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页
1
《废墟的召唤》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重点】
1、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2、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继续学习作批注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勘误、引申开去
的看法,由此及彼的联想和对原文疑难、关键之处的注释、阐发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关位置。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永远的伤口,屈辱的历史(背景)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
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
为灰烬。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
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
馆。
2、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宗璞,当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
散文选》、《小香结》,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东藏记》。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
学奖,《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
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
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
‘诚’,二曰‘雅’。”《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写于1979年的散文力作,充分体现了她的真挚情感和语言美感。
她凭吊这片废墟的时候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在神州大
地回响,时代正呼唤着改革和振兴。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文革”如一场梦魇,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中的伤痛,尤
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地震憾过中国乃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
本身就交织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动中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梦想,青年
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大家刚刚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仍然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
时而宽松时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代。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
理。
4、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第2页共5页
2
远瀛
.
()观甲胄
.
()充塞
.
()碣
.
()石嗫嚅
..
()迤逦
..
()、
窸窣
..
()雕镂
.
()停滞
.
()怅
.
然()诧
.
异()热忱
.
()
5、词语识记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曲折连绵。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阅读探究】
1、题目“废墟的召唤”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
2、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4、我和年轻人有哪些对话?我们的对话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作者想象的?理解这些对话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5、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对“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这句话
的体会?
6、“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一句中的“怎样”指的是什么?
第3页共5页
3
第二课时
【质疑析疑】
1、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个富有责任感而又满腹疑虑年轻人,并两次写了这个年轻人“介于冷和苦
之间”的笑?
2、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
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写法探究】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怎样的景,就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比较几处景物描写的异同,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顺着近年失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
一带荷塘,现在只剩下冬日的残冷。……”
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
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3、“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4、“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重点语句理解】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2、“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
这凝固的历史。”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
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第4页共5页
4
【达标测评】
一、填空题
1.宗璞,当代__(性别)作家。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
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
童文学奖。
2.框外____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___,一派____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3.__如酒,__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想起春日的___,这铺天的___需要多少个藤萝___啊。
二、选择题
4.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
.
(kuò)海藻
.
(zhǎo)废墟
.
(xū)B.雕镂
.
(lòu)干皱
.
(zòu))绮
.
辉(qǐ)
C.窸窣
.
(sū)嗫嚅
.
(rú)停泊
.
(bó)D.召
.
唤(zhāo)迤逦
.
(lǐ)远瀛观
.
(guàn)
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B.若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马虎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C.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
D.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6.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
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
7.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
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
8.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比喻)
B.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设问)
C.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比喻)
D.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反问)
第5页共5页
5
三、判断题
9.“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还不中止。”作者所说的“稳定性”是肯
定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持续发展。()
10.“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以“鸦噪”突出“废墟”的“寒
意”,暗示作者心中对“凝固的历史”的“寒意”。()
11.“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从文中看,
作者写作目的是希望重建圆明园。()
四、阅读题: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
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
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
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
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
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
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
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
没有凝固——
12.“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
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作者共用了几组比喻?找出来并说明本体和喻体。作者将一组建筑遗迹比
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有什么效果?
13.上文第一段末句说“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14.“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这两问有何不同?又有什么关系?
15.“凝固了的历史”是含蓄语句,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4:3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11620135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废墟的召唤作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废墟的召唤作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