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雅
芭蕾与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的对比与运用
摘要:芭蕾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舞蹈艺术,它的训练教材是全世界舞者的必修课,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是其他舞蹈无法比拟的。中国古典舞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它在我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之
上,将杂技、武术、和芭蕾的内容借鉴吸收,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训练体系。
芭蕾和中国古典舞两个舞种的把杆基训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训练
侧重点,所以在训练时目的和结果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
平选择运用。
关键词:芭蕾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对比运用
“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一直到
1661
年,法国国
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芭蕾
舞是以反映
17
世纪皇家宫廷的生活为主旨,决定了芭蕾舞张
扬,明快和华贵的风格。芭蕾基训有一套完整的动作和体系,特
别是把杆动作尤为重要,它可以说是所有舞蹈动作的基础。中国
古典舞的形成,是以中国五千年的古典文化为底蕴,以民族民间
舞蹈为基础,传承了中国的戏曲、武术,杂技的神韵。由于中国封
建社会的特性,中国女性的性格多以含蓄、委婉为主,而艺术要
揭示人物的性格命运,所以就奠定了中国古典舞含而不露的风
格。如中国古典舞代表作《爱莲说》、《秋海棠》等就表现出了这种
特性。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继承传统”与“借鉴芭蕾”,建立了
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教材。
现今学校训练“把杆”的方式主要有芭蕾基训和古典舞基训
两大类。让学生学芭蕾基训还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一直存在争议。
根据实际情况,芭蕾基训的把杆训练比较规范,低年级的学生比
较适合;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的良好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这样
古典舞基训的把杆训练方式较为合适。
一、芭蕾基训与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的共性和各自特点
1.
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的共性
两者不论是在脚位、手位、训练步骤等方面都存在着异曲同
工之处。首先,两个舞种课堂的训练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两种
把杆基训在学习之初均是基础训练动作开始,由最常见的擦地、
半蹲、全蹲、小踢腿、划圈等动作开始,逐渐到压腿、大踢腿等幅
度较大的训练动作。芭蕾基训与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均通过对
人体的肩、胯、腰进行的系统全面的训练,强化舞者的身体柔韧
度,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力量、控制力的训练,培养学生优美的舞
蹈气质,为接下来的中间训练做好准备。两种基训体系中教材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合理安排、教材之间的‘纵、横’关系,不可否
认的是中国古典舞基训在科学系统性方面从芭蕾体系中吸收并
借鉴了其精华。
2.
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的特点
(1)芭蕾把杆基训的特点
芭蕾把杆基训在解决肌肉形态的长线条,塑造修长、挺拔、
舒展、优美的身体基本形态,解决人体的重心,外形各部位的肌
肉、韧带和关节的力量、轫性、灵活性以及各种旋转、弹跳、控制
能力等技术技巧的科学性和动作组合的舞蹈性、流畅性等方面
都具有较大的优点。例如芭蕾中对腿的直立、重心的要求能培养
学生初步具有舞姿和旋转跳跃的能力,从而将把杆基训发展到
中间姿态和空中的各类跳跃技巧等。
(2)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的特点
古典舞基训的把杆体态特征多是重心下沉,不会要求学生
一直保持直立的体态,在动作中贯穿了“提、沉、冲、靠、含、腆、
移”的身韵元素。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则将芭蕾基训把杆在训练
上纯功能化去除,比如把上舞姿中加入了的射雁、斜探海、掀身
探海等动作,身体动作变化更为复杂,一改芭蕾基训僵、死、板的
倾向。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
体构图和塑造形象的。所以,把杆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以及
旋转螺形的变化;同时对于呼吸的要求,更是体现了古典舞注重
神、气、韵。
二、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动作的比较。
在两种舞蹈的把杆基训中,她们又显示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特点和训练侧重点。芭蕾舞强调“开、绷、立、直”。中国古典舞更
注重的是柔韧性和“神形兼备”。
芭蕾舞认为“开、绷、立、直”的对于一个舞蹈者来说是极为
重要的。训练中要求学生从大腿根部开始一直到脚尖,要完全的
外开,膝盖要求伸到最直,尤其是在做控制的时候,不但严格要
求腿控到相对的高度,而且不管是主力腿还是动力腿,都要保持
一定的外开和要有向上拔的感觉。芭蕾基训在训练时要求学生
方法探索
·168·Copyright©博看网htsRerved.
艺术研究
始终都是贵族式的高傲,身体很少有大幅度的弯曲,大腰动作很
少,更不会让学生下大腰甚至是抓到脚,在做胸腰的动作时也要
保持向上的高傲气质。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对身体的柔韧性的要求更高,更注重腰
的软度和能力训练,组合的动作幅度比较大,会有很多大涮腰的
动作。同时,与芭蕾舞基训的“开”不一样,它要求整个髋关节大
幅度的运动。如做控制时,可能会要求学生从前腿
180
度转到旁
腿,再转到后腿,这在芭蕾基训的把杆里面是没有的。
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
要求很大,既柔韧又充满力量。“刚柔并济”就是中国古典舞素
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所追求的目标。训练时除了注重身
体和四肢的控制力之外,更加强调在做动作时的“神形兼备”。由
于古典舞基训把杆动作里加了许多“身韵”的元素,所以形成了
“刚柔相济、情景交融”的特色,“拧、倾、圆、曲”四大要素得到了
充分体现。这些遵循了中国古典舞自身的运动规律,充分体现出
古典舞讲求韵律的特点。
三、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的课堂运用
1.
将芭蕾基训的“规范性”和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身韵美”相
互融合
芭蕾训练体系经过一百年多的发展和完善
,
建立了非常规
范、科学、全面的训练步骤和方法
.
。芭蕾基训将身体各韧带、肌肉
进行系统全面的延展训练,造就舞者挺拔、优雅、协调的体态。在
芭蕾基训最基础的把杆训练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身
体,意识到舞蹈艺术的中介是人体,没有体态的自然美,就失去
了最基本的条件。通过反复多次的训练,不断增强舞者对身体各
部位的支配、控制能力。如芭蕾在重心的移动、腿部和脚腕的力
量训练上能使学生有效增强下肢的能力,为学生的中间动作的
训练和各类舞姿跳跃技巧等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古典舞的把杆
训练则加入了更多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元素,动作更富有韵律
美。在训练中,俯、仰、拧、倾等动作线条和舞姿造型随处可见;动
作节奏上强调轻柔、动静、放收、缓急的协调配合,从而达到“神
形统一,内外结合”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古典舞的基训中,在形
态、动作规律及情感的表达上具备我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可以
由内到外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中国传统审美教育。采用芭蕾基训
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将芭蕾基训的规范性和
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身韵美相互融合。二者“中西结合、取长补
短”,有机整合和渗透,可以使学生身体挺拔、气质优雅、舞姿优
美!
2.
根据学生程度安排不同的把杆基训内容
低年级时学生最重要的是体态的训练,芭蕾的训练对学生
外形条件及基本能力的训练最为科学,并行之有效。芭蕾基训在
训练中特别强调学生要有挺拔向上的直立感,微微上仰的脖子
给人一种贵族特有的高傲感觉。低年级的学生训练应以直、立、
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并且了解
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因此适合芭蕾基训。芭蕾舞里因为
有足尖鞋,有很多足尖技巧,所以它的基训里特别强调足部的能
力,从芭蕾基训第一个动作开始就要求学生把半脚尖立到最高,
不断提升足部力量
,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就没有特别强调足尖的
训练。然而实际中,古典舞中有很多技巧需要脚腕子的力量。如
果在低年级的基训中忽视脚腕子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国古典舞
中的跳、转、翻学习中必将有缺失。
古典舞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由手到眼体现出
一种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古典舞中气息的运用要求也很高:舞
蹈中形体动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与呼吸的轻重缓急结合,让
气息成为形体动作的韵味之本,而这些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也是
比较难理解掌握的。所以古典舞基训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
性和协调性,在初步具由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
力,丰富了舞蹈语汇之后才能掌握得更准确。
在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把西方芭蕾训练的方法与中国
古典舞蹈的训练方法相结合,将会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教师可
让低年级学生练芭蕾基训而让高年级的学生练中国古典舞基
训。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舞蹈,基础较差,舞蹈能力有一定
欠缺,要解决的是动作的规范性,所以更适合芭蕾基训的训练体
系。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低年级时已经训练了芭蕾基训,在动作
的规范性上应该已经解决的很好,再练中国古典舞基训就能够
更好地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更有神韵,舞蹈表演能够更加富有感
情。芭蕾基训和中国古典舞把杆基训能有效互补,各自发挥特
长,为学生舞蹈素质的全面提高共同发挥着力量。
结语
无论古典舞与芭蕾舞都有其不同的个性和相同的共性,艺
术的包容性决定了芭蕾舞与古典舞相辅相成的关系。个性存在
于共性之中,共性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个性。芭蕾舞基训的把杆训
练可塑造修长、挺拔、舒展、优美的身体基本形态,以灵活性及各
种旋转、弹跳、控制能力等技术技巧表现舞蹈的流畅性。任何艺
术只有不断地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并使其
更加完善完美。所以教学中将芭蕾舞与古典舞的基训结合训练
就在于使这两种美得以更加的完善和发展。把西方芭蕾舞训练
的方法与中国古典舞蹈的训练方法有机地结合和渗透,才能真
正让学生得到专业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满城
,
金浩
.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9).
[2]
朱立人
.
西方芭蕾史纲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5).
[3]
王佩英
.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
[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4).
[4]
孟小燕
.
芭蕾舞教学法
[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6).
[5]
王克芬
.
中国舞蹈发展史
[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9).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2:2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036201347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把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把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