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由行

更新时间:2023-03-04 08:23:25 阅读: 评论:0

团队拓展活动游戏-跆拳道级别

成都自由行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燕窝怎么选)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11.25

•【字号】成府发[2011]42号

•【施行日期】2011.11.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

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

展规划》的通知

(成府发〔2011〕42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

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成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

优化成都市产业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

义。本规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指导,以《中国旅游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成都

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为重要编制依据,是成都市“十二五”时期的

一项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性文件,规划期为2011-

2015年。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全行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

府提出的旅游带动发展战略,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

和创新思维统领旅游发展全局,建设旅游景区(点),拓展旅游市场,推进产业转

型升级,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市场重点向国际国内并重、行业管理向产业促进、发展

格局向城乡一体转变的态势。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

双重挑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使成都市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并

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一)旅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

均保持持续增长。2010年,成都市旅游业总收入603.87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89

亿美元,入境游客80.21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2.1倍、1.6倍和1.6倍。旅

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初的8.06%提高到“十一五”末的8.4%,旅

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确立。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十一

五”初的16.51%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7.0%。

(图略)

(二)产业体系趋于完善。“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加快完善了集景区

(点)、旅游住宿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餐饮业等在内的综合产业体

系,旅游景区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新增国家A级景区35家,发展旅游特色村22

个,新评星级农家乐323家。截至“十一五”末,成都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

45家,其中,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景区(点)5个,超过200万人次的景

区(点)2个,超过300万人次的景区(点)1个。旅游住宿业不断升级,新增五

星级酒店5家、四星级酒店11家、星级乡村酒店11家。截至“十一五”末,成都

市共有五星级酒店12家、四星级酒店29家、社会旅馆3000多家。旅行社不断提

档升级,新增国际旅行社3家。截至“十一五”末,成都市共有经营规模上亿元的

旅行社10家,持证导游1.8万人。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成渝高铁、沪蓉高速

等铁路和高速公路相继通车,成都双流机场已开通直飞东京、阿姆斯特丹、法兰克

福、班加罗尔等18条国际航线,2010年客运量突破2580万人次,仅次于北京、

上海和广州,居全国第四位。

(三)市场营销进一步成熟。“十一五”期间,旅游宣传促销、市场开发工作

不断加强,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针对国内市场,开展了以“关爱天府成

都,体验最佳旅游”为主题的专项宣传营销活动,向省内外游客发放熊猫金银卡,

使近500万人次的持卡人畅游了成都主要旅游景区。与乐山、资阳、眉山、自贡等

地的数百家涉旅企业和景区组建“最佳旅游联盟”,吸引持卡者消费,以整合营销

的模式,营造“价格洼地”,打造“服务高地”。与国内旅行社、旅游景区

(点)、演艺公司等多方建立了旅游宣传营销利益共同体,形成了“1+N”宣传促

销模式。针对国际市场,加强境外合作,通过与旅行商及旅游推广机构商洽、开展

成都旅游商品推介会、举办成都文化周等活动,向欧洲、北美、日韩、港澳台等不

同区域市场推广成都各类旅游产品。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国际桃花节等系列国际性节事活动,成都旅游在国内外

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日益提高。五年来,成都获得了“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世界美食之都”、“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

“中国十大节庆城市”及亚洲首个“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网络成员”等荣誉称号。

(四)灾后重建任务超预期完成。2008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

下,成都当年旅游总收入、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人数均受到重创,

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稳步推进,成都旅游业各项指标实现了迅速恢复。震后,

成都市迅速启动了旅游业灾后重建计划,编制完成了《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

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提出了“一年启动,两年恢复,三年振兴”的重

建目标。通过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拓展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消费,仅

在震后第二年,即2009年,成都市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5572.58万人次,较2007

年增长28.6%,旅游总收入501.30亿元,较2007年增长20.7%,游客总人数和旅

游总收入均超震前成绩;2009年,成都市接待国内游客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

排名第三,旅游总收入排名第六,旅游经济总量在西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2009

年5月,成都市23个A级景区全部对外开放,旅游公路、铁路、航空、通讯等旅

游基础设施恢复到震前水平。涉及灾后重建的旅游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截至2010

年底,全年跟踪服务市重点旅游项目101个,累计投资171.50亿元,自灾后恢复

重建以来累计开工项目18个,累计完工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25.75亿元,占

规划总投资的123.9%。

(五)旅游法制化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旅

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5)》、《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

(2008-2010)》、《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2010-2035)》、《龙

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2010-2050)》,与眉山市共同编制了《成南旅游

经济区“三点一片”旅游总体规划(2009-2020)》,进一步完善了区(市)县级

专项规划。在全国率先发布成都市地方标准《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

定》(DB51/T0100/T06-2005),出台了《社会旅馆管理办法》,制定了《社会旅

游设施设备与服务质量标准》,推进了旅游住宿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全国

首创《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着力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颁布实施了

《成都市旅游业促进条例》,强化了旅游产业的法制保障,加快了旅游的产业化进

程。

(六)管理体制持续创新。“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整合部分国有优质旅游资

源,组建成都文旅集团,搭建起了旅游业发展投融资平台。重新组织开展中级导游

等级考试工作,改革导游年审培训模式,开展成都市旅游人才开发示范试点工作,

推动旅游企业人才开发机制创新。创新了旅游发展的功能区模式,先后成立了龙门

山、龙泉山两个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探索建立了一个功能区一个市级牵头领导、

一个推进机构、一个重大项目库、一个产业政策、一套目标考核办法的“五个一”

统筹推进机制,初步形成了由功能区领导小组编制顶层规划、制定产业政策、优化

要素配置、实施项目招商、开展品牌营销、进行目标绩效考核,由相关区(市)县

分别承担实施主体责任、编制起步区详规、抓好重大产品设计、推进项目建设的

“统分结合”的旅游发展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分散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

“十一五”期间,成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

足,受旅游信息化建设不足、多语言环境尚未形成、服务人才支持不够等条件约

束,成都旅游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无法有效满足国际客源市场需求。成都旅游业将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解决和突破以上问题和不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成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成都市将紧抓宝贵机遇,

勇迎挑战,实现成都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机遇。

1.市场新需求。全球发展已步入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旅游消费需求已从单一

观光转向多元化休闲度假,旅游出游方式从团队游转向自由行,国内游转向境外

游,旅游购买方式从现场订购、现金支付向网络预订购、在线支付的方向转变,旅

游服务市场范围在产业门类逐步融合的趋势下持续扩大,当代旅游业发展呈现的一

系列新特征对成都旅游业的产品类型、销售模式、营销方式和服务创新等方面的转

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

2.战略新支撑。旅游业作为服务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务院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

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十二

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旅游因其特殊的产业属性,已成为

西部地区的重要产业和先导产业。随着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有序推进,将

为旅游产业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为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

若干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3.交通新发展。“十二五”时期,成都市将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

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以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铁路枢纽和公路枢纽

为重点,形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中西部、连接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成都市的旅游区位,与其他

国内外城市的联系将显著增强,极大提高成都旅游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4.成都新目标。新时期新形势下,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

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成都市旅游产业的战略取

向及发展重点。四大主体功能区和天府新区的确立将促使成都旅游经济从分散经

济、规模经济向系统经济、集聚集群经济优化,旅游产品从观光旅游、事务旅游深

入到休闲旅游、专项旅游,旅游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规模向效益转变,从而为

发挥旅游生态带动效应、提升旅游产业效能和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历史机

遇。

5.改革新契机。成都作为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十

二五”期间将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

碍,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和产业融合功能,全面促

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二)面临挑战。

1.旅游业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国内各类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因素,各

种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汇率变化等经济事

件,直接影响到成都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旅游业国际化水平提升。国内

经济通胀预期对居民旅游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大众旅游市场的繁

荣。

2.体制机制改革面临新形势。旅游业所涉及产业和行业门类较多,呈现出“大

旅游、大市场、大综合”的产业特征。目前单一部门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有限,难

以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的格局,改革现有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符合

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已成为当前旅游工作中的重大任务。

3.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后,全国各地旅游业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新一轮国内旅游市场和产业要素竞争加

剧,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城市群旅游产业抱团发展的背景下,成

都地区旅游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成都旅游市场主体的产业集

中度和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随着国际旅游资本的进入,现有市场主体的规模、实

力和运营模式都难以适应国际化及国际旅游集团的挑战。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

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遵循“调结构、转方式、上水

平”的总体思路,坚持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导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主线,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以旅游功能区建设为载体,提升乡村旅游品

质,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融

合发展,巩固和提升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发展环境和国际影响力,把旅游

业培育成为成都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发展战略。

1.改革创新战略。坚持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将旅

游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

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品牌发展战略。在大旅游产业战略思想指引下,大力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深

入挖掘品牌价值,整体打造熊猫之乡、美食之都、休闲之都和会展名城旅游品牌形

象,构建多元化的细分市场品牌形象组合和品牌产品体系,共推国内国际旅游市

场。

3.集群发展战略。按照成都市旅游总体规划和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

能区规划,以旅游商品制造产业园、旅游教育和创意产业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

大型旅游综合体等形式,促使旅游项目投资、旅游商品研发、旅游装备制造向园区

化、综合体化方向发展,形成旅游集聚效应,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

4.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旅游业关联度广、带动性强的特点,加快推进旅游

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会展、体育、医疗、创意、科技和教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

的全面融合,形成包括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文化体验、康

体旅游和自驾车旅游在内的复合型综合化旅游产品体系,全面适应多元化、多层次

的旅游需求。

5.绿色发展战略。依托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建设,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

境,加强生态旅游、低碳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

制,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以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主线,通过政

府引导管理、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等方式,建立适应国民经济结构转型、

符合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旅游发展方式显著转变、旅游

产业地位显著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发展格

局和旅游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成为全国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的先行样

板和旅游综合改革的示范城市。

1.经济目标。到“十二五”末,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27%;旅游总人数达到2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24%;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10万人

次,年均增长率为31%;旅游外汇收入达到9.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6%;旅游

业增加值达到97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占成都市GDP比重达到

9%。

2.行业目标。“十二五”时期,力争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40家,新增星级

饭店40家,培育10家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旅游企业集团,建成1-2

个旅游商品制造产业园、1-2个旅游教育和创意产业园、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

区、8-10个大型旅游综合体。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创建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

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50

个市级旅游特色村、10个市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和100家“熊猫驿站”连锁乡村酒

店。

3.社会目标。实现旅游业包容性增长,全面促进成都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结

构、社会关系、城市建设、农村面貌和精神文明的新变化,实现扩大就业和提升人

民生活质量两大社会目标,新增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10万人,努力将旅游业建设

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形成旅游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旅游与一二三

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旅游综合改革。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旅

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加强旅游投融资机制建设,有效促

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旅游功能区一体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和保护

市、区(市)县两级积极性,克服分散开发、重复建设的现状,以龙门山、龙泉山

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为载体,以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高端发展为

目标,完善市级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领导小组职能和管理体制,统筹协调功能区规

划建设、项目推进、要素配置、政策配套、目标考核等工作,把龙门山、龙泉山生

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建成旅游综合改革创新的样板。

强化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在条件成熟的区(市)县实行旅游资源管理一体化,

实现旅游行政管理、资源管理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各区(市)县结

合实际,积极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都江堰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在旅

游管理一体化体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完善旅游规划统筹协调机制。旅游功能区规划应与旅游功能区所在区域的土地

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规

划等充分对接,有效推进功能区建设。其他区域的旅游产业项目选址、旅游景区、

旅游通道、旅游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中心城区

建设和改造要结合城市旅游需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建立精简高效的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旅游行业管

理重心下移,实行旅游属地化管理,结合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下放有关旅游行

政管理权限。

强化旅游协会行业服务职能和行业自律功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

作用。

健全旅游统计评价制度。完善旅游产业及旅游经济统计评价体系,优化以产业

为基点的旅游产业统计监测评价指标。引入和借鉴旅游卫星账户统计方法,创新旅

游统计核算工作,增加旅游业对GDP、就业、投资、税收等贡献度的统计和评价,

建立适应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计体系。

2.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实行旅游资源开发分类管理。坚持在统一规划的基

础上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坚持稀缺遗产旅游资源政府主导,对旅游功能区内温泉、

水域等稀缺资源采取特许经营的办法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

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全面对外开放大众旅游资源,除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经

营业务外,各类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投资开

发旅游资源。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新模式。在对旅游景区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

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允许通过合资、独资、股份制、拍卖、租赁、承包等

多种方式出让旅游景区经营权,构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

景区发展机制。

建立旅游区生态文明机制。以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的生态保育

区域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建设资金,着力推进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龙门山灾后生态恢复、龙泉山生态培育、乡村垃圾及污水集中处理、旅游景区饮用

水源保护、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探索建立

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创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机制。积极采用经营权招标、“以商养

站”等多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对市

场化运作较为困难,但确有必要建设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采用政府补贴方式投资

建设和管理。

引导旅游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按照《成都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

2025》、《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总体规划(2010-2035)》和《龙泉山生态

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2010-2050)》,推进旅游项目投资、旅游商品研发、旅游

装备制造走园区化、景区化和综合体化发展道路。根据各区(市)县实际,在崇州

市依托重庆援建项目--重庆路,在沿线规划建设“成渝现代旅游产业园”;在邛崃

市依托平乐古镇,规划建设“南丝绸之路旅游文化产业园”;在彭州市和都江堰市

等地,规划建设“旅游商品制造园”。按照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准,完善成都国际商

贸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等大型旅游综合体的旅游

设施配套。依托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都江堰、大邑县的西岭雪山-花水湾、新津县的

花舞人间-亚特兰蒂斯、蒲江县的石象湖-花样年、成简地区的两湖一山等景区和项

目,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3.加强旅游投融资机制建设。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市级旅游发

展专项资金纳入当年财政预算并随财力状况逐年增长。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

用于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营销、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推进,支持旅游企业

做大做强等。

搭建旅游功能区投融资平台。按照“一个功能区一个平台公司”的思路,坚持

自愿入股、项目单算、税收属地、盈亏共担、共建共享的原则,由旅游龙头企业牵

头,旅游功能区相关区(市)县共同出资,依法组建旅游功能区建设开发平台公

司,解决旅游功能区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旅游产品问题和业态问题,在优化商业

模式和盈利模式上起好示范引导作用。

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就上市、重组、拍卖开发权、产业基金、私募投资基金

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依托西部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发起和创建多个专业化的旅

游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重点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参与私募基

金。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扩大市中小担保公司职能,积极推进动产抵押、权益抵

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和旅游门票质押等担保形式扩大旅游企业投融资规模和渠道。

积极争取发行竞猜型体育旅游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型彩票。

4.完善规划统筹协调机制。按照全市旅游发展“一盘棋”的思路,健全市和区

(市)县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强化旅游规划的约束力,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加强

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对各区

(市)县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市级涉旅国有企业实施年度专项目标考核。

5.创新旅游项目动态管理。成都市旅游项目库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设置、科

学可行、动态管理”的原则,逐级审核、择优申报,根据项目投资规模,由市和区

(市)县分级建设。入库项目须符合国家、四川省产业政策和《成都市旅游业“十

二五”发展规划》等规划要求,符合成都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市场实际,

对成都市旅游产业有一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入库项目应符合立项审核条件,须经

市旅游部门审核批准,并报同级发改等部门备案。各级旅游、财政部门在安排旅游

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时,须从项目库中优选。旅游项目库日常管理工作由市旅游部门

牵头,负责入库申请的初审、存档和备案工作。

(二)加快旅游功能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以“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推动龙门

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天府新区建设。整合各区域的优质旅游资源和旅

游重大项目,注重特色、差异发展、强化功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快旅游产

业要素空间集聚,系统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凸显成都市“一区两带”

(城市休闲旅游区、龙门山生态旅游带、龙泉山生态旅游带)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在空间布局、产品体系、服务体系、市场营销、开放合作等方面,深化两大功能区

与天府新区的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

(图略)

1.城市休闲旅游区。以中心城区及温江区、郫县、新都区为重点,打造美食娱

乐旅游产品、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提升游、购、娱等城市服务

功能,大力发展以游憩商业、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都市休闲旅游,到

2015年,初步建成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城市休闲旅游区。按照规划,加快宽

窄巷子、文殊坊、水井坊、大慈寺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推进新世纪海洋乐园、

温江云湖天乡旅游区、金马国际体育城等一批旅游产业化项目立项和建设,着力打

造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成都华侨城欢乐谷、天府美食嘉年华、世纪城新国

际会展中心、成都东区音乐公园等一批品牌旅游综合体,力争建设一批特色旅游集

聚区,形成“一心一圈四组团”(都市中心游憩区、近郊休闲游憩圈、东部创意休

闲组团、南部商务会展组团、西部文化美食组团、北部生态休闲组团)的内部空间

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板块。

(图略)

2.龙门山生态旅游带。依托龙门山优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发展以遗

产观光、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运动养生为主的山地旅游产品,着力培育高端旅游

度假产业,构建“一城、一轴、四区、七星、十镇”的总体空间结构。到2015

年,基本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国民休闲基地和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

雏形。

(图略)

按照规划,加快启动和建设中华熊猫世界、琉璃坝蜀山论坛、湔江国家湿地公

园、白鹿法式风情小镇、西岭雪山景区、道源圣城文宗旅游区、雾中山山地运动休

闲旅游区、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南丝路文化旅游区、保利石象湖乡村俱乐部、海

昌蒲江河谷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旅游产业化项目。基本建成湔江河谷、龙池、青城、

琉璃坝、安西走廊、天台山-平乐古镇、三湖一阁等七个起步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和

核心支撑项目。重点开发“大观龙门”游憩观光、“大爱龙门”情感体验、“健康

龙门”运动养生、“仙居龙门”休闲度假、“创意龙门”文化创意“五大旅游产

品”。着力打造丝路田园、雪山温泉、百里道源和龙门奇观四个区域品牌。

(图略)

3.龙泉山生态旅游带。依托龙泉山现代农业基础和两湖一山旅游资源,坚持生

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优先,突出“天府生态绿舟,都市森林公园”主题,加快建设

“两区一廊”(生态建设示范区、主题游乐区、景观廊道),将龙泉山区域建设成

为田园风光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功能凸显,国际性、生态化、智能化的田园

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图略)

通过植被恢复工程、百湖工程、景田工程等,逐步修复龙泉山区域生态系统。

因地制宜开发康疗度假、农业观光、运动休闲等旅游产品,打造集生态保育修复和

休闲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示范区。按规划推进锦绣东山百里乡村廊带、沱江

两岸滨水休闲长廊、清泉大道万米城市生态绿廊等廊道建设,形成集环保、运动、

休闲、旅游和交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廊道和生态廊道。规划建设金堂九龙长湖

旅游度假区、云绣花田-观音山生态示范区、青白江凤凰湖生态湿地旅游区、双流

紫颐天堂生态旅游区、小堰口-三峨湖休闲度假区和新津花舞人间旅游度假区等一

批一三产业互动的生态型旅游产业化项目。规划建设龙泉湖精品度假区、双流麓

湖、新津亚特兰蒂斯水世界、洛带、黄龙溪、五凤等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复合的旅

游产业化项目和旅游文化名镇。

(图略)

4.天府新区。按照《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科学编制《成都天府新

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交通、土地、电力等专项规划的衔接,促进天府新

区旅游规划建设与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以及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制定天府

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录和政策措施,优先启动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和旅游公共服务

配套设施项目,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品体系,努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带动成

都旅游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现代旅游发展的创新区。

(三)实施旅游标准化工程。按照“完善制度、强化支撑、突出重点、形成亮

点、纵向协调、横向联合”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创建四川

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全面提高成都市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

1.建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编制《成都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成都市旅

游标准化体系表》,起草并颁布《成都市旅行社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宾

馆饭店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景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农家乐

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成都市旅游餐饮从业人员服务规范》、《古镇旅游服务质

量标准》、《成都旅游信息化服务标准》等多项地方标准。

2.加强旅游标准推广和实施评价。创新旅游标准化实施方式和评价机制,充分

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标准实施及评价中的积极作用,采取企业自查、定期检

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旅游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成

都市旅游标准工作管理办法》、《成都市旅游标准化试点评价体系》及相关支持政

策。加强标准化试点的中期评估,持续完善各项标准,促进旅游标准的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标准化体系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3.创建旅游标准化品牌单位和示范区(市)县。以标准化推动规范化建设,培

养一批运作规范、管理先进、服务优质的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市)县,

引导区(市)县政府和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培养一支旅游标准化

人才队伍,加强旅游企业制度建设和诚信建设。到2012年,培育5个旅游标准化

示范区(市)县、30个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

(图略)

(四)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手机终端等

资源和技术,建设具备咨询服务、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等功能的成都“智慧天府”

旅游数字平台,完善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虚拟旅游、网络营销、目的地管理为

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加强与四川省“1(省)+21(市州)+181

(县市区)+N(企业)”四级一体的旅游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对接。

1.开发旅游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立以旅游产业项目库为资源基础的共享和管

理平台,推进全行业信息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旅游电子政务办公和流程改

造。对旅行团申请单据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健全涵盖旅游咨询、投诉受理、应急

救援、产品推介、票务服务等五大板块为一体的旅游呼叫中心。

2.建设旅游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依托成都旅游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和数据中

心,为发展旅游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资讯门户提供支持。鼓励和引导信息

化企业推动旅游电子商务科学化和统一化管理,促进旅游电子商务纵深化、规范化

发展。促进旅游企业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增强电子商务用户体验,提供统一高

效的电子商务信息发布平台。

3.打造立体旅游服务平台。打造“景区数字终端、互联网、手机”立体旅游服

务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手机的旅游预定、支付、应急处理、商业、物流等服务,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应急安保处理效率。

4.提升景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覆盖成都重点旅游景区的远程智能监控系

统,为森林防火、动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交通治安、游客服务、门禁票务等提

供远程实时监控服务,支持景区的应急管理及突发事件报警和处置。

(五)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景区管理智能化、设施标准化、服务人

性化、环境生态化、文化特色化、品牌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的

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在游客管理、综合服务、设施保障和景区形象等方面有明显

提升和彻底改善。

1.规范景区管理服务。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市级相关部门配合,各区

(市)县政府和各旅游景区具体实施,重点抓好景区的游客满意度测评、旅游标准

化试点和国家A级旅游景区复核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景区的综合管理和旅游服务。

2.探索建立景民共享利益机制。鼓励景区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景区与原住民利

益共享的体制机制,使景区发展和原住民利益得以长期保障;定期举办旅游法规、

知识宣贯和普及;优先安排居民在景区就业;规范管理景区居民从事旅游服务业,

促进景区与原住民和谐共生发展。

3.加大景区创、建、促力度。以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旅游度假区等级评定为抓

手,高标准提升和完善景区游客中心、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等设施配套。加快国际非

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成都国际商贸城、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中华熊猫世界(成都

大熊猫繁育基地、都江堰大熊猫疾控中心和都江堰大熊猫野放基地等联合申报)、

蜀文化旅游博览园[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英雄三国(演艺)和锦里古街

等联合申报]等旅游项目、景区和古镇的国家4A和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依托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大邑西岭雪山-花水湾景区、新津花舞人间-亚特兰蒂斯景

区、蒲江三湖一阁景区、龙泉双流的两湖一山旅游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

旅游度假区,完善温泉、滑雪、登山、漂流、攀岩、滑翔、露营等康疗、养生和运

动配套项目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和品牌。

4.强化综合执法工作。定期开展“诚信旅游、满意成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活

动;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

方式对景区经营秩序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妥善处理涉旅投诉,结案率不低于95%,

满意率不低于95%,理赔率达到100%;充分发挥成都市旅游协会的作用,探索建立

行业自律与外部执法监督相结合的双重管理机制。

(六)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坚持“生态、文态、形态、业态”四态融合、生态

优先的发展思路,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产品特色,完善产品配套,打造服务标准、

设施完善、功能复合的旅游产品体系。

1.整合提升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以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为支撑,整

合九寨-黄龙景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和大足石刻景区,打造一条以成都为中心

的世界遗产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文化资源和以杜甫草堂为核

心的诗词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优化、整合省内相关景区资源,推出特色鲜明的三

国文化主题线路产品和中国诗歌文化旅游产品。依托都江堰市地震科学博物馆、银

厂沟地震遗址公园、汶川地震纪念馆、三江水磨旅游镇等项目,打造一条具有国际

影响力的地震遗址精品线路,全面展示灾后重建成果。

2.加快发展美食旅游产品。依托成都市已有的特色美食街及潜力餐饮美食区

域,对地方美食和特色餐饮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提升空间共性集聚,凸显成都美食

餐饮娱乐产品独有的文化氛围与特色。规划建设一批时尚餐饮美食综合功能体、街

区和乡村美食小镇。

3.提升完善都市休闲旅游产品。强化宽窄巷子、锦里、一品天下、春熙路等特

色旅游街区的文化特色和旅游氛围,完善人性化空间、城市步行系统、旅游导识系

统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现有文化娱乐设施的旅游功能。

4.完善提升乡村度假旅游产品。统筹资源、集成推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

程,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提档升级。重点发展温泉养生度假、乡村休闲

度假、古镇休闲体验、运动康体度假四类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5.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开发适合国内外、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展览、商

务、会奖类旅游产品,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使商务会

展旅游逐步成为成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七)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深入挖掘成都旅游品牌价值,塑造四大旅游品牌,

细分境内外三级目标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大力推广以“最佳旅游联盟”为载体的

联合营销模式,建立成都目的地营销系统。

1.塑造四大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成都旅游品牌价值,塑造熊猫之乡、美食之

都、休闲之都、会展名城“四大旅游品牌”。以青城山-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

堂、金沙遗址、南丝路文化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大熊猫栖息地等为代

表,打造世界遗产旅游品牌。以川菜、川酒、川茶等为代表,打造美食旅游品牌。

以宽窄巷子、锦里、一品天下等旅游特色街区为代表,打造都市休闲旅游品牌。以

西岭雪山滑雪、虹口漂流、花水湾温泉、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洛带博物馆聚落、

青城山博物馆村落等天府古镇、乡村旅游度假区、旅游特色村等为代表,打造乡村

度假旅游品牌。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中国乡

村旅游节、中国道教文化节为代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旅游品牌。

2.细分三级客源市场。(1)境内。重点开发以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为主的

国内核心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广东、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及珠三角、长三

角、环渤海区域为主的基本客源市场,积极拓展中型经济城市等国内其他区域潜力

客源市场。(2)境外。重点开发以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加拿大

等国家和地区为主的核心客源市场,大力开发欧洲、美洲、澳洲为主的基本客源市

场,积极拓展世界其他各国及地区客源市场。

3.实施精准营销。

(1)境内。针对国内核心客源市场,重点推出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等旅游产

品。针对国内基本客源市场,重点推出商务旅游、特种游、会奖旅游、休闲旅游等

旅游产品。针对国内潜力客源市场,重点推出观光游、商务旅游等旅游产品。

(2)境外。针对港澳台市场,重点推出遗产体验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针

对日、韩及东南亚市场,重点推出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和美食娱乐等旅游产品。针

对美国、加拿大等远程客源市场,重点推出大熊猫生态体验、世界遗产和地震遗址

观光等旅游产品。针对欧洲、美洲、澳洲等客源市场,重点推出熊猫特色生态旅游

和世界遗产等旅游产品。

4.推广联盟营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建立和完善最佳旅游联盟,营造“价

格洼地”,打造“服务高地”,整合重点涉旅企业(景区)积极参与,促进与中国

银联等金融机构合作发行熊猫银联卡。加强与周边区域景区的联合营销,共同制定

和开发区域营销策略,完善区域营销网络体系,实现平台互享、渠道共用、客源互

送,联合承办旅游博览会、交易会、音乐节等大型旅游节事活动。

5.强化网络营销。根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整合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资源,加

快构建以成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总平台为基础、各区(市)县旅游景区(点)和

企业共同加入的结构丰富、功能完善、信息沟通便利、组织有序的营销系统,不断

扩大成都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八)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建立以资本为纽带、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

业集团和跨地区、跨行业运营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申报、行业评审和市场检验的

途径,确定重大企业的范围,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力大、文化底

蕴深厚的国内、国际一流的旅游龙头企业,全方位激发成都旅游企业的活力和竞争

力。

1.培育大型旅游龙头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鼓励大型旅游企业

引进海内外战略投资伙伴、国际知名旅游运营商和品牌酒店管理公司,通过兼并、

控股等方式,在核心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运营中加快发展壮大。到2015年,

培育10家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旅游企业集团,在旅游和相关产业结构

调整、重大项目投资、融资担保和资本运营中发挥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

2.做强旅行社业。支持大型旅行社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之路,建立批发

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垂直销售体系。创新现代企业经营模式和资本运作模式,延

伸和整合旅游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积极引导成都本地旅行社

在省内外建立经营网络体系,鼓励支持本地旅行社通过收购、控股等途径兼并其他

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加强旅行社的经营管理。

3.提升旅游住宿业。实施住宿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和主题化战略,满足高、

中、低端各类市场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坚持“中心城区积极发展高星级酒店,二三

圈层鼓励发展星级酒店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的导向,鼓励发展高星级

酒店、经济型酒店和主题文化酒店,进一步规范社会旅馆的接待和安保设施配套,

支持农家乐向乡村酒店转型发展,进行乡村酒店的星级评定及标准化建设。争取

“十二五”末,新增星级酒店40家。

4.鼓励发展特色旅游餐饮企业。培育大型餐饮企业集团,引导企业争创品牌。

支持有条件的餐饮美食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餐

饮企业集团,开创本地餐饮品牌。实施多产业联动战略,拓展餐饮美食行业价值链

条,形成以餐饮美食为中心,餐饮美食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研发

业、教育业、会展业等多产业联动的产业链组合体系。

5.规范发展旅游运输企业。加快成都市旅游运输公司,尤其是旅游小车公司的

发展,提高旅游车辆公司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各区(市)县客运中心与主

要旅游景区(点)之间的旅游交通班车线路,建立“1+N”游客集散中心运作模

式。加快成都周边地区客运公交化步伐,提高公交服务人员旅游服务水平。统一成

都市旅游大巴形象,增加观光巴士的线路及夜间旅游观光专线,加快推进城市主要

旅游交通工具开展中英双语语音服务。鼓励交通企业增加汽车租赁服务,尤其是旅

游小车租赁业务。

6.大力发展旅游商品企业。出台相关政策,按照园区化发展思路,对特色旅游

商品制造企业的生产、销售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引导、鼓励发展,为旅游商品企业

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资金保障。加大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引导金融

机构向旅游商品企业实行贷款优惠。设立旅游商品创新研发基金,建设旅游商品产

销信息共享平台,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

造,提高旅游商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蜀绣、棕编、草编、竹编和藤编等传

统手工艺商品打造为成都市特色旅游商品,在主要景区(点)设立产品展示和销售

窗口,鼓励规划的手工业生产基地(园区)向旅游景区转型升级。

(九)深化旅游区域合作。紧抓当前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机遇,按照“着

力天府新区,立足成渝经济区,融入三大城市群,拓展国际大市场”发展思路,加

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实现旅游信息交流共享、质量监督联动、应

急救援快速实施,异地投诉当地受理,全面提升成都旅游的对外开放形象和交流合

作层次。

1.推进天府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按照“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的合作理

念,充分挖掘利用成都、资阳和眉山的旅游资源,发挥区域的交通优势和服务功

能,进一步优化提升区域内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要素配套,完善

商务、会展、会议、环境、标识、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共同打造两湖一山国际旅

游文化功能区、河道旅游和精品线路,共同建设“服务四川、辐射西部、引领全

国”的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2.完善成都旅游区无障碍旅游体系建设。依托成都经济区,辐射西藏、青海、

云南等民族地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逐步实现旅游资源、区域品牌、市场营销、

旅游执法、人才培训、信息平台一体化,共建以成都为中心的都市圈旅游区。完善

国道318、国道213、国道108等跨区域通道沿线旅游设施,共同打造大熊猫、大

香格里拉、大九黄、三国文化、雪域风情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共同打造区域旅

游品牌。

3.深化成渝经济区旅游合作。抢抓成渝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机遇,推进成渝区域旅游合作。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充分发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突出巴蜀文

化、都市风貌、山水景观、红色旅游特色,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设国际知

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加快成渝区域旅游交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

游线路上的标志标牌、旅游服务区、紧急救援及基本医疗设施等配套设施,完善沿

线旅游信息化服务系统。

4.积极融入三大经济圈城市群旅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

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城市旅游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打造城

市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合作城市内涉旅行业协会、企业的联谊合作,组织考察互

访,举办合作论坛和合作峰会;加强合作城市旅游信息交流和互动,逐步建设统一

的旅游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开展联合市场调研,把握最新的游客动态,实现客源市

场共享。

5.不断加强国际旅游合作。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亚太

旅游组织以及全球性的大旅游供应商、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与联动,构建与其他国

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平台。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

连锁酒店或办事机构选址落户成都。

加快开辟、开通与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市场的直航线路,形成国际门户枢纽机

场的航线网络和旅游航空便捷通道,简化旅游出入境通关手续。

提高从业人员的多语种服务能力,规范城市和景区的标识系统,设立多语种公

共服务热线,完善国际化网络营销平台,逐步推进商务服务英语考核,为国际旅游

组织和知名旅游运营商提供国际语言文化服务体系,把成都市建设成为语言无障碍

的国际旅游城市。

(十)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成都市旅游

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旅游产业链,全面提升旅游的产业地位,使其尽快成

为成都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将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产

业融合发展。深挖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包装点

缀,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

质文化遗产节,打造以世界文化遗产为引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三大

文化为重点,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为辅助的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力促

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2.旅游与会展业融合。大力发展会展旅游,探索旅游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的创

新模式。依托成都世纪城会展圈为核心的会展资源,办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

国国际旅游美食节、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国际性或国家级大型会展旅游活动,筹

划举办更多与旅游相关的重要会展节事。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会展品牌项目,争取国

际性主题论坛的永久落地,不断提升成都作为中国会展名城和世界美食之都的形

象。

3.旅游与现代商贸融合。将旅游业与商贸零售业紧密结合,积极发展购物旅游

和游憩商业,完善旅游要素,充实旅游内涵。通过城市旅游步行系统串联城市休闲

游憩区(点),打造旅游商业特色街区和旅游美食特色街区,培育旅游要素连锁经

营业态。以成都国际商贸城、中国女鞋之都为载体,建设成都旅游购物中心。

4.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城乡之间

自由流动的政策,发挥现代农业的旅游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和持续增收。结合11

条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示范线建设、灾后重建和一般旧场镇改造成果,大力培育乡村

度假旅游、景观农业旅游、农园体验旅游等。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

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

(户),积极探索社会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和推动乡村旅游规模

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鼓励和支持郫县、大邑、蒲江等有条

件的区(市)县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5.旅游与特色工业融合。引导培育房车、滑翔伞等高端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

推动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园区化发展,建立一批集体验与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工业园

区。依托独特的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汽车、钢铁、飞机制造、酿酒

等特色工业旅游区(点),形成一批成熟工业旅游线路。

6.旅游与体育融合。以体育基础设施、山地、绿道等资源为依托,按照体育旅

游化、旅游体育化的思路,促进旅游与体育互动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漂流、滑雪

和登山等户外运动项目,积极争取公路自行车、现代五项等国家级、国际性品牌赛

事活动落户成都,争取申办马术、高尔夫、热气球、游艇赛事等国际时尚体育旅游

项目。

五、保障措施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和部门联动的原则,形成有利于成都市旅游业又好又

快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才环境和法制环境。

(一)加大政策支持。

1.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现行政策。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

见》(国发〔2009〕41号)精神,落实国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市委办

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委办

〔2011〕5号)。

2.切实实施市级财税扶持政策。深入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市

级财政对旅游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采取税收奖励、经费补贴等多种形式扶持区

(市)县旅游发展,鼓励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宣传营销。以资金奖励等形式,

鼓励各类旅游景区和住宿设施建设,鼓励旅行社加强营销,支持旅游商品生产经营

企业发展。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和推动旅游景区、特色街区、旅游城镇调整业态。

按照税收相关政策,对符合要求的旅游企业实施税收减免等政策。

3.加大旅游产业用地保障力度。根据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天府新区建设需

要,优先保障旅游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用地。探索创新旅游重大产

业项目用地方式,利用存量土地、租赁国有土地等方式发展旅游业;利用集体建设

用地、荒山荒坡、河滩地等解决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规模用

地。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加强旅游人才培训。推进西部旅游人才高地建设,建立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

需要的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开展旅游人才等级考核和认证,加快旅游培训市场化

和认证标准化工作。与劳动部门联合,在宾馆、景区、旅行社试点旅游人才职称评

定和等级认证。鼓励企业与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合作办学,搭建校企

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加强和促进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国外旅游教

育资质认证。

2.抓好旅游人才引进。转变人才引进观念和方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旅

游高级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快中高级导游、外语导游尤其是

小语种导游的内培外引工作。

(三)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1.建立旅游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畅通旅游联合执法工作渠道,扩大联合执法覆

盖面,切实维护游客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在现有旅游执法队伍基础上,联合工

商、公安、交通、卫生、质监等单位组成统一的旅游联合执法队伍,建立旅游联合

执法检查的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零负团费”、挂靠承包、强制消费的专项整

治,依法查处无许可、无资质等违规经营行为。加强合同监管,试行旅游电子合

同。

2.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结合成都市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预

警系统。加强包括救援指挥中心、医院、消防及其他救援工作相关部门在内的旅游

安全急救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安全保险体系,建立旅游保险服务信息平台,

设立旅游保险基金。加大对旅游安全专项课题研究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旅游

安全救助水平。

3.完善行业规章制度。结合成都市旅游工作实际,在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

旅游者和经营者权益、开发旅游资源、协调行业管理关系等方面,加快制定地方标

准和管理办法。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按照“线路统筹”的原则,完善旅游城镇、旅游景

区、旅游通道沿线的信息咨询、交通标识、生活服务、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设施配

套。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形成旅游环线和多通

道,构建“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

2.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旅游

城镇、旅游景区(点)规划建设旅游服务(集散)中心、自驾游营地、游客服务中

心、游客休息站、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依

托成都东客站和天府新区新客站,建设集旅游集散、旅游换乘、旅游咨询、旅游信

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西部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形成便捷、智能、网络、高效

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3.建立旅游服务志愿者队伍。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将志愿者服务与旅游服

务有机结合,采取公开招募和定向招募相结合、经常性招募与阶段性招募相结合等

方式,面向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各类旅游志愿者,建立一支层次较高、规

模较大、社会影响广泛的旅游志愿者队伍。

附件:

名词解释

1.最佳旅游联盟:为了强化最佳旅游城市形象,按照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行

业联动、区域合作的导向,实现营造价格洼地和服务高地、提升行业素质、整体联

动营销、带动产业发展的目标,本着平等、互惠、互利原则,2009年,由成都市

旅游局、成都市旅游协会、携程网、香港国旅、亚洲旅游、成都青旅和都江堰市人

民政府共同发起,国内外部分知名旅行社、航空公司、品牌酒店、精品旅游景区和

行业协会组织共同参与组成的非政府组织。

2.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

略,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一枢纽”,就是建设贯通南北、连

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就是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

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四基地”,就是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

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3.旅游卫星账户:旅游卫星账户是当前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国际机构所积

极推广的一种测度旅游业经济影响的方法体系。它是在国民账户之外设立一个虚拟

账户,将所有涉及旅游部门中、由旅游引起的产出部分分离出来单独列入这一账

户。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它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可预测旅游潜在的影

响。

4.两湖一山:“两湖一山”旅游区位于成都市区东南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交

汇地带,距成都中心城区最近仅20公里,以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脉为主体,

总体简称“两湖一山”,涉及面积500多平方公里。

5.龙门山生态旅游带:龙门山生态旅游带以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为依

托,包括市域西部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蒲江县的龙门山

区域,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

6.一城、一轴、四区、七星、十镇:指《成都市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

划》中提出的龙门山六县(市)旅游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具体为:一城,即都江

堰国际旅游城市;一轴,即依托川西旅游环线106省道及规划的山前快线旅游轻

轨,形成的一条带动龙门山整体发展的交通轴、产业轴和景观轴;四区,即龙门奇

观区、百里道源区、雪山温泉区、丝路田园区;七星,即湔江河谷起步区、龙池起

步区、青城起步区、琉璃坝起步区、安西走廊起步区、天台山-平乐古镇起步区、

三湖一阁起步区;十镇,即白鹿、龙门山、龙池、青城山、街子、安仁、新场、花

水湾、平乐、西来。

7.龙泉山生态旅游带:龙泉山生态旅游带以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为依

托,包括成都市周边金堂县、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五个区(县)

部分区域,总面积1659平方公里。

8.两区一廊:指《成都市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规划》中提出的龙泉山五

区(县)旅游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即生态建设示范区、主题游乐园区和景观廊

道。生态建设示范区,以生态保育和生态恢复为主要目的建设动植物园区,通过植

被恢复、湖泊建设、景田建设形成森林茂盛、物种多样、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生

态建设示范区域;主题游乐园区,积极创新,依托区域比较优势,借鉴先进的旅游

开发策划和建设管理经验,规划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的游乐性项目,差异化发展,形

成新的旅游热点区域;景观廊道,依托现有河流水系、主干道路构建绿道网络,串

联功能区内主要旅游项目和旅游景点,兼具文化传承、生态联系、健康运动复合功

能的绿色景观廊道。

9.四川省“1(省)+21(市州)+181(县市区)+N(企业)”四级一体的

旅游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西部旅游

信息高地建设的意见》(川旅产领办〔2010〕18号)中提出,建立西部旅游信息

高地创新体系,开展旅游信息立法,编制西部旅游信息高地建设总体规划,完善政

策措施,修订信息化规范标准,建立信息采集长效机制管理办法,建设统一的服务

于主管部门、企业、游客三主体的“1(省)+21(市州)+181(县市区)+N

(企业)”四级一体的综合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支撑体

系及安全支撑体系,升级旅游电子政务系统和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建成与国际接

轨、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旅游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10.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目的地营销系统(DESTINATIONMARKETING

SYSTEM)是世界旅游组织大力倡导的一种旅游信息化应用系统。它是一个采用开放

式的体系架构,集互联网旅游信息服务、网上旅游营销、互联网电子商务、旅游行

业的管理于一体,并紧密支持跨媒体宣传营销方式的完善、高效、低投入的综合应

用系统。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8:23: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894051328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成都自由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成都自由行.pdf

上一篇:古诗草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成都自由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