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
古诗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
等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仅供参考,
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1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的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
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诗人对田园
生活的向往。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
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
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
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
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
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
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
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
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译文】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
三首。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前两
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因见吴船而想念故乡。
【白话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
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
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
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
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1]开头两
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
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
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
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
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
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
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小学二年级下册古诗2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注释
⑴赋得:指定、限定的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一词。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
枯萎一次。
⑷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远
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⑸晴翠:晴空下一片先翠的野草。荒城:荒凉、破损的城镇。连
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点染古原景色。
⑹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据宋人尤袤《全唐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
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
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
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
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
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
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
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
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
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
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
“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
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
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
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
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
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
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
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
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
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
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
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
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
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
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
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
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
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
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
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
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
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
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
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
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
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
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
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
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
《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
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
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
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
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
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
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
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
“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
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
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
当时实龄未满十六岁。此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
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9:5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949821336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二年级下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二年级下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