一边划船,
一边和着鼓声,“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那口令里充满了运动员们
对胜利的渴望,也表明了运动员有使不完的劲儿。江面上热闹极了,
口令声、敲锣声、打鼓声,包括划桨声,汇成了一首激昂雄浑的乐曲,
乐曲里有着浓重的端午节日气氛。
看着这激烈的划龙舟比赛,我心里暗想:端午节要搞这么隆重的
活动还是源于战国时一些朝中大臣不忍心失去屈原这样一位国家栋梁,
才架舟你追我赶地向屈原投江的地方四处巡看,希望能救回屈原。屈
原本是贵族出生,后来被奸臣陷害,被放逐到边疆,看到自己的国家
快要被别的国家占领,屈原悲愤交加,跳江自杀了。想到这里,我深
深被屈原这种爱国情深所打动。是啊,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怎
么能忘记这些爱国之士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我们不仅要在心里埋下爱国
的种子,更应该努力学习,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把这种流传了几千年的爱
国情怀发扬光大。
端午节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我觉得这样的民俗必将播撒到每一
位中国人心田!
端午节的习俗篇11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传说端午节
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楚国的忠臣屈原,当时秦国攻打楚国,屈原眼看自
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亡。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
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准备的食物,丢进江里,说
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
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
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叶子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节
前奶奶就开始忙活开了,早早地着手准备好了粽叶。奶奶常说:用芦
苇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
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再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她就开
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将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
先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用线把叶
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个个硕大
的菱角。包好以后,再放在锅里煮上一会儿,满屋子都弥漫着粽叶的
清香。轻轻剥开粽叶,咬上一口,粘粘的,整个人浑身都沉浸在香味
中。我多么盼望着端午节快快到来呀!
端午节的习俗篇12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俗称端阳节。
有趣的是,在多姿多彩的端午节习俗中,其中的一些习俗与花草有关。
斗百草:旧时端午节盛行的一种游戏。是日,人们纷纷去郊外踏
青,采集各种花草比赛草的多寡韧性和奇特,或对花草名。《荆楚岁
时记》载:“五月无日,四民并踏百草,有又有斗草之戏。”
簪榴花:端午节时,妇女要戴榴花于鬓发以作饰物。《帝京景物
略》云:“五月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清代《大兴县
志》载:“是日(五月初五)少女需配灵符,簪榴花。”
配香囊:端午时,姑娘们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衣香粉包或香囊,
内装芳香浓郁之药用植物如白芷、丁香等,用于清洁避邪。姑娘们配
香囊在衣裙上,阵阵馨香沁人心脾。
射柳:原木是辽呆端午习俗,端午日,以柳条插如土中,上系手
帕,有“向导”引骏马先走,其他武职人员随之出发,到一处,闻金
鼓齐鸣时,各开弓射柳,射断柳枝者受赏,这不中者受罚。
插白艾:白艾,俗称艾嵩,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们在端午节
这一天,采艾于户上,并用艾叶艾根把做成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
中央,以避邪。明代《山趟肆考》一书记载说:“端午以艾为虎形,
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
悬菖蒲: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高30多厘米,喜生于山间
石砾处,含有挥发性甘油,有提神通窍杀菌的作用。每逢端午,人们
有的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屋檐下,有的用菖蒲烧水洗澡,以
消除病毒。至今我国南方许多地区在端午节时家家仍有采菖蒲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篇13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
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
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
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
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
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
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
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
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
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
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
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
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
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
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
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
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
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
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
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
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
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
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
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
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龙水”,龙神会保佑孩
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
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
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海岛
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万人共泳,这一
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
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
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
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
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
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
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
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
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
“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
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
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
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
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
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
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
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
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
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
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
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
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
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
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
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
于背,称为“窦娘”。
端午节的习俗篇14
彝族:“都阳节”
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
五日。
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
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
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后
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
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
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
阳节”。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
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
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傣族:粽包节
粽包节是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部分地区,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
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
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统节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
动的时间也不同。白苗的花山节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花苗的
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节日到来之前,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
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
打毽子等比赛活动。或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端午吃五黄的习俗介绍
汉族民间风时风俗。流行于杭州等地。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
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须
吃雄黄酒(以雄黄和烧酒调和,削菖蒲根加入,饮少许)、黄鱼、黄
瓜、咸甲鸭蛋黄以及用黄豆饭裹的粽子,称为“吃五黄”。
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
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
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
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
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常州端午节习俗
常州端午节的习俗还真不少,这一年一度的佳节,常州人家里可
热闹了,不仅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挂菖蒲,孩子们还要穿上五毒衣,
寺庙的僧人也会向周边的人家赠送钟馗像。“酒入雄黄粽子裹,白云
古渡赛龙舟”,老常州们的端午节,最有特色的风俗应该当属划龙舟
了。常州古称“六龙城”五月初五白云溪上划龙舟…
习俗一:吃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有多种意义,大多数人倾向于这是为纪念我国大诗
人屈原的。端午前一两天,古城常州家家户户以箬叶包糯米粽,有火
腿、赤豆、蚕豆瓣、纯米粽等各色。节日晨起,先以粽供祀祖先,然
后蘸糖而食。多数人家还在煮粽子时将咸鸭蛋、鸡蛋一锅共煮,吃时
蛋品味更香鲜,有的人家将粽子赠送亲友。
习俗二:龙舟竞渡
龙船长丈余,以木制龙头龙尾,涂上油漆彩绘,数十人穿一色衣
裤,手持划桨,拨水向前,或数舟并列,比赛到达终点先后。130多
年前的丁丑戊寅(1877—1878年)年间,常州白云渡(今迎春步行
街)地段是龙舟竞渡,欢度端午最热闹之地。东门有大小青龙,南门
有金龙、白龙,北门有白龙等等,六龙齐飞,标志着六龙古城尽欢腾。
习俗三:昌艾去邪
旧时俗称五月为毒月、恶月、忌月,于是普遍以菖蒲、艾枝挂于
门楣。菖蒲有浓香味,可入药,名为“水剑”,与药用价值很高的艾
枝扎成一把插挂门框边上,好似一把利剑,以资辟邪。午时取“煮粽
水”与菖蒲、艾叶煎都成汤,用其根茎蘸着遍洒居室,口念“大虫踏
煞,小虫药煞,手里有药,握把撒撒”,在农耕社会,这是清毒杀虫
之举,作为民间的防疫活动,现在此举已使人感到可笑了。
习俗四:穿五毒衣
逢年过节,儿童少年最快活。端午这天,早晨起来,就有一个用
彩线结成的网络,放个鸭蛋,挂上颈上,四处炫耀,极为高兴。中午
穿上印有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的姜黄色衣裤,额上蘸雄黄酒写
的“王”字,以取健如狮虎之兆。午后则随着奶奶或母亲到田头上采
集百草,包括艾草、菖蒲、枸杞、野草莓等等放在煮粽子水锅里煎,
给孩子“洗艾浴”,以防“疰夏”,祛除疮疖,安全度夏。
习俗五:挂钟馗像
老常州的民间,端午节还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常州老前辈于端
午节挂钟馗像,象征驱除鬼祟、保平安。现在连画钟馗的人也很少了。
端午节的习俗篇15
端午节在老北京的民俗中是一个大节日,与春节和中秋合称“三
大节”,因为这一天*帝可以不上朝,老百姓需敬神祀祖,妇女可携子
回娘家归宁,朋友们可以借机聚会,全城呈现出热闹的节日景象。同
时在节日民俗事项中又有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
北京地区的端午粽子是用苇叶包裹的黄米小枣粽子,以密云县产
的小枣最有名。许多人家自己包粽子,用江米和黄米与小枣合在一起,
叫二米粽子。食品店里出售的粽子以南味为主,近郊农民推车进城卖
的以黄米粽子为主。系粽子用马兰草,是北京特产。黄米小枣粽子受
欢迎是因为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
二、喜欢玩“斗百草”
端午节这一天,京城儿童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参加游戏
的两人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
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
输,然后用“打赢家”的顺序赛下去,直至选出最后胜利者。这就要
求参赛者在参赛前注意寻找那些草或花茎韧的作为自己的“选手”,
无形中形成识别花草的要求。那种能“斗”倒各草的“选手”,则成
为大家公认的当日“百草王”。
三、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
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一般在2厘米左右,外面缠上
五彩丝线,连成一串。街头有卖的,家中少妇少女也纷纷自己制作。
除了五彩粽子以外,还有的巧手媳妇或姑娘,用绫罗制成小老虎,有
的是缝制成樱桃、桑葚、茄子、豆角、辣椒、梨、柿、橘等小型水果
串起来,精致可爱。有立体的,有平面的,争奇斗艳。端午节这一天
佩戴在身上,既显示自己的精巧工艺,又给节日增添祈福增寿的节日
气象。
四、房檐插艾蒿防瘟避灾
端午节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插艾蒿,关于这个习俗的来源有两种说
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遇到一名抱着大孩牵
着小孩的妇女,问其故得知幼者为己生,长者系邻居托带,黄巢感叹,
命她端午门前插艾蒿,以避兵灾。该妇女不愿一人躲难,把插蒿之事
遍告乡里,使全村均安全,以至成俗。
五、天坛“辟毒”游玩
中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南方远行靠船,北方远行靠马,
所以南方端午节赛龙舟,而北方在金代曾有骑马射柳的习俗。辛亥革
命以后,北京人在端午节以去昔日皇家园林游玩为时尚,以去天坛最
受欢迎,人们认为此地能“辟毒”,所以游人较多,其他皇家园林也
是人们爱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刹海、金鱼池、高梁桥、二闸……均
是端午游玩之地。
【端午节的习俗(通用15篇)】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5:5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165931364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风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风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