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
古代文学
第一讲宋代文化与文学总论
宋代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1、文官政治,崇文抑武的国策,极
大刺激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理
学的兴起“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
养的提高,促使宋代诗文的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3、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宋人的审美情趣的转型,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
辩转向以俗为雅;4、都市的繁荣,促使词的兴盛,促使说话、杂剧市
井俗文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近二十年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主流观点:
一、政治结构、文化心理的的近代色彩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唐型文化: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上升期的辉煌成就。
宋型文化:宋代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
而且显示了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近代文化色彩的文学。
宋代文化的近代色彩:1、文官政府、科举取士,提高了封建政权
的开放性,刺激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权力结构中的多
种平衡机制,助长了政治上自由议论的风气,而且在士大夫阶层催生
出限制君权思想的萌芽。3、宋代上层政治中的党争,尤其是新旧党争,
具有近代政党竞争或斗争的萌芽性质,表现了崇尚政治品节和高尚人
格的精神面貌。4、文化心态,儒家重教化的文学观。
宋代文学的淑世精神:1、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传统的
文学样式成为士大
夫干预时事的有力工具。2、词的逐步雅化,以及从自娱娱人的功
能转向力图有益于世道人心、道德教化,从内心世界的低徊书写转向
对社会世间的一定关注。
二、儒、佛、道三教合流与文学的重理情节。
1、宋人内省而广大的哲学思维——宋代文学浓郁的知性反省的思
辨色彩。
2、独立的主体意识——重理情节的基本特征。
3、习惯向内心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追寻经过道德自律
的自由。
4、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对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敏锐。
三、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整合与文学的盛极而变。
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以对文化的倾心研读为前提。
宋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
记》。
1、宋代文学受前代文学深刻影响:宋初诗歌的白居易体、晚唐体、
西昆体。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开创创造“宋调”的先驱者。黄
庭坚“领略古法生新奇”。
2、宋代文学独辟蹊径,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度繁荣后的必然发展。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等“破体”现象符合历史规律。转型时
期:传统诗、文和宋兴盛的词,已经成熟定型,艺术重心已准备转向
另一方面,即小说、戏曲等。
第二讲宋词的繁盛及其原因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是配合隋唐燕乐歌唱而兴起的一种新型音乐
文学形式,在宋代大盛。
一、宋词的繁盛:1、创作成果的繁荣丰硕(作家作品数量空前、
词集大量涌现);
2、作家队伍的整齐壮大(名家辈出、作者广泛、个体数量创作多、
专业词人涌现);
3、词体词调的成熟完备。(形成词体基本特征:每个词调都有调
名;分片;韵味无定,因调而异;采用长短句,句法参差多变;字声
组合方式较复杂,除了平仄,有时还须讲四声阴阳。)
二、宋词繁盛的主要原因
1、从文学内部因素看,词体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唐代诗歌盛极而
衰的诗体发展趋势有关,也与唐五代词曲折演进的艺术积累有关。
(一方面,宋之前古代诗歌高度发展为宋诗词发展累积了丰富的经验,
但宋之前高度发展使宋文人在诗方面难以超越。另一方面,从民间发
展的词体文学经过唐五代人的发展刺激文人创作。)
2、从词体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看,宋词发展繁荣与宋代城市经济
繁荣密切相关。(宋发展繁荣外部条件:音乐文化基础和适宜消费娱
乐的土壤)
3、宋代词人创作主体在文化生活和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也是促成宋
词繁荣的重要因素。
第三讲
一、北宋前期的台阁雅词与柳永词
(一)北宋前期词坛总貌
宋词第一代词人群体与代表作家:台阁文人为创作群体的雅词一
派: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词中俚俗一派:柳永、张先——承前启后
与唐五代词比较,在体制、主人公形象、场景和物象描写、抒情
取向
进一步确立了唐五代词以来以小令为主的体式,柳永大力创制慢
曲,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以女性形象为主,但范仲淹、欧阳修出现了白发将军、戍边征夫、
文章太守、薄宦老夫等,尤其是柳永词中寒士、浪子词人形象,男性
士大夫抒情形象进入词与红粉佳人平分秋色,柳词形象主人公从美型
化、非我化向个性化转变。
从闺房绣户移向自然山水、都城市井进而延向边塞风光、士大夫
日常生活。
仍以表现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为情感主调,但在表现生命本体的忧
思上有较大突破和进展。
(二)温润闲雅的“珠玉词”(991—1055)
晏殊词特色:1、产生于贵族士大夫歌宴游乐的场合,具有上层士
大夫酒筵应歌的性质。2、往往以精细闲雅的笔触,抒写馆阁大臣富贵
悠游生活中的闲情与闲愁。3、具有雍容闲雅、温润秀洁、珠圆玉润的
风格品质。其一,雍容闲雅的富贵气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
造出和熙闲逸的气氛,表现出“太平宰相”,从景物映衬太平盛世,
而非金玉点缀。在富贵闲适的生活中常能以诗人敏锐察觉到生命的不
圆满、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普遍感触,融入自己对人生哲理深思、
闲雅、情思。)其二,精细深湛的描写艺术。(精深淡雅的文笔,拟
人、譬喻的修辞,景物中渗透主观感受,情景交融。品尝季节转换变
化,流露出生命流逝的淡淡闲愁。)其三,温润谐婉的优美声韵。
(双声、叠韵、叠字、用调声调谐婉,仄声,仄韵,好用去声字、
韵。)
(三)承前启后的“子野词”
张先(990—1078)字子野又名《安禄集》张三中:心中事,眼
中泪,意中人张先词史地位:是宋词坛上最为长寿的,经历了由晏殊、
欧阳修到柳永、苏轼的过渡。
张先对宋词的贡献:张先词介于晏欧台阁雅词与柳永市井新声之
间,反应着宋词嬗变的轨迹。他的小令,有传统的含蓄美,但又不同
于南唐及晏欧诸家,而是别有韵致;他突破台阁小令的局限,试作慢
词又有异于柳永、苏轼,独具个性。
1、张先善于锻炼字句,下字用语生新而精确,尤其对自然景物的
描写独具匠心,往往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在情景
交融中细致入微的刻画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2、张先突破台阁小令的局限,以小令手法试作慢词。显示出由小
令向慢词转变的轨迹。张先用慢词形式进行创作,慢词题材扩展。
3、张先第一个打破了士大夫以诗为媒介的唱和酬赠传统,大量用
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张先是第一位留下依韵、次韵
作品的词人。这类唱和词开始独立书写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与感情,风
格趋于瘦硬,标志着词体在文人心中地位提高,促进了填词风气的盛
行)
4、率先在词中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
(四)柳永词的新变
1、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
2、柳永生平对柳永的生卒年研究对词研究有重要影响。
柳崇——柳宜——柳永初名三变,与其字“景庄”相谐,“君子
有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期望长寿安康之意。“柳七”自
家兄弟或本家兄弟排行第七,其兄柳三复、柳三接。柳永卒葬《喻世
明言》赵香香、谢玉英、陈师师
3、柳永词对宋词的贡献:教材+
(1)丰富词调,焊接令、慢。其一,改制唐五代士大夫文人词小
令,或翻作小令新体,或衍为长调慢曲。其二,改制唐宋教坊长调旧
曲,重新度曲填词。其三,或加工提炼市井“新声”,或倚“新声”
填词,或自创新调。
(2)拓展题材,抒写自我。其一,闺情词、妓情词(采用写实手
法,用逼真语言灵活的展现男欢女爱的生活场景,全方面多角度的表
现下层女子的爱恨情愁,呈现的是柳永的浪子情怀和从俗的审美追
求。)
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市民生活情趣,浪子词人柳永及其俗词
产生的文化意义:以词人自居,以疏狂自傲。居京华,宿秦楼谢馆;
游吴越,寻花衢柳陌。传统文化的惜时心里指向,在柳永身上表征为
良辰美景、偎香暖玉的依恋,表征为及时行乐的放荡。
《乐章集》中狂荡不羁的生活和作风的铺排描写,即是柳永疏狂
的内在精神的宣泄,是柳永追求世俗享乐的人生价值观的张扬。
柳永浪子式的及时行乐、追欢买笑的人生价值观并不值得赞赏,
但支撑其浪子心
理与行动的背景却值得我们深思探讨。柳永浪子的社会角色,在
当时并非孤立的、偶然的个人现象,而是柳永内在精神与外在文化环
境契合的必然产物。顺承晚唐五代而来的宋初旖旎靡丽的城市文化环
境和迅速膨胀的“享乐心理”“恋情心理”,为柳永疏狂、率真的内
在精神提供了最好的宣泄机遇和表现提供了最好的宣泄机遇和表现园
地。柳永浪子角色的形成,首先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审美阐释。
特殊的疏狂自傲禀性与世俗享乐心理的交合,使他在蓬勃发展的
都市文化中随俗自乐;科举落第之后,都市世俗文化更成了他精神寄
托的王国,词场教坊为他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用武之地。于是,
“浪子”柳永成为科举分化寒士的“仕”、“隐”之外的又一典型的
文人范式。从此以后,带有“浪子”色彩的与城市世俗文化、科举文
化胶着的“教坊才子”、“书会才人”不断涌现。
其二,羁旅行役词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以来以自觉意识写羁旅行
役词。有的写在自然山水之间的登高望远;有的写佳节宴饮;有的写
客中早行;有的写水上行舟;有的写孤馆难眠、孤独失意等。柳永的
羁旅行役词对宋词创作的开拓之功:第一次把千古登临、山程水驿的
文化传统引入词体创作,把秋士不遇、岁月易逝的文人情怀纳入慢词
创作,同时在山水登临之景、羁旅宦游之程的描述中融合着相思思归
之情、伤春悲秋之绪,在孤独自伤的蹇运寒士歌吟中又交融着对世俗
文化的深切怀恋。其三,歌颂升平盛世,描绘承平气象其四,咏物怀
史花间词怀古多用小令,柳永多用慢词
(3)铺叙衍展,回环往复其一,手法上,以赋入词——铺叙手法。
其二,结构上,回环往复——结构程式化。注意片与片之间的承接转
换紧凑绵密,尤其善于用领字来勾勒与点染。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柳永慢词的结构艺术。(1)情景交融,虚实
兼写。(2)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3)章法严谨,层次分明。(4)
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
二、东坡词苏轼(1037——1101)
诗词、散文、书画堪称典范,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
修养诸方面精辟之见,自成一家之学,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典型代表。
“苏海”之称
苏轼对还乡归隐的向往,不同于求道高人的修炼逃世,不同于真
隐征士的流循避世,不同于放荡名士的佯狂处世,不同于怀沙屈子的
决绝弃世;其终极境界,并不在于真正的归隐于超越,而在于现实社
会之中、贫贱富贵之外的完善自我、圆满人生的“心安”。苏轼的
“心安”根基于以独善方式行兼济之志的人生哲学,以平衡、自由和
安适的感觉和心态,表现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宠辱不惊,
安于所遇,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境界和品德,蕴含着以自己的人格
魅力和精神力量与世俗观念、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取向。
在苏轼的思维空间和文化实践中,还乡归隐之念经过了“壮
心”—“忧心”—“倦心”的心路历程,最终流归“心安”的港湾。
苏轼找到了以一变应万变的获取个体心理自由的“法宝”,做到了以
有序的心态去对待无序的政治风云和自身命运,这标志着一个根基于
以独善方式行兼济之志的人生哲学,运用“遇物而应”以变应变的方
式,达到“心安”的人生目的的具有整体性的思维结构的建立。
在苏轼的思维空间和文化实践中“心安”不仅仅是一种品德和心
态,而且是融合着儒佛道三家思想的一种有序的文化境界,标志着苏
轼以独善方式行兼济之志的人生哲学为根基,运用以变应变的处世之
道,达到“心安”的人生目的的具有整体性思
想结构的形成,是苏轼之所以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个体的重要依
据。
3、苏轼文学创作分期
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数量之巨为北宋着
名作家之冠,质量之优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历经了北宋仁、英、神、哲、徽宗五个朝代,积贫积弱的局势逐
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统治阶级内部政局反复多变,党争此起
彼伏,仕途坎坷不平,除了嘉佑、治平年间初入仕途,两次在朝任职,
两次在外做官,两次被贬,主要经历而言,“在朝—外任—贬居”的
过程。
按生活经历分成初入仕途及两次“在朝—外任—贬居”,分七段,
按照思想和艺术特点分任职和贬居两个时期。思想上有儒与佛老思想
因素消长变化的不同;艺术上有豪健清雄和清旷简远、自然平淡之别。
《谪居三适》表现早上、中午、晚上小事小物小灵感,把岭南风
光风物写进诗词中。
4、苏轼对词的卓越贡献:
第一,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
与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第二,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
篱,“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第三,风格上,丰富多彩,既有纵放遒劲、壮怀激烈的豪放词,
又有缠绵幽怨、情
辞妩媚的婉约词,还有洒脱旷达、抒发逸怀浩气的清旷之作,清
新明丽、洋溢乡土气息的韶秀之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豪放清旷之
风,此类作品往往气象雄浑,境界阔大,最能显示词人的胸襟和性格,
代表着宋词风气的转变。
第四,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
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
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卜算子》拟人、象征手法,借物咏怀,虚实结合。高洁自许、
超凡脱俗、失意沦落、惊恐忧畏、孤独寂寞、凄凉哀伤。
二安:易安、幼安青州居住:归来堂,易安居士。
文学创作:
诗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言简意丰,刚健豪迈,不让须眉。
散文:南宋前期有大量纪实文字记录了北宋灭亡时各种人物的惨
痛经历,最为着名《金石录后序》,晚年做《打马图经》并《序》,
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表达了爱国情怀,另
有《词论》。
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文学修养,大胆的创造精神。
她的创作内容,他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
的特点。(咏史诗、忧国伤怀诗)散文:在《词论》中,提出词“别
是一家”,强调了词与诗的区别,特别突出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金石录后序》通过此书内容和成书经过叙述了作者从嫁与赵明
诚为妻到写作此序
为止三十四年之间的忧患得失,倾吐了对亡夫刻骨铭心的深切怀
念,同时又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兴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显示着南
渡前后兵荒马乱的时代面貌,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在艺术上,此文
也极有特色:把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叙事委曲详尽有情致,
议论简洁痛快有魄力;描写细腻传神,善于于琐屑处极意摹写,善于
从侧处落笔;感情真挚强烈,其中既有快乐的追忆,也有痛苦的哀思,
既有生离的凄楚,也有死别的悲凉,富于浓郁的人情味;文笔优美,
词华流溢,清丽婉绝,不愧为情文并茂的佳作。
词:内容多写自然美景与闺阁生活,也抒写离别相思,讴歌爱情。
前期主要表现一个少女、少妇悠闲风雅的生活词调明亮轻快;后期表
现她晚年的凄凉身世和寂寞愁苦,词调沉郁凄怆、悲凉哀婉,触景生
情,托物寓意,委婉而深沉的抒发故土之恋、家国之恨。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词人,也是中国国代文学史上艺术
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的词向来被视为“婉约正宗”,在后世被推
崇为当行本色的典范。其词作能自出机杼而不依傍古人,时人称为
“易安体”艺术特色以下方面:以女性的身份塑造抒情主人公多愁善
感、缠绵凄婉的自我形象。《摸鱼儿》陈皇后遭遇比喻自己,阻碍自
己抗金流言蜚语。
三、词宗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北宋中后期词坛概述(教材)
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二代词人群: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二是
以周邦彦为领袖;主要表现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多种
风格情调并存共竞的繁荣期。
(二)周邦彦对词的贡献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存词200余首,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清真词题材:恋情词、羁旅词、写景词、咏物词。
主要艺术成就:1、发展词乐,创新词调,格律严谨精密,达到了
标准化、规范化的境地。
2、善于铺叙,长于勾勒,发展了慢词的铺叙技巧。(1)对景物、
心情从各个角度反复摹写,达到层层递进与深入的渲染效果。(2)善
用逆笔,讲求迂回曲折、跌宕转折的结构形式。
3、善于融化前人诗句,浑然天成,开创了一种富艳、典丽的语言
风格。
周邦彦的词史地位:既是北宋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又是南宋格
律词派的先驱,在两宋词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一)宋初宗唐三体
1、白体宋初唱和风气影响下效法白居易作诗而形成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多写流连风景的闲适生活,诗风
浅切清雅。王禹偁的诗歌出于白体又有所突破,平易流畅,简雅古淡,
独树一帜。宋初盛行君臣唱和、馆阁唱和风气。(崇文政策)
2、晚唐体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
常常把贾岛、姚
合看成晚唐诗人,故名。代表作家有惠崇、怀古等九位诗僧,林
逋、魏野、潘阆等隐士和莱国公寇准,多写山林隐逸之趣,诗境清幽
狭小。
3、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以杨亿所编的
《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馆阁文臣,
师法李商隐诗的绵密富丽,多咏史咏物,追求辞藻,好用典故,文字
绮丽而语意轻浅。
(二)梅尧臣与欧阳修、苏舜钦等人一起,自觉不自觉地迎合了
时代要求。
1、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写日常生活琐事的题材取向,体现了宋
代诗人的开拓精神。梅尧臣诗歌艺术风格多变,以平淡为主。
2、苏舜钦诗歌特点:语言直率自然,意境开阔,风格雄豪奔放。
(三)欧阳修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
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人一个。)
1、欧阳修的诗论主张:(1)从儒学诗教原则出发,提倡诗的美
刺劝诫作用。(2)“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是对“发愤着书”说,
“托诗以怨”说,“不平之鸣”说的深入发展。(3)将作家的生活境
遇、情感状态直接把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一是诗人因穷
而“自放”,能与外界建立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求自然界
和社会生活中的“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
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
2、欧阳修的诗歌创作存诗860多首,对于宋诗的发展,欧阳修有
开拓之功。
题材内容上:1)对民生的深切关注,对国家时事的直接批评,带
有理性反思的深刻性,构成其政治社会意识表现的重要方面,如《边
户》《食槽民》《答朱案捕蝗诗》《答杨子静祈雨长句》《喜雨》
《春雨》《百子坑赛龙》《集禧谢雨》《喜雪示徐生》《原弊》《奉
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重读徂徕集》等。2)表现仕宦经历,
抒发自己坦荡的胸怀和旷达的精神。如《别圣俞》《哭圣俞》《琵琶
亭》《戏答元珍》《晚泊岳阳》《游琅邪山》《题滁州醉翁亭》《幽
谷晚饮》《幽谷泉》《丰乐亭游春三首》《别滁》《黄溪夜泊》等。
欧阳修的感怀诗,充分的展现了诗人多番起落的宦海生涯中的心
路历程。无论是身处高位,还是蹉跎仕途,诗人都不曾颓废丧志,而
是以宽容的心胸、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路途中的风雨。欧阳修的这类
诗歌感情上更加外显、更加真挚、纯正、深沉,从中可以看到他达观
的人生态度,这为后人全面理解欧阳修的性格及为人提供了真实生动
地记录。
反映民风民俗,如《初至夷陵答苏子美见寄》“时节同荆俗,民
风载楚谣”;《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
歌舞岁年丰”写夷陵之风俗;《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紫箨青林长
蔽日,绿丛红橘最宜秋。道涂处险人多负,邑屋临江俗善泅。腊市渔
盐朝暂合,淫祠箫鼓岁无休。”不仅叙写了夷陵独特的风习,还描摹
出此地如画风景。
描写日常家居生活琐细物象,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中幽细琐碎的
具体事物的敏感细致的观察。有的写文物,如《日本刀歌》“宝刀近
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鍮与铜。”
《葛氏鼎》“滑人得之不敢收,奇模古质非今侔。器大难用识者不,
以示世俗遭掫揄。”
对茶酒饮食、古玩器物的描述和鉴赏。如《眼有黑花戏书自遣》,
以“眼有黑花”的“花”字为中心,紧扣“春”字,因眼花之小题而
大作,驰骋遐想,以游戏之笔而排遣愁闷。
本来都是极其平常的事物或者非常具体的物品,诗人却对它们尽
情的刻画,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表现,这体现了他从多方面开拓诗
歌的题材和表现范围的创作倾向,这对于宋代诗人的创作和宋调的形
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艺术表现上: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为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创
作奠定了基础。
以文为诗:其一,学习韩愈把散体文的写作方法融入诗中,以散
文布局的方式来安排诗意、糅合内容,把叙事与抒情、议论结合在一
起,表现出起承转合、委婉而平易的艺术风貌,这是欧阳修诗歌最显
着的特征。如《猛虎》《巩县初见黄河》《哭曼卿》《忆山示圣俞》。
其二,适当运用散文常用的助词、介词入诗,造成诗歌浑浩古茂
的韵致,或顺流而下的流利风调。在诗句中使用助词“已……而”“初
谓……既又”“乃知”“又”“奈何”“嗟”“岂顾”等,容易造成语
气急剧转折,强化正反对比,增加诗句的跌宕摇曳之致,给人以古朴
重拙之感。句尾用感叹词,可以增强感喟语气,深化吟唱之趣。
其三,在古体诗中有意插入与诗歌句法的习惯节拍不同的散文句
法,改变诗歌沿袭已久的句脉,造成一种放任不羁、奇崛拗峭的气势。
有的诗甚至通篇用散句,俨然是拆成诗行的散文。
以议论为诗:往往先从自己身边日常的切身的感受入手,对具体
事物的描摹也绝非
局限于细事琐物的本身,而是通过物象到意象的升华,形成广阔
的思维涵盖面,从多种时空的联系中引发对社会或国事的关注,在日
常家居生活中也寄寓深刻的人生哲学,即使短小的绝句诗,也极多的
显现出浓郁的理性色彩,如《画眉鸟》。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为革新宋初诗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
宋诗宋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苏轼与元佑诗坛
北宋中后期,英宗、神宗、哲宗三朝。社会日益动荡,各种矛盾
加剧,社会面貌在加速滑向衰颓,诗歌艺术却加速迈上峰巅。政治上
的新旧对抗引发的激烈辩论与思想交锋,以及儒学复兴以来的诸多学
派的对峙与论辩,却又恰恰成为人们思想活跃的加速剂。
诗人的个性与创造精神得到了空前的自由的发抒和拓展。王、苏、
黄、陈为代表的北宋后期诗坛,不仅显示了宋诗史上的艺术高峰,而
且是一个在整个宋诗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决定着宋诗史面貌的
关键性的重要阶段。
(一)王安石陈师道自学
(二)苏轼诗歌
1、苏轼的诗论
(1)重视诗歌创作和客观现实的关系,重视了诗歌创作的目的、
动机以及诗作的意境、情趣和现实意义。其一,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是
客观现实的反映,诗人应有所感触。其二,认为诗歌创作应有所作为
而作。其三,重视诗人对待社会现实的态度问
题。其四,重视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问题,把诗歌因反映现实
而产生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同诗人对现实的观察、体验以及诗人的生
活经验和审美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五,重视诗歌的“奇趣”和
“味外之味”,即诗歌所蕴含的回味无穷的思想情趣和意境。
(2)认为诗、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主张形神兼备。
(3)主张多张艺术风格的自由发展与结合。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与韩愈诗风相近;他论
诗并尊李白、杜甫;晚年推崇陶渊明、柳宗元的致远宁淡。值得我们
重视的是:一是东坡把陶潜诗风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二、
曾被东坡称为“诗人以来,一人而己”的杜甫,至此己让位于此前声
名并不显赫的陶潜。由于苏轼忠君思想的淡化,作为“诗人以来,一
人而己”的大诗人杜甫,其地位也必然下落,而陶潜的处世态度以及
诗歌风貌因东坡而极显。
2、苏轼诗歌题材内容
写景诗,包括游览、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包括咏月、梅花、
酒及其他杂咏;感怀诗,包括述怀、怀古、感旧;应酬诗,包括酬答、
题咏、寄赠、送别、庆贺等;游仙诗
(1)批判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时政得失,数量不多,表现了苏
轼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荔枝叹》《许州西湖》等直接暴露;更多
的时候采用侧面讽刺手法,如《山村五绝》。
(2)将平凡、常见的生活内容升华进入诗的境界。
(3)苏轼挥洒自如的在各种题材里表达他的人生感受,将儒释道
融汇成的人生哲理诗歌化,并塑造成中国文人的理想品格。理趣诗
《题西林壁》《和子由绳池怀旧》。
3、苏轼的艺术特征
苏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
东坡体:苏轼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等开创的以文为诗、以议论为
诗,尤其以技巧为诗、以才学为诗,挥洒自如,以人工匠心独运而达
到天然浑成的境地,对比喻、用典、对仗等艺术技巧的掌握和应用达
到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在宋诗中独具面目,被人称为“东坡体”。
(1)讲究技巧、法度,以才学为诗:其一,通过明喻、暗喻、借
喻、曲喻、博喻等多种方式,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南堂》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
接天。”《百步洪》《孟郊诗二首》《新城道中》《有美堂暴雨》。
其二,用典自如,左右逢源,大多稳妥精当,且浑然天成。其三,对
仗精工而活泼流动,构思常打破常规。
(2)以议论为诗,从时政民瘼到人生现实,从山川物理到艺术之
道,苏轼触处即议,而且常常见解深刻,议论新警。写景咏物中的理
趣——《题西林壁》《东坡》;生活抒怀诗中的理趣——《颍州初别
于由》;论诗、书、画中的理趣——《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3)以文为诗,讲欧阳修古体诗的古文章法进一步运用,纵横开
合,跌宕有致,收
放自如,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古体诗的自由度。
4、苏轼的影响
对陆游的影响;对元好问的影响;对明代公安派的影响;清代,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王文浩《苏
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三)苏门诗人群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苏门六君子:黄、秦、
晁、张、陈师道、李廌
三、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一)江西诗派开山祖师——黄庭坚《山谷诗集注》自己当时命
名《焦尾集》《敝帚集》
宋诗至苏轼已达艺术高峰,而崛起于苏门的黄庭坚以其独特的诗
风而获“苏黄”并称,以其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在宋代诗坛上长达
近两百年的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
1、黄庭坚一生突出特点:
(1)与苏轼共进退,与旧党共进退。绍圣元年,《神宗实录》文
字狱,以“诬毁先帝”罪名被贬四川别驾,黔州安置。崇宁二年,以
“幸灾谤国”罪羁管宜州。(2)主张消除党争,新党旧党共理国政。
(3)儒佛道三家思想混合的世界观。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11:5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9022961345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陈师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陈师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